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2这个世界的音乐(备课资料)
高一语文教案-《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附同步测试 精品

这个世界的音乐自读目标1 了解这篇优秀科普读物介绍的声音现象。
2 学习本文生动说明的方法。
3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一作者介略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个世界的音乐》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
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十八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人,这种生物圈的后来者,在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抛弃了对神的信仰,嘲弄了原始的神话,却编造了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神话。
刘易斯·托马斯从独特的角度,根本性地批判了这种人类自大或人类沙文主义。
疾病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许多疾病是人的反应造成的;有些疾病,特别是大病,是一种偶然的、不可知的自然力量。
人要消灭疾病、消除死亡,是徒劳的,也是反自然的。
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
人是由具有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
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
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
二课文结构(一)(1)提出问题,引出说明对象。
(二)(2-14)通过各种动物不同的发音体从不同的部位发出的声音具有音乐美的生动事例来说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音乐现象。
(三)(15-16)通过理论原理阐述这种音乐现象。
《这个世界的音乐》高一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
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表达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
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拟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说教学方法〔一〕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那么:1、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根底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第一、充分预习课文。
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这个世界的音乐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这个世界的音乐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了解动物世界神秘的音乐创造,坚信动物世界同样存在音乐。
⒉了解动物的发音方式和效果。
⒊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⒈小组讨论学习法⒉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培养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生、依存、合作的观念。
⒉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世界,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筛选信息,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奇妙神奇,或许看了下面的一段短片可以略知一二吧!(播放短片)可见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声音组合成的,你觉得这些声音是音乐吗?(是或不是。
)而美国的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却把一些声音称为音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托马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走进神秘的动物世界,去聆听自然的声音。
(幻灯出示课题)二、信息筛选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题目设计一个问题。
老师筛选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依次是:1.这个世界指的是什么世界?2.什么样的声音才是音乐?3.音乐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浏览课文,筛选信息,筛选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1、广义上是指生物世界,狭义上指动物世界。
文章侧重写动物世界。
2.(提示:物理学将声音可分为噪音和乐音。
)有规律,有节奏,长短不同的声音。
3.(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你从何而来呢?在文章中,作者写了很多种动物的声音,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我们以鸟声为例,你认为小鸟唱歌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得其乐)可见自我娱乐是音乐的作用。
根据作者的观点,人类的唱歌和说话一样是生物本能的需要,据此推测人类音乐的作用和动物音乐的作用有相似的地方,你觉得有哪些相似呢?(抒发情感,纯粹娱乐或审美作用。
高一语文教案:这个世界的音乐

高一语文教案: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依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学问;3.驾驭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实力;4.学习本文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4.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酷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爱好与热忱。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简介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须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聊以自慰。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详细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胜利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爱长期间的寂静,到处充溢漂亮而和谐的音乐。
其次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溢奇异的乐章。
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赐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开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
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或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这个世界的音乐》高中语文教案

《这个世界的音乐》高中语文教案教案:《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的意义和作用;2.通过分析歌曲《这个世界的音乐》中的歌词和情感,培养学生们的情感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并引导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
教学重点:1.理解歌词并表达个人观点;2.增强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教学准备:1.《这个世界的音乐》的音乐文件;2.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音乐《这个世界的音乐》,了解音乐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力量。
Step2:学习歌词(15分钟)将歌曲的歌词呈现在PPT中,让学生们阅读歌词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们分析歌词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表达个人的观点。
Step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围绕歌词中的主题展开讨论,并列举自己所熟悉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音乐推荐。
Step4:个人思考(10分钟)让学生们个别思考1.你认为音乐对你个人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2.你有没有一首特别喜欢的音乐?为什么?3.你在生活中,如何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和表达自己?让学生们用文字的形式回答这些问题,并鼓励他们在班级内分享。
Step5:小结(10分钟)请几位学生将他们的答案与大家分享,并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
Step6: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首他们特别喜欢的音乐,并写一篇作文,描述这首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音乐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们也学会了分析歌词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表达个人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们能够互相启发,丰富彼此的音乐知识。
最后,通过个人思考和分享,学生们对音乐的个人感受和运用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节课的设计既加强了学生们的音乐欣赏和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1北京版必修1

教学目的1.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2.文章使用到的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奥秘,以平等的心态和自然相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努力探索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奥秘。
教学重点1.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2.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对于音乐,大家一定并不陌生,我们会想到通俗、流行、民族、古典等等音乐,人们对于各种音乐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各有所好。
那么自然界是否也有音乐?先来了解一下中国文人笔下的“音乐”世界,看幻灯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此看来自然界确实存在着美妙的音乐,在夏天的晚上你的耳边有蚊子的嗡鸣,下雨后你能听见青蛙对歌,还有螳螂在奏鸣,在离我们遥远的大海鲸鱼们也在歌唱……大自然的声音是多么的美妙!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会发出各种声音表示不同的意思,它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们学习了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这个世界的音乐》后,将会对自然界动物们的声音有新的认识。
作者介绍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科普作家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4年出版的《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深邃,信息庞杂新奇,文笔生动幽默,是当代科学小品文中的大家手笔。
注意掌握一些字词歌鸲:q —种体态玲珑、鸣声清婉的鸟,因其多于月夜鸣叫,故又称夜莺。
熵:sh m g,科学名词。
用以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说明其可能出现的程度。
慰藉:w可i e,安慰;抚慰。
如闭目养神,聊以慰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3 粤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3 粤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1、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理解声音与音乐的本质区别。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音乐”的含义,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
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引申到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和谐的主题。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森林之歌)。
(二)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总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大致思路。
明确:引出说明对象(音乐)——列举和描写动物世界的一些“音乐”——解释动物“音乐”产生的过程。
(三)提问:1、文章讲的是音乐,但似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动物发出的声音,那么是不是说动物发出的声音就是音乐?请找出动物的声音是音乐的句子。
明确:1)白蚁高度的组织规律的敲打声,有规律、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的敲击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2、蝙蝠休息时发出的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般的可爱声音。
3)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
4)蟋蟀、蚯蚓的合奏、座头鲸充满力度和肯定的歌曲、令人飘然欲飞的合成音响等等。
由此可以归纳出这些声音的特点:1)动物的音乐是一种“奇妙的、美妙的、可爱的、让人飘然欲飞”的音乐,这说明动物声音中有情感存在。
2)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音乐,这是动物声音的外在特点。
所以,动物的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表达情感的声音,而那些彼此交流信息如: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等事务性语言则不是音乐。
2、既然动物声音中有音乐存在,我们人类也有音乐存在,那么这些小到不足两毫米的甲虫,大到海洋之王的巨鲸,乃至智慧生物的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他们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指名朗读课文第11段和第15段)。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不难得出,动物和人类需要音乐是由于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解释的?明确:1)生物性的活动,生物的特点。
这个世界的音乐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这个世界的音乐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模板《这个世界的音乐》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
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以下是整理的这个世界的音乐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这个世界的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理解声音与音乐的本质区别。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领会“音乐”的含义,理解声音与音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引申到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和谐的主题。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40分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播放《百鸟朝凤》动画,学生走进教室即可受到感染)各位同学,尘世的喧嚣、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忽略了大自然中还有美妙的音乐。
刚才,我们聆听了一段美妙的人类模仿鸟鸣的天籁之音,请大家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小结:这个世界因为音乐的存在而精彩,正如著名的科普学家托马斯•刘易斯所说的“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可是,音乐不是人类的专利,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创造音乐的天赋,可以说这个世界的音乐无处不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世界的音乐》。
《这个世界的音乐》原文阅读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象嘈杂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
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
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象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2这个世界的音乐(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写作和出版的有趣经过:1970年,在一次关于炎症现象的讨论会上,主办者要德高望重的托马斯来一番开场白,给会议定个基调。
不知道与会者要提出什么观点,他只好随意独抒己见。
他讲得又轻松又偏颇,为的是让会议不像平常这类讨论会一样沉闷。
讲话的部分内容大约就是本书中《细菌》一篇。
没想到主办人将他率以为之的讲话录音整理,分发给与会者,并送了一份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杂志的编辑原是托马斯高一年级的校友。
他尽管不尽同意托马斯的观点,却喜爱那篇讲话的格调,于是就约托马斯写一组风格类似的专栏文章,每月一篇,内容自便,编辑不改一字。
托马斯起初抱着听命于老大哥的心情连写了六篇,便央求罢手。
但此时读者和评论家已经不允许杂志和托马斯停止他们的专栏了。
于是,托马斯欣然命笔。
后来有一家出版社答应将这些篇什不修不补,原样付梓,托马斯欣然应允。
于是,以排在前头的一篇为名的这本书于1974年问世了。
(节选自《译者序》,作者:李绍明)二、类文荐读鱼类的声音生活在陆地上的各种动物,绝大多数都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
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会不会发出声音呢?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
小鲇鱼的叫声像蜜蜂飞过,嗡嗡地响;成群的青鱼像小鸟一样,叽叽地叫;黑背鲲的叫声有如风刮树叶,沙沙作响;沙丁鱼的喧哗好像静夜里浪涛拍岸的声音;汽球鱼和刺猬鱼能呼噜噜地叫,仿佛熟睡的人在打鼾;驼背鳟的叫声是咚咚响,好像击着小鼓;小竹夹鱼发出的声音,很像用手指很快地刮梳子的声音;海鲫的发声像用钢锉摩擦金属时发出的响声……不但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同一种鱼,在生殖、索饵、移动、逃避敌害,或者成群结队,或者单独行动等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每年春季,在我国沿海作产卵回游的大黄鱼,它们在回游过程中,开始接近产卵场时,发出“沙沙”或“吱吱”的音响;到达产卵场开始产卵时,则“呜呜”或“哼哼”地叫,像开水发出的声音;在排卵过程中,发出“咯咯咯”的声响,有如秋夜的青蛙在歌唱。
鱼类究竟为什么要发声呢?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鱼发声是为了躲避或恐吓敌害,有的是在生殖期为了招引异性,有的则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不适合它们的生活条件而造成的。
鱼类怎么能发出声音的呢?原来大多数能发声的鱼,主要是靠体内的发声器官——鳔。
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的膜质囊,它靠一些纤细而延伸着的肌肉与脊椎骨相连。
这些延伸着的肌肉,具有与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缩引起鳔壁和鳔内的气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有些鱼类,如竹夹鱼、翻车鱼是利用喉齿摩擦发声的;鼓鱼、刺猬鱼是利用背鳍、胸鳍或臀鳍的刺振动而发出声音;还有不少鱼是利用呼吸时鳃盖的振动或肛门的排气而发出声音的。
在科学上统称为“生理学声音”。
此外,许多鱼类由于结成大群游动时也会发出声音来,这被称为“动水力学声音”。
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把鱼类发声的现象应用到生产上,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道:“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
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
”现在,沿海渔民在捕捞黄花鱼的时候,仍常用耳朵靠在船板上测听鱼的声音,据此判断鱼群的大小、位置和移动方向,从而采取捕捞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水中听音器”来收听鱼类的声音,了解鱼群的大小、移动方向、离渔船的远近等。
将来,由于对鱼类发声现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利用仪器测知鱼的声音,断定它是什么鱼,在什么地方,有多少,准确地组织捕捞;二是利用鱼类发声招引异性的现象,可以人为地把特定的音响送到水中,传播出去,从而把鱼诱集成群,甚至使它们游到渔网中去。
阅读提示: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
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同一种鱼,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鱼类之所以要发声,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因外界条件不同,鱼类之所以能发声,靠体内的发音器官——鳔。
研究鱼类发声现象,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三、阅读方略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四)提纲挈领提纲挈领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提全文之纲,挈各段之领”,进而把握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它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
能够体现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通过整体进而理解局部,再通过局部的深入分析,进而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同时,提纲挈领也是提高应试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性的常用方法。
所谓“纲”,就是指文章中能总领全文或对全文内容有概括或暗示作用的语句;所谓“领”就是指能统领一段或对段落内容有概括作用的语句或词语。
提纲挈领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抓住或者概括出对理解文章内容最重要、最关键的语句或词语,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纲挈领的概括不是求全,不要求囊括文中的所有内容,而是举其要,这样才会使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不至于被细枝末节引入岔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提纲挈领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抓主旨句段,提全文之纲,一要注意其文体,二要注意其位置:一般情况下,此类句子多在文首或文尾,对全文内容、主旨有揭示或暗示的功能。
2.抓语言脉络,提取要点,挈各段之领,语言脉络在文中通常表现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句子或提示、概括性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内容的分析理解,提取出各段的要点。
3.归结要点,确立中心。
将从文章中摘录的要点聚合在一起,归结出文章内容的大意,从而确立自己对所阅读文章的中心的理解和把握。
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把握呢?在平时的教学和阅读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强化自己提取要点的能力。
体会提取、概括要点对解题的作用,在提纲挈领的训练中,还应该将思维的结果外化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如摘要点,即摘录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编提纲,即编写出文章的内容提纲,绘图示;即在阅读过程中绘出文章的思路流向示意图等。
这样,就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阅读理解结果,同时,要同课后的阅读练习题结合起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可以同段意的概括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像段落意思概括的摘句概括,就是很好的提纲挈领式的练习,抓住了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任何一种阅读方法的掌握,都不是只了解其意即可。
都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古人云“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只有加强训练,注意积累,才能掌握阅读方法,也只有熟练地掌握,才会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托马斯·刘易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懂得一些自然界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德育目标鄙弃人类的傲慢与偏见,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方法1.自读讨论法。
学生自读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把握作品主旨。
2.诵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有关的精彩语段,品味作品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
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与价值。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拜读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够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
二、解题出示投影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地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行不衰。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关键语段。
2.学生讨论,梳理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作者告诉人们,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第二层:作者通过分析大量动物的“音乐”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提供了生物交流方面的有趣知识。
第三层:作者剖析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
四、具体研习课文1.学生思考:“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怎样的一些声音?明确: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物声音(音乐)原理及特点的分析,意在告诉人们,人类之外的动物(如白蚁、蝙蝠、歌鸲等)也自有音乐,即声音,这是它们的本能需求,是它们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
2.提问:这些声音是否都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明确:不都具有。
“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
3.学生讨论:依据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甲:“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人类也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不愿“灭顶于废话之中”。
学生乙:“唱歌像说话一样,乃是人类生物活动的主导方面。
”“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动力如同我们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
”学生丙:“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解说:让学生抓关键文句来回答,意在训练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读科普文的能力)4.试着概括文章的主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甲:文章不只是为我们展示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交流技术方面的有趣知识。
文章旨在告诫人们鄙视人类的傲慢,善待任何形式的生命,尊重并热爱整个世界。
学生乙:白蚁是一个生命、猩猩是一个生命、歌鸲是一个生命。
其实人类同其他生物在生命渴求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为此,我们对于这些活物,最好不要去作人为的干预,人的干预是徒劳而且有害的。
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远一点,别碰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发展。
5.品味语言出示投影:①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