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1--8课电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内容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三、教学目标历史解释: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
唯物史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家国情怀: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教师活动材料1: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材料2: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学生活动改革目的: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教师活动试点:凤阳小岗村“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材料2: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XXX赏琼花”的故事,那么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树立的?XXX 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进修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开创?2016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总结:不对。
XXX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XXX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总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XXX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2016课外延伸:比较XXX和XXX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2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树立、贞观之治和XXX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断起义。
宋金联合: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取得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出示宋金结盟的材料材料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订立所谓“海上之盟”。
双方商定:北宋和金从南北双方同时夹击辽,金兵攻辽的中京大定府,攻取辽长城以北州县;宋兵攻辽的燕京析津府。
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给辽的银和绢如数给予金朝。
——《三朝北盟汇编》卷四引赵良嗣:《燕云奉使录》提出问题:攻辽的结果如何?北宋:被辽军打得大败。
金: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1125年,辽被金灭亡。
出示金灭辽形势图。
(二)金灭北宋原因:在攻辽的过程中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
人物:宋徽宗、宋钦宗时间: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出示靖康之变的材料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学生分析材料学生思考学生读材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使学生对战争形势有一个直观、形象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能力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出示靖康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北宋灭亡的原因?北宋亡国的原因: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
三、南宋的偏安《满江红》朗诵《满江红》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所写,岳飞为什么会写满江红,当时的统治是怎样的?(一)南宋建立时间:1127年建立者:赵构(宋高宗)都城:临安(杭州)出示宋高宗图片。
(三)岳飞抗金出示岳母刺字的图片。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
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
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
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2. 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要点。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活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估:定期组织历史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5节课)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8节课)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7节课)七、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开展课堂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4. 进行实践活动,如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进行检测和激励。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同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上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课时内容: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课时一: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
【课前导入】
1. 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到的内容:古人的生活方式、出土文物的意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展示】
1. 呈现图片:出土文物图片、甲骨文图片等。
2. 向学生解释:这些出土文物、甲骨文等都是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
【学习活动】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 每个小组分享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整合。
【知识点讲解】
1. 讲解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黄河流域。
2. 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和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
【巩固练习】
1.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回答问题: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有哪些?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有哪些?
【课堂总结】
1. 向学生总结:黄河流域是古代华夏文明形成的主要源头。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作用。
【课后拓展】
1. 学生课后整理所学内容,用文字和图片绘制一个小作品,展示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可以选取图片和文字,自由发挥填补作品的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一: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
板书二: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
板书三:环境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

第8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
学习收集材料的方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石器组、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等几个组,收集相关的生产工具资料,整理后以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比较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
继而分析、归纳出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变革;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耕作,是农耕史上的一次变革。
编演历史剧。
指导学生收集商鞅变法的资料,通过自编自演历史剧,懂得编演历史剧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编演、观看历史剧,了解商鞅变法的艰辛史实,体会商鞅的创新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辩论。
教学生辩论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通过积极辩论产生知识的火花。
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新知识以后,让学生通过广泛的辩论,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史书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了解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商鞅变法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编排历史剧,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除使用讲述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以外,注重采用比较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并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教学服务。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教案主题: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 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历史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1. 阶段性复习巩固知识,对古代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 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课:了解古代中国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起源;2.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起源,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
3. 活动设计: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古代中国地理和政治社会结构的绘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2.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规律。
3.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展开讨论和研究,设计一个小组展示,让全班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事件。
第三课: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展开研究和讨论,设计一个小组报告,让全班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村乡第二中学
电
子
教
案
学科___历史_________
年级__ 七年级________
教师___秦霞__________学年2015-2016 第二学期
课题第1课繁盛一时的
隋朝
执教秦霞
课?? 时1课时备课时
间
2月 29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
点
重点:隋朝的建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难点: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准备及手
段
教材、班班通、辅助教材
教学流程动态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课,亮明目标
二、学习新课
【预习检测】
一、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4页“隋的统一”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年,建立隋朝,年
号,定都。
2、年,隋灭掉南方的朝,结束
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
统一。
3、思考: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的内容,完成
以下问题
1、开凿目的:
教后反思
本课知识点要在课内掌握很难,要求学生利用早早读复习掌握。
加大练习力度已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课题第7课对外友好往来执教秦霞课?? 时1课时备课时间3月15日
教学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赵州桥、长安城、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史地位。
2、通过对赵州桥和玉带桥等桥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师生共同对唐诗进行欣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
难点:赵州桥结构的先进性;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欣赏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材、班班通、辅助教材
教学流程动态修改部分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唐朝有哪两位高僧对中外交往贡献很大(玄奘、鉴真)
2、大家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他们努力学习、辛勤工作,
掌握了实现理想的本领。
他们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历尽艰险、
百折不挠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过渡讲解:玄奘在天竺、鉴真在日本都得到尊重,不仅因为
他们促进了中外交往,更因为他们的家乡——唐朝文化在当时世
界上占有领先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了解隋唐时期科技和文
学方面的成就。
学习新课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学生阅读31—32页有关课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
记,然后回答:
1、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叫做什么(赵州桥或安
济桥)
2、赵州桥的设计者是谁(李春)
3、欧洲人建成类似的桥梁,比我国晚了多少年(700多年)
4、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哪一座(长安)城北的宫殿叫什么(大明宫含元殿)
学生阅读观察37页“自由阅读卡”图文,讨论回答:
5、赵州桥的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有1个大拱4个小拱,大小搭配,轻盈匀称;桥面平缓,两侧有栏杆,雕着龙形花纹,十分美观。
)
6、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5个拱可以加大泄水量,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压力,又可以减轻桥身对桥基的压力;石块之间用白灰和泥浆填充,并在连接处安放一对铁锭,还用了九条铁拉杆横贯整个桥身。
)
总结过渡:总之,它设计得既牢固又节省材料,十分巧妙,是当时石拱桥结构最先进的一种,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接下来,让我们再了解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另一项“世界之最”。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学生阅读32页“正文”和“阅读文字”、“动脑筋”和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记,然后回答: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2、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节省了人力,减少了错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我们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
3、孙思邈生活在什么朝代(唐朝)代表作是什么(《千金方》)后世怎样尊称他(“药王”)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玄宗时完善科举考试,重视考唐诗,所以文人们都潜心研究诗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唐朝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2、唐诗繁荣的情况。
从宏观上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3、成就最突出的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4、他们各人的素质、性格有所差异,譬如:李白豪放、杜甫严谨、白居易随和,所以他们的诗歌风格体现了各自的特点。
但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生活时代的不同。
李白生活在唐朝初年的太平盛世之中,有条件游遍名山大川,眼界既宽,自然豪放。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身经历了朝政的黑暗和战乱,命运坎坷,所以诗歌语言凝重。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他年轻时社会现实比较黑暗,家境贫寒,因此比较接近老百姓,希望老百姓读懂自己的诗。
5、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特点:都表达了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感情,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完成34页“练一练”:“诗圣”指的是谁(杜甫)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板书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建筑(赵州桥,大明宫含元殿)
二、印刷术(雕版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