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4

合集下载

鸿门宴(司马迁)(4)原文

鸿门宴(司马迁)(4)原文

鸿门宴(司马迁)(4)原文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义:现在的人)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5、句式解析(1)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军霸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3)被动句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6、难句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

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第6课鸿门宴(第4课时)教案(系列四)

第6课鸿门宴(第4课时)教案(系列四)

第6课鸿门宴(第4课时)教案(系列四)鸿门宴第四课时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因击沛公于坐交戟之士欲止不內二、古今异义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男女婚事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因果连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鱼和肉,指被欺凌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今:现在的人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击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0、胜沛公不胜:杓动词,禁得住。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驻军于霸上,没能和项羽见面。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宰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

”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们,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替我攻破沛公的军队!”正当这个时候,项羽有四十万士兵,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十万士兵,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范增劝说项羽说:“沛公居住在函谷关以东的时候,贪于财物,喜欢美女。

现在进入函谷关,在财物方面没有索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在妇女方面没有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很不小。

我让人望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样子,呈现出五种色彩,这是天子的云气。

赶紧攻击他不要失去时机!”◆本节重要知识点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未得:没能。

得,能够。

言于项羽: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项羽言”。

2.欲王(wàng)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欲(于)关中王”。

3.为:担任。

动词。

尽:全都。

旦日:明天。

飨:用酒肉犒劳。

4.为(wèi)击破:省略句。

“为(吾)击破”。

为,替。

当是时:在这时。

是,译为“这”。

5.范增说项羽曰:说,shuì,劝说。

6.沛公居山东:是省略句,“沛公居(于)山东”;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沛公(于)山东居”。

7.此其志不在小:判断句。

标志:“此…”。

此天子气也:判断句,标志:“此…也”。

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

9.急击勿失:省略句,“急击(之)勿失(之)”。

两个代词“之”指代的内容不一样。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2013《鸿门宴》课文翻译和分析

2013《鸿门宴》课文翻译和分析

《鸿门宴》介绍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 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 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 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 “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 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 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理解翻译课文 第一段
沛公 军(于)霸上 ,未 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 言于项羽曰:“沛公 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沛公 军(于)霸上 ,未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妇
贪图 喜爱美女 对财物 取用 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
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
宠幸 (表现)小处 形作名,所幸:宠幸的人
其气,皆为龙

看过那里的云气
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 急
云气


失!”
(的样子)五彩颜色
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时机
第1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 良曰:“料大王士卒 • 译: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 足以当项王乎?”沛 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沉 公默然,曰:“固不 默不语的样子,说:“本来就 比不上他啊。将要怎么办呢?” 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说:“请(让我 )去告 张良曰:“请往谓项 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 伯,言沛公不敢背项 沛公说:“您怎么会跟项伯有 王也。”沛公曰: 交情呢?”张良说:“秦朝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 时候,他跟我交往,项伯杀了 张良曰:“秦时与臣 人,我使他活了下来;如今有 紧急的事情,所以特地来告诉 游,项伯杀人,臣活 我。”沛公说:“(项伯)和 之;今事有急,故幸 您谁大谁小?”张良说: 来告良。”沛公曰: “(他)比我大。”沛公说: “孰与君少长?”良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得像 曰:“长于臣。”沛 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公曰:“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第4课时

《鸿门宴》第4课时

(9)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名作状,从小路
(10)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名作状,向上
(11)素善留侯张良
形作动,与……交好
(12)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使动,使……活下来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 动使动,使……跟从
见项王
鸿门宴 4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宾语前置句 1、客何为者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不然,籍何以至此 (三)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虏矣
鸿门宴 2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代词,它(酒)
⑧赐之彘肩
代词,他(樊哙)
⑨此亡秦之续耳
助词,的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代词,他(刘邦)
①③⑤⑦⑧⑩\②\④⑥⑨
鸿门宴 8
13.有些成语(包括熟语)表面看来意义似乎区别不大,但在
具体语境中却不能互相替代。请从下面成语中选出适合下
述语境的。
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②黄鼠狼给鸡拜年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口是心非 ⑤口蜜腹剑
知识点大归结
鸿门宴 1
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通“彩”)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通“俱”)
③距关,毋内诸侯
(通
“拒”“纳”)
④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4专题《鸿门宴》学案四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4专题《鸿门宴》学案四

高中语文第4专题《鸿门宴》学案四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⒈熟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2.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阅读第四段:解释加点词语: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柸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判断文言句式:①大王来何操?________________②沛公安在?________________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________________④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3、翻译重点语句: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大王来何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4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4 新人教版必修1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 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 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 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 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 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 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 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 惋惜和同情。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 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 代传诵。
鸿门宴
----《史记》
时代背景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 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 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 来的一位英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 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 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 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 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 军败身亡。
第一段: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参考译文:沛公驻军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 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为相,珍宝都占为己有 了。”项羽大为愤怒,说:“明天好好犒劳士兵, 给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这时候,项羽有军队四 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军队十万,驻扎 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 贪恋钱财货物,宠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 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 处。我叫人观察他那边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 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瑞气啊。赶快攻打, 不要失去机会!”
第二段:项伯夜访、刘项约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 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沛公,项伯就连夜骑马 跑到沛公军中,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 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离开。项伯说:“不要跟沛 公一块儿送死啊。”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 沛公如今情况危急,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 诉他。”张良于是进入军帐,全部告诉了沛公。沛 公大为吃惊,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是 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沛公说:“一个 浅陋小人劝我说:‘拒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我听了他 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
1.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3.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晏子治东阿》他库少内)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5.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6.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7.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8. 秋豪不敢有所近。

号,通“毫”。

9.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0.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11.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奉,通“捧”。

1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 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2. 为之奈何?
3. 且为之奈何?
4. 孰与君少长?
5.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6.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8.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9. 不然,籍何以至此?
10.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11. 今日之事何如?
1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3. 此亡秦之续耳。

14. 何辞为?
(四)宾语前置句
1.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今日之事何如?
3. 客何为者?
4. 何辞为?
5. 大王来何操?
6. 沛公安在?
(五)被动句
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 吾属今为之虏矣!
(六)省略句
1. 沛公军于霸上。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为吾击破沛公军。

4. 具告之以事。

5.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 还军于霸上。

9. 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 竖子不足与之谋。

(六)状语后置句
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长于臣。


5. 得复见将军于此。

(七)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八)重点翻译句
1.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九)多义词
1. 因
例句出处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
陈陈相因成语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2. 如
例句出处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
万事如意成语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
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 意
例句出处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4. 举
例句出处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成语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
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5. 谢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6. 为
例句出处释义
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替,给,介词
为之奈何《鸿门宴》对付,动词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动词
何辞为《鸿门宴》表疑问,句末语气词。

(十)异义词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