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土地评估技术要点

土地评估技术要点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评估工作,旨在确定土地的价值、可利用性和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土地评估技术是评估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多个要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土地评估技术要点。
1.土地核实调查:这是土地评估的第一步,需要对评估土地的位置、边界、面积等进行准确的调查和核实。
这可以通过现场考察、地籍调查和地图测绘等方式来完成,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土地自然特征评估:土地的自然特征是土地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
评估师需要考察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肥力、水资源状况等自然特征,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潜力。
例如,位于河畔的土地可能更适合农业利用,而位于山区的土地可能更适合林业或旅游业。
3.土地用途评估:土地的用途对其价值具有重要影响。
评估师需要评估土地的现有用途、潜在用途以及用途变更的可行性。
这可以通过研究土地规划、规划用途调查和市场需求分析等方式来完成。
4.土地市场调研: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土地价值的形成和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评估师需要了解土地市场的行情、价格动态和交易状况,以及土地需求与供应的情况。
这可以通过查阅市场报告、进行调查访谈和分析历史交易数据等方式来完成。
6.土地价值评估模型:土地评估通常采用一定的模型和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
评估师需要选择适当的土地价值评估模型,如比较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进行土地价值的计算和估算。
这需要基于充分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土地投资风险评估:土地投资涉及到一系列风险,如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环境风险等。
评估师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并综合考虑它们对土地价值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研究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市场预期和进行风险分析等方式来完成。
以上是土地评估技术的一些重要要点。
评估师在进行土地评估时,需要全面、科学地考虑以上要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得出准确可靠的评估结果。
同时,评估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以适应土地评估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土地质量评价要点

土地质量评价要点一、基本概念和意义:1.土地质量:指土壤具有满足其中一种特定用途的能力的程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指标。
2.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合理利用方式。
3.意义:土地质量评价对于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1.土壤属性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水分状况等指标,是土壤质量的基础。
2.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土地适宜耕作能力、适宜林业能力、适宜建设能力等指标,是判断土地适宜用途的依据。
3.土地功能指标:包括土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指标,是评价土地综合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地貌特征等进行判断和综合评定,以文字描述的形式表达评价结果。
2.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土地质量评价模型,将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数值化,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分析进行评价。
四、评价过程:1.数据收集:收集土地利用、土壤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土壤调查数据等。
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包括数据统计、数据融合等。
3.评价指标制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要求,确定评价指标,并进行权重分配。
4.评价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估和综合。
5.评价结果呈现:根据评价结果,制作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质量等级图等。
五、应用与展望:1.应用领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等。
2.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质量评价将更加精确和科学化,评价方法和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总的来说,土地质量评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科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地质量评价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共37页文档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7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第2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土地评价与管理)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六)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如改 良土地、平整土地、施肥等。
如地下水位过高,会造成渍水和沼泽化,过低则导致 水的不足; 地下水矿化度过高,则会造成盐渍化等。
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 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 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五)植被因素
植被(vegetation)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通过植被群落的组成、覆盖度、有用植物 的数量和产量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间接影响——一是通过改善土壤(能富集土壤中的养分) 使土地质量提高;二是通过覆盖度减弱土壤侵蚀和保持水 土。
(三)土壤因素
2、 土壤的分布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
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以纬线呈带
状分布。 (2)经度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的态势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向内陆发生 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从沿海向内陆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
城市用地评价指标:水系分布、地下水埋深和水污染状 况。
3、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上 海
3、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太 原
4、气候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局地气候(城市气候) 城市的建设造成大气下垫面改变、城市内外 热力差异,出现某些城市特有的现象,如城市风、 热岛效应等。 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等方面的 作用。 城市污染的气候条件,居民区处于上风向。
第二章 土地潜力评价

轻度影响
中度影响 中强度影响 严重影响
60~95
30~60 15~30 5~15
……
4、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SIR=X1· X2·……Xn/100(n-1)
土壤潜力级
分值
Ⅰ
Ⅱ
0.85~1
0.7~0.84
Ⅲ
Ⅳ Ⅴ
0.55~0.69
0.3~0.54 <0.3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一般 较好,受早春寒或 秋寒影响 勉强 一般,受早春寒、 五月寒和秋寒影响
4
切沟
<30
积水
无
不足,寒害严重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1)定性方法
最低因子限制定律
(限制因素叠加,再降一级)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2)定量方法
(1)指数法
(指数和法,指数乘法)
4、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贵州省土壤潜力评价的评价项目及分值
Ⅵ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潜力级
限 制 因 素
农耕 管理
潜 限 含 洪 土 持 作 保 力 制 坡 侵 排 潮 涝 层 水 肥 盐 气 物 持 极 性 度 蚀 水 湿 危 厚 容 力 量 候 选 措 害 度 量 择 施
Ⅶ
很 极 严 严 陡 重 重
过 严 薄 低 度 重 多 潮 砾 湿 石
一、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该体现出:
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 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 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一、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将
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的位置和地理要素:土地的价值受地理要素的影响。
位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
土地往往价值更高。
2.土地的用途:土地的用途决定了其价值。
不同类型的土地,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农业用地等,具有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潜在价值。
3.土地的土壤质量:土地的土壤质量对农业和林业等活动至关重要。
具有肥沃土壤的
土地往往价值更高。
4.土地的周围环境:土地周围的环境状况对土地价值有重要影响。
景观优美的土地可
能价值更高。
5.土地的开发潜力:土地的开发潜力与其市场价值密切相关。
具有良好开发潜力的土
地可能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6.土地的产权情况:土地的产权清晰与否对其价值有重要影响。
拥有明确产权的土地
通常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7.土地的规划和政策:土地的规划和政策对其价值有直接影响。
政府的开发规划和政
策可能会提升或降低土地的价值。
8.土地的土地市场:土地的市场供求关系对其价值有影响。
如果土地供不应求,其价
值可能上升。
9.土地的投资潜力:土地作为投资资产,其潜在投资回报率对其价值有重要影响。
土
地的租金收入能力决定了其价值。
10.土地的社会价值和环境影响:土地与社会价值和环境影响有关。
土地的保护价值
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其价值。
以上是土地评价的10条原则,这些原则综合考虑了土地的位置、用途、土壤质量、周围环境、开发潜力、产权情况、规划和政策、土地市场、投资潜力以及社会价值和环境影
响等多个方面,可以为土地的评价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2.1.1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2.1.1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2.1.1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
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以上四条活动积温等值线基本决定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B、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积温):一般情况,日平均气温大于00C时,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所以把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
C、日平均气温≥50C的持续期——生长期,它是越冬作物和多数林木的复苏的温度要求。
D、日平均气温≥150C的持续期——栽培喜温作物(花生、棉花等)的适宜生长期。
E、无霜期——每年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一般:无霜期为100天,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天,可以种植喜凉作物。
我国无霜期的分布情况: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区,180~200天;洞庭湖区250~300天;南岭以南大于300天;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F、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和抑制性低温等取决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和小气候条件等因素。
③降水条件降水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年内年际变化、强度等均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标有: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
A、降水量——指某区域某时期内降水的总量(mm)。
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是水田和旱田的界线,也是湿润与半湿润的界线,还是长江与黄河的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与半干旱的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与干旱的界线。
B、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
C、干燥度——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湿润指数>1,为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稳定;湿润指数为1.0~0.6,为半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基本稳定;湿润指数为0.6~0.3,为半干旱地区,种植旱作物不稳定;湿润指数<0.3,为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2.1.2 地形因素地形因素的主要指标有: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坡向。
①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地势较高,土层较薄,常形成垂直分异,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大;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质量较好,是重要的农区;高原盆地:由于本身内部构造和自然条件差异大,其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不同。
②海拔高度——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0C;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反而减少。
土壤、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季长短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不同,导致土地的质量和生产率不同。
③地面坡度——影响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2°以上的坡耕地距离分水线以下10m处就发生细沟侵蚀;5°以上者,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1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强烈;2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极强,并有切沟出现;35°以上耕地土壤发生泻溜;45°到75°陡坡可能发生滑坡;75°以上的陡崖和岸壁还可发生崩塌。
此外,坡度还与工作条件、灌溉条件、工程建筑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农业利用和采取不同的农业措施,其坡度要求不同。
④地面坡向——先影响光热水条件,再影响土地质量阳坡:日照时数多,温度较高,但水分蒸发强烈;阴坡:日照时数少,温度较低,但水分蒸发较弱;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
2.1.3 土壤因素土壤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土壤质量高低取决于土壤性质,又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很大。
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等对土地资源的特性、适宜性和生产力等有很大影响。
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其分布受热量(南北分布)和水分(东西分布)影响土壤类型——综合反映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有效土层厚度——植物根系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最佳为150cm以上,最低75cm;土壤质地——土粒组成,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水分、养分的吸收和释放;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水、肥、气、热和其他生活因素的能力;不同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不同的酸碱度等。
土壤侵蚀强度是土地评价中常用的一项指标,它与气候、地形、岩性、母质、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土壤侵蚀按照营力不同分成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在水力侵蚀中,又可分出面蚀(雨滴击溅侵蚀、层状侵蚀、鳞片状侵蚀以及细沟状面蚀等)、沟蚀(浅沟、切沟和冲沟等)和喀斯特溶蚀等.重力侵蚀又可分成泻溜、崩塌和滑坡等.风力侵蚀安沙粒的移动方式分为悬移和推移两种形式.2.1.4 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①水文因素——指地表水状况,包括水的数量、质量和污染情况,对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影响巨大。
②水文地质因素——指地下水状况,包括地下水的深度、矿化度、补给与排泄等,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很大。
如地下水位过高,会造成渍水和沼泽化,过低则导致水的不足;地下水矿化度过高,则会造成盐渍化等。
土地评价时,要着重考虑土地潮湿状况。
土地潮湿状况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
若降水量多且分配均匀,地势又平坦的地区,就要考虑排水状况。
不同排水等级与土地质量的关系:排水过度——土壤质地粗,有效容水量小,仅在大雨期间或以后才出现水分饱和,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土体;排水良好——90cm内的任何土层很少出现水分饱和;排水中等良好——大雨之后,上部90cm内的土层内部分水饱和,50cm内的土层水分饱和时间较短;排水不良——50cm以上有部分土壤的水分饱和期可长达几个月;排水差——50cm内土壤的水饱和期在6个月以上,但25cm以上在生长季的大部分时间内不饱和;排水极差——25cm以内的土壤有一部分水饱和期超过6个月,在60cm内的土壤的某些部分出现永久积水。
有效水容量含义——指有效土层厚度内可供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
是评价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根据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推算。
如某土壤质地为壤土,每10cm土层内有效水分含量为17mm,有效土层厚度为35cm,则总有效水分含量等于17×3.5=59.5mm。
2.1.5 植被因素植被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影响——通过植被群落的组成、覆盖度、有用植物的数量和产量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一是通过改善土壤(能富集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地质量提高;二是通过覆盖度减弱土壤侵蚀和保持水土。
2.1.6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参与(如通过定向培育等),使土地生产力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改变。
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因素有:社会发展程度、人口增多和社会需要增大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由单一农业变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港口等多种用途。
经济地理位置——决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交通条件——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高低。
生产和管理水平——影响土地利用状况。
2.2 土地评价要素2.2.1、土地评价的理论依据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2)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3)土壤及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4)土地经营管理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2.2.2、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2)选择的因子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便于分级3)选择的因子具有一定稳定性4)选择的因子具有较强针对性5)选择的因子较易获取、定量化2.2.3、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1)土地评价所需气象气候资料——温度,降水;净辐射;雹或雪等极端天气等(2)主要(具体)评价指标:积温,最高/低温,无霜期;年均降水,湿润度,降水变率;风速。
2)地形土地评价所需地形资料——地貌部位;海拔;坡度坡长等。
3)水文土地评价所需水文资料——地下水埋深;是否有泉水;洪涝频率。
4)土壤资料收集方法:土壤图,野外调查,实验室测定,遥感资料主要评价指标:有效土层与障碍层次,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土壤含盐量2.2.4、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资料获取方法:田间试验法、经验估算法、要素测定法、抽样实割实测法3)经济生产水平资料获取方法:实地调查法、统计资料4)经营管理水平2.3选择评价因素的实例2.3.1农业用地选择的评价因子坡度、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表土pH值、地面侵蚀程度、地下水埋深、排水状况、有机质含量、热量状况2.3.2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
建设条件评价——城市土地利用除了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影响,它们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和途径等均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