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羁旅思乡诗专练

合集下载

羁旅思乡诗专练

羁旅思乡诗专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比较中体 会诗人感情的异同点。要抓标题,抓关键字,抓情感字,从而体 会作者意图。
答案: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但常诗的感情更
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 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 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 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 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炼字题,要通 过关键字把握意境和表达效果。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 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 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梅花引王观年年江上见寒梅。

暗香来,为谁开。

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冷艳一枝春在手,故人远,相思寄与谁。

怨极恨极嗅香蕊。

念此情,家万里。

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

为我多情,特地点征衣。

花易飘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塞管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暗香来,为谁开”轻轻一问,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冷。

B.上阕借古人“折梅赠远”习俗表达了对身处远地的故人的思念。

C.“怨极恨极”与“那堪塞管吹”之语,揭示了人生易逝的主题。

D.整首词就像是跟所见的寒梅深情地对话,更觉无人倾诉的孤寂。

2.试比较“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与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境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前出塞九首(其七)杜甫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注】曾:同“层”。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主人公骑马前行,天上下着雪,天气十分恶劣,与下文的“指落”遥相呼应。

B.出征的队伍进入高山,“高山”这一特定环境也为“径危”和“筑城”提供了合理性。

C.“指落曾冰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摹诗中主人公因手抱寒石而冰冷刺骨的感受。

D.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浅显易懂,多用白描,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

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B.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羁旅思乡诗(详解+练习)

羁旅思乡诗(详解+练习)
第二部分知识详解
一、羁旅思乡诗简介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换句话说羁旅诗应指人们被抛出原本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被移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适应的心理感觉所创作的诗歌。
四、文言文重点实虚词回顾
1.穷山之高而止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故为之文以志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不知东方之既白8.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0.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五、名句默写
1.黄四娘家花满蹊,__________________。 留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_______。(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羁旅行役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诗人是怎样借用景物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的?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

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

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出词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从下阕“寂静”“孤灯”“酒已都醒”“夜永”能看到词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3.(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作者习惯于即景生情,总是首先很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赏析诗歌思想内容之羁旅思乡诗(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精讲精练

赏析诗歌思想内容之羁旅思乡诗(精讲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精讲精练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①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②,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④亲。
羁旅漂泊之苦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①除夜:除夕之夜。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今四川省东部
地区。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③
[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 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 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恨 别①
杜 甫 恨战乱之久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怀亲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步骤二:明情感
回顾羁旅思乡诗的情感。
羁旅思乡诗——情感
典题精讲
阅读《恨 别》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步骤一:抓意象
恨 别①
羁旅思乡诗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完成配套练习
感谢观看
你能想起哪些关于羁旅思乡的诗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羁旅诗词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羁旅诗词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羁旅诗词【知识要点】一、了解题材该类诗歌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二、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表达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三、思想内容:①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②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语言特色: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

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五、思乡类诗词的鉴赏: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

1.触景伤情: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感时伤情: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羁旅思乡诗鉴赏与训练

羁旅思乡诗鉴赏与训练

思乡怀人诗鉴赏与训练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在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

一、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一)内容分类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如何表达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妙喻传情(二)常见意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羁旅思乡诗专练知识回顾:题材特征借诗人旅途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综合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9分)临江仙·暮春赵长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

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

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2、词尾词人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6分)答案:1、C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

2、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如梦令①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

“遥夜”即长夜,不仅讲出是夜深,而且表现出一种客舍之夜漫长难度的情味。

B.“梦破鼠窥灯”中的“窥”字得神,一方面表现了老鼠偷油时那种胆小警惕的神态,一方面也表现了驿舍的环境气氛和词人的主观心境。

C.“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

一夜的清净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

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

D.这首词很短,却十分精练生动地勾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流程,由沉沉遥夜,到梦破难眠,再到马嘶人起,而在这流程中自然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2.冯煦称:“少游之词,词心也。

”(《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这首词表达出词人怎样的“词心”?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3、C (“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理解有误,应为“踏上艰辛旅程,旅途的前景将是十分悲苦了无生趣、渺茫而又无望的”。

)4、①这首小令描写词人羁旅生活的感受和情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被放逐而漂泊的游子内心的悲苦、忧伤和生活的艰辛。

②词作也表现出词人怀才不遇、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的失意情绪。

③词人以内心的悲苦,去感受客观的物象和境界,通过某种景象、气氛的描绘与渲染,创造出一种凄哀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5—6)题。

(9分)一剪梅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篇写诗人触景生隋,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6、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6分)答案:5、C.“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

故答案为C。

6、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

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

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7—8)题。

(9分)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一个“寒”字用的极妙,既是秋寒节侯秋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B.“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白丝带,写出了月光的明朗可见,营造了浓浓的相思意境,烘托了相思之苦。

“年年”强调时间,“人千里”强调空间,从时空的角度抒写相思之情,境界更为开阔。

C.“枕头欹”,作者以及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8、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7、C项,“挑灯夜读,神态闲适”分析不当,应为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

8、①上片主要是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诗人深切的怀人之情。

②下片则主要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通过“愁”“孤”等字眼直接表达词人的离愁之苦。

③这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人的感情抒发既委婉含蓄,又浓烈饱满,能够强烈的感染读者。

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

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

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

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9—10)题。

(9分)南乡子苏轼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余。

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

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10.“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A10.“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尽人间一味愚”的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

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作者通过自嘲,表达了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

同时,面对仕途的不顺,作者依然保持旷达的心境。

译文:簟席清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着睡觉醒来,枕边轻风拂过。

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也没什么公事,慢慢地读完了床头的几卷书。

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感到自己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

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