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终究归于平淡

合集下载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追逐着不同的梦想,
努力奋斗着。

然而,当一切激情和热情渐渐褪去,我们最终会发现,生活的本质其实是平淡的。

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

相反,平淡是一种平静而舒适的状态,是一种对生活
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在平淡中,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平凡中的幸福。

生活中的平淡,就像一杯清水,没有华丽的外表,却能滋润我们的心灵。

在平
淡中,我们可以慢慢品味生活的细节,感受到岁月的静好。

或许是一杯清茶的淡雅,或许是一本书中的文字,又或许是一次与朋友的闲谈,这些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

而在平淡中,我们也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

追求名利和物质的冲动渐渐淡去,
我们开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接纳。

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平淡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

在平淡中,我们依然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
努力前行。

只是,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享受平淡的生活,懂得放慢脚步,停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这是一种深刻的领悟,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最真实的理解。

在平淡中,我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或许,平淡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幸福的真正源泉。

愿我们都能在平淡中,找到生活的真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夜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夜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夜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曹春芳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19
【摘要】《夜宴》号称冯小刚的转型之作.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观众对该片褒贬不一.在传媒崇尚大众化的今天,有必要对《夜宴》进行一次当下性解读和重新认定.【总页数】1页(P48)
【作者】曹春芳
【作者单位】重庆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论苏轼"平淡"诗风与老庄道家辩证思想 [J], 刘春霞
2.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文学发凡》到《文论十笺》 [J], 李婧
3.绚烂之极归于平淡r——论牧溪花鸟画的风格 [J], 汪静
4.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洛可可时期逆流而上的夏尔丹 [J], 邹婷
5.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感悟 [J], 杨通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枯淡”说理论内涵解析

苏轼“枯淡”说理论内涵解析

2、苏轼“枯淡”说理论内涵解析:1、平淡意境:唐代王维、柳宗元、韦应物等人已自觉地将平淡作为自己创作的审美理想,到了宋代,平淡更成为至高审美理想,苏轼之前的文学家多有论述,如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诗“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等等。

苏轼在《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中提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则不及。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所谓“外枯”是指其意境外在形式之朴素平淡,所谓“中膏”是指意境之内涵意义丰富充实,故有不尽之意深藏其中,而愈嚼愈有味,似淡而实美,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实绮丽丰腴,这是对梅尧臣平淡论的补充和发展。

平淡是寄意深远、意境悠长的审美境界,并非所有文字简朴质实的作品都可以被视作体现了平淡的审美观,只有那些看似质朴实而内涵深远的才是苏轼所谓的平淡。

又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提出“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进一步阐释了枯淡说的内涵。

陶渊明之诗语言朴实平易,在崇尚华丽诗风的东晋并不为世人所接受,但其诗在简古淳朴的语言中却寄予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高尚的人格追求,故受到苏子独好。

2、至味说:以味论诗自钟嵘《诗品序》评价五言诗“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开始,经司空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韵味说发展至苏轼至味说,提出“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送参寥》)又提出“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将味这一审美范畴的发生地进一步限制在了“淡泊”、“简古”的文学创作风格中,苏轼更注重有限的文字之外体现的无限意味,认为“至味”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关键所在,平淡含蓄的文字更能蕴含深长绵远的精神内涵,从而韵味更加浓厚。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追求刺激
和激情,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到平淡的日常生活中。

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无趣和乏味的,相反,平淡的生活也可以充满温馨和幸福。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是追求刺激和刺激,渴望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
满激情和兴奋。

然而,当我们追求这些刺激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平淡而真实的美好。

平淡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缺乏色彩,而是一种平和、宁静和舒适的状态。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享受平淡中的美好。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份安静的乐趣;在琐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丝温暖的感动。

平淡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戏剧性,但却有着平静和安宁的力量。

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慢慢品味生活的细节,感受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


许是一杯香浓的咖啡,或许是一本好书,又或许是一次与朋友的深情交谈。

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却是我们生活中最真实、最美好的部分。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我们不必总是追求刺激和
激情,而是要学会在平淡中寻找快乐和满足。

因为只有在平淡的日子里,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所以,让我们学会珍惜平淡的生活,享受平淡中的幸福。

生活终究归于平淡,
而平淡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愿我们都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温馨。

归园田居的语言

归园田居的语言

一.归园田居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1、语言风格是:平淡。

2、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3、《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

生活最终归于平淡语录

生活最终归于平淡语录

生活最终归于平淡语录生活最终归于平淡语录导读:想和你一起浅浅淡淡的生活,分享每一天的平凡,每一刻的幸福,感动,每一秒的丝丝甜蜜。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奢求,反正我也早就习惯了奢求。

下面是本店铺为你精选的生活最终归于平淡语录。

1.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作者:刘心武)2. 生活是一杯水。

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了一个人的贫与富。

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

接下来,你有权利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

3. 平淡生活是一个人的支撑和偎倚,也是在这个世界拼搏后,自己给自己留下的'一片绿地。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我们用一份平淡生活克制自己的欲望,然后,再留下一份热爱给平淡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4. 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

作者:亦舒出处:(作者:左丘明)5. 有时多点糊涂会少点烦事,有时多点知足会少点烦恼,有时少点计较会多点平安,有时多点吃亏会多点平安。

6. 你觉得“我们从未在一起过”和“最后我们没有在一起”哪个更遗憾?---杜明明7. 直固执的以为面对什么事情我都能够坦然的微笑,可是,终于在你转身决定离去的一刹那,我泪如泉涌,不可抑制。

这是,过往的幸福嘲笑着心中的疼痛,原来,世界上最痛的痛是离开。

8.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9. 想和你一起浅浅淡淡的生活,分享每一天的平凡,每一刻的幸福,感动,每一秒的丝丝甜蜜。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奢求,反正我也早就习惯了奢求。

10. 狐狸说:“我的生活很单调。

我追逐鸡,人追逐我。

所有的鸡都一个模样。

所有的人也是。

所以,我感到有点无聊。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的生活将充满阳光。

我将辨别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

别的脚步声会让我钻入地下。

而你的脚步声却会像音乐一样,把我从洞穴里召唤出来。

另外你瞧,看到那边的麦田了么?我不吃面包,小麦对我来说毫无用处。

麦田也不会让我联想到任何事。

《源氏物语》绚烂之极终归平淡

《源氏物语》绚烂之极终归平淡

《源氏物语》绚烂之极终归平淡《源氏物语》:绚烂之极终归平淡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这是我看完《源氏物语》之后的第一个感想,本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极写光源氏的富贵荣华、绝代风采,为的只是衬托紫夫人的辞世以及光源氏的隐遁,而紫式部为了不破坏心目中对光源氏的敬仰和爱恋,竟然用了一回书的空白来表示心意,紧接下一回已经是数年之后,主人公也换成了柏木和三公主的私生子薰君和明石女公子的儿子匂亲王,他们全都是光源氏一族的子孙,所以紫式部还是通过光源氏的后代来表现光源氏的风采,只不过通篇全是人生如梦,如幻似真的感慨,而全书中有很多出家的主人公,包括未出家而心向往之、致为人事淹留的光源氏和薰君,所以有人说《源氏物语》是日本版的《红楼梦》也就恰如其分了。

其实《源氏物语》这部书只是散文体的记叙小说,它并没有《红楼梦》这样的庞大结构和深刻立意。

全篇也如流水账一般的记述生活的琐碎点滴和情爱经历,虽然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但毕竟无关旨趣,可见风月之事如果看得多了,也让人麻木和厌倦,更何况欢爱之后,往往交织悲欢离合和怨恨愁叹,而其中负心背盟、薄情寡恩更是数不胜数,而全书的主角光源氏的善终善始、完美收场虽属情理之中,令人实堪艳羡,但细细回味又不觉使人顿生苍白、空虚之感,皆因全书并无涉及政治的阴谋和人事的凶险,缺少那种戏剧化的冲突和大厦倾颓的惊心动魄,而一味的渲染风月爱情与富贵繁华毕竟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本书研究者都把全书意旨引向佛道的出世。

诚然,人生如梦确实是全书的主旨,而平安时代人们生活的富足和安乐也是全书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决定了宫廷的生存,紫式部虽然没有描写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实况,但却通过宫廷中的皇族官僚的安逸享乐暗示了平安时代的太平盛世。

诚然如此,《源氏物语》的读者也就限定为那种普遍拥有小资情怀的闲情逸致与向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调为主的细腻之人,也唯有这等人,才有心情和耐心看完全书,而乐在其中,不生厌倦。

《夜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word资料5页

《夜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word资料5页

《夜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每年暑期强档都会推出一系列大片,《夜宴》一直吵的火热,依稀看到娱乐新闻上有介绍这是一个汉化版的《哈姆雷特》,以及到目前为止影评人的评价都不太高。

和其他国产大片一样,很是让人期待,终于看到之后,却有一种让人不是很酣畅的感觉,尽管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有很多人说不好,可是作为一部商业片是成功的。

之前也看了很多冯小刚的电影,觉得很是精彩,无论是剧情还是台词都是很值得回味,但是号称他的转型之作的《夜宴》却多少有些让人失望。

由于《卧虎藏龙》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大片已经完全走进了一个模式:古装+大腕+特技,国内三大导演奋不顾身、义不容辞的陆续挤进去,结果给这几年人们的观感非常疲惫和不信任。

无论《英雄》、《十面埋伏》还是《无极》,都被影迷漫骂无数,有前车之鉴,冯小刚在影片一开始硝烟四起征战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之地,太子无耷一段越人歌舞,类似日本的道具服饰、及竹林草堂、伎人哑剧似的起舞比较引人眼球,同时也觉得很熟悉,放眼日韩电影。

这种熟悉的场景和情节太多了。

从整部影片的架构来看,影片的剧情无疑是合格的,整个剧情发展围绕着感情发展线索,交待了叔侄间的皇权争斗,厉帝婉后间的取舍争斗,皇权大臣之间的权益争斗,婉后青女问的情敌争斗,宫廷内暗黑血腥的斗争里彼此关系利害重重又互相牵扯,互相利用,相互取舍。

比起前《十面埋伏》、《无极》可谓下足功夫,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厉帝应该是一个权位熏心,但又有一些正义感残存,并有强烈爱的角色。

这里的正义感仅仅是指他也知道杀兄篡位是有违伦理纲常的,但我没用伦理心来说,是因为他并不认为夺嫂强占是有违伦理,因为他是深爱着他的这个嫂嫂。

剧本是想表现可能葛优燃烧着杀兄篡位都是为了得到嫂嫂的这样变态的爱情。

不过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厉帝正义感的表现。

电影没有任何铺垫和交代,这是一大败笔,让电影最后他毅然自杀而死的情节变得让人难以信服。

而章子仪这位嫂嫂,确是一个忍辱负重、也有爱情,但更有深不可测的野心的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绚烂终究归于平淡
摘要务实求真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学生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务实求真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方法。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要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教师必须务实求真。

关键词真实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了,期间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的外部环境为教师的个性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由于教师价值观的差异,加上新课标粗线条式的指导,现在的课堂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教师津津乐道于教学过程的精雕细刻、完美无瑕,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密密严严,连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动作都被精确设定,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完整,实际上成了老师表演、出彩的舞台,教师满足于做一个“工笔画师”,拘小节而失大气。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作用无法真正彻底发挥。

加上盲目的模仿、跟风,结果使课堂在“华丽外衣”的掩盖下,透露出一种“浮躁虚假”“刻意包装”的痕迹。

数学课虽然承担着无法承受之重,却依然很难找到原汁原味的学科特有的“数学味”。

其实,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实实在在,学生学得轻轻松松,让数学课散发数学特有的魅力正是数学教学应该追求并达到的一种境界。

一、情境创设——实实在在
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其本
质特征便是真实。

引入课堂,则是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

提及情境教学,许多教师都不由得联想到各种由多媒体支撑的绚丽画面及与之相伴的娓娓动听的语言。

不可否认,通过声音、图像、色彩的确可以刺激学生的感性器官,引起其注意。

在《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舍弃了时下流行的用“回文诗”、对联导入新课的形式,而是开门见山,以“倒数”一词的不同读音引入课题,再由倒数与“数”有关引出三大类数:整数、小数、分数。

又以倒数与“倒”有关引出学生对于倒数形式的各种猜想,最后顺势而下,在学生对于倒数认识朦胧又渴望了解的“愤悱”状态下,引导他们自学课本。

这样处理没有因为费尽心机地理解“互为”和“倒”两个词语而大动干戈,可谓轻重得当,简单自然。

二、媒体使用——实实在在
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实践告诉我们,大多数的日常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并且只要教师认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课堂照样可以很成功、很精彩。

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学
生提供身边感兴趣的物体,给学生强有力的吸引,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这些物体外形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对称。

接着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一些生活中具有对称的物体。

然后,学生通过猜测、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在对怎样对称的研究中让学生发现轴对称以及它的特征。

最后,通过观察识别和动手制作各种不同的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从上面的教学流程来看,教师很好地根据新课标精神,既让多媒体发挥了作用,又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

教学中,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三、自主探究——实实在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只能退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位置。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潜能才能得以激活,问题才能得以发现。

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
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

四、教学评价——实实在在
评价应该是什么?评价就是“催化剂”,一种能够让学生找到自我,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满足学生希望得到认可心态的“可口可乐”。

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坚强的信心和不屈的竞争意识,通过努力都会获得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价。

“不错”“真棒”“聪明”这种含糊性的评价语言已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我们的表扬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感觉,即究竟好在哪里。

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表扬,不但受表扬的学生有清楚明白的收获,还能激励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因为真实而美丽。

所以我们的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情绪的体验、数学学习的幸福感。

或许真实的课堂中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到老师所预设的问题上来,也不一定有热闹的讨论场面,然而老师的倾听是真实的,学生的问题是真实的,师生间的交流也是真实的。

当绚烂归于平淡,当激情和理性达成平衡,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显得多么重要!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任重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