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复习课》_40
人教201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复习课》_51

复习第二章: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界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
(2)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知道声音的利用,知道噪声及减小噪声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日常经验和物体粗略声音的利用和减小噪声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领会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重点和难点:1、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决定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条件,减小噪声的途径。
2、声音的利用。
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外面在上体育课,声音较大,影响我们上课,怎么做呢?(学生):把窗户开了。
对。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下列灯片上的内容。
三、讨论解答上述问题。
四、巩固知识,培养能力1、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________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
鼓敲击得越响,会看到_______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3、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________,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________,人们能把不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人们通常说女子的声音比较尖,是指声音的________高.4、在班里举行小型音乐会,张刚同学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2),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的________不同.但瓶子的顺序排乱了,正确的瓶子编号是________.5、人们用________来划分声音的等级.________是人们刚刚听到的弱声.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6、声源发出声音后,声音碰到物体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________,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________.7、控制噪声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的________、阻断它的________、防止它进入________.8.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 _9、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深处的深度是____________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 500 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10. 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琴声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人教201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复习课》_126

主要考察声音的产生、传播、利用。
3,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噪声的控制
4,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问:(1)鸣笛处距山崖离多远?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控制变量法思想
4,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在上面一段视频中,吹啤酒瓶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振动。下图中,吹啤酒瓶时音调从左至右的变化是逐渐。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音调高低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
知
识
应
用
1、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我们能辨别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不同.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2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选择编号B、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来进行实验.小明的选择对吗?为什么?
通过相关情境让学生回顾知识。
老师从每小组中各收一份答案并展示,以提问的方式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
学生补充上交的答案中没有提及的知识点,回答老师的提问。
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知
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 单元复习课

2.传递能量 (1)飞机起飞时,巨大的声响能把居民楼的玻璃震碎; (2)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的仪表; (3)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碎石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声音的产 生与传播
产生 _①______ 传播需要_②_____
传播 形式:_③_____ 声速规律:_④_____
声音的 特性
音调_⑤_____ 响度_⑥_____ 音色_⑦_____
声的 (1)_⑧_______ 利用 (2)_⑨_______
概念__⑩______ 噪声的概念、来源
来源__⑪______
物理 意义
决定 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
频率
响度
音色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特色、品质
振幅
发声体自身 的材料、结构
听感 表现
音调高:声音清 脆、尖细;音调 低:声音粗犷、 低沉
震耳欲聋响度 大;轻声细语 响度小
分辨不同发声体 发出的声音的主 要依据
备注 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声音完全无关的两个特征, 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噪声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1.噪声定义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 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控制噪声的途径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跟踪训练】 (宁夏中考)下列做法中,可以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B.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C.工厂工人戴防噪声耳塞 D.在马路两旁栽上树木 【解析】选B.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窗户安装双 层中空玻璃、在马路两旁栽上树木都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工人戴防噪声耳塞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 声源处控制噪声,即防止噪声产生.
人教201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复习课》_124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专题【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能熟悉的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能熟练的运用声音的三个特性;3、知道声音的利用与危害。
1、通过复习,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在复习过程中找到利用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2、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习题的训练过程中找到解题的一般方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声现象是非常有趣的一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声音在生活中的有趣性,通过复习能够让学生感悟到声音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2、利用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1、利用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在复习过程中找到解题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学情分析】物理学科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一门陌生的学科,经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只是初步了解物理的学习特点,而八年级上册物理所学知识比较宽泛,学生无法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对学生而言,每一章都是新的知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其实也是加强对各知识点的熟悉度,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更清晰的知道物理学科的考查形式与考查内容,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纵横利用PPT课件通过填空式的方式展示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学生通过集体回答的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例如敲鼓时鼓面发声;水相互撞击或撞击石头发出叮咚声;吹笛子时笛子中的空气柱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它可以在中传播,不能传声。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上课时,我们能听到老师的声音是依靠传播到我们耳朵的;土电话是依靠连接的细线振动传播声音的,说明能够传播声音;钓鱼时,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说明能够传播声音;将真空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可推理得到:不能传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阅读材料1:《声音的奇妙世界》
-阅读材料2:《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以下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任务1:设计一个简单的声控开关,实现用声音控制灯光的开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声音现象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等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设计生活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教学策略:
-对于声音原理的教学,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学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声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通过动画、实验等方式,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声音的特征:教师分别讲解音调、响度、音色三大特征,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声学知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等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此外,学生对声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尚不足。因此,在本章复习课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201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复习课》_24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例1]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解析:贝多芬耳聋后,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他感受不到。
但是他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这时钢琴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木棒传到贝多芬的骨头,骨头再将声音传到耳朵,这样他就能听到钢琴在弹奏时发出的声音了。
因此,选B。
[例2]甲同学在教室走廊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乙同学将听到两次响声,为什么?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两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在空气中传播较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3]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6 s 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3 s。
人教201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复习课》_87

嗡声嗡气,是指
1.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为了(
)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课
C.改善声音的音色 D.减小噪音
内
2.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
检
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测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参与练习,完成题 检 测 教 学 目 标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目。
达成情况。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3.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
断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为更容易理解频率的概念,让一学
生说出自己运动时和平时 1 分钟脉搏跳动的次
从实际生活入手,更 加容易理解,体现学 生的主动性。
课 数)
4、做一做:用笔筒做口哨,橡皮筋和木箱 学 生 按 照 老 师 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做吉他(教师可拿出自己制作的小器材)
提醒进行试验
问:管乐器是怎样改变音调的呢?
2、激发学生对声音的探究过程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探索其中的奥妙。体会物
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品质。
3、通过了解我国独有的古乐器编钟,展示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音乐文化的贡献。
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用实验验证影响声音特性的主要因素。重点是理解响度和物体振幅的
关系,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部编)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课》40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和学情分析:本章节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四个: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复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科学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根本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声音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一、设计意图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定性观察、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强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4.关心科技开展,拓宽学生视野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复习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章节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四个: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复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
本节课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科学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声音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一、设计意图
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定性观察、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强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
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复习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 )教育
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色和发声体材料结构的关系。
4.噪声的防治。
四、教具和学具:教学课件,玻璃瓶,水,小木棒,“声音”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欣赏了一段非常美妙的一段音乐。
有同学知道这首曲子的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我们今天就来复习与声现象有关的知识。
(二)复习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有关。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2.声音的特征: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发声体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问题分析:
为了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情况有什么关系,某同学找来八个相同的玻璃瓶,如图所示。
往玻璃瓶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并做了仔细的探究.
问题1:当他用小木棒敲击玻璃瓶身时,听到八个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也有高有低。
音调的
高低顺序是怎样的?解释原因。
问题2:当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听到八个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
音调的高低顺
序是怎样的?解释原因。
3.声的利用
(1)声作为一种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2)人们把高于20000Hz 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 的声叫做次声波。
(3)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
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强烈。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人们用分贝(dB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0 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
(3)控制噪声可以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三个方面着手。
问题分析:
刚才我们欣赏的音乐有可能会成为其他班级的课堂的噪声,我想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欣赏音乐,可以怎么做呢?
为什么用耳机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耳朵距离声源更近,增大响度。
海绵(柔软的橡胶)能很好地与耳朵密和,减小声音的
分散,这种耳机还能更好的排除外界声音的干扰。
很多同学喜欢用耳机,声音效果好,而且多潮啊!那我们在走路时,骑车时,都要抢时间学英语,听音乐吗?
听不到周围的声音,不能从这些声音中得到信息,不能及时反应保护自己。
除此之外,耳机的音量应当调低,他们的声音过大正是导致年轻人失聪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调查显示经常戴耳机还会造成一些全身性的不适,如头晕脑涨、恶心不适等。
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减慢、记忆力减退,甚至有烦躁不安、缺乏耐心等异常心理和情绪反应。
因此,当你想戴耳机听音乐或英语时,最好:1. 选用优质的耳机;
2. 尽量把声音调至40~60分贝(一般谈话声或略小),以免过分剌激耳朵,损害听力;
3. 每听半小时,取下耳机休息一会儿;
4. 骑车、乘车、走路时不要戴耳机听音乐,以免发生意外。
(三)小结
我们通过以上五个活动将《声现象》这一章的主要内容都复习了一下,我发现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错,声音对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正是因为我们能听到声音,周围的世界变得美妙起来。
对于下面这位先生来说,声音带来的信息就更加多姿多彩了!视频:聆听色彩
同学们明白这个机器是怎样工作的吗?首先,每种颜色都对应一种音频信号,电子眼能将识别出的色彩转换成音频信号,再通过骨传导,Neil 先生就能听到360种色彩!现在Neil 先生欣赏毕加索的画作就如同聆听交响乐!
用科学装备我们的大脑,用科技装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有趣!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完成学案上的小练习,巩固声现象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2.
3.
4.
声现象复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七、教学思考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用几种声音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两个重点,讲解第二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再拓展联系乐器音调变化。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
对于简单的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
例如对于声音特性的理解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给学生复习,学生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增大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通过对先进科技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