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要求规范(试行)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原则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治医疗废物在暂时贮存、运送和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医疗废物处置应遵循环境健康风险预防、安全无害、废物减量的原则。
1.2 适用范围1.2.1 本规范规定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过程的暂时贮存、运送、处置的技术要求,规定了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安全防护要求、突发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重大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管理的特殊要求。
1.2.2 对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执行本规范确定的“焚烧炉温度”和“停留时间”指标;对于医疗废物分散处理,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表2中“医院临床废物”的“焚烧炉温度”和“烟气停留时间”指标;对于同时处置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表2中“危险废物”的“焚烧炉温度”和“烟气停留时间”指标。
本规范未规定的其他要求按《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执行。
1.2.3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暂时贮存、运送不适用本规范,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废弃放射源的污染控制按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定执行。
有关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包装规范,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另行发布。
1.2.4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医学科研、医学、教学、尸体检查和其他相关活动中的医疗废物产生者和集中处置者(包括运送者)。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5562.2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9217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医疗废物处置的标准》(医疗废物转运交接记录本)

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SOP)目的:建立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固体废物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内容:一、医疗废物处理原则1、严禁将医疗废物置于生活垃圾中。
2、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放入专用防刺伤的锐器盒中,运送时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运送时造成锐器伤。
3、防锐器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均用双层收集袋收集,以防收集、运送时泄漏、扩散、污染,并在收集袋上作特别标识。
5、所有医疗废物出科室时需标明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6、所有长期存放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容器必须有盖,随时关启。
7、盛装医疗废物时,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8、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9、检验科、实验室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10、运送时使用专用污物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应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11、医院医疗废物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到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12、院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处应设专人管理,有相关标识及严密的封闭措施,每日工作结束上锁,以防失窃,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13、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启动意外事故紧急方案,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同时向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兼职人员或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医院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处理结束后总结事情经过并提出预防控制持续改进措施,交院感办备案。
二、医疗废物分类按照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文件要求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具体情况,对我院医疗废物进行分类:说明: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

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
1.车身结构:医疗废物转运车应具有坚固的车身结构,能够承受重物和压力,并具有防腐和防水的能力。
2.载重能力: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具有足够的载重能力,能够承载大量的医疗废物,并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
3.储存装置: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配备专用的储存装置,以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收集和储存。
储存装置应具有密封性,防止废物泄漏。
5.照明和通风: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配备良好的照明和通风设施,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舒适。
照明应充分明亮,以便在收集和储存废物时能够清楚地看到。
6.废物分类:医疗废物转运车应具备废物分类的设施,以便对不同类型的废物进行分类和储存。
这可以方便后续的处理和处置。
7.清洁和消毒: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配备清洁和消毒设备,以保持车内的卫生和清洗废物容器。
这样可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卫生问题。
8.安全设备和警告装置: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警告装置,例如紧急停车设备、火灾报警器和消防设备等。
这些设备可以确保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停止和处理。
9.驾驶员舒适性: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考虑驾驶员的舒适性,配备舒适的驾驶座椅和悬挂系统,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不适。
10.环保性能: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具备环保性能,例如低排放、低能耗和噪音控制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医疗废物转运车需要具备坚固的车身结构,具有足够的载重能力和储存装置,配备专用的收集装置和分类设施,同时也需要关注安全、舒适性和环保性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这些要求可以确保医疗废物能够安全、高效地转运和处理,同时保护环境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医疗废物安全运输和交接制度

医疗废物安全运输和交接制度一、总则为保障医疗废物的安全运输和交接,符合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要求,确保医疗废物排放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订立本规章制度。
二、定义1.医疗废物:包含被诊断为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和诊断为感染性的医疗废物,医疗废弃物及其包装物、废弃药品及其包装物、废弃药品容器及其包装物、废弃物集中处理堆肥场、焚化场内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医疗机构使用过的传染性病原体、注射器、针头、注射器套管、输液器等具有传染性物质的一次性使用物品。
2.医疗废物运输车辆:指特地用于医疗废物运输的车辆,必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三、医疗废物安全运输1.前置准备–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应定期进行技术检验和维护,确保车辆状态良好、装载设施完好,并配备相关应急设备。
–医疗废物运输人员应经过特地培训后持证上岗,了解医疗废物的特性、分类、包装和运输方法,保证操作规范和安全。
2.分类和包装–依据医疗废物的特性和危害程度,将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包装措施。
–对于传染性病原体感染的医疗废物,应先在源头处进行消毒处理,然后使用密封、可靠的包装料子进行包装。
–医疗废物包装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标识清楚、准确。
3.装载和固定–进行医疗废物装车时,应确保医疗废物被妥当分隔、装载和固定,避开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外泄等情况。
–医疗废物必需与其他物品分开装载,尽可能减少与非医疗废物的接触。
4.运输过程中的掌控措施–在运输过程中,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应保持稳定行驶,避开蓦地制动和急转弯。
–运输车辆应配备防滴漏设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止医疗废物泄漏。
–严禁将医疗废物散落在道路上,必需时应掩盖防护。
5.突发情况和事故应对–医疗废物运输人员应具备应对突发情况和事故的本领,如发生泄漏、倾倒等情况,应立刻采取措施进行掌控和清理,并依照相关要求上报。
–运输人员应如实记录和报告医疗废物的数量、分类、起运地、目的地等信息,确保运输安全和可追溯性。
四、医疗废物交接1.交接责任–医疗废物交接由交接双方共同参加,并在交接记录上签字确认,以确保交接环节的可追溯性。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培训资料

术语和定义
• 周转箱(桶) Transfer container/barrel 在医疗 废物运送过程中,用于盛装经初级包装的医疗废 物的专用硬质容器。
• 运送 Transportation 指医疗废物运送者(通常也 为处置者)采用专用车辆(或特殊情况下,经批 准可使用船只)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 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的要求, 将医疗废物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直接送至医疗废 物处置单位的集中处置场所的过程。
指标 ≥20 Mpa ≥250%
130g 无破裂、无渗漏
无渗漏 ≥10N/15mm
利器盒技术要求
• 1 、利器盒整体为硬质材料制成,封闭且防刺穿,以保证 在正常情况下,利器盒内盛装物不撒漏,并且利器盒一旦 被封口,在不破坏的情况下无法被再次打开。
• 2、 采用高温热处置技术处置损伤性废物时,利器盒不应 使用聚氯乙烯材料。
• 3 、利器盒整体颜色为淡黄,颜色应符合 GB/T 3181中 Y06的要求。利器盒侧面明显处应印制警示标志,警告语 为“警告!损伤性废物”。
• 4 、满盛装量的利器盒从 1.2m 高处自由跌落至水泥地面, 连续 3 次,不会出现破裂、被刺穿等情况。
• 5 、利器盒的规格尺寸根据用户要求确定。
周转箱(桶)技术要求
• 2.2、物理机械性能 • 、箱底承重:按 GB/T 5737 的“箱底承重变形
量”规定进行。 • 、 收缩变形率:按 GB/T 5737 的“收缩变形率”
规定进行。 • 、 跌落性能:按 GB/T 4857.5 的规定进行。 • 、堆码性能:按 GB/T 4857.3 的规定进行。
印刷套印试验方法
包装袋 利器盒 周转箱(桶)
警示标志
菱形边框 背景色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措施范本(2篇)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措施范本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一、成立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以法人代表陈克平同志为第一责任人,院感科专职人员伍成林同志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我院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由丁富宝同志具体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登记、转运等工作。
二、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和定期健康体检。
三、指导、检查医疗废物日常处理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分析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问题,并组织解决。
四、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暂存原则1、各科室医疗废物由卫生员负责处置,护士长指导督促,全院由丁富宝同志负责收集、转交,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应接受一定的专业知识培训。
2、医院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严格分开,不能混放,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疗垃圾。
3、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得混合收集。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块及其它各种敷料物都视为感染性废物。
5、针头、刀片、安瓿及检验科玻片、试管等属损伤性医疗废物,应放入利器盒中。
6、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性医疗废物,必须首先在微生物试验室进行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7、严禁将死婴按医疗废物处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按《殡葬管理条例》处置。
产科胎盘、骨科断肢(指)等,医务人员不得自行处理,必须征求家属意见,然后按医疗垃圾处理。
8、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医疗废物处理方案模版(3篇)

医疗废物处理方案模版为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___《医疗废物管理条例》(___第___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___部___号)、___《___市望城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方案》__通知(望卫政发〔___〕___号)文件精神,特制订望城区精神病医院医疗废物处置方案:一、建立健全制度、职责及管理___:1、依据相关规定及文件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收集、运送、交接制度》、《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制度》、《医疗废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2、医疗废物管理由院长为主要责任人,护理部负责监控,由护士长谭芳同志负责具体落实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各科室护士长及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处置管理工作。
二、明确分类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威胁健康,危害很大,是《国家危险废物___》___类危险废物中的首要废物。
主要包括:1、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废弃的疫苗、血清、血液及血制品,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2、病理性废物(指人体切除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包括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直接切除下来的人体___、脏器、胚胎、残肢,医学动物实验的___、尸体,病理室切片后用的人体___、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指能够扎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锐器),包括所有的针头、缝合针,各类刀、锯,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药物性废物(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者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___品,废弃的细胞毒___物和遗传毒___物等。
三、医疗垃圾收集、转运、暂存管理:1、建立医疗废物暂存处,并且方便医疗废物装卸及运送车辆的出入,严禁露天存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4.15•【文号】环发[2004]58号•【施行日期】2004.04.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4]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二00四年四月十五日附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 编制依据3 术语4 基本原则5 厂(场)址选择6 工程分析7 环境现状调查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 水环境影响评价10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1 污染防治措施12 环境风险评价13 环境监测与管理14 公众参与15 结论与建议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为防止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确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原则。
1.2 适用范围1.2.1 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安全填埋技术处置危险废物设施(包括一般建设项目中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2.2 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其他方法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编制依据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技术原则引用构成本原则的条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标准编制组2009.05标准编制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标准编制组成员:袁盈,纪亮,李刚下达项目计划文件: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2007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7]544号)项目统一编号:344目 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医疗废物转运车的发展 (1)2.1医疗废物转运车出现的背景 (1)2.2医疗废物转运车的生产 (2)2.3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 (3)3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6)3.1医疗废物的运输需要严格的规范 (6)3.2管理上急需本标准 (6)3.3原标准已过期 (6)4原标准实施状况 (7)4.1原标准的作用 (7)4.2原标准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8)5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8)6主要修订内容 (11)6.1修改标准结构 (11)6.2修改冷藏性能 (11)6.3更改车型尺寸设计要求 (12)6.4增加检验规则 (12)6.5修改防渗和排出性能检测方法 (14)6.6增加二次隔离门 (14)6.7明确标志尺寸及位置 (14)《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下达2006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经费的通知》(国质检财函[2006]909号)和《关于下达2007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经费的通知》(国质检财函[2007]971号),原国家环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下达了修订GB19217-2003《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的计划任务,项目统一编号:344,下达计划文件为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2007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7]544号)。
标准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1.2工作过程任务下达后,标准所按照工作需要及时组成了标准编制组,并根据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修订该标准的工作计划和技术路线。
编制组调研了原标准的实施情况、国内医疗废物转运车的生产使用情况、国内医疗废物转运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收集了国内医疗废物转运车相关法规标准的有关资料,并向医疗废物转运车生产厂家和使用单位等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了咨询。
根据我国医疗废物转运工作的具体需求、原标准实施情况、以及医疗废物转运车生产使用情况,提出对《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GB 19217-2003)的具体修改建议,并对修订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编制组于2009年05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2医疗废物转运车的发展2.1医疗废物转运车出现的背景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各医疗机构成为对抗非典的第一战场。
非典通过飞沫即可传播,感染性非常强。
同时,大量的病患,产生了大量的医疗废物,对于这种可能携带传染性非常高的病菌的医疗废物,运输以及处理过程都必须进行严密的防护,防止病菌的扩散。
当时,我国对医疗废物的处置处于长期重视不够的状态,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医疗废物流失严重,大量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贮存不规范,没有实现分类收集,没有专用包装物和容器,没有专用运输车辆,运输中的污染现象不能完全避免,尤其处于非典时期,危害就更加明显,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形势十分严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应对非典的需求,急需对医疗废物运输车辆进行规范,保障运输安全。
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紧急下达了制定《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标准的任务,经过编制组紧张的编制工作,2003年5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GB 19217-2003《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
该标准对医疗废物转运车的具体性能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车厢密封性、底部防渗性,以及车厢内表面防腐蚀性等环保技术要求。
该标准颁布后,即立刻成为各地在抗击非典中进行医疗废物转运车招标采购的依据。
2.2医疗废物转运车的生产2.2.1医疗废物转运车生产现状通过对生产企业的调研了解到,医疗废物转运车均为改装车,主要就是生产厂在已定型汽车底盘或厢式货车的基础上,按照本标准的要求进行适当改装,根据医疗废物运输的特点,以及环保的特殊要求,增加车辆的耐腐蚀性、密封性等安全防护性能。
通过对生产厂的调研了解到,2003年是医疗废物转运车生产量最高的一年。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十家主要的医疗废物转运车生产厂,其产量大都集中在2003年,之后的需求明显减少,各生产厂基本都是订单式生产。
尽管2003年颁布了本标准,但医疗废物转运车并没有形成一个专用车种。
据了解,医疗废物转运车上公告时有多种形式:厢式货车、垃圾运输车、医疗废物转运车等,这就导致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产量并不能比较完整的统计。
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甚至都不了解自己销售了多少医疗废物转运车,而只能给出大概的数据,因为医疗废物转运车是与其他厢式货车的销售数据一起统计的。
2.2.2未来生产发展趋势2004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各地开始进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并要求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需满足GB 19217-2003的规定。
《规划》中指出,我国将规划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300个,新增医疗废物处置能力2080吨/日。
随着各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逐步建设,医疗废物转运车的需求量也将陆续的增加。
另外,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与公交、环卫等营运车辆相似,在车辆报废、到达使用年限整体更新换代,或是使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医疗废物转运车才会有需求,但产量不会太大。
虽然产量不大,但随着《规划》的落实,处置站建设的逐步实施,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将越来越规范,医疗废物转运车也将作为一个专用车种长期存在。
2.3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2.3.1医疗废物转运车保有量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单位,基本都是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公司,这些公司基本都是《规划》建设的项目单位。
与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产量一样,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保有量尚未形成规范的统计体系。
首先从生产的角度,定型时车种不统一,造成生产厂的销售也无法进行统计;其次从使用的角度,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者基本都是《规划》中的医疗废物处置站,而环保部门也尚未对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情况提出具体的管理和统计要求。
所以,目前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保有量的数字。
但是,为了进一步摸清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情况,我们根据《规划》完成后的总处置量对未来全国医疗废物转运车的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通过目前已经建成投运的处置站,对目前全国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保有量进行了估算。
《规划》中建设的处置站,其拥有的医疗废物转运车数量与其设计处置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的估算方法,就是找出这种对应关系,然后利用每个医疗废物处置站的设计处置能力,进而估算出医疗废物转运车数量。
根据调研,得到以下几个城市的数据:表1 部分城市处置站设计处置能力和医疗废物转运车数量北京天津宁波西安哈尔滨许昌医疗废物设计处置能力(吨/日)60 30 10 20 20 5医疗废物转运车(辆)35 12 14 12 7 7 根据表1中的实际数据,并结合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我们得出表2中医疗废物设计处置能力与其应配备的医疗废物转运车数量的近似对应关系。
同时,根据《规划》中建设的各种设计处置能力的处置站的数量,进而估算出《规划》完成后全国医疗废物转运车的数量。
表2 《规划》完成后全国医疗废物转运车的总量设计处置能力(吨/日)需求医疗废物转运车数量(辆/站)处置站数量(个)医疗废物转运车数量3 5~6 121 605~726 5 6~8 123 738~984 8 10~12 48 480~576 10 12~15 14 168~210 15 12~15 14 168~21020 12~15 7 84~10530 15~20 2 30~4050 20~30 2 40~6060 35 1 35合计2300~2900根据上述的方法,估算出在《规划》完成后,全国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保有量约在2300~2900辆。
虽然这只是一个估算的结果,但还是能够反映出《规划》完成后医疗废物转运车常规运行的数量。
通过调研得知,目前全国已经建成投运的处置站共有120座,医疗废物处置能力620吨/日,占总处置能力29.8%,简单按照比例来估算,目前医疗废物转运车保有量约有700~850辆。
2.3.2医疗废物转运车使用状况(1) 使用状况医疗废物转运车,由其工作性质所决定,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基本都是每天出车,按照固定路线收集医疗垃圾,然后运往处置场所。
每辆车每年的运行里程大概在6~7万千米。
(2) 医疗废物转运车腐蚀较为严重医疗废物转运车每天使用后,都需要用消毒液消毒。
消毒液的使用导致车厢腐蚀比较普遍。
医疗废物都是先装进专用袋,然后使用周转箱装盛,所以一般情况下,医疗废物不会直接接触转运车的车厢,不会对车厢造成损害,但是每天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则会对车厢造成腐蚀。
一旦发现滴漏,需要马上进行维修,否则不仅滴漏的消毒剂将可能对车体造成损伤,同时车厢的气密性能将得不到保证,增加医疗废物所携带的病菌对运输路线周边人群造成感染的风险。
这就需要对实际使用中的医疗废物转运车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车辆实际使用中的性能。
3标准修订的必要性3.1医疗废物的运输需要严格的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已经规定:医疗废物转运应采用带有医疗废物标识和符合环保要求的专用车辆。
如果转运车辆达不到环保要求,容易在医疗废物转运过程中造成泄漏、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
同时,医疗废物转运车的使用大都是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制定本标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这种专用车辆不仅是车辆设有“医疗废物”标识,专车专用,而且必须符合污染控制要求。
3.2医疗废物管理上的需要对于医疗废物转运车,本标准规定了气密性能、液体防渗排出性能、防雨密封性能以及一系列防护装置的要求,能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并减小造成危险的可能性。
本标准是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性能的依据,在管理上必不可少。
首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转运车应采用带有医疗废物标识和符合环保要求的专用车辆。
其次,《规划》对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的要求中,包括要制定具体的医疗废物的收集线路等,同时要求医疗废物运输车辆要满足本标准的规定,在项目竣工时,本标准将作为环保部审核的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为了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置,落实国家法规和规划,本标准是不可或缺的。
3.3原标准已过期原标准《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 19217-2003),是2003年非典时期,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