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熟练掌握的公式
高一物理必背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一物理必背知识点公式总结物理是高中学科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涉及到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我们需要熟练掌握一些重要的物理公式。
下面是高一物理必背知识点公式的总结:1. 速度和位移- 速度(v)= 位移(s)/ 时间(t)- 平均速度(v)= 总位移(∆s)/ 总时间(∆t)2. 加速度- 加速度(a)= (末速度(v)- 初始速度(u))/ 时间(t)- 平均加速度(a)= 总速度变化(∆v)/ 总时间(∆t)3. 加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位移(s)= 初始速度(u)* 时间(t) + 0.5 * 加速度(a)*时间的平方(t²)- 末速度(v)² = 初始速度(u)² + 2 * 加速度(a) * 位移(s)4. 力和运动- 力(F)= 质量(m)* 加速度(a)- 力的合成(F)= √(Fx² + Fy²)- 摩擦力(f)= μ * Fn(Fn为法向压力,μ为摩擦系数)- 功(W)= 力(F) * 位移(s)* cosθ(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率(P)= 功(W)/ 时间(t)5. 重力- 重力(F)= 质量(m)* 重力加速度(g)(在地球上约为9.8m/s²)6. 牛顿第二定律- 力(F)= 质量(m)* 加速度(a)7. 动能和势能- 动能(K)= 0.5 * 质量(m) * 速度(v)²- 势能(P)= 质量(m) * 重力加速度(g) * 高度(h)8. 电路相关- 电流(I)= 电荷(Q)/ 时间(t)- 电阻(R)= 电压(V)/ 电流(I)- 电功(W)= 电压(V) * 电流(I)* cosθ(θ为电压和电流间夹角)- 等效电阻(R)= R₁ + R₂ + R₃(串联电阻)- 等效电阻(R)= 1 / (1/R₁ + 1/R₂ + 1/R₃)(并联电阻)- 电功率(P)= 电压(V) * 电流(I)* cosθ(θ为电压和电流间夹角)9. 光学相关- 线性放大率(β)= 图像高度(h₇)/ 物体高度(h₁)- 光速(c)= 3.00 × 10^8 m/s- Snell定律:n₁ * sinθ₁ = n₂ * sinθ₂(n为折射率,θ为入射角或折射角)- 光的色散: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以上是高一物理必背知识点公式的总结,通过熟练掌握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
中职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大全 (一)

中职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大全 (一)中职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大全数学是一门普遍适用的学科,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各种公式以及结论。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了常见的中职数学公式和结论,供大家参考。
1. 常见几何公式(1)矩形面积公式:S=a×b,其中a和b分别是矩形的长和宽。
(2)正方形面积公式:S=a²,其中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3)三角形面积公式:S=1/2×b×h,其中b表示底边,h表示高。
(4)圆面积公式:S=π×r²,其中r表示圆的半径,π≈3.14。
(5)圆周长公式:C=2×π×r,其中r表示圆的半径,π≈3.14。
2. 常见代数公式(1)两点间距离公式:d=√[(x1-x2)²+(y1-y2)²],其中(x1,y1)和(x2,y2)表示两个点的坐标。
(2)二次方程解法公式:x=[-b±√(b²-4ac)]/2a,其中a、b、c为方程ax²+bx+c=0的系数。
(3)勾股定理:a²+b²=c²,其中a、b、c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
(4)配方法:a²+2ab+b²=(a+b)²。
(5)差积公式:a²-b²=(a+b)(a-b)。
3. 常见概率公式(1)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P(A)=n(A)/n(S),其中n(A)表示事件A中包含的元素个数,n(S)表示样本空间中元素的总个数。
(2)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P(A∪B)=P(A)+P(B),其中A、B为两个互斥事件。
(3)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P(A∩B)=P(A)×P(B),其中A、B为两个独立事件。
(4)全概率公式:P(B)=P(A1)×P(B|A1)+P(A2)×P(B|A2)+...+P(An)×P(B|An),其中B 为事件,A1、A2、...、An为互斥且构成样本空间的事件。
高中物理基础公式

高中物理基础公式篇一: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课程,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基础公式。
这些公式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验设计、问题解答和理论研究中应用物理学的原理。
以下是一些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基础公式: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F=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F=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1=-F2。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F=G(m1m2/r^2),其中F代表引力,m1和m2分别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r代表它们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5. 动能定理: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净外力所做的功。
KE=W,其中KE代表动能的变化,W代表物体所受的净外力所做的功。
6. 功率定理:功率等于做功的大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其中P代表功率,W代表所做的功,t代表所用的时间。
7.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E1+E2=E3,其中E1和E2代表系统中的初始能量,E3代表系统中的最终能量。
除了以上列举的公式外,高中物理还包括其他许多重要的公式,如电路中的欧姆定律、光学中的折射定律、波动中的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等。
掌握这些基础公式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关键。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解决各种与力、运动、能量和波动等有关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物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应当通过多做练习和实践,熟练掌握这些公式,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篇二:高中物理基础公式是学习物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
这些公式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涵盖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
初中数学公式必背

初中数学公式必背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以下是一些必须背诵的数学公式。
1. 平方公式:- $(a+b)^2 = a^2 + 2ab + b^2$- $(a-b)^2 = a^2 - 2ab + b^2$- $(a+b)(a-b) = a^2 - b^2$2. 三角函数公式:- 正弦定理:$\frac{a}{\sin A} = \frac{b}{\sin B} = \frac{c}{\sin C}$- 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 C$- 正切定理:$\tan A = \frac{\sin A}{\cos A}$- 90度角的特殊三角函数值:$\sin 90^\circ = 1$,$\cos 90^\circ = 0$,$\tan 90^\circ = \pm\infty$3. 集合公式:- 交集:$A \cap B = \{x \,|\, x \in A \text{ 且 } x \in B\}$- 并集:$A \cup B = \{x \,|\, x \in A \text{ 或 } x \in B\}$- 补集:$A^C = \{x \,|\, x \text{ 不属于 } A\}$- 全集:$U$- 空集:$\emptyset$4. 直线方程:- 点斜式方程:$y-y_1 = m(x-x_1)$- 两点式方程:$\frac{x-x_1}{x_2-x_1} = \frac{y-y_1}{y_2-y_1}$- 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5. 平行四边形性质:- 对角线互相平分- 两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些公式是初中数学研究的基础,背诵并熟练运用它们将有助于解决各种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研究,掌握这些公式,为数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高考常考公式

数学高考常考公式数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高中数学高考常考公式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其基础。
学生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公式,就会有很大的优势。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考数学公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数学考试。
一、初三数学常考公式1. 三角函数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nb/1-tanatanb。
2. 平面几何公式:△ABC的面积S=1/2abc=sqrt[p(p-a)(p-b)(p-c)]。
3. 立体几何公式:空间中的一条直线l,它的一般式方程为:Ax+By+Cz+D=0;空间中的一条直线l和平面π,它们的交点为A(x0,y0,z0),则l的方向向量即为π的法向量;立体角的三视角公式:tanα1+tanα2+tanα3-tanα1tanα2tanα3=0。
二、高一数学常考公式1. 二次函数公式:y=ax²+bx+c(a≠0); Δ=b²-4ac是二次函数的判别式。
2. 勾股定理:a²+b²=c²。
3. 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
三、高二数学常考公式1. 导数公式:f’(x)=lim(f(x+Δx)-f(x))/Δx。
2.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 ∑ ai bi | ≤ (∑ai²)^1/2 (∑bi²)^1/2。
3. 弧度公式:角度度数转成弧度制,用弧度表示为π/180×角度。
四、高三数学常考公式1. 微积分基本公式:∫[a,b]f(x)dx=F(b)−F(a)。
2. 泰勒公式:f(x)=f(a)+f’(a)(x-a)+f’’(a)(x-a)²/2!+……+f(n)(a)(x-a)n/n!+……,其中f(n)(a)表示f(x)在x=a处的n阶导数。
3. 不等式公式:平均数不等式:(a1+a2……an)/n≥(n√a1a2……an);柯西不等式:(∑ai²)×(∑bi²)≥(∑aibi)²;阿贝尔不等式:∑aibi≤c×∑ai+(1/c)∑bi²。
高考数学背的公式与知识点

高考数学背的公式与知识点数学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科目中的重头戏,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需要通过数学来提高总分和综合能力。
为了应对高考数学,背公式和掌握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考数学中需要背的公式和重点知识点,并提供一些学习技巧。
一、几何知识在几何学中,面积和周长是最基本的概念。
学生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例如,矩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长×宽,周长公式是周长=2×(长+宽)。
另外,学生们也需要掌握一些特殊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例如,对于正方形,边长等于对角线的一半;对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每个角为60度。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知道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计算公式。
二、函数和方程函数和方程是高考数学中的重要章节,也是极易出错的地方。
学生们需要牢记常见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例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同时,掌握函数图像的基本形状和变换规律也是很重要的。
在方程部分,学生们需要掌握各种类型的方程,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高次方程。
背诵各类方程的求解步骤和公式,以及方程的性质和图像,将会加强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高考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们首先要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周期性质。
背诵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和特征值,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三角函数问题时更加迅速和准确。
此外,学生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三角恒等式。
例如,正弦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余弦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和倍角公式等。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公式,可以简化计算,并在解题过程中节省时间。
四、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考数学中的另一重点。
学生们需要背诵一些基本的概率公式,例如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和加法定理、乘法定理等。
同时,熟悉一些常见的统计概念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解决统计问题时更加清晰和高效。
文员必备的函数公式

文员必备的函数公式作为文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公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函数公式:1. SUM(求和函数):用于对一组数进行求和。
例如,要对一组数进行求和,可以使用 SUM 函数,输入公式“=SUM(A1:A10)”,表示对A1 到 A10 的数字进行求和。
2. AVERAGE(平均函数):用于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例如,要对一组数进行平均计算,可以使用 AVERAGE 函数,输入公式“=AVERAGE(A1:A10)”,表示对 A1 到 A10 的数字进行平均计算。
3. MAX(最大值函数):用于找到一组数的最大值。
例如,要找一组数中的最大值,可以使用 MAX 函数,输入公式“=MAX(A1:A10)”,表示对 A1 到 A10 的数字进行最大值计算。
4. MIN(最小值函数):用于找到一组数的最小值。
例如,要找一组数中的最小值,可以使用 MIN 函数,输入公式“=MIN(A1:A10)”,表示对 A1 到 A10 的数字进行最小值计算。
5. COUNT(计数函数):用于统计一组数的数量。
例如,要统计一组数中有几个数字是 5,可以使用 COUNT 函数,输入公式“=COUNT(A1:A10)”,表示对 A1 到 A10 的数字进行计数。
6. IF(条件函数):用于根据条件返回不同的结果。
例如,要对一组数进行筛选,判断其中是否有数字大于 5,可以使用 IF 函数,输入公式“=IF(A1>5,"大于 5 的数字",NULL)”,表示如果 A1 数字大于 5,则返回“大于 5 的数字”,否则返回 NULL。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函数公式,文员需要熟练掌握,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函数公式来进行计算和分析。
高二物理公式大全

高二物理公式大全高二物理公式大全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能量、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热力学等现象的一门科学。
在学习物理时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公式,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公式大全。
力学1. 动能定理:KE = 1/2mv²其中,KE表示动能,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
2. 动量定理:FΔt = Δp = mΔv其中,F表示力,Δt表示时间,Δp表示动量变化,m为质量,Δv为速度变化。
3. 能量守恒定律:K1 + U1 = K2 + U2其中,K1表示初态中动能,U1表示初态中势能,K2表示末态中的动能,U2表示末态中势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其中,U表示内能,Q表示吸收的热量,W表示做功。
5. 热力学第二定律:ΔS > 0其中,S表示熵。
电磁学1. 库仑定律:F = 1/4πε0(q1q2/r²)其中,F表示静电力,q1和q2表示两个电荷,r表示两个电荷的距离,ε0表示真空介电常数。
2. 电场强度:E = F/q = 1/4πε0(q/r²)其中,F表示电荷受到的静电力,q表示电荷大小,r表示电荷与电场的距离,ε0为真空介电常数。
3. 电势能:U = qEd其中,q表示电荷大小,E表示电场强度,d表示电荷所在位置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
4. 电势:V = U/q = Ed其中,U表示电势能,q表示电荷大小,E表示电场强度,d表示电荷所在位置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
5. 磁场强度:B=F/IL其中,F表示射线所受的洛伦兹力,I表示电流强度,L 表示射线的长度。
光学1. 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表示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2. 光程差:Δ = nl其中,n表示折射率,l表示光路中的长度。
3. 杨氏干涉公式:d(sinθ ± sinφ) = mλ其中,d表示光栅常数,θ和φ表示两束光的入射角,m为干涉条纹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评工程师复习资料总结 翅膀的痕迹
第 页 1
需熟练掌握的公式
一、大气部分:
1、等标排放量计算公式:(导P33)
9
010⨯=
i
i i C Q P (m 3/h)
Q i —单位时间排放量,t/h ; 记住<2.5×108
和≥2.5×109
为界。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
2、源强计算公式:(技P38、技P125) Q SO2=G ×2×0.8×S ×(1-ηs ) Q 烟尘=G ·A ·η
A ×(1-η) Q i (kg/h )= Q N ·C i ×10-6
Q N —废气体积流量,m 3
/h ;(常用引风机风量) 3、抬升高度公式: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1)Q h ≥21000KJ/s ,且ΔT ≥35K 时: 城市、丘陵(城市及近郊区):Q h =0.35P a Q v ΔT/T s
s s
h
U H
Q
H /303.13/23
/1=∆
平原农村(农村或城市远郊区):
s s
h U H Q H /427.13
/23/1=∆
(2)当2100KJ/s ≤Q h ≤21000KJ/s ,且ΔT ≥35K 时: 城市、丘陵(城市及近郊区):
s s
h
U H Q H /292.05
/25
/3=∆
平原农村(农村或城市远郊区):
s s
h
U H Q H /332.05
/25
/3=∆
(3)当Q h <2100KJ/s ,或者ΔT <35K 时:
U Q D V H h S /)01.05.1(2+=∆
4、污染源下风向轴线浓度公式:
)2exp()0,0,(22
z
e z
y H U Q
x c σ
σσπ-
=
He —排气筒有效高度。
He =H+ΔH Q —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 U —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 ;
P
Z U U )10
(
10⋅= P —分城市和乡村,E 、F 在一类。
σ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 ; σz —铅直扩散参数,m ;
σy =γ1X α
1,σz =γ2X α2
为取样时间0.5h 时。
σ
y 1 =σy 0.5(τ1/τ
0.5
)q 时间修正。
1h 时q 取0.3。
α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α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γ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X ——距排气筒下风向水平距离。
5、气温垂直递减率:dZ
dT -
=γ
γ<γd ,稳定;γ>γd ,不稳定;γ=γ
d 时,中性。
二、地表水部分: 1、混合过程段长度公式:
2
/1)
)(0065.0058.0()6.04.0(gHI B H Bu
a B L +-=
B —河流宽度;H —平均水深;u — 河流平均流速m/s ;g —重力加速度,9.81m/s 2; I —河流底坡,m/m 。
2、完全混合模式(零维稳态模式)
)/()(h p h h p p Q Q Q c Q c c ++=
3、一维稳态模式
⎥⎦⎤
⎢⎣
⎡+-=u x K K c c 86400)(exp 310 K 1—耗氧系数;K 3—沉降系数。
K 1+ K 3=K ,为衰减系数。
4、S-P 模式
⎥⎦⎤
⎢⎣
⎡-=u x k c c 86400exp 1
三、噪声部分:
1、声压级:L P =20lgP/P 0
2、声级(分贝)的相加: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
)10
10
lg(1010
/210
/1L L 21L ++=
N L L P lg 10+=总 (几个声压级均为L P 时)
3、点声源衰减:距离点声源r 1~r 2处的衰减值:
ΔL 1=20 lg r 1/ r 2 当r 2=2r 1时,ΔL 1=-6dB
4、线声源衰减:距离线声源r 1~r 2处的衰减值:
ΔL 1=10 lg r 1/ r 2 当r 2=2r 1时,ΔL 1=-3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