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合集下载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流中断引起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是一种利用药物溶解血栓的治疗方法,可用于脑梗塞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中的临床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脑出血发病率。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证实。

临床试验证实,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快速恢复患者脑功能,减轻神经缺损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溶解血栓,静脉溶栓有效地恢复了脑血供,降低了梗死灶的体积,减少了脑梗塞的后遗症。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同时伴有一定的脑出血风险。

临床研究发现,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发生率约为6-10%。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在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时,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脑出血风险,并确定治疗的指征。

目前已有一些方法用于评估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脑出血风险。

采用ASPECTS评分系统能够对患者的梗死灶面积进行评估,以此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出血时间和颅内低密度影等指标也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还应严格控制治疗的时间窗口。

通常认为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3小时内,但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延长至4.5小时。

治疗的早期性和及时性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可以酌情调整溶栓药物的剂量。

通过减少溶栓药物的剂量,可以降低溶栓治疗引起的脑出血风险。

合理选择溶栓药物也能够有效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

静脉溶栓是一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评估脑出血的风险,并在治疗的时间窗口内进行治疗。

通过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可以降低治疗引起的脑出血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探讨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探讨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的发病时间在六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名静脉注射100-120万U剂量的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紧急治疗,分别观察患者在静脉输入溶栓的一天、两周和三个月后的临床表现。

结果:30名患者中,一天之内治愈的有5人,两周内治愈的人数为8人,三个月内治愈的有10人,24小时内脑出血的有1人,两天内出现再灌注损伤的有2人。

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脑梗死是一种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主要疾病之一[1],有着非常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发病原因是血管的闭塞阻碍了神经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打通血管。

本文以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的发病时间在六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借以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的发病时间在六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9名,女性患者11名,年龄区间在41-75岁之间,病程小于6小时,患者经脑部CT检查确诊是急性脑梗死,具有比较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并没有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没有凝血障碍,没有使用过血小板的抑制药物,没有在近期内实施过手术,血压的高压和低压分别在200和100mmHg以下,对于脑梗死的诊断符合国家第四届脑梗死会议的相关准则[2]。

所有患者在年龄。

性别、病程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别,通过静脉注射剂量在100-120万U的尿激酶静脉溶栓,再输入前,将溶栓溶于10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速度控制在半小时左右,药物输入后的24小时后给患者每日一次服用阿司匹林0.1克,每日两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3],如果患者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可输入自由基和依达拉奉。

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分析

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分析

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行对症治疗;研究组行静脉溶栓治疗。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分析发现,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且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较轻,而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差别不明显。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作常规使用。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尿激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21-02急性脑梗死在临床还是较为常见的,不但起病较急,预后也极其不理想。

治疗时多以保护脑组织内和血管再通为主要原则,其中又以血管再通较为重要。

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血管的再通,使缺血的脑细胞的血液灌注恢复,以防止不可逆性损伤的发生[1]。

我们对2011年9月——2013年1月的93例患者使用尿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现将相关情况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把2011年9月——2013年1月的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93例中男性55例,女性38例;年龄48-76岁,平均(62.35±5.7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0分钟-8小时,平均(1.65±0.33)小时;伴随糖尿病26例,伴随高血压29例,伴随冠心病32例;病变部位:半球71例,脑干15例,小脑7例。

对照组93例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45-75岁,平均(62.28±5.4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5分钟-6小时,平均(1.59±0.48)小时;伴随糖尿病25例,伴随高血压27例,伴随冠心病30例;病变部位:半球70例,脑干17例,小脑6例。

1.2方法两组都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行一般治疗,如伴随高血压者控制血压、糖尿病控制血糖;使用脑神经保护性药物,抗生素控预防感染等。

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脑动脉再通率。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脑动脉再通率为56.7%,对照组为2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动脉再通率,及时挽救患者生命,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动脉急性、持续性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缺血缺氧,严重影响了脑动脉再通率。

患者发病原因多为劳累、情绪激动等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在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阻塞动脉管腔,导致脑缺血坏死。

随着急性脑梗死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急性脑梗死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

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为消除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应用血管扩张药、静脉溶栓药物改善脑缺血。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通过经皮动脉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挽救大多数患者性命[1]。

本次研究将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全部经过CT检查确诊病例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发病6h内。

CT显示梗死病灶情况:39例基底节,21例脑叶。

排除近半年内有高血压、脑卒中,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

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8~75岁,平均(60.2±3.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刻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护。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静脉溶栓(IVT)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对急性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

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静脉溶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全球各地也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推出了各自的治疗指南。

主要的静脉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和重组人促纤溶酶原等。

tP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溶栓药物,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静脉注射tP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国际性的NINDS tPA研究,该研究发现在3小时内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恢复率提高,市场上的产品具体名称为Alteplase。

该治疗方案于1996年在美国批准使用,随后在全球范围得到推广和使用。

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是在4.5小时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没有明显的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颅内出血、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重度高血压等。

除tPA之外,尿激酶(Urokinase)也被广泛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治疗。

尿激酶可以恢复脑血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水平,但是与tPA相比,其治疗效果较弱,且溶栓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局限。

重组人促纤溶酶原(rt-PA)是tPA的改良型溶栓药物,与tPA相比,具有更高的纤维蛋白亲和力和更短的生物半衰期。

由于其作用机制与tPA类似,基本上也适用于tPA适应证的患者,但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劣尚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

脑出血发病率的研究尽管静脉溶栓治疗在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此同时,静脉溶栓也会带来一定的脑出血的风险,这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权衡。

因此,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出血发病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临床上也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

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研究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缺血性损害的一种疾病。

静脉溶栓是治疗脑梗塞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然而,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是否安全,仍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就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进行研究。

首先,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显著。

临床研究显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陷。

溶栓治疗对于在短时间内(3-4.5小时)到达医院的合适的患者,可将有效性从30%提高至60%以上。

尤其是早期治疗,即急性脑梗塞后3小时内给予溶栓,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因此,静脉溶栓是一种有效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然而,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导致大量血液泄入脑组织内。

脑出血是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至10%。

脑出血会导致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引起大量血肿,同时还会加重创伤区的神经功能障碍。

为了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静脉溶栓必须在严格的医疗监护下进行。

首先,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必须立即进行CT或MRI检查,以确定梗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对于有高风险因素(例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溶栓治疗需要更加谨慎。

在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总的来说,静脉溶栓是一种有效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在严格的医疗监护下进行治疗,可以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但是,治疗的安全性有赖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对治疗的认真态度。

对于高风险患者,治疗需要更加谨慎。

目前还需更多临床实践证明。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许黎明【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的预后情况。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随访3个月。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修正Rankin量表评价长期预后。

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治疗3个月mRS评分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为20.9%,高于对照组的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 7.0%, P>0.05)。

研究组治疗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会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远期预后,不增加总体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gnosi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cerebral microbleed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cerebral microbleed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lacebo,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 was evaluated by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the long-term prognosis was evaluated by modified Rankin scale. The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rate, mortality, mRS score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NIHS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20.9%, higher than 2.3%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the mortality of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9.3%vs 7.0%, P>0.05). The NIHSS score after 24 h, 14 d of the treatment and mRS score after 3 months of the treatment in research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cerebral microbleeds will increase the risk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bu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 and long-term prognosis, without increasing total mortality,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总页数】2页(P1347-1348)【作者】许黎明【作者单位】广东省惠来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揭阳51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研究 [J], 黄卫华;林涛;曾鑫2.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 [J], 李楠3.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J], 冯俊强;杨光;张立志4.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J], 周畅5.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的预后情况分析 [J], 刘云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

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 NDS )评分 ± )
6 h ,未 行 溶栓 治 疗 的为 c 组 :年 龄4 5 ~6 0 岁 ,平 均年 龄
( 5 4 . 3±2 . 2)岁 ,男 1 7 例,女1 6 例 。 患者 需排 除 以下 情 况 :① 溶 栓 前 患者 已有 改 善 。② 有 严重 出血 倾 向 的忠 者 ,近 三个 月 内有脑 卒 中、 脑外 伤 、 心肌 梗 死 的 患者 。 ③ 合并其 他严 重心肺疾 病 的患者 。三组 患者 的一般 资料方
常 丽 宁 ( 巩义市人 民医院神经 内科 ,河南 郑州
4 5 1 2 0 0 )
【 摘要 】 目的 分析 急性 脑梗 死 采用静脉 溶栓 治疗的疗效 。方 法 对2 0 1 3 年1 月~2 0 1 5 年1 月我院 收治 的 急性脑梗 死 患者9 9 例的 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 性调 查分析 ,随机 分成a 、b 、c 组 ,各 3 3 例 ,a 组 :3 h 内行静脉溶 栓 ;b 组 :6 h 内溶栓 ;c 组 :超过6 h 不 能行溶栓 治疗 。对 比分析2 组患者的疗效 与脑 出血 的发生率 。结果 经 过 溶栓 治疗 , a 、b 两 组 患 者 神 经 功 能损 伤 ( NDS ) 评 分 均 有 显 著 下 降 。C组 在 治 疗 两周 后 ( NDS )评 分 下 降 。a 、b 、c 各 组的有效率 分别 为8 4 . 8 4 %、7 2 . 7 2 %、5 1 . 5 1 %。三组 的脑 出血发 出血率 分别为6 . O %、 1 2 . O %、 3 . O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结论 急性脑梗死 患者 ,越 早进行 溶栓 治疗其疗 效越 能够令人满 意 ,值 得 广 泛推 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