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3丰收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3 丰收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4.3节内容——丰收了。
我们将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丰收的场景,并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收获的农作物。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丰收的概念,学会用加法来计算两种农作物的总收获量,并能用减法来计算一种农作物的收获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农作物的收获量。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丰收的概念,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方面,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展示了丰收的场景,以及一些农作物模型的卡片。
学具方面,学生们需要准备一些计数工具,比如计数器或者算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丰收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场景。
2. 讲解:我会向学生们解释丰收的概念,并引导他们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收获的农作物。
3. 示例:我会用一张图片来说明如何用加法来计算两种农作物的总收获量,比如苹果和橘子的总收获量。
4. 练习:学生们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随堂练习,比如计算一张图片中不同农作物的收获量。
5. 应用:我会给学生们一些实际的情景,让他们用减法来计算一种农作物的收获量,比如在一堆苹果中取出一些后,还剩下多少。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会包括丰收的概念,以及用加法和减法计算农作物收获量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观察一张丰收的图片,计算出不同农作物的收获量,并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
答案:根据图片中的数量,学生们可以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出不同农作物的收获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丰收概念的理解程度。
如果学生们掌握了计算农作物收获量的方法,我会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复杂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如果学生们还有困难,我会考虑通过更多的实际情景和练习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结余多少钱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结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梳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需要对以下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1.三年级数学四则运算2.三年级数学单位换算3.三年级数学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本节将学习以下知识点:1.认识货币及货币的单位2.理解钱的收入、支出、结余的基本含义3.掌握计算结余方法二、概念理解2.1 认识货币及货币的单位•货币是指便于交换、流通、储藏的财产形式。
•我国的货币单位是人民币(简称:元)。
2.2 理解钱的收入、支出、结余的基本含义•收入:指钱的来源,比如家长给孩子零用钱、孩子自己做家务得到的奖励等。
•支出:指花钱的用途,比如买文具、买玩具等。
•结余:指收入减去支出后所剩下的钱。
三、问题解决3.1 应用实例某小明家的零用钱为50元。
小明上个月收入90元,支出45元。
他这个月再收到60元,支出55元。
请问两个月后小明的结余是多少?3.2 解题思路•讨论每个月的收入、支出和结余。
•对于每个月,计算结余。
•用结余金额代替下个月的零用钱。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两个月后。
3.3 问题求解时间收入支出结余上个月90元45元45元这个月60元55元5元两个月5元50元-45元小明两个月后结余为-45元,即他花了上个月结余的钱和这个月的收入,却还欠了5元。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多个月的结余情况,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财务状况。
四、重点回顾•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为元。
•收入指钱的来源,支出指花钱的用途,结余是收入减去支出后所剩下的钱。
•计算结余的方法:用本月的收入减去本月的支出,得到本月的结余,然后再用本月的结余代替下个月的零用钱进行同样的计算,直到需要的月份。
五、拓展探究1.请用三个月的数据来算出每个月的结余,看看会有什么变化?2.如果一开始小明的零用钱是100元,月收入90元,月支出45元,连续两个月这样,那么三个月后会怎样?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货币的单位和收入、支出、结余的基本含义,掌握计算结余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加法(1)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课时加法(1)一、复习旧知将竖式计算补充完整。
二、探索新知1.列竖式计算。
526+153= 376+214= 352+836= 219+104=2.水果店第一天卖出梨子137千克,第二天卖出梨子221千克。
水果店这两天共卖出多少千克的梨子?3.小红的作文有443个字,东东的作文比小红的作文多175个字。
东东的作文有多少字?知识点一: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1.计算。
143+126= 123+115= 135+123= 143+321=2.丽丽先从家步行512米到超市,再从超市步行133米到学校。
丽丽一共步行了多少米?知识点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1.列竖式计算。
376+214= 342+518= 567+115= 243+117=2.已知超市的电风扇每台145元,电饭煲比电风扇贵115元。
每个电饭煲多少钱?一、随堂练习计算下列各题。
208十91= 806十103=238十171= 222十333=201十592 = 384十321=203十572= 244十262=二、拓展练习小东家、超市、邮局都在同一条大路的一旁。
小东家距离超市239米,邮局距离超市34米。
(1)小东从家先步行去超市,再步行到邮局,小东一共步行多少米?(2)小东家距离邮局多少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一、列竖式计算。
819+180= 476-121=193-321= 545+164=二、李老师为准备六一儿童节活动,买了112元钱的气球和231元钱的糖果。
李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三、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3.3节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我们会通过教材第47页的内容来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这个公式是正确的,以及如何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准备了一些纸板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拿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边长,并且尝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在学生们掌握了周长计算公式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来解决,比如计算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或者计算一个由多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以及一些例题的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一个长方形,长为8cm,宽为5cm;2. 一个正方形,边长为7cm;3. 一个由两个长方形组成的图形,长为6cm,宽为4cm,其中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cm和2cm;4. 一个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cm。
答案:1. 周长= (8 + 5) × 2 = 26cm;2. 周长= 4 × 7 = 28c m;3. 周长= (6 + 4 + 6 + 2) × 2 = 28cm;4. 周长= 4 × 3 × 4 = 48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学生会出现计算错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导学案一、导学案简介1. 本导学案是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2. 导学案包括教材内容的概述、重点知识归纳、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和相关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复习和课后巩固。
3. 本导学案适用于三年级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使用,也可以在家庭进行个人学习和辅导。
二、导学案内容1. 第一课:认识整百2. 教材内容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整百的认识,通过绘制图表和数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百的概念。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敏感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整百的存在。
3. 重点知识归纳a. 什么是整百?b. 如何用图表和数轴表示整百?4. 知识点详细讲解整百是指以100为单位的数,如100、200、300等。
图表和数轴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整百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 相关习题练习1) 用图表表示出200、400和600这几个整百。
2) 在数轴上标出300、500和700这几个整百的位置。
6. 第二课:认识千7. 教材内容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千的认识,通过图表和数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的概念。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千的存在。
8. 重点知识归纳a. 什么是千?b. 如何用图表和数轴表示千?9. 知识点详细讲解千是指以1000为单位的数,如1000、2000、3000等。
图表和数轴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千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0. 相关习题练习1) 用图表表示出2000、4000和6000这几个千。
2) 在数轴上标出3000、5000和7000这几个千的位置。
11. 第三课:认识万 12. 教材内容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万的认识,通过图表和数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的概念。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万的存在。
13. 重点知识归纳a. 什么是万?b. 如何用图表和数轴表示万?14. 知识点详细讲解万是指以10000为单位的数,如10000、20000、30000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单元3.丰收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单元3.丰收了∣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丰收了”的概念。
2.了解多个数的加法。
3.能够将两个数相加,得到它们的和。
能力目标1.能够灵活运用多个数的相加规律。
2.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多个数的加法”的概念。
2.解决多个数的相加问题。
教学难点1.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多个数的相加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关于“丰收了”的,你们知道‘丰收了’指的是什么吗?学生们回答:“丰收了”是指农民在农作物收成好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老师:非常好,小朋友们已经很懂这个习惯用语的意思了,那我们今天的课程就是关于“丰收”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2. 引入学习老师:如果我有一颗苹果,再加上两颗梨子,你们知道我手上一共有几颗水果吗?学生回答:三颗。
老师:非常好。
请看下面一个问题:如果我有一颗苹果,一颗梨子和两个香蕉,我手上会有几个水果呢?学生思考。
3. 梳理规律老师:如果你们已经结合之前的两个问题,发现了一个规律,请大声告诉我。
学生:三个水果加上两个水果等于五个水果。
老师:好极了,你们说得非常对。
请看下面这个问题,如果我有三颗苹果和两个橘子,我手上会有多少个水果呢?学生思考。
4. 小结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掌握了多个数相加的规律,现在让我们做个小结:多个数的加法就是将多个数相加,得到所有数的和,求和的时候先将其中两个数相加,再将和与另一个数相加,以此类推。
5. 练习老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你们能否口算出“1+2+3+4+5+6+7+8+9”的和呢?请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计算。
6. 实践应用老师:“丰收了”是一个很好的习惯用语,它出现的场合可以是在庆祝农民大丰收的时候,也可以是在生活中轻松愉快的时候使用。
那么请大家动手模拟一下,在实际生活中“丰收了”的情况下,你们会怎样用数学知识来计算产品数量呢?学生们拿出板书笔和纸,开始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周长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周长第1课时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周长是什么2.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周长计算解决问题二、学习重点1.理解周长的概念2.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三、学习难点1.理解周长与长度之间的关系2.将周长的计算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四、学习内容1. 什么是周长周长是指一个平面图形的边界线长度。
我们可以把周长理解成一条线,这条线贴在图形的边上,形成图形的边界线。
例如下图中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就是4个边长的和:┏━━━━━━━┓┃ ┃┃ ┃┃ ┃┗━━━━━━━┛周长的单位通常使用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2. 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周长= 4 × 边长•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周长= 2 × (长 + 宽)•三角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周长 = 边长1 + 边长2 + 边长3•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周长= 2 × π × 半径注:这里的π取3.14。
3. 应用周长计算解决问题例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它的周长。
解: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可得:周长 = 4 × 边长= 4 × 3 = 12 (厘米)。
例2: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求它的周长。
解: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可得:周长= 2 × (长 + 宽) = 2 × (5 + 3) = 16 (厘米)。
例3: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长度都是4厘米,求它的周长。
解:根据三角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可得:周长 = 边长1 + 边长2 + 边长3 = 4 + 4 + 4√2 = 4(1 + √2) (厘米)。
例4: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是多少?解: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可得:周长 = 2 × π × 半径= 2 × 3.14 ×2 = 12.56 (厘米)。
五、学习反思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周长计算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1捐书活动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1捐书活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捐书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捐书活动的意义2. 捐书活动的实施步骤3. 捐书活动的数学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捐书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捐书活动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捐书活动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捐书活动的实施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组织一次捐书活动。
3. 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如何计算捐书数量,如何分配捐书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组织一次捐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捐书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组织一次捐书活动。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与捐书活动相关的数学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了解捐书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应用”。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它不仅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还要求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应用1. 捐书数量的计算在捐书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计算捐书数量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节余多少钱
学习目标:
1、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讲述。
1、出示课本P2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讲述:
(1)这副图画的是什么事情?
(3)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活动(一):自主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小刚的爸爸妈妈一共收入多少元?
(2)小刚的爸爸比妈妈每月收入多少元?
2、活动(二):解决问题(1)。
(1)出示问题:亮亮家每月生活费需要745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读读问题,理解“生活费”“节余”的意思。
(2)列出算式“800+185—745”或“800-745+185”。
讲述列式的理由:把爸爸妈妈和奶奶的月收入合起来,去掉生活费,就是节余。
a学生独立探索计算。
800+185-745
b小组内交流算法,共同订正答案。
=
c集体展示计算过程与结果。
=
3、活动(三):解决问题(2)。
(1)出示问题: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2)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
教师点拨:1、需要两个月各节余了多少元2、十月加上九月就是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3)列出算式:260-30=230(元) 260+(260-30)
( )+( )= =
=
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试一试中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细心计算,注意进位与退位的方法,争取全算对。
四、完成作业。
课本P22第3题
课题:里程表(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3、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278-199+123 653-87+203 273+274-165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本P24主题,引导学生观察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信息提出问题,问题:
(1)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画一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813-689 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说一说,画一画。
(3)保定
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用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
列算式:277-146= ()
列算式:689-( )= ( )
北京到郑州的路程:689千米。
北京到洛阳的路程:813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
2、计算:253+285 165+435+177 700-309+125 800-572
四、完成作业
练一练”的第2题
课题:里程表(二)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3、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导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出示课本P26主题,引导学生观察
1、想一想。
说一说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160 千米是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呢?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35 千米,回家时是160 千米,160 - 35 才
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3、那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师:分别算出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行驶里程,然后进行比较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伴交流结果
三、巩固练习
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 1 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 月底比 6 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四、作业设计完成“练一练”2、3 题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三位数连加连减的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
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在计算三位数连加连减的
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计算时一定要细心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
532+168 251+369+142 400-245+517 962-804
738-560-120 174+726-378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先画一画在计算)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表格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让学生独立解答。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三、总结
在计算三位数连加连减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