导言: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唐吉诃德语录

唐吉诃德语录标题:唐吉诃德语录:追求梦想的勇者之路导言:《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以主人公唐吉诃德的荒诞冒险故事为主线,深刻探讨了人性、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唐吉诃德的语录中蕴含着对追求梦想、坚持信念的独特见解,本文将以唐吉诃德的语录为线索,探讨追求梦想的勇者之路。
第一段:梦想的力量“一个人如果不去追求一些超越他自身的东西,他就会变得渺小。
”这是唐吉诃德的一句名言,它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梦想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火花,它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更高的境界。
正如唐吉诃德一样,只有那些敢于追求梦想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
第二段:信念的力量“信念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人们变得强大。
”唐吉诃德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信念是追求梦想的基石。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信念能给予我们坚定的力量,让我们勇往直前。
唐吉诃德虽然被人们嘲笑为疯子,但他坚信自己是一位真正的骑士,始终不屈不挠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他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不断前行。
第三段:勇气的力量“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
”唐吉诃德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勇气的崇敬。
追求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艰辛和风险。
唐吉诃德在追求自己的骑士梦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勇气和坚毅。
勇气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第四段:理想与现实“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唐吉诃德的这句话让我们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梦想是美好而迷人的,它让我们心生向往,但现实却常常给我们以打击和挫折。
然而,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唐吉诃德虽然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勇气和坚持仍然值得我们敬佩。
结尾:唐吉诃德的语录中蕴含着对追求梦想的勇者之路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高中生理想与现实议论文(通用23篇)

高中生理想与现实议论文高中生理想与现实议论文(通用23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理想与现实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理想与现实议论文篇1孩提时代,每当老师问起我们长大后有什么理想时,幼稚的心里就会想到:我长大了就要跟老师一样,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知识都告诉我的学生,要像亲爱的老师一样,把无微不至的关怀带给我的学生,用我的心塑他们的心。
小学快毕业时,语文老师叫我们写作文:20年后的我,我现在仍然可以蒙胧的想起看到这个题目后的心情:20年后,我会是个什么样子?我在从事什么职业?我的生活是否幸福?一切都觉得好漫长,20年的时间是多么遥远,它在我尚不成熟的心里荡起了微微的涟漪。
如果把我的生命从在母体里孕育的那天算起,来到这世上已有十七个年头。
十七年的成长经历不敢说承受了多少风风雨雨,但也的确知晓了不少人情世故。
看待事物,逐渐从片面到多面;思考问题,也从意气到理智,就连梦想,从小到大,也不知变了几番了。
心智在渐渐成熟,不敢再抱者儿时的幻想在现实生活里挣扎,梦想和理想再是美好,现实生活还是一成不变的残酷,于是儿时的理想不再那么伟大,让我心神向往,只想平平凡凡的走好把握在手心里的每分每秒,日子过的才不虚幻。
否则,在万般无奈的时刻,从理想跌到现实的生活中,真可谓是人生的最痛!但人生在世,也还是应该有些理想的,它应该就像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超脱物质的精神食粮。
心中有了理想,每天的行为处事都有了动力的源泉,不再虚度光阴,生活才一天天过的无比充实。
倘若是一味地沉浸在心中的理想中,却不把它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表达,那么再美好的梦想也终究是空想。
理想和现实,一个是永远在天边浮动的美丽洁白的云朵儿,一个是脚下可望又可即的柏油马路,我在心中做着摘到白云的美梦,在车轮和地面的摩擦中感受生活的实在,就是在这天和地的空间中,跌跌撞撞,努力想要找到我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大学生如何看待“现实”与“理想”ppt课件

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
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
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
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11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 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
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流沙河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高尔基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 天 理想是指 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托尔斯泰 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现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只满足一己之私,且能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
境地。——居里夫人 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的教育就不能想像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
斯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司马光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李白 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朱熹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程颢
8
实现理想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把不确定性消除的过程。然而很多事情并
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这就是现实。当这种因素变多我们就会失去对理想的
追求。
9
10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 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
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
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2)

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2)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
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
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
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篇3]理想,不知有多久没提到这个词了。
高中,大概是提及这个词最多的时候吧。
那时,生活简单却也充实,三点一线的生活,确实单调,想要上大学的理想,又让生活变得充实。
对我来说,上大学,是我过去那么多年里,生命力最顽强的理想。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不禁想问自己,为想上大学?为什么想上大学,这个理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我确定,而后又一直坚持?或许是爸爸吧,爸爸在我初中的时候去读函授,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那有什么用,只知道,那时爸爸总会在下班时看书,我问他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读函授?爸爸说,他小时候,爷爷很穷,爸爸为了养家,就去上了中专,现在单位里重视文凭,所以他才读函授的。
他还说,以后一定要我上大学,以后的社会,会更加重视文凭。
那时,我只是知道上大学很重要,却没有想过要去上大学。
直到我上了高中,在老师的轰炸下,在们叽喳烦躁的讨论中,在家长亲属们的唠叨中,我才惶悟,上大学这么重要,我才逐渐由了要上大学的理想,并为之付出现在,我也知道这一理想出现的原因,它不是凭空产生,在周围环境中酝酿,随时间慢慢清晰的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即,理想,源自于现实。
并最终确定下来。
理想源自于现实。
它是一种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它是我们在生活中,即追求眼前的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梦想与现实的名人名言

梦想与现实的名人名言梦想与现实的名人名言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封面是父母给的,我们不能改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写好里面的内容。
或许,开始写得令自己或别人不太满意,但这没关系,只要我们尽力了,就无怨无悔心。
为大家分享了梦想与现实的名言,欢迎借鉴!一:经常听一支支寂寥的曲子,让我那孤单的灵魂与影子和你一齐舞蹈,精疲力竭,不知所措,却又心甘情愿。
二:发奋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
三: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
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四:第一,有梦想。
一个人最富有的时候是有梦想,有梦想是最开心的。
第二,要坚持自我的梦想。
有梦想的人十分多,但能够坚持的人却十分少。
阿里巴巴能够成功的原因是正因咱们坚持下来。
在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咱们还在,是正因咱们坚持,并不是正因咱们聪明。
有时候傻坚持比不坚持要好得多。
——马云五:沉沦苍白了我美丽的幻梦,这是个多雨的秋天,天气也十分的寒冷,总接触到一些事物,不免睹物思人,引起泛滥成灾的那股洪流,淹没了这个伤情的季节。
六:一个人能够十分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能够没有梦想。
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能够改变自我的处境。
——奥普拉七:要走的,任凭你怎样哭叫也呼唤不回来,不走的,任凭你怎样驱赶,也不会弃你而去远离你的!八: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九:“梦想”是一个多么“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词啊。
在很多人的眼里,梦想只是白日做梦,但是,如果你不曾真切的拥有过梦想,你就不会明白梦想的珍重。
——柳岩十:触摸不到的愉悦,再发奋也是徒劳。
十一: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热豆腐十二: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务必行动。
十三:次次的别离,浪迹天涯,放纵,摧残你自我的躯体,肆意,折磨你自我的灵魂,我总是在日落的时刻里,身心疲惫,忧伤相伴,文字为伍。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观点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观点梦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信念和力量源泉。
有人说:“梦想是一种渴望,像一盏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
”人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会不停地追求着内心的梦想。
梦想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给人们带来对生活的希望和动力,使人们拥有不竭的努力与拼搏的决心。
梦想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努力。
正是因为梦想的存在和不断的追求,人类才能不断创造奇迹,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
然而,梦想也往往与现实发生冲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面临着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和挑战。
无论是个人的生活、事业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现实的认识和应对。
现实往往与梦想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在追求梦想过程中,人们会面临着生活的压力、社会的竞争、家庭的责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会让人们感到迷茫和无力,让人们产生对未来的犹豫和担忧。
因此,人们既需要梦想的指引和鼓舞,也需要在现实中保持理性和稳健的态度,努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内心的期盼和信念;而现实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阻力,是人们需要应对的问题和困难。
梦想和现实之间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着和谐和统一。
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寻求平衡和调和,既不失去对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又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理性和稳重的态度。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发展,都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和能力,调整和适应现实的需要。
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扎扎实实地脚踏实地,才能够找到一条与梦想相符合的道路。
在个人的成长中,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青少年时期,人们总是怀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向往。
体现理想和现实关系的名言

体现理想和现实关系的名言
体现理想和现实关系的名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示例: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
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出自《理想》流沙河
2.“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
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出自《理想》流沙河3.“理想如星辰,我们要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
——出自《理想》流沙河
4.“理想和行动要结合起来,光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出自《理想》流沙河
5.“理想是人们灵魂的防腐剂,它能帮人们挺直脊梁、抵御诱
惑、充实思想。
”——出自《理想》流沙河
6.“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
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出自《理想》克雷洛夫
7.“现实中的美,不管它的一切缺点,也不管那些缺点有多么
大,总是真正美的而且能使一个健康的人完全满意的。
”——出自《理想》车尔尼雪夫斯基
8.“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出自《理想》
伏尼契
9.“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正因昨日的梦想,能够是这
天的期望,并且还能够成为明天的现实。
”——出自《理想》
罗伯逊
10.“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出自《在人
间》阿·安·普罗克特。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理想与现实

【导语】对于同学们来说,想要写⼀篇⾼质量的作⽂,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更多的时候,⼤家的作⽂不是语句不通、不会表达、词不达意、⽆话可说、就是句型篇章错乱,那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写出⼀篇⾼分作⽂呢?⽆忧考今天给⼤家整理了⾼考作⽂素材积累,同学们快开启背诵模式吧。
素材积累:理想与现实 【作⽂思路指导】 题⽬:理想在现实中起舞 开头:络上曾经流⾏⼀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感。
”这话的意思是说,理想与现实往往会有很⼤的差距。
其实,理想来源于现实,⼜⾼于现实。
可以说,今天的现实是昨天理想的实现,⽽今天的理想则是还未到来的明天的现实。
我们不能沉溺于理想之中却⽆所作为,也不能让理想湮没在⽆情的现实⾥。
主体: (1)阮籍借酒逃避现实,嵇康完全活在现实中,不肯向⽣活中妥协。
若是两⼈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者隐⼊迷幻,死者融⼊苍穹”的结局。
(2)沈从⽂⽬睹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湘西⼩城写成世外桃源;张允和那颗永不衰⽼的童⼼,使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梦想。
结尾: 正视现实但不委⾝于现实,坚持理想但不沉溺于理想。
让理想在现实中起舞吧! 1哈姆雷特的理想与遭遇 莎⼠⽐亚作品中哈姆雷特的⾝份是个王⼦,他⾼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哈姆雷特的恋⼈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的眼睛,学者的辩⾆,军⼈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伦的雅范,举世瞩⽬的中⼼”。
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学学习,接受⼈⽂主义的熏陶,他对⼈抱有美好的看法,⾼呼“⼈类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对于⼈与⼈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他年轻⽽乐观,单纯⼜善良。
然⽽,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破灭。
他开始由⾼贵的王⼦向凡夫俗⼦转变,品尝着⽣活中的酸甜苦辣,堕⼊⽭盾和苦难之中,最终踏上复仇之路。
①理想与现实 ②环境与命运 素材解读: ⾼贵的出⾝与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哈姆雷特具有很多的优秀品质,良好的教育⼜使他有了平等、博爱的⼈⽂主义观念和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报/2005年/6月/25日/第022版
阅读
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尹少淳
现实与理想始终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现实与理想构成的维度中进行的。
尊重现实,使自己的活动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能增加活动的有效性,反之则会徒劳无益,或者收益甚微。
从相反的方面看,理想又是行为发展的动力,没有理想,人类就会故步自封,止于原地。
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的、动态的,它们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以往是理想的东西,经过努力就变为了现实的东西。
因此,现实和理想始终与时间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就时间的某一点来说,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维度中找到一种恰当的关系,就能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一种张力,既贴近现实,又追求理想。
本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追求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对美术教育的诸种问题加以认真的梳理,并在现实与理想的维度中加以把握。
我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三个方面。
因为知识观涉及的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美术知识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整个基础美术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此外,研究这一问题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为目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新编教科书正在编写和实验中,或许我的观点能对这些工作起到绵薄的作用。
如何看待美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美术课程内容的拓展,甚至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考虑这一题时,我们会自然地涉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以及对这次课程改革具有重大影响的多元智能理论,它们从横向上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范围,又从纵向上帮助我们思考美术课程体系。
在教学的研究方面,我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其中涉及的内容表明了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重要方面的认定。
我尤其注意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以及如何在这些限制性因素中尽可能获得美术教育的效益的问题。
我感到,我们的一些思考和研究有脱离具体情境的倾向,并因此而导致一些结论带有明显的理想化成分。
的确,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的选择,比如我们想给予学生更多的美术本体的东西——知识与技能,但能够如愿吗?我们想让美术学习活动更有趣,但又怕遭到只追求愉悦而忽视“双基”的指责。
坦诚地说,我个人具有强烈的美术情结,也热切地期望每个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都能掌握高深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反思,多年来对学生实施的过于理性的美术教育,究竟让多少学生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状态呢?
因此,我主张暖性的美术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暖性绝非让学生满足于表面的愉悦,却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一无所获。
我所说的暖性恰如我的一个形象的表达———裹着糖衣的药丸。
药丸乃知识与技能之喻,糖衣为生动活泼之学习方式之喻,仅食药丸虽有益,但爱食者不多;仅食糖衣虽可口,但食之无益,上乘之策乃将药丸裹着糖衣并食,既有味,又有益。
具体而言,即运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美术学习,并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当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发生种种的良性变化,获得作为学校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所应有的教育效果。
这样,我也就有了自己的教师观,即对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美术教师,或者说一个美术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除了重视大家认同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
技能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之外,我发现,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美术教师的人格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格魅力对吸引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我特别强调美术教师人格的积极建构。
此外,针对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的密切性,我着重强调了美术教师对文化的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也就形成了我的教师观。
在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了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那就是“二元易变”和“执两用中”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因为我觉得这是把握美术教育中理想与现实问题的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毋庸讳言,我的思想和观点中肯定包含着理想主义的成分,虽然我一直力图从现实的角度把握问题。
而事实是只要思考与实践相联系,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理想的问题,所以,我权且将这一次写作当作一次在现实与理想中的徜徉。
(本文为《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