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羁旅思乡诗练习答案
语文通用版:特色训练61 古诗歌7大题材读懂练(羁旅思乡诗)+Word版含答案.doc

特色训练61古诗歌7大题材读懂练(羁旅思乡诗)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重九夜偶成黄仲则[注]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黄仲则:清代诗人。
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
[多学一点·积素养](1)文化常识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近年来,人们对老人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2)诗家语①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
②有酒有花翻寂寞:“翻”通“反”,反而。
③差喜:幸好。
④衰亲:老母。
[多练一点·胜选择](判断正误)(1)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2)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3)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解析: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
(4)“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5)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解析: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应为“语意与情感的突转”。
(6)尾联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7)尾联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
羁旅思乡诗(详解+练习)

一、羁旅思乡诗简介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换句话说羁旅诗应指人们被抛出原本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被移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适应的心理感觉所创作的诗歌。
四、文言文重点实虚词回顾
1.穷山之高而止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故为之文以志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不知东方之既白8.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0.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五、名句默写
1.黄四娘家花满蹊,__________________。 留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_______。(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羁旅行役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诗人是怎样借用景物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的?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完整版)羁旅思乡诗练习答案

羁旅思乡诗练习答案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
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
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出词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从下阕“寂静”“孤灯”“酒已都醒”“夜永”能看到词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3.(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作者习惯于即景生情,总是首先很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一、羁旅思乡诗: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苏轼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
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天帝;巫阳,古代女巫名。
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娴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
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
B.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也传达出诗人凭栏远眺的神情意态。
C.诗人被贬出京师,漂泊在海南,北归无期,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
D.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天帝将它召还,“帝遣巫阳招我魂”隐喻自己的遭遇类同屈原,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前人评价:“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诗的《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表达了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也将他乡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写得淋滴尽致。
B.高诗的“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独不眠”,令人想到团聚的守岁景象。
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写出了巴蜀的山川形势,给人以萧瑟之感,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情怀。
D.崔诗颈联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感情细腻,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
2.这两首诗都是写除夜之作,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白居易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①。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②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注]①周天:圆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
①渭北:主要指陕西大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支颐坐”以动作写孤寂,“枕臂眠”暗示诗人没有上床,而是伏案而眠。
B.“再见”句指两次见到太阳运行一周,即两整年,与尾句“第三年”呼应。
C.“身去国”与“浔阳来”通过地点的转换,凝练概括了自己被贬的遭遇。
D.整首诗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叙述除夜的所做所思是其重点内容。
4.这首诗颈联对仗工整,请指出具体是怎样对仗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并为全篇定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①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①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①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①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3.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雨后蝉鸣起兴。
秋高气爽,雨过天晴,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
“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踌躇满志之情。
B.第二句由“听”转向“见”。
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
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
C.颔联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羁旅思乡诗练习答案
余干旅舍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
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
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
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
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
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
逐渐浓化。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
(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
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
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
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
)(意思对即可,2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答案①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
的表达效果。
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
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
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