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不典型增生的诊疗规范进展

合集下载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诊断技术的进步1、影像学检查:随着乳腺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等,乳腺癌的检出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中,MRI能够提供乳腺组织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有助于发现多灶性乳腺癌,对于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乳腺癌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2、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杂交技术、基因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病理诊断更加准确和精细。

例如,通过检测ER、PR、HER2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3、液体活检:这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或循环肿瘤细胞等,可以实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二、治疗方法的进步1、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患者的基因突变,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可能。

例如,针对HER2阳性患者,可以选择针对HER2的靶向药物;针对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PARP抑制剂等。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在乳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等的应用,能够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精准手术: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乳房保留手术(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手术等的应用,使得乳腺癌手术更加精准和微创。

同时,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等方法,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4、综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手术切除发展到了综合治疗。

在综合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分子分型等因素,制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使得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预防和筛查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肥胖等,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乳腺癌前不典型增生和导管上皮内瘤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乳腺癌前不典型增生和导管上皮内瘤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满意 。
期 随访 。② 以 前乳 房 未 接 受 过放 、 疗 等 相 关 治 疗 。 化 术 前行 红 # - 透 、 b L x线钼 靶 片 , g 或病 理检 查 , 患 者进 对 行 病情 分析 , 未发现 明显 的乳 腺癌迹 象 。
的效 果 。方 法 : 2 对 2例 A H和 1 D 2例 D I 者 手 术及 综 合 治 疗 。结 果 : 效 满 意 , 访 无 局 部 复 发 病 例 。 CS患 疗 随 结论 : 过手 术 及 个 体 化 综 合 治疗 后 , 有 效 阻 断乳 腺 癌 的发 生 , 通 可 降低 发 病 率 。 关键 词 :癌前 病 变 ; 合 治 疗 ; 病 率 综 发
A H和 1 D 2例 D I C S患者 ( 部为女性 ) 行随访 , 全 进 乳房 丰满或 相对丰 满 , 年龄 3 5 0~ 5岁 , 均 4 平 5岁 。严 格选 择适应症 : ①原 发肿块 最大直 径 ≤2 5a 肿瘤边 缘离 . m, 乳头 ≥3a 未 触及肿 大淋 巴结 , m, 能坚 持后续 治疗 和长
作, 能够尽早 的发现 乳 腺 疾病 , 期 诊 断和 早 治疗 , 早 从 而 阻断其 向乳腺癌方 向的发展 , 降低乳 腺癌 的发病率 ,
本科 于 2 0 0 4年 至 2 0 年 对 3 09 4例 乳 腺 癌 前 病 变
( D D I ) 者 , 术 治 疗 后 进 行 了 随 访 , 效 A H、 CS 患 手 疗
乳腺癌 是女性 常 见 的恶性 肿 瘤 之 一 , 病 率 和死 发
亡率 呈逐年 上升趋 势 , 已跃 居 城 市 女 性 恶 性 肿 瘤 之 首
1 资料 与 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 20 0 4年 5月至 2 0 0 9年 1 2月对 2 2例

中医内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内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ꎬ中医ꎬ内治法
doi:10. 3969 / j. issn. 1008 - 8849. 2021. 08. 025
[中图分类号] R655.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8849(2021)08 - 0903 - 05
乳腺增生病( hyperplasia diseases of breastꎬHD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1 Marꎬ 30(8)
903
中医内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陈诗雨ꎬ王 群ꎬ缪 霓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ꎬ上海 200021)
散结ꎬ健脾养血、行气散结ꎬ疏肝健脾ꎬ理气通络ꎮ
最高ꎬ两药一温一凉、一散一收ꎬ养血和血ꎬ柔肝缓
4 临床治疗
急ꎬ可成为治疗乳癖病之要药ꎮ 裴正学教授结合自
4 1 周期疗法 根据月经周期治疗又称周期疗法ꎬ
身多年经验认为女子以肝为先ꎬ故该病重责于肝ꎬ肝
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一种常用手段ꎮ 目前ꎬ运用该
主疏泄ꎬ若失条达则肝郁气滞ꎬ久而痰凝内生ꎬ阻滞
905
于肾阳不足导致的冲任失调型乳癖灵活运用二仙汤
仁、红花、香附、王不留行、鳖甲、穿山甲等) 对于改
加减方( 以仙茅、淫羊藿、鹿角霜加味) 治疗ꎬ可取得
善气滞血瘀型该病有良好疗效ꎮ 对于痰瘀凝结型患
ꎮ 王国斌教授认为乳癖虚证多因素体
者ꎬ可以从肝脾胃入手ꎬ用药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瘀
阳虚、气血亏虚所致ꎬ故治疗上应以阳和通腠、温补
实践ꎬ总结疾病特点ꎬ为临床提供了治疗本病的宝贵

《乳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1年版)》

《乳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1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

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

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

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

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

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乳腺癌筛查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 )和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

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至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1.20-39岁:(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2.40~69岁(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3)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5)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岁以上:(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3)每年1次临床检查。

(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策略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乳腺不典型增生 乳癌发生率高5倍

乳腺不典型增生 乳癌发生率高5倍

乳腺不典型增生乳癌发生率高5倍很多女性对乳腺癌非常恐惧,即便换上乳腺良性病变,也担心是否会恶化,因而你常能听到或者看到“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诸如此类的问询。

那么乳腺良性病变恶化的可能性有多大,哪些乳腺良性疾病容易发生恶变?乳腺不典型增生患者乳癌发生率高5倍据乳腺专家介绍,不管是哪一种乳腺良性病变,一旦出现了不典型增生,那么,患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就比普通人(包括普通的增生或者没有增生的)高出大概5倍。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增生的普通人,在5年内发生乳腺癌的几率是1%的话,那么,有不典型增生的人发生乳腺癌的几率大约是5%;即如果你在5年前查出了不典型增生,那么以后5年得癌的机会大概有5%;如果还有家族史,那么可能几率会再高出10倍,甚至更高。

何为不典型增生。

所谓不典型增生,通常表现为导管或者小叶增生层比较厚,细胞也有一些异常,但又没达到癌的标准。

一般靠临床表现是看不到的,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才能发现。

一般来说,出现不典型增生机会比较高的是乳腺疾病是硬化性腺病、囊性增生病变和导管内乳头状瘤。

看到这里,患者也不恐慌,因为出现不典型增生的机会比较高,并不等于都会出现;出现不典型增生的机会小,也不意味着不会出现。

因此,不管是哪一种病变,只要出现不典型增生,那么这个患者就属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相反,只要没有不典型增生,那她就是普通人群,日后按照一般人群来体检筛查即可。

出现不典型增生别慌3件事别忘做第一,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

如果以前喜欢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精神压力非常大,那么这种生活习惯或者生活状态要改,少生气、少熬夜、少吃海鲜。

第二,定期检查。

如果过去你一年才检查一次,那么现在要改为半年检查一次。

一般做X线检查就可以了,两年做一次核磁共振,看有没有发展。

第三,如果风险更高或者有家族史,可以吃药预防,三苯氧胺和芳香化酶抑制剂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

当然,如果不典型增生病变太广泛,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可以做全乳切除、假体重建,这种方法在国外用得比较多。

乳腺活检良性不意味着就不存在危险(精)

乳腺活检良性不意味着就不存在危险(精)

乳腺活检良性不意味着就不存在危险2015 年 1 月 1 日发表于NEJM 的一篇文献报道称,乳腺肿块活检结果显示为不典型增生往往被认为是良性,实际上却可能隐藏有风险。

乳腺活检结果为不典型增生的女性其后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可能比以往认为的要高。

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Hartmann 博士等报告称,他们对698 例不典型增生女性队列进行了25 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乳腺癌的累积发生率接近30%。

共有143 例女性发展为乳腺癌,其中侵袭性乳腺癌有81%,导管原位癌占19%。

作者认为,不典型增生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而这一风险一直都被低估。

作者呼吁上述女性应进行更密集的检查,更广泛地使用乳腺癌化学预防药物(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芳香酶抑制剂药物)。

而对于临床医师,应更充分地意识到不典型增生对于乳腺癌风险的影响。

临床医师应建议不典型增生患者考虑每年进行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及乳房X 线照片检查。

对于有遗传风险的女性的建议也是如此。

作者认为,需要对指南进行及时更新,以纳入不典型增生人群应每年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条款。

考虑化学预防作者还给出了其他建议,如为不典型增生患者提供化学预防剂药物。

多个随机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芳香化酶抑制剂药物可用于乳腺癌预防。

对于不典型增生女性的数据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009 例不典型增生患者经随机分组分别接受药物或安慰剂治疗。

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相对风险降低41%—79%,该组的获益甚至大于全体人群使用活性药物治疗组。

当然,化学预防剂也存在不良副作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所发生的主要风险是静脉血栓栓塞。

此外,他莫昔芬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接受化学预防药物治疗的女性容易出现血管舒缩症状。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声称,5 年乳腺癌绝对风险为 1.7% 或更高的女性应讨论接受化学预防剂治疗,显然,不典型增生女性符合这一风险标准。

乳腺增生症临床诊疗分析

乳腺增生症临床诊疗分析

乳腺增生症临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总结乳腺增生症临床诊疗的效果。

方法对436例乳腺增生症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28例临床症状不重,药物保守治疗后好转。

其余408病例进行手术治疗,22例有局灶性非典型增生。

结论药物保守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明显,手术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临床诊疗;非典型增生乳腺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

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其主要表现为乳腺间质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乳管囊性扩张,也可有小叶实质增生的类型。

本文就436例乳腺增生症作一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36例均为女性,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8岁。

其中20-29岁46例,30-39岁242例,40-49岁120例,50-59岁18例,60岁以上10例。

双侧发病384例,占88%(384/436)。

手术治疗408例中,20-29岁28例,30-39岁242例,40-49岁12例,50-29岁18例。

1.2 临床表现全组病例均以不同程度的乳房疼痛而就诊,疼痛范围以一侧或双侧乳房外上象限为主;呈周期性疼痛者396例,占91%(396/436),其余40例呈非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乳房触诊除28例无明显腺体增厚和结节外,其余408例均可及不同程度的腺体增厚和结节,呈小条块状、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1.3 诊断标准①育龄期女性与月经相关的一侧或双侧乳腺周期性疼痛及肿块。

②查体可见不同程度的腺体增厚及结节。

③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在月经周期中的表现。

本组26例术前诊为乳腺导管扩张症,误诊率6.3%,其余术前均诊为乳腺增生症。

1.4治疗方法28例临床症状不重,乳房触诊无明显腺体增厚及结节,保守治疗后好转。

其余病例均行单侧或双侧乳腺区段切除术,且术前均经药物保守治疗3-6个月无显效果或好转后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不典型增生的诊疗规范进展当采用乳腺超声或乳腺触诊发现患者乳房肿物时,临床通常会采用乳腺肿物活检的方法来评估肿物的性质,当然,大多数最终都被证实为良性。

每年在美国范围内超过 100 万的乳腺活检最终为良性肿物。

根据肿物的组织类型,可以将活检病理为良性的女性根据其可能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分层。

其中,不典型增生是一种高危的良性疾病,大概 10% 的良性结节都伴有此种病理特征。

Karthik Ghosh 教授发表在NEJM 上的一篇文章,题为“Atypical Hyperplasia of the Breast —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ptions”,系统地对此领域进行了介绍。

我们之所以检测这种病变,是因为它们在预测乳腺癌发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发现存在两种类型的不典型增生,这是根据显微镜下所见来区分的,分别为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不典型小叶增生。

这两种不典型增生发生的频率是相似的,并且有着相同的发展成为乳腺癌的风险(表 1)。

于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两种统称为“不典型增生”。

表1. 不典型增生女性乳腺癌风险在不典型增生当中,存在的是异常的增生,单一的上皮细胞团,其中包括一些克隆亚群。

在乳腺癌的模型当中,不典型增生占据着从良性到恶性疾病当中的转变区域,由于它包含着一部分肿瘤细胞必备的特点,于是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在有着长期随访的研究当中,不典型增生表现出发展为乳腺癌的潜力。

尽管这些风险相关的统计几十年来都是被公认的,但只有最近才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发展为癌症风险的确切比例,即从不典型增生开始随访,经过25 年之后,它发展为癌的风险为30%。

当然这种风险的具体数值却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可,于是,有着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并未被纳入一些高风险的指南当中。

例如,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的乳腺癌筛查对于这类女性并不常规推荐。

除此之外,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有着不典型增生的女性可以通过预防性化疗获益,但这部分女性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采用过这种治疗方式。

由于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也有着高风险的特点,且目前有很多乳腺癌的预防手段,因此不典型增生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在这个报道当中,我们描述了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目前的治疗状况、最新的有关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数据,以及目前筛查以及预防的指南和推荐等等。

组织类型和分子学特征诊断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不典型小叶增生的标准是由 David Page教授等发表的,并且被美国病理医师学会于1985年采纳。

不典型导管增生的特点是由单一导管上皮细胞所构成的,具备许多复杂模式的结构,包括筛状二级管腔或者微乳头结构等等(图 1A)。

在不典型小叶增生当中,小叶单元的腺泡是膨胀的,并且充满单一的小圆形或者多边形细胞,同时缺乏细胞连接以及腺泡腔(图 1B)。

小叶原位癌,尽管与小叶增生非常相似,却有着更高的扩展生长的潜力,因此更可能发展为乳腺癌。

同样,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也有着相同的组织学特点,但是导管原位癌更具侵袭性,从而更可能发展为乳腺癌。

因为原位癌和不典型增生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病变的侵袭能力,一些研究也表现出在鉴别不典型增生以及乳腺原位癌时的不一致性。

然而,其他研究表明,当病理医师采用标准化的诊断流程,一致性还是可以保证的。

图1. 乳腺镜下结构及不典型增生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病理医师更好地鉴别不典型增生。

在一项早期的有关乳腺癌发展的共识性基因表达研究当中,Ma教授等发现了在侵袭性乳腺癌、乳腺原位癌、不典型增生当中存在相似的转化因子和上皮改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不典型增生是乳腺癌的前驱表现这一事实。

一项可将乳腺小叶不典型增生从小叶原位癌以及侵袭性小叶癌鉴别出来的特征是,不典型增生缺乏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蛋白 E钙粘素。

E钙粘素的突变表达可以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并且可以用来诊断和鉴别小叶和导管亚型。

在一项大型的雌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当中,发现 97%的不典型导管增生病变和 88%的不典型小叶增生病变存在至少10%的雌激素染色。

值得注意的是,阳性细胞比例以及染色的强度在导管病变中都是更高的(p<0.001)。

风险不典型增生总体的风险对不典型增生进展为乳腺癌风险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纵向队列研究是由 David Page 和 William Dupont在 1985年描述的。

在那项纳入 3303名进行乳腺活检证实为良性肿物的女性的研究中,作者定义了一些存在乳腺癌风险的类别。

队列纳入了 232名有不典型增生的女性,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为4.4%。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其他的研究者也采用了队列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证实了,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不典型小叶增生导致乳腺癌的风险大约是 4%(表 1)。

最新的数据来自于梅奥诊所,在进行乳腺活检证实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在 25年的随访之后发展为乳腺癌的比例为 30%(原位癌或者浸润性癌)。

纳什维尔乳腺癌中心的数据是相似的,为 27.5%(未发表的数据)。

不同情况下的风险按临床和流行病学因素划分不典型增生诊断时患者的年龄越小,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就越高。

而乳腺癌家族史对于不典型增生转变的风险目前是存在争议的。

最早是由 Dupont和 Page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一组共计 39名有乳腺癌家族史并且发现不典型增生的女性,进展为乳腺癌的风险为 8.9,而没有家族史的 193 名女性进展为乳腺癌的风险为 3.5。

然而,随后的护理健康研究发表的数据显示,家族史对于有不典型增生肿物的女性来说没有显著的作用。

但由于许多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都有乳腺癌家族史,很可能不典型增生是一种存在内在风险的组织类型。

组织学因素两种组织学特征与不典型增生的风险相关,一种是不典型增生独立病灶的多少(独立灶越多风险越高),另外一种是正常背景小叶单元退变的程度,退变程度越大,风险越低。

这种模式在其他类型的乳腺良性疾病中也是一样的。

乳腺癌的特点近期有关于不典型增生发展而来的乳腺癌的分型和分期方法都是由梅奥诊所贡献的。

在 698名有着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出现了 143名乳腺癌患者(81%为浸润性癌,19%为原位癌)。

在有着不典型导管增生而随后出现乳腺癌的患者中,78%都是导管癌,而 22%为小叶癌或者其他类型的肿瘤。

而在有着不典型小叶增生随后发展为乳腺癌的患者中,77%为导管癌,23%为小叶癌或者其他类型。

在 95例浸润性癌并且已知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女性中,75%为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25%出现了淋巴结转移。

总共88%的乳腺癌都是雌激素受体阳性的。

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随着不典型增生的时间的延长而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

临床措施在细针穿刺诊断为不典型增生后进行切除活检随着经皮细针穿刺方法的普遍应用,当发现不典型增生病变后,很可能由于采样的误差导致真正的肿瘤被漏诊。

因此 NCCN推荐对于发现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可进行切除活检。

在发现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进行切除活检可以发现乳腺癌(升级)的比例为 15-30%甚至更高。

于是,切除活检在发现不典型增生后就成为了标准治疗。

然而,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鉴别哪些患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切除手术。

在不典型小叶增生的病例中,文献报道这种“升级”的比例为 0-67%。

然而,3项近期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典型小叶增生的患者,假设是偶然发现,并且影像学和病理学都没有恶性征象,那么可以不进行切除(升级的风险只有 0-6%)。

假设没有进行切除,那么推荐患者进行严密的临床及影像学的随访。

风险预防对于有着不典型增生的女性,目前的方法是采用乳腺癌风险评估工具(BCRAT)或者国际乳腺癌干预研究(IBIS)模型进行评估。

两种模型都号称包括根据不典型增生风险进行调整的参数。

然而,最终发现这些模型并不适用于不典型增生的女性。

事实上,在一项研究当中,研究者对 331名女性进行 BCRAT评分,并且采用长期的随访来评估她们进展为乳腺癌的风险。

结果发现判断患者是否确实出现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性只有 0.5,就和“抛硬币”没有任何区别。

IBIS模型在同一批患者中的预测价值也不高,准确性只有 0.54。

BCRAT显著性地低估了不典型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而 IBIS模型高估了这个风险。

由于两种模型的表现都不佳,我们认为更应当使用累计的风险数据,就是之前所提到的不典型增生超过一定年份存在一定比例的患癌风险。

如果我们已知患者的不典型增生小灶数目,那么可以将风险进行更细致的评估。

筛查目前对于高危女性的乳腺癌筛查,包括来自 NCCN指南,美国癌症协会(ACS)指南以及美国放射学会的指南,都关注在有遗传风险的女性上。

对于根据磁共振技术为基础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进行评估的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风险为 20-25%的这部分人群,ACS常规推荐进行 MRI作为筛查手段。

ACS指南指出,大多数风险评估模型都是基于家族史所进行的。

ACS表示目前对于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人群是否推荐进行 MRI筛查没有充分的证据。

然而,他们引用的文献表明这部分小叶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一生中患乳腺癌的风险只有 10-20%。

ACS并不对不典型导管增生的患者提供累计风险评估。

据我们所知,唯一有关于不典型增生是否需要进行 MRI筛查的文献是由 ACS贡献的,这是一篇回顾性的研究,纳入了 47名有不典型增生并且进行了 MRI检查的患者(根据医生的推荐进行)以及另外 79名有不典型增生的但没有进行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

在进行筛查的女性中,1例 MRI阴性的患者发展为乳腺癌,而在没有进行筛查的女性中却有 2例乳腺癌病例。

作者总结道,从这项研究中没有发现进行 MRI筛查可以得到额外的生存获益,但是这项研究的病例确实太少了。

美国放射学会发现有不典型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为 15-20%,于是总结道,采用核磁进行筛查“仍然存有争议”。

NCCN对于年龄大于 35岁,5年患癌风险大于 1.7%的女性推荐的筛查指南是,每年进行一次乳腺 X线片,每 6个月至半年进行一次乳腺查体,以及坚持乳腺自检。

对于一生患乳腺癌风险大于 20%的女性,NCCN指南推荐每年进行 MRI筛查。

特别是对于有不典型增生的女性,他们表明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或者反对MRI筛查。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前瞻性数据可以说明对不典型增生女性进行 MRI筛查的价值。

这些女性应当在未来的新型影像学技术出现时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对于将 MRI纳入常规的筛查项目,而不仅仅是采用乳腺X线片可能是未来指南更新的方向。

降低风险的药物治疗几项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在预防乳腺癌方面的应用。

一系列研究,如表 2所示,是以乳腺癌的预防为主要研究终点所设计的临床试验,而另外一些试验的初衷是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等等,而将乳腺癌的发生作为次要研究终点所设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