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观刈麦教案范文

观刈麦教案范文

观刈麦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敬意。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

2. 诗歌韵律和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古代诗歌欣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注释、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声朗读《观刈麦》诗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勾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学生课后拓展阅读,收集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古诗词。

7. 作业布置(1)背诵《观刈麦》。

(2)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3)收集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探讨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观刈麦》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把握《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诗意的解读和主题的分析。

4.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5.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

6.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2. 文本解读(15分钟)分析诗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讲解关键词和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理解诗的主题。

3. 意象分析(10分钟)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刈麦”、“日暮”等。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象的画面。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讨论诗中的情感,如对农民的同情、对生活的感慨等。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表达情感。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分析。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观刈麦》,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课后反馈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词,如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观刈麦》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诗人对农民生活的不同表现和情感。

2. 创作背景探讨(10分钟)进一步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状况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

《观刈麦》课堂教学实录

《观刈麦》课堂教学实录

《观刈麦》课堂教学实录《观刈麦》课堂教学实录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过程设计情境一: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请同学们就预习情况,给老师汇报一下作者,有哪一个组的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的起来表现?)师:突出强调白居易、叙事讽喻诗(请一位同学补充,并作一下评价)生:作评价,教师规范。

生:自读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到黑板上来板书一下,我们感觉重要的字词或者我们感觉有困难的字词。

生:学生展示交流,部分同学补充并进行评价。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输税农桑曾荷晏生:齐读、概括内容生:其它组的成员作补充,评价。

师: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情境二: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生:自由诵读师:我来给同学们作一下示范“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

运用背景研究法,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创作的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人情感与人民生活的联系。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观刈麦》主题的好奇心。

4.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观刈麦》。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4.3 文本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刈麦”、“烈日”、“贫妇”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4.4 背景研究:介绍白居易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现实。

分析诗中的农民生活描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强调诗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中的收获。

5.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的诗歌对当代的意义和启示。

鼓励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时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6.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本分析和背景研究中的思考深度。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白居易《观刈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白居易关注百姓疾苦的诗人情怀。

3. 学会通过诗词鉴赏,体会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4.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2.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创作练习。

教学难点:1. 诗中特定意象的理解。

2. 古代社会背景与诗人生平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古代农耕工具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朗读《观刈麦》,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

2. 讲解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作的历史背景。

3. 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意象。

三、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中的意象“刈麦”代表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四、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记忆。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文想象古代刈麦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创作练习(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观刈麦》中的意象,创作一首简单的古体诗。

展示学生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诗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互动讨论和创作练习,评价学生在理解诗文、诗词鉴赏和创作方面的表现。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程度,以及他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理解。

2. 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三、教学难点:1. 《观刈麦》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观刈麦》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绅及其《观刈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观刈麦》,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观刈麦》,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分析《观刈麦》的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5. 背诵练习:(1)学生跟读《观刈麦》,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观刈麦》的背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作者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对照注释,阅读《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观刈麦》的情况。

2. 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学生写的读后感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会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爱,理解劳动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心民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会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2)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式,解读诗中的哲理。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爱。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劳动的价值。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 运用诗中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1. 课堂表现:参与度、合作意识、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歌背诵、创作和小论文质量等。

3. 知识掌握:对诗文的理解、翻译和分析能力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选取诗中的典型意象,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模板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模板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白居易的诗歌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领会白居易关注民生、同情百姓的思想情怀。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歌手法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诗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古代农村生活场景的理解。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阐释。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诗文原文及其注释、译文的打印资料。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白居易的生平介绍。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3.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初步理解内容。

搜集有关白居易及其诗作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画像和简介,引出作者。

简单介绍《观刈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节奏和韵律。

教师逐句解析,解释关键词汇和句意。

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3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4 应用拓展学生尝试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代诗。

选取几名学生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五、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研究作业。

或者,选择其他白居易的诗作,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6.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写作作业的创意、结构和语言运用。

通过小测验或考试,测试学生对诗文内容、手法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7.1 课程回顾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宜,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教学实录宋君2013年7月12日不做公子王孙——《观刈麦》教学实录执教王君第一部分:导入师:请同学们静静地看大屏幕上的问题。

能全部回答的请举手。

[投影展示]∙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师:请再看——[投影展示]∙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生叽叽喳喳]师:某某,你来,我知道你们家有大奔驰,你知道什么是麦子吗?生:麦子——麦子,麦子就是大米饭。

(众笑,有学生纠正麦子是馒头。

)师:不怪大家。

看一则真实的历史故事——[投影展示]∙《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

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请生读。

众笑。

)师(沉痛地):晋惠帝是个智力有问题的弱智皇帝。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农业和民生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胜数啊![投影展示]农家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请生读。

教室气氛渐趋沉重。

)师:孩子们,农民苦,农民一年四季就盼着丰收啊——[投影展示]∙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师:这就是丰收的场面,来,孩子来用情朗读。

(生动情朗读。

)师:猜想一下,辛苦一年,终于丰收了,农民会怎么样呢?生:会特别高兴,欢呼雀跃。

生:他们会聚在一起搞活动庆祝丰收。

生:他们会休息一段时间,享受生活享受丰收。

??师:说得真好。

按照常理,确实是应该这样的啊!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师:来,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自由自读)(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合作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老师稍做点评。

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

略)师:现在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开心。

师:开心?丰收的开心吗?孩子,好好读好好听,看看最后感觉有没有改变。

后面一个同学请继续。

生:难过。

生:愤怒。

生;悲哀。

生:心都揪紧了。

师:用一个词!生:揪心!??师:孩儿们,读诗一般有三境界——[投影展示]读诗三境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读出自我)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层次:努力读懂诗第三部分:读懂诗歌师:让我们看活动要求——[投影展示]∙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

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生:第一句就很打动我,“田家少闲月”,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啊。

“倍忙”是加倍地忙。

农民真辛苦。

师:忙到了什么地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忙吗?生:一家人都在忙,连女人和孩子都上阵了。

小孩子也要帮着干活。

师;虽然忙,但这一家人毕竟互相扶持着,是完整的一家子。

诗人还写到了另外的家庭吗?生:还有一家人,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

师:她为什么不也送饭到南岗呢?生:她的孩子还小。

师: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生:他们家根本就没有田,因为要缴纳租税田都卖光了。

师:他们家的男人呢?生:可能没有男人。

否则她不会自己带着孩子在别人的田旁边拣麦穗来充饥。

师:你读书很仔细!太可怜了!没有田,没有丈夫,孩子幼小,这样的家庭,哪里有丰收,哪里有快乐啊!孩子,请你读出这位妇人心中的苦吧!(生动情朗读)生:最打动我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师:孩子,先读好这个句子,把你的初步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生动情读)师:我感觉你动情了。

你想为大家传递出一些什么信息呢?生:我想读出天的热,读出农民的苦。

师:热到什么地步?生:太阳太大了,脚底发烫,整个背都被灼伤了。

师:你怎么理解诗句中的“蒸”字?生:一切都热气腾腾的,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师:是!天地之间全是热浪啊,可是农民还要劳动。

孩子,你在40度的高温下踢过足球吗?(台下许多学生举手)生:我才不在40度的高温下踢球呢,那简直是疯子!(众笑)生:但我在30多度的时候踢过球,全身都要烧起来了,热得全身爆裂了一般的疼,整个人都好像要化了。

师:你还是在娱乐啊!可农民们是在麦收,是在和时间赛跑,和老天爷抢收成啊![投影展示]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指导多位学生动情读。

读出痛苦,读出忧伤,读出挣扎,读出忍耐……)师: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生:力尽的“尽”,力气都没有了,真苦!生:敝筐的“敝”,连拿的篮子都是破的,穷啊!生:足蒸暑土气的“蒸”字,被蒸掉的不仅是农民的汗水,还有他们的血汗啊!师:这些都很棒,但都还没有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白居易有另外一首更著名的诗叫《卖炭翁》,描写的是一个伐薪烧炭的农民的命运——孩儿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烧炭吗?现在教师里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啊!(生叽叽喳喳,师简单讲解)[投影展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请生动情朗读)师:同学们,这句诗中有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卖炭翁极其扭曲痛苦的心理,这种心理不符合常理,这种心理让人揪心啊。

是哪一句?生: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自己都没有衣服穿,却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因为只有天气寒冷了,他烧出的炭才能卖出好价钱。

师:这是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痛苦啊!变态的纠结的心理折射出的是农民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

同样的道理,《观刈麦》中也是一样。

孩子们,找一找,是哪一句?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气都用光了却还不知道热,这很矛盾!师:是啊,某某同学,刚才你说你曾经在高温下打过篮球,当你力尽的时候,你会怎么办?生:我会回家洗澡睡觉。

生:我会回家玩电脑。

再也不干在高温下打球这样的傻事了。

(众笑)师:是啊,力尽就休息,力尽就回家是正常人的心理选择,非人的选择折射出来的是非人的生存状态。

农民们为什么力尽而不知热呢?生:但惜夏日长。

[投影展示]惜师:文言中的“但”如何讲?生:只!(师板书。

要求大家在书上旁批。

)师:“惜”有很多意思,请大家用“惜”组词。

生:爱惜。

生:怜惜。

生:痛惜。

生:珍惜。

生:惋惜。

生:吝惜。

师:这里是哪个“惜”?生:我认为是“珍惜”。

农民因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所以忘记了炎热和劳累。

师:好一个“惜”,写出了农民的痛苦和无奈!(师在黑板上的“惜”字旁画第一颗眼泪,内写:农民苦)师:某某同学,初读时你觉得开心,现在呢?生:我最开始没有读懂,现在懂了。

我很难过——农民越丰收,刈麦的场景越悽惨。

丰收带给他们的不是快乐,而是劳苦和惶恐。

师:那让我们把那些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诵读出来吧。

(生在配乐声中动情诵读)第四部分:读懂诗人师:请看下一个活动的要求。

[投影展示]∙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读注释。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

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生活动)师:请大家还原诗人的形象吧!生:一位满怀负疚之情的诗人在痛苦地看着农民们刈麦。

师:“负疚”一词说明你读懂了诗人。

生:诗人哪里是观刈麦,分明是在观民生啊!师:振聋发聩!你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生:一位沉痛反思自己的诗人观刈麦,他认为自己也是造成农民苦难的罪魁祸首。

他对自己太严格了。

不是严格,是苛刻!师:白居易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引你为知己。

生:一位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观刈麦,他深深地思考着许多社会问题。

师:“社会良知”,孩子,你睿智且清醒,你是王老师最佩服的那种学生。

??师:闻者尤悲伤,这就是白居易!念我何功德?这就是白居易。

这位白居易,曾经这样为老百姓呼喊——【投影展示】∙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节选)师:这位白居易,还曾经这样呼吁——【投影展示】∙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新制布裘(节选)师:还是这位白居易,曾经对一位可怜的歌女说——[投影展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生读)师:这就是白居易——[投影展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人称“诗魔”或“诗王”。

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

(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诗人痛)第五部分:读懂社会(读出自我)师: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其他几首诗,发表留言: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生进入信息学习平台,阅读《卖炭翁》和《缭绫》二首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发表留言。

)师:好,时间到。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网络平台上的留言,可以简单讨论。

(生读,自由评论)师: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社会的残酷,昂贵的税收,底层人民付出得最多,但是回报却最小。

师:说得很深刻。

但这好像是上政治课和历史课的发言,希望更多语文味儿啊!生:孤树荒塘野草堆,寒云淹没艳阳辉。

?苍凉举樽山陪醉,落泪独身雨伴垂。

这是苏致雅的作品。

师:写出了痛苦,很有文才。

只是,看不出观刈麦的内容和主题了。

生:我很欣赏李愫的留言。

她这样写到:每一件事物,你见或不见,在背后承载着多少的苦难,我们不知,连老百姓自己亦不知。

师:是!最残酷的是连老百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谁手中。

深刻!生:君主等贵族上层社会的富贵生活是在榨取和浪费农民老百姓等下层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上层贵族和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反差特别大,一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边却是“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师:引经据典,入木三分!生:昂贵的税收,使得农民奋斗了一夏的成果,转眼间就灰飞烟灭!师:对比深刻,“灰飞烟灭”有图画感!精彩!生: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身陷底层农民工,何故辛勤交田税。

夕阳东斜残如血,诉说悲苦到如今。

师:才女!能够押韵就更好了。

“述说悲苦到如今”很让人警醒。

就是到今天,农民的问题还是社会之伤啊!(师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第六部分:小结师:《观刈麦》是一扇文学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民生、社会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民生问题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