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说明:以下题目仅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同学们的选题可以与此相同,也可有所改变。

一经上报不得轻易更改)关于金融征信体系的问题探讨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研究论多元化融资对我国电信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推动作用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谈网络金融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制约因素及促进措施关于我国投资银行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网络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论佛山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中国反洗钱的现状与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发展策略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成因和对策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研究建立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我国资本市场深化的背景与途径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其治理对策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及其发展模式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控制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探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理性及对策全球离岸金融市场与我国的离岸银行业务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推进广东金融发展、加强粤港金融合作与创新金融调控的实施对房地产的作用及企业的对策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城市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试谈资本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与启示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浅析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我国房地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分析及缓解升值压力的政策建议中国券商竞争力分析国外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分析及对策论农村金融发展中农信社的改革之路我国股票指数期货若干问题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分析研究从信息不对称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论佛山地区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转型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思考广东省民营经济金融支持体系研究人民币汇率机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思考论信用体系的健全与金融经济的稳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佛山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营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我国洗钱防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我国担保公司的博弈困境及对策研究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问题研究对证券投资中羊群效应的浅析大佛山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与对策宏观调控下广东房地产业的多元化融资分析—以佛山为例的实证分析美元走势与我国储备资产的管理如何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探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考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解决方案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与风险我国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成因及其抑制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的探讨—基于南海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的实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探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思考关于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思考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效应分析浅谈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及路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效益分析与路径选择论大力发展佛山个人理财业务论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的竞争力创新佛山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的设想发展信用担保,解决佛山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佛山银行业面对金融全球化竞争的思考现阶段国际汇率形势与我国外汇风险防范佛山保险市场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创新之路顺德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解决建议非市场因素影响下的行为选择——从佛大热水交费制度看合作与竞争的选择金融机构风险的评估与防范对策论融资方式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商业银行新不良资产的成因和化解对策佛山市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报告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状况及思路初探论我国网络银行的现状及竞争策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佛山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浅谈金融业混业经营佛山物流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广东担保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广东省担保行业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深化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农村金融行为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讨外国银行并购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思考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佛山地区的实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国际投机资本及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电子商务时代下我国网络银行的战略研究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中英保险资金配置比较研究论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浅谈我国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地位我国保险投资证券化发展的分析及建议大陆,香港保险资产配置比较分析论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及管理国际“热线”对我国的冲击及其防范措施企业战略联盟—解决佛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佛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及对策推进粤港金融一体化问题研究我国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分析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探析论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有效管理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前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广东省金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加快我国体育保险产业的发展步伐佛山市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浅论中国利用外资的成就、问题和对策佛山市银行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试论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影响与对策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发展潜力比较研究试论我国的金融业综合经营及其制度选择佛山房地产融资专业化问题研究中美保险业资产配置比较研究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保险产品创新问题研究广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方案建议试论我国的金融业混业经营及其制度创新浅谈新时代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境外上市研究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配套措施研究浅析金融租赁与中小企业融资浅谈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与金融支持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问题和对策试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对策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考论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银行并购浪潮对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思考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浅谈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谈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IN RONG TIAN DI金融天地J- 76 -金融领域的改革调整,使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地方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金融的支持,呈现出平稳快速发展的特点。

然而,在金融深化改革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从而影响了地方经济的正常发展,地方经济恶性发展态势逐渐显现。

因此,地方需要选择适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相关部门人员需要对此进行研究,使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

一、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金融为地方经济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然而在现阶段的地方区域中,金融市场总体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这种不稳定一方面来自于当地政府部门的金融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来自于当地企业融资渠道以及融资方式的不健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具体来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一)推动地方经济市场化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金融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金融体系逐渐完善健全,现代金融概念的构成,除了来自传统的银行体系,还包括了证券、货币、保险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这些都是构成现代金融概念的要素。

随着金融概念的扩大,金融对于现代地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催动了现代市场中资金的流动,加速了资本的转化,优化了金融对于资金的配置,提高了地方经济的市场化运作。

同时,也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推动了地方经济市场化发展。

(二)加速地方经济市场资源合理配置随着金融的深化改革,现阶段,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呈现迅速发展的特点,在部分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金融组织机构的多元发展,以及金融组织机构法人实力的增强,推动了地方经济市场资源要素的配置,各金融组织机构联系日益密切,除传统银行金融组织机构外,各类非银行金融组织机构逐步发展,优化了地方经济市场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非金融资源配置,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

(三)协调各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发展格局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协调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金融可以推动市场资源要素的配置,加速资本在地方经济市场中的流通,通过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以金融为导向调控地方经济,可以有效平衡地方经济中资源要素的配置,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推荐选题(1)国际奢侈品(某类产品)在中国营销策略研究(2)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析(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4)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分析(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与防范分析(6)我国钢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7)国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8)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9)新丝绸之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研究(10)中美(中欧、中日)某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1)跨国奶粉(某产品)企业在华经营策略研究(12)对XX省(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3)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分析(14)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现状研究(15)从“富士康”问题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16)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及对策分析(1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研究(18)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研究(19)中国奢侈品贸易的现状及趋势研究(20)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2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分析3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4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对外贸易5 利用手机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探讨6 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国际贸易方式探讨7 网络时代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影响分析8 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运作中的风险分析9 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途径分析10 电子商务方式下外贸企业信息安全研究1、关于我国电子商务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2、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4、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6、对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的研究7、安徽省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9、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10、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11、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 企业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研究2. 自主品牌竞争力与贸易扩张3. 区域创新能力与外贸竞争优势4. 对外贸易中的品牌战略研究5. 企业创新与自主品牌价值研究6. 区域创新绩效与自主品牌竞争力7.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8. 我国钢铁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9. 我国钢铁企业协同创新研究10. 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意愿研究11. 自主创新、消费者体验与品牌感知价值12. 安徽省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13. 安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价值提升策略研究14.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15. 自主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16. 基于关系质量的自主品牌管理研究17. 品牌非理性偏好的诱发机制探析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驱动因素研究19. 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培育机制研究20.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1.国际铁矿石贸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的对策研究2.中国钢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3.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以宝钢为例4.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5.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及中国的对策研究6.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贸易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研究8.中国医药进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9.中欧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10.中俄之间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1.中亚六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潜力研究12.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业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3.中国贸易条件变动与影响因素研究14.金砖国家间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研究15.衍生金融工具在大宗商品进口中的应用研究16.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7.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研究18.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19.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和竞争力研究20.安徽省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浅谈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2.浅谈贸易开放与地区间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3.浅谈贸易开放对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影响4.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再考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5.浅议碳关税发展的前景与困难6.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来自本国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经验研究7.浅析中国钢铁行业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8.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9.浅谈皖江城市带外贸发展的前景与问题10.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1.浅析中国铁矿石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12.安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3.中国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4.浅析中国的贸易开放——基于地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15.浅谈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的影响16.安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研究17.浅析安徽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18.浅谈中国外贸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9.浅谈中国钢铁行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省际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江苏、安徽为例1、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钢铁企业对外贸易研究2、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3、我国对外贸易治理体系研究4、基于国内价值链的对外贸易发展研究5、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安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6、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7、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8、比较优势陷阱研究综述9、我国出口产业转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0、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11、再工业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12、服务贸易协议(TISA)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13、安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14、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模式动态演变研究15、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研究16、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现状、问题及对策17、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研究18、国际工程交易的风险研究19、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识别及对策20、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动态能力研究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出口骗税问题的剖析及其防范3.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4.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5.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6.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7.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8.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9.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10.银行保函与备用信用证的比较研究11.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12.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13.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研究14.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5.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研究17.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18.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9.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20.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1. 利用国内外市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2. 转基因技术专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3.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影响研究4. 论当前我国当前农业保护的政策变量选择5. 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6. 城镇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7. 如何利用农产品国营贸易制度提供农业保护8. 论药品专利与公共利益冲突及化解之道9. 企业对外投资中政府支持与保护研究10.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内在联系研究11. 贸易保护泛化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研究12.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13. 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1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15. 贸易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研究17.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原因与运作研究18.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19.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20. 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劣势研究1、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2、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研究3、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变动的比较研究4、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5、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6、我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双反”调查的原因及对策研究7、碳减排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8、中英经贸关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9、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0、我国中药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11、浅析融资租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12、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4、中国稀土出口定价权问题研究15、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研究16、浅析奢侈品消费热涨与外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7、知识产权壁垒问题研究综述18、中国企业应对美国337条款的知识产权新战略19、中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下的出口骗税问题分析20、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1. 上海自贸区对ⅹ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2. 浅析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3.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4. 论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5. 浅析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及其影响6. 浅析国际贸易创新与中国外经贸的发展7. 试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8.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9. SA8000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0. 论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自我防范措施11. 浙江省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12. 试论CEPA框架下中国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13.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加快发展国际保理的探讨14. 对我国国际储备适度性问题的分析15. 知识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分析1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8.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实践及发展19.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20.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的启示1. 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3. 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4. 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5. 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6. 以必胜客为例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必要性,对策及成就7. 探讨安徽经济园区的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8.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对策9. 欧盟经济制裁俄罗斯对中俄贸易关系的影响10.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特征与趋势研究1.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选择2.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3.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4.美欧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5.中欧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6.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7.我国乳制品企业品牌国际化研究8.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9.知识产权保护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10.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策略研究1.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2.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3.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5.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6.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7.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8.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9. 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优化对策研究10.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试论我国衍生金融交易监管的路径选择

试论我国衍生金融交易监管的路径选择
21 0 0年第 1 期 ( 总第 1 7期 )
贵 阳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 社 季刊 )
J UR O NAL O UI F G YANG UNI RST VE I Y
No . 01 .1 2 0
Sca Si c Q a ey oi c ne( ur r ) l e tl
收稿 日 : 0 — 7— 0 期 2 9 0 1 0 作者简介 : 静 (9 1 , , 崔 18 一) 女 河北人 , 贵州大学法学 院讲师 , 中山大学法学硕士 ; 李 州大学法律硕士。

宁 (9 5一 , 17 ) 广西人, 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 , 贵
5 — 3
这种为逃避金融监管的设计动因使之蕴藏则较大风险。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发布 《 金融 衍生品风险管理指南》 对金融衍生品涉及的主要风险归纳为: , ( )信用风险。即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方未能履行合约承诺而产生的风险。 1 ( )市场风险。该类风险由于市场价格 、 2 利率、 汇率及其他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而产生。 ( )操作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交易业务人员违规操作交易、 3 发生人为错误 , 或者由于内部控制制度 不严密 , 而造成 的非预期 性损失 风险 。 ( )法律风险。即衍生金融交易不符合法律规定 , 4 或有关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文件不健全而导致的风
Re e r h o g lt s a c n Re u a i NG i a ca rv t e n Ch n F n n ilDe ia i si i a v
C ig L n UI n INig J
Ab t a t T eg o a n n i l r i i n xr a l n e n ca e v t e ;te eo e o o e e t ey mo o s c : h I b l a ca i s si e t c b y l k d t f a ild r a v s h r fr ,h w t f c v l mtr r i f cs i i oi n i i i a d c nr l h s st e rn e o sa o t t a kf r h o d f a c a o n o t er k h yb g b c me i ra s e w d n ilc mmu i .A trc mp r gw t h n ot i i n mp n t ot i n nt y fe o ai i C ia n h 备n t n lc n i o s i a c a e v t e a i g r g l t n a d a a y i gt e s ts q o o x s n r b e , hs p — a o a o dt n ,f n i d r a v st d n e u a o lzn t u u f it g p o lms t i a i i n l i i r i n n h a e i

衍生品发展路径

衍生品发展路径

一、金融衍生品介绍1994年8月,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在一份报告中对金融衍生品作了如下描述:“衍生品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

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衍生品经过衍生再衍生、组合再组合的螺旋式发展,繁衍出了更多的品种。

按照金融工程学的观点,基本的金融衍生品包括四种:远期(forward)、期货(future)、期权(option)、互换(swap)。

其中,远期合约是在指定的未来时刻以确定的价格交割某物的协议。

期货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合约,期货合约的交割日和交割物的数量都是由期货交易所事先固定的,期货交易只能在交易所进行,并实行保证金制度。

期权是一份选择权的合约,在此合约中,立权人授给期权的买方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从卖方处购买或卖给卖方一定商品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互换是交易双方达成的定期交换支付的一项协议。

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杠杆效应,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价差结算的方式进行。

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路径比较分析1.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美国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发源地,以及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创新最活跃的衍生品市场,引领了世界各地衍生品的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衍生品走了一条从外汇期货到利率期货再到股指期货的金融期货起源之路,并相应开发了各种期权互换产品。

1972年5月随着以固定汇率为主要内容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浮动汇率取而代之,导致汇率不稳定,从而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进而对利率和股市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因此,为适应时代需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衍生品品种——外汇期货合约,以规避汇率风险。

外汇期货的出现带动了整个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创新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期货、股指期货。

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展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可行性研究及路径选择

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展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可行性研究及路径选择
期货及衍生品
中国证券期货!!!!! !
"#$%&'('#" )*%(%&#" +*$,'-.!!!!!!
年月 /0// 1
!"#! $%&$'())*+&,-./&010223&4%44&4&%%6
境对内手商方品集期中货清交算易可所行开性展研场究外及衍路生径品选中择央
沈!涓2
摘要 ! /005 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场外衍生品实施非集中清算的种种弊端 于是/006 年\/0 会 议后各国决策机构纷纷出台政策要求标准化场外衍生品在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并进行集中清算 本文通 过境内外交易所对于场外业务清算接入和清算模式的对比 从政策制度 技术标准等角度阐述境内商 品期货交易所开展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业务的可行性 同时在如何实现的路径选择上提出 合理化建议
商与客户签署线下交易主协议后" 通过交易所平 互换交易等场外衍生品相关业务$
, 4/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期 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展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可行性研究及路径选择
表 !! #"
境内交易所场外交易产品及清算模式 开票模式对比一览
条例( 只对场内的期货期权交易进行了规范" 而 及衍生品协会''"H.( 推动制定" '"H.发布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条例就显现出规范范 协议包括主协议# 附件# 交易确认书# 信用支持
围过于狭窄的问题$ 此次草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关 文件以及交易定义文件等" '"H.还针对不同品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品市场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品市场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市场基础性设施是否得以完善,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否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市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者才会有长期进行投资的准备和动力,金融衍生品市场才会得以稳定发展。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建议:第一,要优先发展简单产品,降低监管难度;第二,可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比如股票利率期货和期权、汇率期货和期权等,从而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慢慢积攒有益经验,因为场内交易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管与交易体系以及保证金政策等很多制度保障,会比较安全;第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第四,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的研究,并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第五,提高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和定价能力,通过自行制定的人民币衍生品的合理报价,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具体措施稳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国际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质上是国际化的竞争性市场。

一国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需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允许国际资本参与本国衍生品交易;二是允许本国企业直接进入国际衍生品市场,或通过经纪公司代理国外业务。

从我国未来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来看,实现国际化的目标需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开拓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中心的国内经营阶段,这是起步阶段,应重点发展合乎社会需要的衍生品,完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培育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主体;二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应当放开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品市场的限制,同时允许国际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

科学安排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顺序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不同的衍生品所需要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同时具备和成熟。

因此,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应科学地安排顺序,时机成熟的先行推出,时机尚不成熟的则积极创造条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

金融行业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金融行业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

金融行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金融行业就业前景,欢迎阅读!金融行业就业方向一览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九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急缺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特许财富管理师、基金经理、精算师、副总裁级高管、稽查监管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台工作人员(在财务、结算、税务方面有经验)等九大类人才。

金融分析师(CFA):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CFA资格几乎是进入投资领域从业的必要条件,全球至今仅有3.55万人通过考试,而我国大陆,未来3年对CFA的需求量将超过5000人。

金融风险管理师: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风险也随之迸发,在管理层的施压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国内各金融行业内企业及各大型国企纷纷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衡量与管理,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

在此情况下,掌握风险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热捧。

作为全球最权威的金融风险管理认证,FRM证书具备基于全球标准客观度量风险的能力,也成为企业衡量应聘者是否具有强大风险管理能力的标准。

不少人因此报考FRM,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为了在金融圈中更好发展。

特许财富管理师:5年以上金融机构工作经验,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和至少精通两个投资领域,其要求之高,很少人能通过。

投资管理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投资管理人才,这些投资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风险投资人才、融资租赁人才、金融业务代表、个人投资顾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林清泉,罗刚2011-06-01摘要: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规模大而品种少、需求大而本土市场浅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等困境,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确保衍生品市场的稳健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及主流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出在模式选择上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发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混合模式;在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性思路;而在监管方面,应该采用“芝加哥模式”。

关键词:改革发展,衍生品,金融市场,金融期货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对衍生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衍生品市场高度繁荣造成的严峻态势,使得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核心命题,确立一种适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突围”的关键。

因此,关于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从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规模也比较大。

因此国内学者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外汇衍生产品上,利率和债券衍生品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权益类衍生品的相关研究则非常少。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条件,Fratzscher(2006)指出,一国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么,标的资产的市场流动性,稳健的会计、税收及监管标准,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指标。

韩立岩、王允贵(2009)对Fratzscher所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仍然不成熟,大多处于尚未开始或者是正在建设的过程中。

张维、王平、熊熊(2007)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海外股指期货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完善的市场交易与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陈晗(2008)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演进模式: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法律常常成为衍生品发展的障碍。

发达市场更倾向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美、英为代表,而新兴市场更偏向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代表。

强制性变迁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印度都是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市场则因为政府的介入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韩立岩、王允贵(2009)则将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模式归结为三类:一是自然演进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外汇衍生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外汇避险保值需求自然产生的;二是被动发展模式,如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是在汇率制度的演进和外部因素(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推动下被动发展起来的;三是主动发展模式,如新加坡金融衍生品市场就是在政府的主导和培育下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无论是两类演进模式还是三类发展模式,其核心问题都是政府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中起多大的推动作用。

王宇、王春英、姜盈盈(2005)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市场才能快速健康发展,减少政府干预是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选择。

比较全球各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可以发现,最发达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往往都是政府干预比较少的。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浓厚的政府色彩,交易所更像是政府职能部门而非企业实体,这与当前全球的交易所公司化改革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此外,产品和市场交易的发展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推进和严格监管。

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导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事件,显示出了强制性的金融监管在市场行为面前的无力。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衍生产品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金融危机的替罪羊。

中国学术界对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关注。

关于次贷危机与金融衍生品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大致的观点都集中在如何协调金融监管以及房地产市场运行如何传导至金融危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该如何发展等。

郁方(2009)认为合理的规则对金融业发展至关重要,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缺陷,而中国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并非最佳选择。

李少君、荣琪(2009)认为复杂而特别的住房金融体系和宏观政策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微观利益主体的风险控制不力和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成为金融危机的推动力量,而利率和房价的波动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则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认为利率的调整和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但监管缺失和信用评级标准放松则是根本原因,对冲基金等机构利用高杠杆参与投资放大了金融风险。

考察团认为中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需要重新设计,且不能依靠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

蒋志芬(2008)亦认为金融衍生品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那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呢,政府在其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陈晗(2008)认为外汇衍生品建立的初期一般应由政府主导,然后逐步放松管制,政府最重要的是维持和提供透明、公正的游戏规则,而不是设计好产品然后自上而下推动,市场的参与主体将发现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除此之外,目前尚无学者对以上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即使对于陈晗(2008)的观点,疑问也是显而易见的,市场是否真能发现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当前政府监管如此严格的状况下市场尚且如此之乱,那么一旦政府监管放松,市场是否能够自我调节从而良好运行,还是会更加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全面考察国内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过程,结合中国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有可能给出较为明确的答案。

田超(2006)认为,由于存在路径依赖,系统内部积聚金融衍生品创新所需能量的过程是漫长的。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打破原有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尽早建立中国衍生品市场的法律制度框架;(2)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宽资金入市渠道;(3)努力改善期货市场设施和交易环境;(4)打破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壁垒,切实疏通两个市场间的联系;(5)调整期货市场的会员结构。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我国20世纪末的早期实践为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提供了经验。

我国近年来已经对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需要具备的市场基础条件研究比较国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轨迹,我们发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三大标志性产品是股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

所有经济体都是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作为起点,运作成功后,沿着标的类别(权益、利率、货币、信用……)和工具类别(期货、期权、互换、结构化……)两个维度展开,最后在交易所和场外两个市场完善起来。

衍生品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基础决定品种和规模,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衍生工具的基本经济功能决定运营方式和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处于完善市场基础的进程中: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已颇具规模,并且股改已接近完成;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汇率市场化进程也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逐步地推进,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决定机制已经大幅提高。

(二)诱发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20世纪末期的金融衍生品实践具有浓厚的诱发性制度变迁特征,但由于市场经济基础条件不成熟,并没有取得成功,而且在投机、欺诈等方面对市场造成了有记忆性的负面影响。

2001年3月以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已经走上正轨,而到了2005年6月以后,才陆续开展品种稀少的场外金融衍生品试点。

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

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模式既不能照搬欧美的诱发性制度变迁模式,也不能复制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不能套用美国模式的原因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不再是诞生阶段的新鲜事物,而是国际市场上已经成熟的基本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采用诱发性制度变迁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仍然套用这种模式,不仅会冒很大的夭折风险,而且会受到外部衍生品市场的冲击,影响本土的金融稳定。

不能复制东亚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国民经济体系健全的经济大国,经济总量(GDP)、农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对外贸易、基础证券市场规模(股市、债市)、货币市场存量(信贷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都很庞大,具有支撑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本土经济基础,完全复制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不利于宏观经济支撑作用和衍生品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

因此,在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已经大大滞后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我国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并辅以诱发性制度变迁的混合模式。

具体的做法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标志性产品的推出路径上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而在金融衍生品市场沿标的维度和工具维度扩展的过程中采用诱发性制度变迁模式。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路径选择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路径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思路,即以具有良好基础市场支持的股指期货、股权类衍生品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事实上,我国也已经在进行这样的路径探索:2006年2月,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获准筹建;2010年4月,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做空机制正式成形。

在经过股指期货为投资者积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再推出股指期权和个股期权,使股权类衍生品市场逐步深化。

而利率衍生品和货币类衍生品则需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以国债期货和外汇期货作为突破口,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四)“芝加哥模式”与“东京模式”在衍生产品的监管方面,根据金融衍生品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投机与套利的基本经济功能,应该选择采用“芝加哥模式”,而拒绝“东京模式”(“芝加哥模式”和“东京模式”分别表示金融期货在期货交易所上市和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是因为,金融衍生品在基本性质上不同于基础证券。

基础证券是实体的证券化,从运营和监管的机制来看需要放在证券交易所交易;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产品是风险的证券化,从运营和监管的机制来看需要放在期货交易所交易;而远期和互换是方案设计的证券化,更便利的交易场所是场外市场。

在亚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几个事件标志着“东京模式”已经开始遭到市场抛弃。

一是1998年台湾新设期货交易所上市台证综合指数期货,而没有选择在证交所交易指数期货;二是自2004年1月1日,韩国证券交易所把所有股指期货/期权业务转入韩国期货交易所交易;三是印度自2003年开始着手进行的商品衍生品与金融衍生品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