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课精品】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课件冀教

七年级历史下: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课件冀教

思考
1、北宋政府与辽、西夏的和议由什么 积极意义?
2、为什么北宋王朝在民族关系中表现 得如此软弱呢 ?Leabharlann 宋 太 祖辽的建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
立契丹政权 国号为辽
澶渊之盟
思考
澶渊之盟给北宋带来了 什么影响?
西夏的建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
昊建国 史称“西夏”
比一比
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加强统治的 措施有什么相同之处?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学案(无答案)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学案(无答案)冀教版

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学习目标】1。

掌握辽朝、西夏朝的建立情况,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的关系,明白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理解澶渊之盟对背诵和中国社会的影响.2。

通过对课文正文的筛选归纳,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课文小字材料的探究,理解社会影响。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理解当今民族政策的英明与伟大。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政权并立。

学习难点:社会影响.【学法指导】课堂上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努力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并整理好学案。

【自学互助】(认真看书,积极思考勾画标注并完成下列问题.如有困难可以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合作。

15分钟完成)一、契丹族与辽朝1、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2、辽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二、澶渊之盟1、澶渊之盟是怎样订立的:。

澶渊之盟的内容有哪些:。

3、澶渊之盟的影响有哪些:。

三、党项族与西夏1、西夏朝的建立时间、皇帝、国号和都城:。

2、西夏的统治措施:。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4、西夏建立后的社会形势:。

【质疑互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展示自学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5分钟完成)【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探讨老师设计的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完成后班级展示交流。

15分钟完成)1、耶律阿保机与元昊加强统治的措施有什么相同之处?2、有人说:“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议,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并说说理由。

【小组展讲】各小组提出本组的疑惑问题,其他小组讲解或老师给予解答。

【课节小结】由同学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或者由教师阐释本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课件(31页)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课件(31页)

都城 长安
民族 汉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581年 杨坚 唐 618年 李渊 辽 北宋 西夏
都城 长安 长安
民族 汉族 汉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581年 杨坚 唐 618年 李渊 辽 916年 阿保机 北宋 西夏
都城 长安 长安 上京
民族 汉族 汉族 契丹族
澶州之战(1004) 澶渊之盟
内容: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思考:1、双方为什么能议和?
质疑再探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辽来说——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讲——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民族之间的战与和, 学会辩证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 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多民族 国家发展的主流!
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你们 认为应该掌握住哪些基本知识点, 请以问题形式提出来。
(1)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民族 及夺权事件
(2)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B )
A鲜卑 B契丹 C女真D蒙古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 了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的。( )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唐 辽
北宋 西夏
都城
民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581年 杨坚 唐 辽 北宋 西夏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PPT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PPT课件

二、宋夏和战 (一)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族 首领元昊称大夏国 皇帝,定都兴庆, 史称西夏。
西夏景宗元昊
党项族。本姓拓跋。因其先人受唐、宋赐 姓,所以又称李元昊、赵元昊。性刚毅,通兵法, 多智略。1032年袭王位。因反对臣事宋朝,去唐、 宋赐姓。后锐意改革,联契丹拒宋,逐步加强 党项贵族专制统治。1038年十月称帝,国号夏, 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
哈拉汗 西州回鹘
上京
吐蕃
西夏 兴庆 北东京 宋

大理
辽 、 西 夏 、 北 宋 的 并 立
政权名 称
建立时 间
916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赵匡胤
契丹族
北宋 960年 西夏 1038年
汴京 兴庆
汉族
党项族
元昊
一、辽宋“澶渊之盟”
(一)契丹族的兴起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 统一各部。916年称帝,建立政权, 定都上京。他就是辽太祖。后来,改 国号为辽。
------——《续资治通鉴长编》
西夏王陵
西夏文字
契丹文字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淡绿釉皮囊壶
契丹铜镜

鎏金银高翅冠
西夏文字
西夏铜印
银川承天寺塔
(二)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影响 1、少数民族食品及契丹服饰传入 中原后,深受民众喜爱。 2、中原汉人席地“跪坐”时代形成 的一整套传统礼仪,也随之受到 冲击。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姓耶律,字阿保 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 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 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 发展农业、商业。在位20年,即帝 位11年,庙号太祖。

冀教版历史七下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word教案

冀教版历史七下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word教案

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用歌曲《爱我中华》导入,说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自古是一家,引出北宋、辽和西夏的并立,教学中要注意,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较多,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同时,对于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要注意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融和是历史的主流。

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北宋、辽、和西夏史三个并立的政权,知道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元昊三位开国统治者的主要功绩。

通过分析政权并立在当时的影响,使学生知道各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国边疆的开发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北宋和辽、西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瀆渊之盟、宋夏盟约的对比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北宋和辽、西夏和与战相关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和重点。

辽、西夏与北宋的密切交往,对少数民族开发祖国边疆、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进步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战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瀆渊之盟和宋夏盟约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战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说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有时会有战争出现, 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进而介绍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权并立情况。

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思考问题1北宋政府与辽、西夏的和议由什么积极意义?2 •为什么北宋王朝在民族关系中表现得如此软弱呢?板书一、北宋的建立1时间2.建立者3•事件4•意义二、瀆渊之盟1.建国时间2.建立者3.国号4.统治措施5.澶渊之盟的影响三、宋和西夏的和战1.建国时间2.建立者3.国号4.统治措施。

初中历史冀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历史冀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历史冀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新设计
这节课我采取以一张地图导引整堂课的设计方式,比较清晰的讲解一节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的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了解宋、辽、西夏和议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4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
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教学过程。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教案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教案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教案“471”导学案七年级学科历史课题:第8课辽、西夏、北宋的对峙课型:预习展示课主备:刘志利审核:李文秀、刘青、刘阳领导审核:学生姓名使用日期【学习目标】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2、 2、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3、比较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4、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5、结合岳飞和秦桧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

【教学重点】:遣唐使【教学难点】学习重点: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以及澶渊之盟、绍兴和议。

岳飞抗金的事迹。

学习难点:独学(15分)自研自探(10分)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4-43页,同时用红笔进行圈点勾画:习)任务一:契丹族与辽族1、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定都临潢府,后来定都在。

2、契丹国君耶律阿保机,。

他还创立了南。

3、耶律阿保机的改革,增强了。

任务二:澶渊之盟1、北宋初期,先后两次用兵。

1004年辽军大军进攻,宋军败退,辽军一直打到,直接威胁宋朝都城。

2、1005年,辽、宋双方达成了协议,盟约规定:;。

史称“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的影响:。

任务三、党项族与西夏1、1038年,党项族首领自称皇帝,建立的,定都,史称“西夏”。

2、元昊在位期间,;;;。

3、1044年,元昊取消皇帝称号,向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

有疑问对子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示补充;对基础知识要强化记忆。

注意双色笔的运用。

请组长组织好本组组员认真讨论解决左侧问题,并形成文字答案,注意语言的组织:体现要点化、层次化。

展示提升(8分钟)展示流程中的重难点。

1、耶律阿保机与元昊加强政治的措施有什么相同之处?梳理总结(5分钟)请将本节所学内容整理在书上:(画出知识树)1、要打破框架界限,将整个历史事件系统化。

2、边写边记忆。

达标检测【巩固练习】【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2.如果你想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A.和B.和C.和D.和3.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宋、辽、西夏B.北宋、西夏、辽C.辽、北宋、西夏D.辽、西夏、北宋以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中华书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中华书局)

2、军事上:
①杯酒释兵权 ②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③地方驻军将领经常更换
④地方长官都用文臣
二、契丹族的兴起与辽宋和战 1、了解契丹族
契 丹 人 引 马 图
思考: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 什么?
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
辽的建立
时间:
916年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1、建立: 建立者: 都城: 上京
C、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0万两
D 、北宋每年给辽绢 20 万匹,银 10 万两 D
4、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说明了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③汉、契丹、党项族矛盾不可调和 ④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不断, 但交流发展并未停止
A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B ①②③
D D ①②④
A
5.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 ) A 、北宋和辽对峙时期 B 、北宋和金对峙时期 C 、南宋和辽对峙时期 D 、南宋和金对峙时期 6.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 之句,其中“宋太祖”指的是( ) A、李世民 B、刘邦 C、铁木真 D、赵匡胤
D
小结
1、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2、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①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 ②地方长官由文臣担任。 军事上:①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②地方驻军将领经常更换。 3、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4、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 5、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2、辽的扩展

辽太宗时,辽夺取了幽云十六州
辽宋战与和
澶州之战(1004)
结果如何?
澶渊之盟
内容: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 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
1.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在历史上和他相似的人物是()
A.秦始皇B.汉高祖
C.唐太宗D.隋文帝
2.下列地方在历史上不完全属于北宋管辖的是()
A.山东B.河南
C.辽宁D.河北
3.有位同学对契丹族进行了如下描述,请你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契丹政权也就是辽政权B.契丹族比较擅长农耕
C.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D.契丹族和汉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辽大举进攻北宋,北宋内部坚决主张抵抗的宰相是()
A.魏徵B.姚崇
C.寇准D.张九龄
5.澶渊之盟后,辽宋维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澶渊之盟距2004年()A.1000年B.960年C.1006年D.1001年
6.游人到宁夏旅游,参观了西夏王陵,请你告诉他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B.回纥
C.吐蕃D.党项
7.西夏皇帝元昊特别注重向汉人学习,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推行科举制B.仿照汉制,建立官制和军事制度
C.开始采用汉姓D.学习汉人法律、兵书
8.澶渊之盟后的北宋和辽()
A.辽皇帝接受北宋的册封B.辽每年向北宋送白银和茶叶
C.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0万两D.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9.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③都向汉人学习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⑤后来都取消了帝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10.北宋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说明了()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③汉族、契丹族和党项族之间民族矛盾不可调和④中原政权虽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双方交流发展并未停止消失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二、材料分析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榷场即双方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有固定场所的贸易机构,在榷场一般进行大宗货物的交换,……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粮食、茶叶、药材、瓷器和文化典籍不断的输送到辽、西夏地区,辽、西夏人民畜养的马、牛、骆驼以及毡毯、盐等产品也不断输入内地。

(1)材料反映了北宋和辽、西夏之间怎样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3)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答案:1.D 2.D 3.B 4.C 5.A 6.D 7.C 8.D 9.A 10.D
1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2)1004年北宋和辽之间订立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和西夏之间订立和约。

(3)北宋与辽、西夏虽然战争不断,但是各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战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破坏和沉重负担,和使得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

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