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画诗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作品介绍】《惠崇春江晚景》(又叫《惠崇春江晓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原文】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1 满地芦芽2 短,正是河豚3 欲上4 时。
注释】(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 ,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白话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 春江晚景> 》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赏析】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原文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1)归鸿:归雁。
(2)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3)依依:不舍之貌。
《楚词》“恋恋兮依依。
”(4)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6)上:指逆江而上。
「写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忘了后面还有四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翻译」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第一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
并且在下一句“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
苏轼题画诗述论

苏轼题画诗述论陈才智内容提要苏轼题画诗共计102题157首。
所题画科,分为人物、山水、畜兽、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四类。
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称中国题画诗史上的高峰,它不仅表达出众多绘画理论上的高超见解,显示出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展现出诗人各种各样丰富真挚的思想感情,而且全面地发掘了题画诗的功能,把题画诗真正提高到“以诗赏画,以诗阐画,以诗补画,以诗导画”的位置上。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绘画艺术在北宋高度发达,堪称极盛,这是北宋社会“郁郁乎文哉”的重要标志。
作为诉诸视觉,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的单一艺术形式,绘画在反映北宋文化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方面,其直观性、形象性有着其它文化形态难以替代的地位。
北宋绘画艺术的兴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嗜画笃画之风盛况空前,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二,风格流派各臻其致,名家名作千姿百态;三,绘画理论空前发达。
从现存北宋画迹看,题材以山水、花鸟为多,亦不乏人物、风俗、宗教等;画风以文人画为代表,院画也很发达;画法以不囿形似,追求神韵为主流,同时注重院画形似的基本功训练;突出的时代特色是,绘画与诗、文、书为缘,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文学化的时代。
从现存北宋画论看,强调非功利性的审美原则;格调独推高雅,追求萧散简远、神韵自然之美;强调以意造理,以理生韵,而求之以形器。
“理”、“意”二字乃北宋绘画实践之准则和绘画思想的时代特色。
就苏轼诗歌与北宋绘画文化而言,二者在艺术风格上,对萧散简远的雅淡精神有着共同的追求;在艺术规律上,遵循着尚意主理、重神似气韵、注重非功利性的共同原则;尤其是,在艺术实践上,苏轼以题画诗的形式使诗、书、画精神上的融合真正得以实现,为三者进一步水乳交融—一作画取诗意诗境,把诗作为画的题材,绘诗意画;再进一步,借鉴诗的方法、原则作画;最后,诗书画“三绝”—一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格调等,有所感而创作的诗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
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
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doc

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我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内容摘要: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
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
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雅俗人生媒介题画诗,狭义的定义,即画幅完成之后,题写在画上的诗作;广义的定义则既包括在画内的题诗,也包括画外因画作引发的评论、记事、抒怀等各类诗作。
按广义的分法,苏轼的题画诗,计102题157首。
苏轼的题画诗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等各类,内容丰富,素来颇受人重视。
最早的一部题画诗总集《声画集》收录唐宋以来咏画之作近八百首,其中以苏轼最多,共146首;清陈邦彦等编选《历代题画诗类》录诗8962首,其中两宋题画诗1189首,114人,而苏轼居冠,109首。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主要从苏轼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审美等层面做了诸多阐述,然对绝大多数文人而言,功名、仕途,或者说治国平天下才是士大夫文人的最高理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只是文人调剂生活、修生养性、抒发情感的工具与载体。
看苏轼的题画诗,倒也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生活中士大夫文人的交际、雅趣与情感情绪,从这些题画诗去窥见苏轼生活的另一面。
一、赏画题诗――文人高雅的艺术爱好琴棋书画,无疑是高雅的兴趣爱好。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娱乐消遣方式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却反倒是显得高雅有追求得多。
大量的时间,会被文人用来研究琴棋书画,亦或者品茶听曲、游览山水、吟诗作词。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旧时的文人也是在阶级批判论中应该遭到批判的特殊的贵族层,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出仕官员,他们既不从事农业劳动,也不考虑生计手段,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便是读书做官,获取功名利禄。
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致辞、合同协议、管理制度、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唐诗赏析-《虢国夫人夜游图》原文译文鉴赏

《虢国夫人夜游图》原文|译文|鉴赏'《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
全诗前十句以画意为诗,笔墨酣畅;末四句,揭示意图,语意新警,大笔淋漓,有如史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虢国夫人夜游图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宋代:苏轼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译文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
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
飞龙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
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
此时宫中正在演奏曾被附会为能催发杏柳开花的乐曲,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
在羯鼓争催的情况下,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
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
虢国夫人素妆淡雅,乘车缓缓而行,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放慢,惊尘不动。
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
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
隋炀帝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
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
注释⑴虢(guó)国夫人夜游图:唐代画作。
此画在北宋末期已成为稀世珍品,曾藏于宋徽宗画院,据说上面有徽宗的题字。
此画原图已佚,今辽宁博物馆有宋仿者一帧。
绢本,横卷,题《临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唐朝杨贵妃三姐的封号。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杨贵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
长曰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
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言】《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
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
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水欲共寒鸭语诗画交融理趣浓──从《惠崇春江晚景》看苏轼的题画诗的特点张琼芬(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摘要:“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这首诗入手,分析苏轼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题画诗;苏轼;艺术特点“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1]古代,早已有人注意到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画题诗发端于唐末,兴盛于宋代文人画崛起时期。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苏轼才性天成,能诗善画,雅好收藏,又与当时画家常相往来,所作的题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成就突出,历来备受关注。
考察《苏轼诗集》,我们可以厘出其题画诗共100题,154首。
[2]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逗留靖江期间,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惠崇原画已失,诗意如何,已不得而知,但苏轼题下的这首诗却是有目共见的,足以当起诗中有画的赞誉。
这首题画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诗历来被看作是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出苏轼题画诗的诸多特点:一、抓住画面特征,再现画中景物顾名思义,题画诗就是依据画品的题材、内容、思想、风格,进行品评而创作的诗歌。
苏轼的画题诗,很多都离不开画内之境,即先着重反应画面内容,如《王维吴道子画》、《韩干马十四匹》、《和张均题峡山》、《申王画马图》、《墨花》等等,《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也不例外,首先是写出了画境,即画内之境,反应画面内容。
首联,“竹外楼花三两枝”,是写岸上景色,是全画的衬景。
首先点明画面上有竹林,有桃花。
桃花开了,说明是春天,而才三两只,又说明是早春。
从首联到颔联,“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的目光随着由远及近,从江岸移到了江面,从衬景转而注意到画面的主体部分,写出了群鸭戏于一江春水之中,这也是画面所有的。
颈联,“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诗人的目光从画面的主题位置上移开后所见的景物。
蒌蒿、芦芽也是画面上所固有的,这句诗不仅准确地传达出蒌蒿、芦芽相同的景物,而且还通过“短”字写出了芦芽刚刚萌芽,再一次点明这是早春时节。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这首诗的头三句是对春江晚景的描写,它再现了画面景物,表达出原意的意思,勾绘出原画之美。
一句一景,景虽不同,但时间都在早春,地点都离不开江畔水上,描写的景物虽多,却并不臃肿:远处的竹桃花,用淡笔扫出,近身的芦苇、蒌蒿,用轻盈的手法点染,赫然在目,是一幅中央开阔的春江与江面上欢快的群鸭。
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苏轼自己也强调神似,嘲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3]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的三句话已把一幅画成功地再现出来,在这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二、依据画面特征,进行画外生发作为题画诗,究竟不同于所题之画。
画题,这本身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既需要以画面形象作基础,又不应该为画面形象所局限。
[4]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再现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既再现画境的同时,又要扩展和深化画境。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在忭京(今河南开封)写的一首题画诗。
诗中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有地面景——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有江上景——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还有岸边景——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笋。
就这幅画而言,这是画家在自然界所能见到的,也是欣赏画的人在画幅上所能见到的。
如果单纯把画中景色描出,这首诗就没有什么文化价值了。
苏轼的这首题画诗,不囿于画,依据画面形象,进行画面生发。
不光绘出春江早春图而且还凭着诗人善于体察物情的独特的艺术敏感和丰富的生活知识,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暖”,补足了画面无法表现的诗意。
从满地蒌蒿和芦苇的短芽,联想到“河豚欲上”。
早春时节,江水涨时,河豚鱼由海入江,顺江上溯,称为“抢上水”,这一句诗依然点明早春,但所写的则是画面所无、肉眼难见的水中景像,也就是写出了惠崇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形象,这是诗人依据画面形象,进行画外生发的结果。
他由画上的景,写出画外的事,对诗进行再创造,使这首诗在诗画之间巧妙地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
这也是苏轼的这首诗成为后来题画诗的一个范本的重要原因。
苏轼的这首诗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三、假借画中形象,抒发主观情感以题画诗为手段,以寄寓为目的,以画意引出某种寓意,这是题画诗常见表现手法,苏轼的题画诗也不例外。
苏轼在《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中确切指出“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诗歌不仅仅是描述客观外物,还应寄寓内在的感情。
阮维桢在《无声诗意序》中说:“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盖诗者心声,画者心声,二者同体。
”[5]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
同时,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诗的前三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春江岸上,桃花盛开,青竹比翠,红绿相映,分外妖娆。
春江水面,鸭子戏水,春江岸边,芦蒿满地。
诗写春日的景色,表现的是早春时分方兴未艾、蓬蓬勃勃的精神:桃花才开两三枝,接下来还会一枝接一枝地开放;鸭子是先知水暖先入水,日后还有各种水禽、水鸟的到来;芦苇、蒌蒿的幼芽孕育着一派生机,正在潜滋暗长;河豚鱼也正从入海处沿江游来,一切都处于开始的阶段,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苏轼对实境的偏爱、对画外之意的强调,细看这些画外之意,多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苏轼的仕途是坎坷的,漂泊流离的迁谪生活毕竟是艰苦的,但,苏轼历来被看做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诗人把他慷慨激扬的人生志向借助诗歌表达出来。
使我们更多的感到的是诗人的洒脱,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爱。
《惠崇春江晚景》中“鸭先知”是第二句的神来之笔,也是全诗天生妙语。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苏轼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道家的静观自然中“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在诗人的心中起着巨大作用。
[6]当年庄子与惠施在濠水上散步,讨论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间过了一千年,无独有偶,继能知鱼之乐的庄子后,出现了能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苏轼。
确实只有超然如庄子的苏轼,才有此奇趣。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以画为基础的,应当做到诗与画两相映以发,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同时,作为一类文学作品,它又应当离开了画仍不先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不必看画,只从诗所再现的景物美,所创造的意境美,从诗人所表露的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兴会中,读者自会为之吸引,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苏轼的题画诗,妙在画中态及画外意的兼备,将诗歌中想象的空间发挥极致,将多样复杂化的微妙情感融入到绘画艺术殿堂里,使得诗情画意的美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历眼前。
惠崇和尚的《春江晓景》早己失传,但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成了众口传诵的名篇。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参考文献:[1] 文成英.意入诗诗情入画[J]. 渝中大学学报,1994,(3):12~17[2] 王文浩.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3] 王文浩.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525[4] 陈志明.古典诗歌鉴赏[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1990,287[5] 周旻. 中国书画史[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157[6] 彭敏. 论苏轼题画诗的寓意[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8~20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楼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