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通货区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导言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各国间联系紧密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成为协调和平衡各国经济的关键因素。

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建立各国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重要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协调各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它认为,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等因素越发紧密,使得各国经济之间存在了更多的联系和依赖,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盟或区域统一货币制度,来加强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降低经济波动和风险。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中,评价一个货币区是否优秀需要从贸易、劳动力流动自由、收入分布、政策协调等多个方面考虑。

例如,市场规模大、贸易稳定和成本低廉的货币区更能吸引投资和企业进驻,从而更具竞争力。

此外,货币区内的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均衡,能够降低社会不满的风险;政策协调较好,国家之间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协调货币政策,以追求长期稳定和增长。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在欧元区引起广泛关注,欧元区由于束缚了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关系更加紧密,降低了汇率风险和减少了汇率的波动。

同时,欧元区内的政策协调机制也相对成熟,各成员国能够通过加强合作来提升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了欧元区外,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也正在不断深化。

亚洲有望成为继欧洲之后另一个货币联盟的发展地区,周边国家正在进行贸易自由化和互联互通,同时也在加快货币合作和建设亚洲货币体系。

此外,由于区内贸易和投资不断加强,以及疫情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合作也在逐步深化。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局限性最优货币区理论虽然为理解货币区的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重要思路,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该理论假定各国经济的结构和周期性趋势保持一致,忽视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周期和结构差异,政策的协调难度会因此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货币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货币协调难度与日俱增。

第八章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欧洲的经验2

第八章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欧洲的经验2



各国通过采纳统一货币而获益的可能性:如果劳动力 能够以很高的流动性去穿越各国边界,从而减轻因失 业问题以及国际收支不帄衡状况所引起的困境,并且 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对汇率做出调整,那么这些国家就 相应地处在一个最优货币区域内。
专栏:各国货币合作的层次
区域货币合作。即指有些国家在货币问题实行的协商、 协调乃至共同行动。
本章重点的问题



保持汇率稳定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如果一国单方面维持固定汇率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后果是什么? 各国采取合作固定汇率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什么是汇率目标区? 什么是最优货币区理论? 欧洲的国家是在加入货币一体化时根据什么进行决策?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际进程是怎样的?有些什么重要 经验?
第一阶段(1960-1971年):跛行货币区 第二阶段(1972-1978年):联合浮动 第三阶段(1979-1998年):欧洲货币体系 第四阶段(1999):欧洲单一货币



欧洲货币一体化进展有两个里程碑式的文件

1988年6月,汉诺威首脑会决定成立以欧共体主席德洛 尔为首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委员会”。该委员会于翌 年 4 月提出分三阶段实现单一货币的报告, 1989 年 6 月 马德里首脑会通过这一报告:《欧洲共同体经济和货 币联盟的报告》(即《德洛尔报告》)。
(三)加入货币区决策:把GG曲线和LL曲 线结合起来
成本/收益
GG
损失>收益
收益>损失
LL
0
01
一样化程度

如果通过贸易和要素流动,一个国家与固定汇率区经 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该国就会愿意加入这个汇 率区。一个国家是否愿意加入汇率区是由加入后的货 币政策收益和经济稳定性的损失两者共同决定的。GGLL图反映了这两个因素与加入国和固定汇率区经济一 体化之间的关系。只有经济一体化程度超过了特定值, 加入固定汇率区才对加入国有利。

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文档资料

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文档资料

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文档资料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亚洲与中国货币区的前景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元区的实践经济学对"最优货币区"的解释为:由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虽有几种货币,单相互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在总体上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效果,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对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争论,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他称"最优货币区"理论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的转移。

他指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通货转移只能通过要素的流动来解决。

因此,如果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就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1963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麦金农在蒙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生产或消费种贸易物品对非贸易物品的比率。

如果不同地区之间的开放度都很大且程度相近,则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域是合适的。

在外部世界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区域内各个地区可以通过实行固定汇率来达到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南(1969)认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理想参与者。

产品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由于多种商品的需求相互交叉,可以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产品多样化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哈伯勒(1970)和弗莱明(1971)把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标准。

最适通货区理论

最适通货区理论

专题: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60年代起,货币一体化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尝试性实践,其中尤以欧盟(原欧共体)内的货币一体化进程最引人注目。

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区域货币合作,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它在合作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二是区域货币同盟,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

三是通货区,这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对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

与货币一体化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适度通货区理论(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OCA)。

该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经济特征来判断汇率安排的优劣,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优的。

怎样衡量最适度通货区?通常有两种分析方法。

一、单一指标法单一指标分析法在理论界争议很大,分歧主要在于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不同。

(一)要素流动性分析这是1961年由蒙代尔(Robert Mundell)最早明确提出的一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基本观点是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分析:假定有A、B两个区域,若原来对B区域产品的需求现在转向A区域产品,则B区域失业增加;如果A区域正好是A国,B区域正巧是B国,则B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失业,A币汇率上升有助于降低A 国的通胀压力;但如果A、B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区域,它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则汇率变动无法同时解决A区域的通胀和B区的失业。

因此,蒙代尔认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

第11章最优通货区理论

第11章最优通货区理论

第11章最优通货区理论一、名词解释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同盟通货区适度通货区的单一指标德洛尔报告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稳定汇率机制边际干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二、填空题1.首先提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是,他用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2.1963年麦金农指出,应当用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3.产品越是多样化,国家的规模可能就越大,对外贸易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可能越低,按凯南的理论,这类国家应实行汇率制,而按麦金农的理论,这类国家应实行汇率制。

4.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是的观点。

5.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的理论基础是。

6. 20世纪70年代西欧各国实行的联合浮动又称。

7.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是。

三、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是:A.彼得·凯南 B.罗伯特·蒙代尔C.罗纳得·麦金农 D.詹姆斯·伊格拉姆2.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包括:A.欧洲货币单位 B.稳定汇率机制C.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联合浮动3.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奠定了理论上和文件上准备的是:A.罗马条约 B.巴塞尔协议C.魏尔纳报告 D.德洛尔报告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范围内,第一个较正式的货币区是:A.美元区 B.英镑区C.法郎区 D.黄金集团5.参与联合浮动的各国货币偏离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为:A.上下1.125% B.上下2.25%C.上下4.5% D.上下1%6.按照欧盟制定的时间表,()发行欧元。

A.1998年5月 B.1999年1月1日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 日四、判断题1.英格兰银行是英国惟一具有发行货币权力的中央银行。

2.通货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固定汇率制。

3.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的“九月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高利率。

4.欧洲货币体系与联合浮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欧洲货币单位的创设。

5.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世界经济学 欧盟货币专题

世界经济学 欧盟货币专题


2.货币联盟的发展 第一阶段从1990年7月1日开始,主要是加强各成员国 经济政策的协调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消除不利于金融一 体化的障碍,消除外汇管制,实行内部资本的完全自由流通。 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调整各成员国的财政预 算政策,为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进行制度和结构方面的准 备,进一步加强成员国经济的趋同。 第三阶段从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启动欧元,建立 欧洲中央银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至2002年7月1日, 各欧元实施国的本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洲货币一体化计 划完成,欧元国际化启动。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国参与某一货币区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持久的固定汇率制,可以消除成员国之间投机资本的 流动。 2.可以节省国际储备。
3.货币一体化可以刺激经济政策一体化甚至经济一体化。
4.尽管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的货币对非成员国的货币采用 浮动汇率,但货币区采取共同的对外汇率政策,这无疑有利于 提高货币区整体的谈判实力。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定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正式启动。2002年1月1日欧 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2002年7月1日,各欧元实施国的本 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洲货币一体化计划初步完成。

1970年10月,以 卢森堡首相兼财 政大臣皮尔瑞· 魏 尔纳(Werner)为 首的一个委员会, 向欧共体理事会 提交了《关于在 共同体内分阶段 实现经济和货币 联盟的报告》, 即魏尔纳计划, 亦称“魏尔纳报 告”(Werner Report),其最早 形成于1970年5月。 该计划建议从 1971年到1980年 分三个阶段实现 欧洲货币一体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 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 的一个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 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 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 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 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华民,通货区:成功的与失败的

华民,通货区:成功的与失败的

(2)卢比通货区为何失败
• 联邦制、市场经济国家的印度作为一个通货区 也是失败的 • 从内部经济来看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印度是人口大国但人口的流动性很低(见下图) 种姓制度构成纵向垂直流动的壁垒 印度教的多元性构成横向流动的壁垒 • 从外部经济来看难以控制汇率波动 印度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具有太强的竞争力 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境外印度裔 侨民的外汇汇款(外汇流入)
美元区的基本特征
• 经济增长区域集中(见下图) • 要素自由流动、收入分配均等化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 界上人口流动性最强的国家,每年约有 3,500 万人口更换居所 • 较少财政转移支付 • 较低的贸易依存度 通货区内贸易成本低于区外 • 对货币美元化国家的溢出效应
3、失败的通货区
谢谢!
普通货币
被渗透货币
准货币
各种有限使用的国际货币,如中东石油生产 国的货币、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
国际化货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
准国家的货币—如联系汇率制度下的货币
伪货币
完全的货币局制度下的货币
美元贬值产生的“冲浪效应”
美元/非美货币(汇率)
日元
欧元 人民币
美元供应量
二、通货区实践
1、世界五大通货区
名义有效汇率
欧洲因为欧元升值而 导致基本面恶化
实际有效汇率
从李嘉图等效原理看
美债与欧债危机的差别
政府财政行为与人口增长
财政扩张政策有效
人口高增长
平滑曲线
七个歉收年
七个丰收年
没有丰收年
人口老龄化
财政扩张就会导致主权债务危机
(5)非美通货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 金银天然是货币,纸币就会产生竞争 • 除了世界本位货币美元之外,其他纸币都 只能算是“残币”,即货币功能的不健全,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不具有储备功能 • 因此作为残币的卢布、卢比、人民币和欧 元都无法与作为完美货币的美元进行竞争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开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优货币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理论方面以理性预期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提出了货币区的内生性,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此外,应用最新的计量经济技术针对欧洲等国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大大丰富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理论开展实证研究上世纪70年代下半期和80年代初,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研究根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其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获得了重大的开展。

最优货币区的研究自80年代末期开始也随之复活了,这一时期的oca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的开展,催生了“新〞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

二是oca实证方面的研究。

一、新最优货币区理论1.理性预期下的oca理论。

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开展,理性预期被应用到oca理论研究中,进一步从可信度、时间的不一致性和政策规那么等方面对货币联盟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本钱进行了重新评价。

传统的oca理论主要基于工资的“货币幻觉〞和向下倾斜的菲里普斯曲线这一假设前提,而且国际金融一体化是有限的,外汇和资本普遍受到控制。

因此,独立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政策工具。

但是,这种通胀与失业相互替代的观点受到了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的质疑。

他们认为,在长期,菲里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失业率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关,与通货膨胀率无关,在平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虽然可能存在短期向下倾斜的菲里普斯曲线,但货币一体化的本钱降低了。

另外,传统的oca理论将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组成货币联盟的重要条件,但是现代理论证明了当通货膨胀率差异非常大时,只要中央银行能够建立一个可信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规那么,货币一体化的收益更大。

这是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和可信度、时间的不一致性和政策规那么的结果。

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是由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e prescott e,1977〕以及巴罗和戈登〔barro r gordon d,1983〕做出的,格劳威〔de grauwe p,2004〕对基于巴罗—戈登模型的oca理论进行了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分析表明,一个货币区要拥有 成本较低的调节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 衡机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价格和工资浮动。当一个地区存 在过度需求而另一个地区出现需求不 足时,价格和工资的弹性可以轻易地 缓解经济压力,避免在一个地区出现 失业的同时在另一个地区产生通货膨 胀。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手段就是不 必要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含义 所谓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 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 段或者是一种单一的货币;或者是几 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 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 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区 域内的货币与区域外的货币之间汇率 保持浮动。
“最优性”主要表现为:该货币区能够 通过协调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弹 性的对外汇率来达到三个目标——保 持区内各个成员国的充分就业;保持 内部的物价稳定;保持对外收支平衡。
第二节 最优通货区理论的实践:欧元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进,被公认为是 迄今为止最优通货区理论最为成功的 一次实践。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 过程中,成员国间建立起一个货币稳 定区域,使它们得以免受区域外金融 不稳定的影响,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安 排更是方便了成员国间的经济交往和 合作。
一、欧元产生的历史过程 1、跛行货币区阶段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起源:1950年建立 的欧洲支付同盟。 1957年3月,“罗马条约”的签订,标 志着欧共体正式成立。 1958年,欧共体各国签署了欧洲货币 协定,但这些组织或协定虽有货币一 体化的形式,但却没有涉及各国的汇 率安排和储备资产形式。因此,人们 一般称之为跛行货币区。
其次,对于某一个选择钉住汇率制度 的经济体来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 失只是指货币政策为了外部平衡的需 要而不能致力于国内目标。但是,加 入货币区后,由于整个区域实行统一 的货币政策,各个成员国将同时失去 应付国内目标和外部平衡目标的政策 手段。因此,一个成功的货币区还必 须能够应付不对称冲击、调节各个成 员国国际收支的替代机制或手段。
(2)要素流动即要素市场一体化。要 素的内部流动,可以在出现影响供给 和需求的扰动时,减轻改变要素实际 价格的压力,从而减轻把改变汇率作 为改变要素实际价格的工具。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要素的流动是价格和 工资浮动的部分替代。之所以是部分 的,原因在于要素的流动性在短期内 通常较低。
(3)金融市场一体化。区域内金融市 场的高度一体化可以为成员国之间国 际收支的不平衡融通资金,在部分替 代调整的同时,也使调整过程更加平 稳。这是因为,对于成员国之间暂时 的、可逆的国际收支赤字,资本流动 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对于长期的国际 收支赤字,资本流动也能使实际调整 过程被分散到一个较长的时期中,降 低调整的代价。
2、小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若采取浮 动汇率制将会导致汇率过于频繁的波 动;而大国的贸易依存度相对小国来 说要低得多,若采取固定汇率制就将 意味着以其内部经济的大调整来适应 外部经济的小变化,这肯定是不经济 的做法。
3、由于小国的贸易伙伴国仅为一个或 几个大国,所以,采取固定汇率制, 钉住一种主要货币作周期性调整并不 困难;而大国的对外贸易是多样化的, 与之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很多,很难 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制。
结论1:小型开放经济体,特别是那些 产品和贸易结构比较单一的,适宜于 采取固定汇率制度;而对于一个对外 相对封闭的大国来说,浮动汇率制度 更为可取。 结论2:由诸多国家或地区组成的某一 区域经济体,如果经济整体规模大、 对外相对封闭、产品多元化程度高、 内部高度开放、价格和工资有较大弹 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就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进行货币 一体化。
成本收益决定论 Krugman & Obstfeld(1998)指 出,一个国家是否加入某一货币区, 取决于该国实行这一制度所产生的经 济利益和成本的比较。
如果一个国家与某货币区的经济联系 非常密切,这个国家加入该货币区后 将获得很大的货币效率收益。跨国贸 易和要素流动越广泛,加入货币区的 收益就越大。但加入货币区后,也就 放弃了灵活运用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 调节经济的权力,把一国加入货币区 的成本和收益相结合,就可得到一国 加入货币区的临界点。当该国与货币 区的一体化程度大于临界点时,加入 货币区就有净收益;否则,执意加入 只会带来净损失。
三、最优货币区应该具备的经济条件 首先,按照最优货币区的定义,区域 整体对外实行浮动汇率,因此它必须 是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经济规模比较 大的经济体,并且产品结构和出口结 构的多元化程度较高。区域内各成员 国之间要将汇率彼此完全钉住,甚至 实行单一货币,因此该区域内必须具 有高度的开放性。换言之,一个成功 的货币区的必要条件是具有高度的内 部开放性,对外则相对封闭。
2、魏尔纳计划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际,为了减少 世界货币金融不强大对区域内经济的 不利影响,同时也为了实现西欧经济 一体化的整体目标,欧共体提出了建 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
二、哪些国家适合加入最优货币区? 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如果一 个经济体加入了某一货币区,汇率完 全锁定或实行单一货币都意味着采取 了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而丧失了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与较为封 闭的大国相比,小型开放经济体更加 宜于加入最优货币区。这是因为:
1、小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相对较低, 实行固定汇率制不会影响其国内经济 目标的实现;而大国经济内部调整的 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各自又具有不同 的通货膨胀率的偏好,因而采取浮动 汇率制更有利于其国内经济目标的实 现。
最优通货区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最优通货区理论
该理论由蒙代尔首先提出。随后,麦金农 (1963)从经济开放度与经济规模, Kenen(1969)从经济多元化与产品多 样化,Ingram(1969)从金融市场一体 化,Tower和Willet(1970)从政策相似 性,Haberler (1970)和Flemin(1971) 从通货膨胀率相近性,Mintz和Cohen (1993)从政治一体化等多种角度补充和 发展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