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优秀教案

《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优秀教案《如梦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三、德育教育目标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
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板书目标1)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
(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1(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三)完成目标2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1、抢答题.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词中所蕴含的哀愁情绪,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的特点及词的基本格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
2. 词人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分析,体会词人的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哀愁”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醉花阴》词文本。
3. 李清照其他词作的选集。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特点、词的基本格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
3. 体验法: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情感。
九、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让学生自主学习《醉花阴》,掌握词牌特点,了解词的基本格式。
3. 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探讨词人的情感。
4. 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3一、教学要求1. 从创作和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全面了解李清照。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二、学习要点1. 题解关键词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词委婉细腻,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
2. 内容提示《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选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和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在层层铺叙中渗透出浓烈的感情。
三、作者生平李清照(1084—约1155)。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其父是文学家李格非,其母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
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
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有《金石录序》,其中详细地记载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
她前期词章,多为描写闺中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
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李清照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感时伤世,怀旧思乡,文风沉郁凄怆。
李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描写细腻的感情变化,平淡而通俗的语言蕴含丰富雅趣和清新的意境。
在宋代词人中,李清照卓然自成一家。
著有《漱玉词》。
四、作者作品1.作品概述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
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
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词中意象的运用 和意境的营造,提高 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中 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合作学习 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了解词人李清 照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提高文 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才情和情感世界,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 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升 • 学生作业展示与交流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醉花阴薄雾浓 云愁永昼》的词牌、 作者及背景。
掌握诗词的平仄、韵 律和节奏,能够熟练 朗读和背诵。
。
06
学生作业展示与交流
优秀作业展示
总结词:激励示范
详细描述: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业进 行展示,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激励他们向更高的标准努力。
学生互评与交流
总结词:促进反思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过 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我反思和提升。
THANK YOU
引导学生关注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培养性别平等意识。
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生活的珍视和感 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宋词的发展背景和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文解析
总结词:逐句解读
详细描述:对《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进行逐句解读,包括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词的内涵。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分析并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掌握诗词中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的情况。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
2. 相关参考资料和古汉语词典。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2015-12-23 12:47 600次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XXX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研究,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醉花阴》。
教学设想:学生简介XXX前期的生活和写作背景;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学生自主研究、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声声慢》。
教学假想:检查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学生简介词作的写作配景;诵读第二首词,听灌音朗读,教师举行诵读提示,再朗读全词,背诵全词;从遣辞造句的角度指导学生拔取词作中的某些言语举行鉴赏分析,体会词人心里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含两首词的MP3朗读文件)课时安排2课时。
1、学生对XXX词人生平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早期及中晚期词作的风格不清楚;2、学生欠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2.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XXX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XXX,精通XXX作诗画。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使学生了解词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2. 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词中的隐喻、借代等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薄雾浓云的画作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对词中的重点字词、意象、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品析: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处把握作者的心情。
5. 演练:让学生模仿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关于“愁”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词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词句解析、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词中意象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参考资料:搜集相关词作,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以一幅描绘薄雾浓云的画作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词句解析:对词中的重点字词、意象、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教学设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兴趣2.理解词作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表现手法及语言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上词最繁盛的时期出现在那个朝代?你知道最有名的两大流派吗?它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二、学习《如梦令》1.解题、介绍出处《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2.作者简介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生活美满。
金兵入侵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和《李清照集》。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4.抽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1)重点词语解释: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残酒:昨夜残留的醉意。
卷帘人:指侍女绿肥红瘦: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2)译文昨夜雨点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浓浓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
试着问问那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道不知道哇?知道不知道哇?应是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5.赏析(1)“雨疏风骤”是哪个季节的特点?“浓睡不消残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昨夜:雨疏风骤今晨:不消残酒(2)“试问”是谁在问?它属于有疑而问,还是明知故问?表现出女主人什么特点?女主人明知故问—性格活泼,关切美好事物(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了哪些修辞?“知否?知否?”(反复)——女主人活泼多情绿—叶红—花(借代)肥—繁茂瘦—凋零(拟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6.小结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现了词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美好事物的闲情雅趣。
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阅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专题是:“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该专题有6首,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自读篇目,一篇是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旬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李清照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一、导入
南宋词风格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的时期既有经历南渡的悲歌慷慨,又有极婉约之致的浅吟低唱。
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清新自然,后期沉痛感伤。
靖康巨变,使无数爱国志士发出慷慨激昂的歌声。
岳飞的名作《满江红》,气吞山河,光照日月,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词前期回响着“从军乐”,后期则满蕴着“爱国泪”。
其词或激昂,或飘逸,或绵密,具有多种风貌。
姜夔词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
其写丧乱的作品句句沉着,回肠荡气;咏物之作,更是寄慨遥深,隐约幽微。
二、教学《如梦令》
1、朗读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2、介绍作者和有关背景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皆有成就,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
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昨天一夜暴风骤雨。
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
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
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当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有怎样的情感?
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2)比较这首词和韩偓(wo)《懒起》,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懒起(节选)
唐韩偓
昨夜三更雨,
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增加了情节,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而韩偓的词也写到春雨后的海棠,也写到词人对海棠的关切,虽然含蓄,却比不上李词的意趣横生。
)
(3)这首词写出来后曾轰动京城,文人们特别欣赏“绿肥红瘦”一句,传说吏部侍郎之子赵明诚为之相思。
试赏析此句。
(“绿肥红瘦”一句,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
4、背诵
三、教学《醉花阴》
1、朗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介绍有关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言行举止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所以,当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据有关记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一方面非常感动,另一方面又极其佩服夫人的艺术水平。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曰夜,得五十阕。
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政(正)是易安作也。
”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橱,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一阵西风吹得珠帘卷起,闺中少妇更比菊花瘦。
)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
(“凉”或者“愁”。
这两字,一内一外,前后呼应,透现出的是心灵深处的孤独凄凉,这种情感在下片又含蓄地得到进一步地深化和强化。
)
(2)为什么最后三句特别让人推崇?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里,“人似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是词眼。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情甚笃。
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失魂。
“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读此三句,好像有一个年轻的少妇,愁容满面地站立在秋风之中,翘首以待她的丈夫。
意象楚楚动人。
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瘦”字归结全篇,意韵深咏。
)
5、背诵
四、完成《学习与评价》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