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的生命活动和进化
浅谈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演化历程

浅谈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演化历程陈章(学号:201421191529)摘要:神经系统是动物有机体重要的机能调节系统。
大多数动物, 特别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着机体的绝大部分重要的生命活动。
在动物的器官系统中,与演化历程联系最紧密的是神经系统。
在演化阶段上地位越高的动物,其神经系统的发达和复杂程度就越高,其机能行为也越复杂,致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本文主要讨论了从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演化过程,阐述了神经系统在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进化趋势的理解。
关键词:神经系统;结构;机能;神经元;脑神经系统是随着动物进化而不断进化发展的,可以说动物的进化程度越高,神经系统的分化程度就越高。
在不同阶段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进化过程中有几次飞跃,最终进化为哺乳动物的高级神经系统。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从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到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再到高度复杂的人脑,经过了上亿年的发展。
1、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无脊椎动物总的演化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分散到集中。
对这个总的趋势,起柱石作用的是无脊椎动物各大系统的演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各大系统的演化趋势虽然在某些个别阶段上出现了螺旋式变化的现象,但总的方向还是遵循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的进化原则的。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无脊椎动物二十多个门,从进化树上来看,越高等一点的类群,其神经系统越发达,越低级一点的类群,其神经系统就越简单。
动物要维持个体生存,必须具备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的能力。
要保证物种的延续,还必须具备寻找配偶,进行生殖的能力,这些行为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具备统一的生理功能,也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在生物体不断适应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神经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主要内容1. 脊索动物起源的学说和主要论据。
2. 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联系。
3. 圆口纲动物与化石动物有一定新缘关系。
4. 有人认为棘鱼类接近软骨鱼类,也有人认为它接近硬骨鱼类,各自的根据是什么?5.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有哪些相似于总鳍鱼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6. 两栖纲的起源,较普遍的看法是→鱼头螈→两栖纲。
7. 经典观点认为爬行动物是从石炭纪的类两栖动物演化来的。
8. 鸟类的起源:槽齿类----→原鸟→始祖鸟→现代鸟类。
9. 杯龙类(石炭纪)→盘龙类→兽孔类→→哺乳类。
10. 概念:适应辐射。
第一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一、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一)脊索动物起源学说1. 环节动物说(annelid theory)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论据:①具有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分节;②具有发达的真体腔,排泄器官按节排列;③闭管式循环系统;④若将环节动物倒置,神经索就位于身体背面,心脏与血流方向与脊索动物一致。
但不能解释:①将环节动物倒置后,口在身体背侧,脑在腹侧;②环节动物无脊索、鳃裂;③环节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尾索动物的差异太大。
2. 棘皮动物说echinoderm theory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论据:①半索动物成体与脊索动物近似,而胚胎发育和幼体形态与棘皮动物相似;②半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明显的共同点,均具有肌酸。
因此,主张三类动物有共同祖先。
3.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由英国生物学家加斯坦(Garstang)于1928年提出。
认为脊索动物祖先具鳃裂,滤食性、底栖固着生活。
随后出现了“蝌蚪幼体”阶段,这种幼体具脊索、背神经管、肛后尾,自由游泳生活,具幼体性熟现象。
在早期生命活动周期中营固着生活的成体阶段被淘汰。
论据:现代尾索动物尾海鞘纲生命周期中有失去固着阶段的现象。
(二)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联系羽鳃纲是尾索动物祖先的模型。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实验与观察

实验原理及假设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01
脊椎动物的结构是为了满足其生理功能的需求而逐渐演化形成
的,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02
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形态结构的变化
往往伴随着生理功能的变化。
实验假设
03
假设脊椎动物的某种结构与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相对应,通过实
9字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 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与唾 液混合形成食团。
9字
食糜进入小肠后,在多种消 化酶的作用下被进一步分解 为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 氨基酸和脂肪酸等。
9字
食团经食管进入胃中,在胃 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分 解为食糜。
9字
这些小分子物质通过小肠壁 上的绒毛被吸收进入血液, 进而被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 胞中被利用。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常由于电解质失衡 、寒冷刺激或神经系统异常引起。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05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观察
消化器官组成及功能
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脊椎动物摄取食物的入 口,包含牙齿和舌头等 器官,用于咀嚼和搅拌 食物。
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 将食物输送至胃中。
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这一假设。
02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选择与准备
实验动物种类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脊椎动物,如鱼类、两 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动物年龄与性别
确保所选动物年龄适中,性别均衡,以减 小实验误差。
动物饲养与观察
在实验前对动物进行一段时间的饲养和观 察,记录其行为习惯、生理状态等信息。
动物(生物学名词)

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 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进行某种类型的有性生殖。成熟的个体是双倍体或多倍体的。它们有一些特化的生殖细 胞,进行减数分裂以产生较小可游动的精子或较大不可动的卵子。精子和卵子会结合成为受精卵,且发育成新的 个体。
濒危动物
中国
世界 濒危原因
1.草原陆龟:
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具黄色;头小,顶部 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盾片中央棕黑色,边缘黄色,并有同心环纹。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 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 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 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在中国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等。
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种类。科学家已经鉴别 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鲨鱼、鳐鱼等软骨鱼类动物,鲤鱼、黄鱼、草鱼等硬骨鱼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 两栖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鸡、鸽子、麻雀等鸟类动物以及猴子、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科学家们还 发现了130多万种无脊椎动物。这些动物中多数是昆虫,昆虫中多数是甲虫。海绵、蚯蚓、乌贼、牡蛎、红海星、 水母、蜘蛛、珊瑚虫、放射虫、蛔虫、猪肉绦虫、沙蚕、蜗牛、蛞蝓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动物界所有成员的身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异养有机体。
基本定义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进化的生物之一,拥有脊柱和脊椎骨。
本文将为您总结一些关于脊椎动物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类生物。
一、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根据不同的特征和进化线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群:1. 鱼类:鱼类是最早进化出来的脊椎动物,主要特征是鳞片和鳃呼吸。
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
2.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最著名的两栖动物是青蛙。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具有肺和皮肤呼吸,以及生活史中的蝌蚪阶段。
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可以分为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不同类型。
爬行动物的特征是四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和表皮的角质化。
4. 鸟类:鸟类是羊膜动物中最为进化的类群之一。
鸟类的特征是具有羽毛和鸟喙,能够飞行并进行高度复杂的行为。
5.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具有乳腺和发达的大脑,能够进行高级的学习和适应复杂的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脊柱:脊柱是脊椎动物身体的主要支撑结构,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
脊柱不仅能够支撑身体,还保护了脊髓。
2. 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由骨头、关节和软骨组成。
骨头提供支撑和保护,关节使得动物能够进行运动,软骨则起到减震的作用。
3. 头骨:头骨是脊椎动物头部的支撑结构,保护了脑部和感觉器官。
头骨的形状和结构因不同的物种而异。
4. 四肢:脊椎动物的四肢分为前肢和后肢,用于移动和捕食。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同,四肢形状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三、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是维持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通过气管、肺和鳃等器官进行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进化历史,呼吸器官也呈现出多样性。
2. 心血管系统:脊椎动物的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初二生物复习资料

第14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植物孢子植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不产生种子,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产生种子,受精过程不需要水)一、藻类植物1.主要特征:(无器官)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大都生活在水中。
2.常见的藻类植物单细胞:衣藻、硅藻等多细胞:海带、紫菜等3.作用:多数为饵料,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提取的碘、琼脂等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二、苔藓植物(2种器官)1.生活环境: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2.主要特征: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生殖过程离不开水.3.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4.作用: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只有一层细胞)。
保持水土。
三、蕨类植物(3种器官)1.生活环境: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2.主要特征:不仅具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输导组织,因此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叶片的背后褐色的块状隆起,这是产生生殖细胞——孢子的孢子囊,生殖过程离不开水.3.代表植物:石松、蕨、桫椤、荷叶铁线蕨4.作用: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种子植物:四、裸子植物(4种器官)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多数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2.代表植物:松、柏、杉(水杉)、银杏、苏铁、红桧等五、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6种器官)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2.适应环境的方式陆地上的被子植物一般根系发达,以吸收更多的水和无机盐;水域中的被子植物体内通常有气道,以运输氧气,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3.分类地位:在现存的植物中占有绝对优势,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植物类群。
两栖动物的结构与生活习性

公众参与和教育普及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座等形式 ,提高公众对两栖动物保护的认 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
的良好氛围。
开展志愿者活动
组织志愿者定期开展两栖动物调查 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 的问题,推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加强学校教育
将两栖动物保护知识纳入中小学教 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保 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品德。
04
营养需求与食性
食物来源及捕食技巧
两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昆虫、小型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鱼类、其他两栖动物 等。
捕食技巧因种类而异,一些两栖动物具有长 而粘的舌头,可以快速捕捉飞行或爬行中的 昆虫;另一些则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强壮的颚 部,可以咬住并吞下较大的猎物。
一些两栖动物还会利用毒液或毒腺来制服猎 物,使其更易于捕食。
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从热带到温带、寒带都有它 们的踪迹。
栖息地类型
两栖动物主要栖息在水域附近,如池塘、沼泽、溪流等,也 有部分种类生活在森林、草原等陆地环境中。
02
身体结构特点
皮肤系统
薄而湿润
两栖动物的皮肤通常较薄,保持湿润状态, 有利于呼吸和水分吸收。
粘液腺
皮肤上有粘液腺,分泌粘液保持体表湿润并 减少水分蒸发。
04
能量代谢与储存策略
两栖动物的能量代谢相对较低,这有助于它 们在食物短缺时存活下来。
在寒冷季节或干旱时期,一些两栖动物会进 入休眠状态,降低能量消耗并依靠体内储存
的能量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一些两栖动物会在体内储存脂肪或糖原等能 量物质,以备不时之需。
两栖动物的能量代谢和储存策略因种类和环 境条件而异,是它们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手 段之一。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
(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
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
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留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
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
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
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
(名词解释)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名词解释)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
辐鳍亚纲 原始硬骨鱼
总鳍亚纲(古总鳍鱼类)
肺鱼亚纲
古两栖类的 迷齿类 古爬行类 (蜥螈) 古鸟类 原兽亚纲 古爬行类 的兽孔类 后兽和真兽亚纲
古爬行类中 的假鳄类
原鸟
鸟类
3、骨骼
– 中轴骨
头骨 脊柱 胸骨 肋骨 带骨: 肩带 腰带 肢骨: 前肢 后肢
– 附肢骨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圆口纲
– 头骨:
• 原始而特化,头骨由软骨及结缔组织膜组成,无上、下颌 骨。 • 鳃成囊状,鳃囊的支持结构是称为鳃笼的软骨篮。
软颅(chondrocranium)
为原始的软骨脑颅,保护脑及感觉器官。 所有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经过软颅阶段, 以后骨化成为头骨的软骨原骨部分,仅 圆口类和软骨鱼停留在软颅阶段,不再 骨化。
咽颅(splanchnocranium)
围绕在消化管的前段,保护和支持口、 舌及鳃。 又称为脏骨(visceral skeleton) 水栖脊椎动物的咽颅发达,但与脑颅关 系不太密切,仅以韧带与脑颅相接。
4).后肾(metanephros):为羊膜动物成体的肾脏
位于体腔的后部,肾口完全消失。分为皮质部 (cortex)和髓质部(medula)
脊椎动物肾脏的进化趋势:肾单位的数 量由少到多,肾口由有到无,由体腔联 系到血管联系。
二、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1、脊索动物的起源
1)环节动物学说(annelid theory)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理由: 这两类动物都是两侧对称和分节的,都有分节的排 泄器官和发达的体腔,都是密闭式循环系统。 2)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Garstang’s hypothesis of chordate larval evolution)
脊柱:颈椎1;躯干椎7;荐椎1;尾椎(多-无)
胸骨:但无明显肋骨,不形成胸廓
– 附肢骨
带骨:
肩带:固胸型肩带;弧胸型肩带:肩胛骨、乌喙骨、 锁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肢骨:
前肢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爬行纲的骨骼
骨化程度更高,加上复杂的肌肉,增强了 运动机能
– 头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颞窝的出现:无颞窝、合颞窝、双颞窝 • 次生腭的出现 • 单一枕踝
– 脊柱:颈椎2枚;荐椎2枚 – 出现胸廓:胸椎、肋骨、胸骨 – 腰带骨之间出现了空洞:坐耻孔
鸟纲骨骼:轻便而坚固
– 中轴骨:愈合程度高
• 头骨: 高度愈合,颅腔大 枕骨大孔在腹面 单一枕踝 • 脊柱: 颈椎数目多,椎体马鞍型 腰荐综骨 胸骨发达,龙骨突
– 构造:
• 消化道 • 腺体
– 功能:
圆口纲:
无颌,无胃,肝,无独立胰脏
鱼纲:
颌、齿、多数具胃、软骨鱼肠内有螺旋瓣;软骨鱼 有胰脏,许多硬骨鱼有分散的胰腺或肝胰脏。
两栖纲:
齿、舌、胃、唾腺、肝胰独立
爬行纲:
唾液腺发达,有盲肠的雏形
鸟纲:
嗉囊、胃?盲肠
哺乳纲:
脊柱的进化趋势:
由分区不明显到分化为明显的5个区; 在支持身体与保护内脏方面趋向于愈加 坚固; 在转动方面趋向于愈加灵活,特别是鸟 类的颈椎。
陆栖脊椎动物呼吸系统演变的趋势
①
②
③ ④
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逐渐扩大。两栖类的肺是一内壁呈蜂 窝状的薄囊;爬行类仍是囊状肺,但内壁的间隔更为复杂; 鸟肺为网状管道系统;哺乳类肺内部是一复杂的支气管树。 肺泡的出现大大扩大了肺的表面积。 呼吸的机械装备愈加完善。两栖类为口咽式呼吸,爬行类出 现了胸廓,鸟类的气囊起着辅助呼吸的作用,使鸟类具有独 特的“双重呼吸”。哺乳类出现了肌肉质横膈。 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由两栖类的口腔内交叉到哺乳类 的咽交叉。 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渐趋完善。两栖类的呼吸道仅为 短的喉头气管室。开始有声带;爬行类开始有气管和支气管 的分化;鸟类的发声器为位于支气管分叉处的鸣管;哺乳类 的喉头构造复杂化,声带位于喉部。
– 脊柱:脊索终生保留,出现雏形的椎弓(脊椎骨的脊
索背面每一体节内有2对极小的软骨弓片,相当于基背 弓片和间背弓片,即椎弓的始基。这些弓片虽然不起任 何的支持作用,但代表着原始脊椎骨的萌芽。)
– 无肋骨和胸骨 – 无成对的附肢
鱼类骨骼:
– 中轴骨:
• 头骨:
软骨鱼: 脑颅:终生停留在软骨阶段,脑颅为一完整的软骨匣, 无分界及合缝,相当于脊椎动物胚胎中的软颅。 咽颅,终生保持原始的软骨状态,为一系列成弧状排列 的分节软骨棒,一般为7对(1为颌弓,2为舌弓,3-7为 鳃弓)。 硬骨鱼: 脑颅:全部骨化为硬骨,具有鳃盖骨和眶骨。 咽颅:由颌弓、舌弓和鳃弓构成,一部分骨化成硬骨, 一部分被膜原骨(直接由间充质骨化形成)所包围或代 替。 • 脊柱:(脊索?) 躯干椎:有肋骨;椎体:双凹型 尾椎
异型齿、胃?唾液腺发达。
6、呼吸
– 构造: – 功能: 圆口纲:盲鳗?七鳃鳗? 鱼纲: 两栖纲:呼吸方式?机能? 爬行纲:结构变化? 鸟纲:呼吸方式? 哺乳纲:结构变化?
蝾螈 副支气管
支气管
7、血液循环
– 构造: – 功能:
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 环
爬行纲:
–出现肋间肌 –皮肌发达 –躯干肌复杂
鸟纲: 哺乳纲:
鸟类的肌肉
– 与飞翔有关的肌肉发达:胸大肌、胸小肌 – 躯干背部的肌肉退化 – 腿部的肌肉特化 – 皮肌发达 – 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
哺乳动物的肌肉的特点 – 四肢肌肉强大 – 有膈肌 – 皮肤肌发达 – 咀嚼肌强大
5、消化
8、神经和感官
– 中枢神经: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延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系 统
七鳃鳗
鳕鱼
9、泌尿生殖
1).全肾(holonephros)或称(原肾 archinephros)
最早期的脊椎动物肾脏是由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 的肾单位组成。每一肾小管的一端以肾口开口于体 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的后端通向体外。 这种理论上的最原始肾脏称为全肾或原肾。 现存动物中仅盲鳗幼体和蚓螈幼体中具有全肾。
1928年由英国生物学家加斯坦(N. Garstang)提出。
3)棘皮动物学说(echinoderm theory) 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2、脊椎动物的进化阶段
1)水中的进化:
– 原始有头类:
• 一支进化出较原始的,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圆口纲。 (甲胄鱼化石是最早的化石无颌类,代表最早的脊椎动物) • 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颌类,即鱼类的祖先。
第二十一章 脊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进化
一、形态和结构
1、外形
– 身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四肢
• 圆口纲: • 鱼纲: • 两栖纲: • 爬行纲: • 鸟纲: • 哺乳纲:
2、皮肤及其衍生物 功能:
• 保护 • 感觉 • 调节 • 分泌 • 排泄 • 呼吸 • 运动
构造:
– 表皮 – 真皮
– 附肢骨:
长骨中空,多为气质骨 前肢骨演化为翼: 后肢骨强大而富有弹性 开放式骨盆 跗跖骨直立
哺乳纲骨骼系统
头骨:
颅腔发达 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异型牙齿 有2枕踝 枕骨大孔在腹面
脊柱:
颈、胸、腰、荐、尾 颈椎7枚 双平型椎体
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腰带:
2).前肾(pronephros):位于体腔前端背中线两侧
只有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前肾有作用。盲鳗 成体以前肾作为排泄器官。少数硬骨鱼成体仍 保留残存的前肾,称为头肾。
3).中肾(mesonephros)
或称吴氏体(Wolffian body),是指 羊膜类胚胎时期在前肾之后一次 出现的肾,位于体腔中部。 中肾是无羊膜类成体的肾。 原来的前肾管纵分为2管: 中肾管(吴氏管Wolffian duct) 牟勒氏管(Mü llerian duct)
表皮衍生物:
– 表皮外骨骼:角质齿(圆口类)、角质鳞、 喙、羽、毛、爪、蹄、指甲、洞角、毛角 (又称角质纤维角,仅犀牛具有)等 – 腺体:粘液腺、皮脂腺、乳腺、汗腺和味腺
真皮衍生物:
– 骨质鳞(硬鳞、圆鳞、栉鳞)、鳍条、爬行 类(龟鳖类和鳄类)和哺乳类(贫齿目的犰 狳)的骨板、实角等。
盾鳞和牙齿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
皮肤与衍生物的变化趋势
表皮:单层(文昌鱼) 多层(圆口类等)
不角质化(圆口类、鱼类) 轻微角质化(两栖类) 高度 角质化(陆生羊膜动物)
真皮:薄(无羊膜类)
厚(羊膜动物,鸟类除外)
角质鳞
外骨骼:骨质鳞(水生鱼类) 裸露(两栖类) (陆生羊膜动物) 羽(鸟类)、毛(兽类)
腺体:单细胞腺 多细胞腺 ;位置由位于表皮 下陷入真 皮;功能由分泌粘液 功能多样的各种分泌腺。爬行类和 鸟类的皮肤腺减少,哺乳类发达。 衍生物:表皮衍生物变化大,真皮衍生物变异小。
2)水中到陆地的进化:即两栖类和爬行类的 进化。 3)由爬行类进化出2支高等脊椎动物,即鸟类 和兽类的进化。
3、脊椎动物的演化
尾索动物 无颌类:甲胄鱼化石,圆口纲 原始软骨鱼 原始有颌类: (如盾皮鱼) 原始硬骨鱼类 块椎类(迷齿类,鱼头螈) 古两栖类 壳椎类 [杯龙类] 爬行类 软骨鱼 原始有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