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枯淡”说理论内涵解析
中国古代诗文“淡”论与茶文化的道家精神及其文化内涵

2017年第10期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茶及茶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古代文人的青睐,不仅在我国诗词文论中对茶的“色香味形”进行了丰富的描写和想象,而且以茶修身、以茶养性、以茶悟道也成为古代文人品格修养之道。
但是从唐宋时期起,在陶渊明、梅尧臣、苏轼等文学家“枯淡”、“平淡”等古典诗风的影响下,我国茶文化逐渐开始注重茶及茶事的“淡泊之性”和“平淡之美”,这不仅让茶文化具备了古典诗文“外枯中膏、似淡实美、朴素隽永”的审美风格,而且还与道家老庄“天道自然”等哲学内涵形成了天然的契合。
为进一步探讨我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本文以古代诗文“淡”论为切入点,剖析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两者所蕴含的道家精神和文化内涵,旨在为研究茶文化和古代诗文提供有益启示。
1我国古代诗文“淡”论的内涵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自然平淡一直是我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诗文风格,虽然其作为诗学风格最早出现在魏晋陶渊明的诗文中,而“淡”论真正的提倡者当属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其诗作中,梅尧臣曾先后数次提及“淡”,并将平淡视作一种较高的艺术追求。
而梅尧臣所倡导的“淡”论,通俗地说是指诗文创造者用朴素、平易及自然的语言来对深刻现实进行表述,或对无法以文辞进行描述的景态进行描述,进而让诗文产生一种类似于写实主义的平淡风格和清净深远的意境的文学理论。
“淡”论是我国古代文人以淡泊胸怀、平和情感、质朴审美、静雅心理创作出的诗学理论和风格,其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内容上讲究超脱。
根据“淡”论,诗文内容上要能反映作者对名利的淡泊,追求对物质及世俗的超脱,追慕自然之美。
在主题上,淡论要求诗文作者摒弃对政治、名利的谄谈,转而描述与世无争,顺物玩情之自得天然之情。
在题材上,“淡”论要求诗歌尽力描写风物山川等自然。
其次,表意上讲究意境。
“淡”论要求诗文要凸显诗意或审美意象,也就是“意境”,尤其通过表面淡泊及司空见惯平淡描写来凸显深厚的意境,同时通过“表难状之景”表诗外之意,即“神情平淡、趣向幽远”。
从《书黄子思诗集后》看苏轼艺术创作的传神论观点

苏轼把盛唐的草书大家张旭 、 怀素的书法, 与钟繇、 王羲之作
对举 , 贬抑张 、 怀书法是 追逐 世好 , 刻 意求工 , 有 如市娼 涂脂
的审美标准。“ 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 ” ( 王僧虔 ,
《 笔意赞》 ) 他认 为 , 颜柳 终不 及 钟王 之处 , 就 在 于他 们在 形 质上有意求工 , 求形质 而失神 韵 , 少 了钟 王那种 以简古 的字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8 . 0 5 1
从《 书黄子思诗集后》 看苏轼艺术创作的传神论观点
张 国 军
( 内蒙古 兴安职业技术学 院, 内蒙古 乌兰浩特 1 3 7 4 0 0 )
美, 反对粉饰华丽之态 。
求一种质朴无华 、 平 淡 自然 的情趣韵 味 , 如同绘 画艺 术 中所 追 求的“ 画外意 ” , 强调 “ 妙在笔画之外 ” 的自 然美 , “ 苏 字” 中
流 露出的天真烂漫 、 无 意 于佳 的个性 特 质 , 正是他 这 种美学 观的体现。 “ 诗画本一律 , 天工与清新 。 ” L l 苏轼 的这种 艺术 评判标
中。这种 “ 枯 淡” 论 诗 观 点 和 苏 轼 的论 书 美 学原 则 是 一致 的。他在《 题 王逸少书》 中有 “ 颠 张醉素两秃 翁 , 追 逐世好称 书工 。何 曾梦见 王 与钟 , 妄 自粉 饰欺 盲聋 。有如 市娼 抹青 红, 妖歌 熳舞 眩儿 童 。谢 家夫人 淡丰容 上应秉持 的传神论观点 。“ 予尝论书 ,
以谓锺 、 王之迹 , 萧散简远 , 妙在笔 画之外。至唐 颜 、 柳, 始 集
论苏轼的“平澹”

苏轼论“平淡”“平淡”是苏轼的崇尚自然的观念在文学艺术风格上的体现,他认为“平淡”是“自然”人格的流露,体现出了宋代尚平淡为“自然”而不同于唐代“清水出芙蓉”之“自然”的时代特色。
1、“平淡”的历史沿革:(1)“平淡”作为文学范畴,始见于六朝。
如钟嵘《诗品》称郭璞“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他所说的“平淡”实指“淡乎寡味”,即一种乏味干涩的平典虚淡。
(2)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注意到了“淡”的审美意义,不仅专列“冲淡”一品,而且多处提到“淡”,如“绮丽”品“浓尽必枯,淡者属深”、“清奇”品“神出古异,澹不可收”、“典雅”品“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值得注意的是,“雅”、“丽”通常被认做“淡”的反面,而“绮丽”、“典雅”中也涉及到“淡”,由此可见,司空图已经奏响了宋人尚“淡”的先声。
(3)宋代平淡美的首倡者是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中他把“平淡”作为自己所努力追求的美学风格:“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曾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难。
”梅尧臣心目中“平淡”的典范有二人,一是陶渊明:“诗本道性情,不需大厥声。
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
”(《答中道小疾见寄》)一是林通:“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梅尧臣所赞赏的“平淡”是一种内蕴深沉的美,他用橄榄作比:“欧阳最知我,初时且尚窒。
比之为橄榄,回甘始称逆。
”(《答宣闻司理》)由此可见,“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一种深远隽永的味。
同时,梅尧臣还在《依韵和晏相公》中说:“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
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可知“平淡”是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进入的圆熟自然的境界。
2、苏轼继承梅尧臣,对“平淡”美作了明确而深入的理性揭示,并明确意识到他喜爱的平淡之美(如唐代柳宗元、韦应物)是源出于晋代风韵的陶诗,由此,把陶诗推到了诗美理想的典范地位和无人能及的诗史颠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A.“兴寄”和“风骨”说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D.“意境深远”说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A.困厄的人生境遇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A.王夫之B.袁枚C.叶燮D.沈德潜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李渔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 )A.有共性和典型性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宋金元

14、结合韩愈、秦观的诗歌创作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有情芍药含晚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出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一诗理解与看法。
答:元好问论诗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这一点在组诗中表达得非常鲜明而又充分。第二十四首批评秦观诗情多而力少,赞美韩愈《山石》诗雄浑刚健,有阳刚之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元氏的主张:诗歌要雄浑,刚健,有挟风带气的阳刚之美。作为生长在北方仕于金王朝的诗人元好问来说,倾心于诗歌的雄深苍劲之美,是十分自然的。
4、如何理解苏轼注重自然天成的文艺思想?
答: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10、结合盛唐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答: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评说宋诗时写到:苏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主要是指苏轼、黄庭坚以文学、学问、议论为诗,变尽唐调,确立宋格,而宋诗也确实鲜明的体现出这一特点,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这种以文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正是严羽所批评的,其理论基础即是“妙悟”和“兴趣”。他强调“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全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就是诗歌的审美特征,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严羽对宋诗的批评可谓中肯而深刻。
中国古代文论(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补考课程:中国古代文论(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1. (单选题) 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
(本题3.0分)A. “和而不流”B. “引譬连类”C. “考见得失”D.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答案: D解析: 无2. (单选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本题3.0分)A.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 “思无邪”C. “可以兴、观、群、怨”D. “辞达而已矣”答案: B解析: 无3. (单选题) 《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
(本题3.0分)A. “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 “虚静”和“物化”C. 祟尚自然,反对人为D. “仁政”和人性论答案: C解析: 无4. (单选题) 《庄子》“得意忘言”说主要是指( )。
(本题3.0分)A. 文学作品要含蓄,追求味外之旨B. 读者不必欣赏语言,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C. 文学作品不必追求语言美,只要思想正确D. 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答案: A解析: 无5. (单选题) 司马迁通过屈原的事例指出一个真理,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
(本题3.0分)A. “疾虚妄”说B. “养气”说C. “发愤著书”说D. “讽谏”说答案: C解析: 无6. (单选题) 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
(本题3.0分)A. “讽谏”说B. “文为世用”说C. “疾虚妄”D. “知人论世”说答案: C解析: 无7. (单选题) 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 )。
(本题3.0分)A. 钟嵘《诗品》B. 曹丕《典论·论文》C. 陆机《文赋》D. 刘勰《文心雕龙》答案: B解析: 无8. (单选题)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
苏轼_淡美_音乐思想的内涵_特点与意义_衡蓉蓉

音乐美学研究041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MUSIC & PERFORMANCE 2012.02苏轼“淡美”音乐思想的内涵、特点与意义衡蓉蓉(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随其生活经历和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到晚年时形成以平淡为美的的“淡和”美学观,其基本内涵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一美学思想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和禅宗的“不修之修”中的“表里对立统一”模式。
这一美学观对后来影响很大,了解苏轼平淡美学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准确理解宋以后艺术(包括音乐)审美思潮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苏轼;淡美;平淡之美;对立统一;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601;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2012)02-0041-07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衡蓉蓉(1981— ),女,江苏宝应人。
南京艺术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突出的建树,对后世发生影响。
在美学上,他随着生活经历和人生境遇的变化,其美学思想也随之变化,到晚年时,形成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观。
这一美学观对后来影响很大,其覆盖面遍及诗、书、画、乐、园林等几乎所有艺术领域,尤其是文人艺术。
因此,分析苏轼平淡美学的内涵和特点,考察其在音乐中的体现,对于准确理解宋以后艺术(包括音乐)审美思潮有积极意义。
一、苏轼以“淡”为美的音乐思想(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的“淡美”思想是通过解读陶渊明、柳宗元、韦应物的诗而提出的。
他在《评韩柳诗》一文中有一段话,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他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古代文论复习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
“辞”指语言,文学。
达:表达。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苏轼“枯淡”说理论内涵解析:
1、平淡意境:
唐代王维、柳宗元、韦应物等人已自觉地将平淡作为自己创作的审美理想,到了宋代,平淡更成为至高审美理想,苏轼之前的文学家多有论述,如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诗“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等等。
苏轼在《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中提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则不及。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所谓“外枯”是指其意境外在形式之朴素平淡,所谓“中膏”是指意境之内涵意义丰富充实,故有不尽之意深藏其中,而愈嚼愈有味,似淡而实美,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实绮丽丰腴,这是对梅尧臣平淡论的补充和发展。
平淡是寄意深远、意境悠长的审美境界,并非所有文字简朴质实的作品都可以被视作体现了平淡的审美观,只有那些看似质朴实而内涵深远的才是苏轼所谓的平淡。
又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提出“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进一步阐释了枯淡说的内涵。
陶渊明之诗语言朴实平易,在崇尚华丽诗风的东晋并不为世人所接受,但其诗在简古淳朴的语言中却寄予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高尚的人格追求,故受到苏子独好。
2、至味说:
以味论诗自钟嵘《诗品序》评价五言诗“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开始,经司空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韵味说发展至苏轼至味说,提出“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送参寥》)又提出“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将味这一审美范畴的发生地进一步限制在了“淡泊”、“简古”的文学创作风格中,苏轼更注重有限的文字之外体现的无限意味,认为“至味”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的关键所在,平淡含蓄的文字更能蕴含深长绵远的精神内涵,从而韵味更加浓厚。
3、绚烂归于平淡:
苏轼所谓“枯淡”乃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在《与二郎侄一首》中提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
平淡乃是积累了足够的人生阅历与文学创作经历之后方能到达的至高境界,并非容易学
得,即姜夔所言“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因为平淡不仅是一种审美理想,更是一种人生理想,苏轼推崇陶渊明之诗平淡,其实是喜其人胸次浩然、趣诣高远。
苏轼的这一观点开启了后世平淡论的新领域,影响了诸多文论家,如葛立方《韵语阳秋》云:“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
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又如王世贞《书谢灵运集后》之:“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章学诚《王右丞集书后》所言:“摩诘萧远清谧,淡然尘外,诗文绚烂归入平淡”;黄子云《野鸿诗的》批评“以浅近为平淡”,认为:“苟非绚烂之极,未易到此”;袁枚《随园诗话》云:“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苏轼借这一观点具体阐述了达到平淡的途径,年少无知的人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就算模仿长辈写出平淡的作品,也是浅近无味的,只有经历了绚烂的过程才能使平淡变得成熟有韵味,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实绮丽丰腴,亦即“外枯中膏”之妙的原因所在。
4、与陶渊明的关系:
苏轼推崇陶渊明,但他的理论主张与陶渊明的创作却不甚契合。
首先,陶渊明作诗并非绚烂归于平淡,而是出自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意趣。
陶渊明之诗并未经历一个绚烂的过程,相对于苏轼和梅尧臣的平淡论而言,陶渊明之平淡并非“造”得,乃是任性而为浑然天成,没有“覃思精微”的刻意追求平淡的境界,苏轼虽仕途坎坷,却始终没有达到陶渊明那种彻底脱离尘世烦扰的超脱的精神境界,其和陶诗也只不过是学而未能及。
其次,东晋推崇谢灵运清新自然的文风,却是皎然所谓的“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陶渊明虽受宋人推崇,其文学创作却没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的指导,其文学风格完全依赖于人生经历与高尚的人格境界,并不是自觉形成的,陶渊明说到底不是为了成为大诗人而写诗的,他的诗歌不过是追求田园人生理想的一个工具和寄托,其平淡风格并非最终追求的目标,只是中间过程的一个产物罢了,但平淡的诗歌风格却是苏轼追求的至高境界,达到这个目标之后,缺乏能够指引他继续前行的进一步目标,陶渊明“无意”于平淡却开平淡之先河,苏轼“有意”于平淡却无法达到陶渊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