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物馆性”视角下的博物馆环境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我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

我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

我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参观博物馆后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怎样的认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旅行过山水如画的风景名胜,也领略过繁华都市的都市人文。

然而,直到最近的一次博物馆之行,我的内心深处才真正萌发起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决定来一次略有不同的休闲活动,于是选择了参观当地的自然博物馆。

步入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展厅。

展厅的四周摆满了展示着各种奇特生物标本的展柜,我不禁被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吸引住了目光。

标本展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奇特生物,从生活在大洋深处的巨型鱼类,到附着在树枝上仿佛舞动的螳螂,每一个标本都宛如活的一样。

我看到一只猎豹标本,它的身躯高耸而修长,背部的斑点犹如艺术家用最精细的笔触勾勒而成。

猎豹的身姿凸显了它的速度和力量,让人不由得为之惊叹。

在博物馆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仿真的雨林环境。

步入其中,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热带雨林。

我听见来自树林深处的嗡嗡声,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发现原来是一群蜜蜂忙碌地采集花蜜。

它们花丛间飞来飞去,精确地找到每一朵花,并从中采集花粉和花蜜,用来滋养整个蜂巢。

这让我想起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相互依存和平衡,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没有一个生物可以独立存在。

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需要保护自然环境来确保自己和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而这种保护并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也是为了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环境的保护意味着保护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植物、动物和整个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节约能源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习惯和行动。

在参观博物馆后,我意识到自然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Hefei University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引言日本俳句得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与细部得体验与感知得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得触感领域就是靠着触感限定得。

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得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得维度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得工业与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得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就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得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

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就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就是降低了,因为材料与细部得肌理与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得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得材料与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得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得口感一样。

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得感觉。

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得幽灵就会占据上风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得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

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得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得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得居住环境。

类似这样得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得范畴,而就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得内涵.但就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得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得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当熟悉空间得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得生活空间,推断人们得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得关系。

个人空间与她人空间得交叉。

空间得开敞感与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得面积、高度与距离,充分考虑与处理人与物得静态与动态得关系、经过这样处理得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得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得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得心理方而得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就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得场所,住宅群庭院得空间设计与人得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得多方面得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就是以心理学得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得人之间得相互作用状况得科学,主要就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得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得目标取向与循环本质。

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1 中国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特点。

中国博物馆是中国文物的收藏、展示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随着历史的进步逐渐人性化、合理化、科技化。

博物馆的室内环境设计应当把空间布局、教育展示的主题形式和科技、艺术性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1.1 空间的人性化与流线的合理化。

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中,空间是否人性化、流线是否合理化在博物馆设计中很重要。

常用的组合类型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基本交通流线形式。

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安排的是否合理和参观流线是否顺畅清晰是衡量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博物馆不仅要在做好空间人性化、流线合理化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展品摆设和参观流线的合理布置上。

1.2 主题与形式的关系。

博物馆最初设计就是“收藏各种文物,然后用柜子摆出来”而已。

很多博物馆忽略了“藏品”代表的丰富文化的展示。

因此在博物馆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多维性特征,进行多方面考虑。

1.3 信息化时代展示科技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设计从以前的声、光、电手段到现在的高新技术应用。

它从立体、平面、环境和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实物、音响、图片、色彩等多种视听语言,广泛追求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交互式自助设备,如电子画册、自助讲解机等的广泛应用,也为参观者提供了便利。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二维码技术也应用到我国部分博物馆展陈教育中。

比如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地,参观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扫描展品的“二维码”,“把博物馆‘扫’回家”,以此丰富自己的参观体验。

同时,智能通讯设备的应用也让手机、微信导览成为现实。

1.4 艺术性展示空间。

“艺术”指通过形象的塑造反映客观世界、作者观点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思想意识与活动。

博物馆设计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

时间是博物馆展品要考虑的最重要元素之一。

要考虑展品以何种视觉形象展示出来。

展品在一定光线中展出空间不再严肃拘谨。

基于历史博物馆展陈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研究

基于历史博物馆展陈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研究

基于历史博物馆展览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已不能满足公众对文化体验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成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一个重要创新方向。

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历史博物馆展览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研究。

通过对现有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设计原则和策略,为未来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历史博物馆展览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并说明其在提高观众参与度和深化历史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本文将回顾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在历史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互动设计、内容创意、技术实现,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本文展望了历史博物馆展览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基于历史博物馆展览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的深入研究,旨在为历史博物馆展览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文献综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重要性和价值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博物馆展览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的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在历史博物馆的展览方面,传统的展览方式往往以静态展示为主,观众参与度低,信息传递效果有限。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尝试将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融入展览中,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

例如,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通过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在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方面,学术界对其定义、特点和应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中提出,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是一种融合多媒体技术、互动设计、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旨在通过丰富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对展品和展览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博物馆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

博物馆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

博物馆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知识传承的载体,博物馆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博物馆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一、博物馆的能耗现状博物馆作为文化和艺术的展示场所,需要维持一定的照明、空调、保湿等条件,这使得能源消耗成为其主要的环境负荷。

然而,大部分博物馆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缺乏对能源管理的重视,导致能耗过高,环境负担加重。

其次,博物馆在展览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和化学剂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一些展品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或者使用过量的化学防腐剂,这些都给环境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二、博物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 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博物馆可以通过科学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措施来降低能耗。

首先,博物馆可以改善照明系统,采用LED等高效能源灯具,减少能源消耗。

其次,博物馆应该合理调控空调系统,适度降低温度和湿度,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此外,选择低能耗设备和使用自然光源也是降低能耗的有效策略。

2.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博物馆可以通过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降低环境污染。

例如,博物馆可以在展览中使用可再生材料,并提供回收系统以实现废弃物的分类处理。

同时,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回收水资源和利用雨水等方式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 推广绿色展览理念博物馆应当积极推广绿色展览理念,引导观众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观众的环境意识,进而引导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成功案例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积极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功。

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通过改善照明系统,使用LED灯具,减少了能耗,并在建筑中设置了太阳能发电系统,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卢浮宫博物馆还开展了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引导观众关注环境问题。

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光环境探究

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光环境探究

博物馆是对各种历史遗迹、自然标本、民俗文化等进行收藏、研究、普及教育的场所。

在博物馆中欣赏艺术,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丰富视觉体验的过程。

为了满足不同博物馆的功能需求,营造多种视觉体验,设计师不仅要重视展品保护,还要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光环境。

一、博物馆中的光环境光构筑空间,体现空间的结构序列。

没有光,人们就无法感知事物、认知世界。

博物馆展示空间主要涉及两种光源,分别是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自然光源主要包括直射的太阳光和天空光。

受到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制约,自然光存在被动性、局限性,但它的很多优点是人工光无法比拟的,如光色自然、显色性优良、节省能源等。

自然光根据光线进入室内的高低可以划分为侧光、高侧光和顶光三种。

侧光通常光照充分但照度不均匀,易眩光,适用于较小的陈列室;高侧光通常离地面2.5米以上,少眩光,适用于较高的室内空间;顶光则效率高,照度均匀。

人工光源是指人为制造的光源,根据对展品特性的综合考虑,进行不同的搭配,具有灵活性和易控性。

现代建筑照明设计之父理查德 凯利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提出环境光、重点光、装饰光。

环境光主要为了体现照明层次,重点光为了突出展品,装饰光为了体现展品细节。

自然光与人工光良好结合,更有益于大众参观游览。

二、展示照明的设计原则及保护在博物馆展示照明中,设计师需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展品进行相应的光照设计。

针对展柜照明,为了表现展品细节,通常将展品与背景的照度比控制在3∶1。

为了避免展品表面的反射现象,要尽可能减小光线与展品表面的夹角。

而避免玻璃展柜的反射,应确保柜内的照度高于柜外一半以上,也可以使玻璃面向下倾斜一定角度。

为了避免炫光,需要设计灯具的形式和位置,对于直射的光源需要设置遮光栅格,这样既不会造成眩光,又能满足展品照射要求。

在博物馆展示照明中,既要重视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的协调关系,又要重视展品与其背景在色彩和亮度方面的平衡。

人们具有亲近自然的需求,倾向于自然光的使用。

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现状与改进方法分析

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现状与改进方法分析

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现状与改进方法分析作者:黎婕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0期摘要:我国内有众多博物馆,它们以展示馆藏文物为工作重心。

文章重点分析馆藏文物陈列展览的现状,并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法。

借助具体的设计案例,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馆藏文物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发展现状;改进方法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0.027如今,我国许多公立博物馆对于展示馆藏文物的环节越来越重视。

然而,一些中小规模的博物馆存在馆藏文物陈列不够合理的问题。

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多样的陈列和展览方式,可以展示出这些文物的功能和价值。

在当下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文物的关注逐步增加,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来展示馆藏文物。

1 馆藏文物陈列展览概述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陈列和展览设计是展示与传达馆藏文物价值的重要手段。

陈列展览的内容广泛而复杂。

陈列展览首先要采取保护措施,以确保文物的安全。

其次,必须充分展示文物的宣教功能。

考虑到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保护、收藏和展示的场所,还承担文化推广和艺术教育的重大使命,展览陈列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文物的特殊需求。

各类文物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藝术价值,对环境要求也有所差异。

运用展览陈列技巧可以充分展示馆藏文物的特色和特征,单纯的陈列摆放策略应尽量避免使用。

2 馆藏文物陈列展览的现状分析2.1 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在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物保护不到位现象,这是馆藏文物陈列展览的共性问题。

文物陈列展览是发挥基础性功能的主要媒介,但除了部分大型博物馆以外,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存在文物保护不到位情况。

不同类型的文物,对温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展柜多数不具备恒温恒湿的功能。

多数博物馆不太重视温度和湿度的保护事项,也没有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致使文物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工作相互独立。

2.2 陈列展览形式基本一致现代审美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馆藏文物罗列出来,就会使文物的观赏价值降低。

博物馆环境保护措施优化

博物馆环境保护措施优化

博物馆环境保护措施优化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行动起来,致力于保护地球的绿色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场所,也需要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以提供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参观环境,为观众创造更好的体验。

一、建立节能减排机制博物馆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电力和燃料。

为了优化环境保护措施,博物馆应当考虑实施节能减排机制。

首先,可以优化照明系统,采用LED灯光来替代传统照明设备,LED灯具具有高效节能和长寿命的特点。

其次,应当对空调系统进行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并做好温湿度控制,以保护文物。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引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加强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垃圾是博物馆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优化环境保护措施,博物馆应当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并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以确保观众和员工能够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同时,博物馆还应当积极开展回收利用工作,鼓励观众自觉将废纸、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回收容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再加工,制成环保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在博物馆日常运营中,存在着许多有害物质的排放,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等。

为了优化环境保护措施,博物馆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首先,应当选择绿色环保材料进行装修和建设,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其次,博物馆应当定期检测和维护空气净化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换过滤器等易损件。

四、推广数字化展览和教育数字化展览和教育是博物馆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可以将珍贵的文物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在家中也能够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

这样不仅减少了观众的出行,降低了能源消耗,还能够保护文物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博物馆性”视角下的博物馆环境行为分析——以费城东州监狱博物馆为例A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OF MUSEUMS吴旭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3210017Wu Xuya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2013210017[摘要] 本文从“博物馆性”的视角出发,基于传播美学的概念和方法,试探讨产生当代博物馆环境行为结果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关系,并且基于以上概念,结合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知识,对费城东州监狱进行环境行为学分析。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of museum”,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io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Moreover, this article tries to prove the results by analyzing the “East state prison” in Philadelphia.[关键词] 博物馆性;传播美学;环境行为分析;东州监狱博物馆[KEY WORDS] “nature of museum”;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behavior analysis;East state prison museum[正文]博物馆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缪斯神庙,博物馆一词,也是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在到如今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博物馆的发展可谓迅猛而缤纷,无论从博物馆的使用还是艺术性而讲,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如今博物馆的功能被划分的越来越仔细,环境设计和质量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除了展品和展陈环境,甚至包括建筑本身即作为艺术品存在。

然而从古至今,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并未发生变化,即作为传播媒介向普通民众传达信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其目的性和行为最终产生的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借助博物馆性和传播学相关的方法,探讨博物馆展陈环境设计目的和实现对游客行为的影响,从而对今后的博物馆设计能够有所启发。

一、对“博物馆性”和“传播美学”概念的分析:1.1博物馆性:1“博物馆性”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著名博物馆学家斯特朗斯基在布尔诺大学设立的博物馆讲座中。

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博物馆学的定义及其关键意义,并界定了对应的研究对象为“人类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并最终引入了“博物馆性”的概念。

他在1980年的著作中写到:“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视为依然存在的博物馆,而是它存在的原因,也就是通过博物馆呈现出来的对象,及其社会学目的。

博物馆和博物馆诸形式的目的在于呈现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特殊反应,这个反应和人的历史存在有关,是人类反抗自然改变和消减的规律,与挽救能代表价值的物体······用这个与现实生活的特殊关系,我们称之为博物馆性。

”换言之,博物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以实体的具象的表现形式和媒介所出现,但是最终作用与参观者内心的,其实并不是具象性的展品和实物,而是这份展品背后对于个人激发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所谓的“博物馆性”。

我相信,这点对于任何一位深度参观博物馆的人来讲,都会有一份比较直观的体验同感。

1参考文献:《交流美学与博物馆行为研究》[D],王鹤年,中国艺术研究院;1.2“传播美学”:2没有人否认博物馆本身作为传播媒介的存在,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一下博物馆的角色和本质。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中,是这样解释“传播”这个概念的,简而言之,传播其实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传播视为两点间的线性的传播过程,其内容形式主要为信息;另一种是相对抽象化的,散点式的,不分主体和客体,是将信息本身视为和文化艺术本身交流解释的互动模式,形象点讲,前者对应的正是现代博物馆最基本的展陈和教育功能,操作起来也具有相对的权威性,而后者注重的则是博物馆内部所有信息的整体,其中不仅仅包括展品和知识所蕴含的信息。

如果我们将这个内容继续引申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博物馆的核心共鸣,往往存在于传播美学的第二部分内容当中,就像是“填鸭式教育”往往没有“体验式教育”有效一样。

3此外,马歇尔·麦克卢汉也曾提出过“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即是环境”这一论断。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的思想、知识、评价体系除了一部分是由客观真理所决定的外(我称之为媒介的“客体性”),还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由媒介所决定的,换言之,我们的感知体系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由数以万计的媒介系统所决定的,媒介本身即是知识(我称之为媒介的“主体性”),即是客观存在。

当然与此同时,媒介又是整个体验交流、学习与被学习的等行为发生的容器,即媒介的形制其实是被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影响勾勒出来的。

毋庸置疑的是,博物馆本身即是一种媒介的存在,因此他也十分鲜明地具有这两个特点。

如果仅仅将媒介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博物馆”这一点上,“博物馆性”其实对应的就是媒介的主体性部分。

二、“媒介客体性”与“媒介主体性”视角下的博物馆环境行为研究:关于博物馆内部观众和展品之间的行为模式调查,在我看来分为客体性和主体性两种。

以“媒介客体性”角度来看,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其实就是将展品以适合的方式展现给所有观演者,因此,博物馆与人的互动其实主要集中在展示和观展的过程中。

除去博物馆其余附属功能不谈,我们主要研究博物馆中人与展品的最基本的互动方式。

客观上讲,人类接受信息的媒介主要集中在“五觉”上,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这些直观的一项或者多项感觉帮助我们去收集和处理信息。

这学期利用联合评图的机会,我参观了美国东部的三座城市,纽约、费城和华盛顿。

以这三所城市内的411座博物馆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尤其是综合性博物馆,还是以视觉为主要信息收集渠道,包括绝大多数的博物馆。

当然,在一些特殊主题和综合性博物馆的某个区域内,存在着其余的四种方式。

例如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古埃及文化区,我们可以类似地产生触觉(如图1所示),在纽约第五大道的believe it or not博物馆中,听觉成了主题区的主要信息收集模式(如图2所示),在纽约无畏级航母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去感受航母和潜艇的内部设施(如图3所示),2参考文献《Museum studies》,Carbonell,Blackwell publication,2007;3参考文献《媒介环境学》,林文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这11座博物馆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航母博物馆、believe it or not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费城: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州监狱博物馆;华盛顿:艺术博物馆老馆及新馆、自然历史博物馆、NASA宇航博物馆;图片1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者自摄图片2 纽约性博物馆作者自摄图片3 纽约航母博物馆作者自摄在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热带蝴蝶区域会产生一种蝴蝶生活的独特气息。

由这“五觉”也相对应地引出了一些参观的形式,包括线性式,即跟随导游绝对不走回头路上的一次性参观方式,此外还有半自由式和全自由式参观方式,即通过控制游客在某区域或者全部区域的自由度来控制游客的行为。

当然,至于游客个体和展品在“客体性”层面的互动,往往以面对面站立、面对面坐下和行走当中暂停这三种最基本的方式进行,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在博物馆席地而坐进行沙龙式活动的较为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图4)。

以上主要叙述了“客体性”层面下的博物馆和游客互动的方式,相对于该方式,我认为“主体性”视角下的博物馆的环境更能激发游客深层次的思想上的行为,通俗点讲,就是游客本身自发产生的快乐、感动、悲伤、有意义等情感和思考。

换句话说,如果将博物馆纳入传播美学下“交流活动”的范畴,博物馆就并非仅仅是一个承装知识和意义的容器,而是一个对于广义交流的审美体验空间,本身即拥有话语性。

在“主体性”视角下,博物馆环境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物质环境,而是一个情感思想的熔炼炉,在这里面存在的,不仅仅是展品,还包括展品背后的意蕴、博物馆内部的人、博物馆内部的自然因素等等。

每个人在博物馆中都是一个寻找意义的个体,博物馆内部的原有具象和抽象形式存在的物质,都是我们可能获得的潜在意义的来源。

正如福柯的书中所说,5“相对于感化院,博物馆中自我监视的系统更为精致,于其中,视线可及于任何人,主体和客体可以互换,观众通过内化的思想规范自己,同时也在规范对方。

我曾经试图去量化去分类考证主体性视角下博物馆内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方式和行为,但是由于都是采取抽象的诸如“思考”等方式,最终也没有成功,但是至少有一点,“主体性”视角下的互动集中在人的精神空间层面,行为发生也集中在思考、精神方面。

从某种方面讲,博物馆“主体性”的程度即代表着“博物馆性”的多少,二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博物馆性”越大,意味着观众在该博物馆内寻找意义的可能性和可达性更高。

三、费城东州监狱博物馆环境-行为互动分析:美国费城的东州监狱位于费城市的中心区域,建于1829年,于1913年投入使用,1970年关闭,拥有类似城堡的墙壁和壮观的警戒塔,同时还是第一所采取单独监禁措施的监狱。

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罪犯绝大多数都曾经被关押在这里,包括阿尔•卡彭(Al Capone)和银行抢劫犯威利•萨顿,辛普森等等,在美国人民中知名度很高。

这座监狱如今已经废弃,改建为监狱博物馆,原因是因为罪犯数量太多,以其现有体积难以容纳过多的罪犯,于是最终被废弃。

此外,这座监狱有一个很著名的特点,便是第一座拥有单独关押制度的监狱,也就是说,囚犯在这里服刑的时候,都是一个人一间屋子的,只有等到“放风”时才能一起到院子里活动,所以大部分时候,囚犯需要承受无边的寂寞和 5引自《规范与惩戒》[M]福柯(法);刘北成、杨远缨译;2007年4月;图4 纽约古根海姆中厅作者自摄图5 费城东州监狱 作者自摄时间。

该监狱在使用期间除了承担关押任务以外,还承担着对于囚犯们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净化作用,这种效应一直延续到了如今已经改建完成的费城东州监狱博物馆。

从“客体性”角度来看,主要参观方式为线性参观方式,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按照一条已经规划好的路径以及“室外-室内-室外”的方式进行参观。

在走廊中挂有各种关于东州监狱历史、囚犯、近况的资料和介绍,包括最初的设计故事,主要的博物馆与人群的互动交流方式集中在视觉、触觉和听觉上,在客体性方面,和其他的一些大型博物馆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