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阴阳偏性(临床用药手册)
阴证和阳证的用药原则

阴证和阳证的用药原则
阴证是指身体内寒、湿、阴虚等因素引起的病症,常表现为头晕、手
脚冰凉、腰膝酸软、口干舌燥等症状。
阳证是指身体内热、燥、阳虚等因
素引起的病症,常表现为口干、口渴、便秘、腰腿乏力等症状。
以下是阴
证和阳证的用药原则:
1.阴证用药原则:补益阴液、祛除湿邪、醒脾养肝。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玄参、枸杞子等。
2.阳证用药原则:补益阳气、祛除寒湿、降火清热。
常用的中药有仙茅、杜仲、红枣等。
3.阴阳并证用药原则:先治阴虚,再补阳气,或先治阳虚,再补阴液。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柴胡等。
4.辨证施治用药原则: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中医中药
的整体观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用合理的中药配伍,达到治疗阴阳失
衡的目的。
总之,中医药辩证施治的原则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注意
平衡阴阳,调节正气,达到以调整人体自身机能为主的治疗目的。
药物手册(中成药)

清脑复神口服液
拼音码:qnfskfy
人参黄芪当归菊花薄荷柴胡决明子荆芥穗枣仁麦冬百合竹茹黄芩桔梗陈皮等48味
清心安神,化痰醒脑,活血通络。用于神经衰弱,失眠,顽固性
头痛,脑震荡后遗症所致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等症。
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
胃复宁胶囊
拼音码:wfnjn
麦芽(炒)、六神曲(炒)、颠茄浸膏、鸡蛋壳
消食化积,止痛,制酸。用于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养胃舒胶囊
拼音码:ywsjn
党参,玄参,黄精(蒸),白术(炒),乌梅,菟丝子,陈皮,山药,干姜,山楂,北沙参。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银杏叶片
拼音码:yxyp
银杏叶提取物
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等
1.10.2养血活血
复方丹参滴丸
拼音码:ffdsdw
丹参三七冰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复方丹参片
拼音码:ffdsp
丹参三七冰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血府逐瘀口服液
拼音码:xfzykfy
当归、生地黄、桃花、枳壳、川芎、桔梗、柴胡、牛膝、甘草
用于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征忡,急躁善怒等症。本品作为行气活血法的经典代表方药,被非常广泛地用于由气滞致血瘀、由血瘀致气滞的各种疾病
1.10.3化瘀宽胸
地奥心血康胶囊
拼音码:dqxxkjn
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致的胃脘灼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消瘦等症。
介绍常用中成药的书

介绍常用中成药的书
常用中成药的书籍有很多,其中一些比较知名的包括《中成药大辞典》、《中成药用药指南》、《中成药应用手册》等。
《中成药大辞典》是一部系统介绍中成药的权威性著作,内容包括中成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是中医药从业者和学习者的必备参考书。
《中成药用药指南》是一本针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的书籍,内容包括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指南、常见病症的中成药治疗方案等,适合临床医生和药师参考。
《中成药应用手册》是一本介绍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和配伍禁忌的实用手册,内容包括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技巧、常见病症的中成药治疗方案、中成药的配伍禁忌等,适合临床医生和药师参考。
这些书籍都是关于中成药的权威性著作,对于学习和应用中成药的人士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常用中成药——左归丸(OTC)阴阳解析

常用中成药——左归丸(OTC)阴阳解析左归丸(OTC)阴阳解析处方:熟地黄200g、菟丝子100g、牛膝75g、龟板胶100g、鹿角胶100g、山药100g、山茱萸100g、枸杞子100g。
功能主治:滋肾补阴。
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遗精,神疲口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阳性药:熟地黄、鹿角胶、山茱萸平性药:菟丝子、枸杞子、牛膝、龟板胶、山药阴性药:无君药:鹿角胶解析:鹿角胶:甘、咸,温。
归肝、肾经。
温补肝肾,益精血,止血。
熟地黄:甘,微温。
归肝、肾经。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山茱萸:酸,微温。
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菟丝子:辛、甘,平。
归肝、肾、脾经。
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
枸杞子:甘,平。
归肝经、肾经、肺经。
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怀牛膝:苦、酸,平。
归肝、肾经。
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利尿通淋。
龟板胶:甘、咸,平。
归肺、肝、肾经。
滋阴,补血,止血。
山药:甘,平。
归脾、肺、肾经。
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
没有阴性药物,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功效以温补肝肾为主,针对虚证;太阴病,内有虚寒。
方剂中,熟地黄、鹿角胶、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牛膝、龟板胶、山药,补益肝肾。
适用于内有虚寒,肝肾亏虚者。
左归丸与右归丸比较:左归丸,以补益肝肾为主。
适用于肝肾亏虚,内有虚寒者。
右归丸,以补火助阳为主,补益肝肾为辅,兼顾活血补血。
适用于内有虚寒,并兼血虚者。
中医药技术手册

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预防疾病的剂型。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质量及需要长期质量的患者使用,切体积小,由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一)固体剂型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
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
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如:参苓白术散、川芎茶调散。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的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
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时用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
如:排石颗粒。
3.胶囊剂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
,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胶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
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急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如:六味地黄胶囊4.丸剂系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类型。
其中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较少;水丸崩解较蜜丸快,便于吸收;糊丸释药缓慢,适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药性剧烈成分的处方;蜡丸释放、长效,且可达到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物的处方;浓缩丸服用剂量较小。
5.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均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常见剂型
流浸膏剂 系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蒸去 部分溶剂,调整浓度使每lml相当于原药材lg的液体浸出 制剂。除少数品种直接服用外,多用作合剂、酊剂、糖 浆剂等的原料。制剂如当归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等。
中成药的常见剂型
(三)液体剂型
合剂(含口服液) 系指中药用水或其它溶剂,采用适 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内服液体剂型。单剂量包装的又称口 服液。合剂可发挥中药的综合作用:吸收快、奏效迅速, 可批量生产;与汤剂比较,携带、贮存、使用方便;药 液经浓缩工艺,服用量少,口感好。缺点是不能随证加 减;容易染菌,需加入防腐剂,对生产条件要求高;易 产生沉淀。制剂如小建中合剂、小青龙合剂等。
浓缩丸系指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 物细粉,用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赋型剂制成的丸剂,浓缩丸古称 “药膏丸”,如十全大补丸等。
糊丸系药物细粉用米糊(糯米糊、黄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的 丸剂,如小金丹牛黄醒消丸等。蜡丸系药物细粉以蜂蜡为粘合剂制 成的丸剂。成丸后在体内释药较糊丸更为缓慢,有缓释长效作用, 并可减少毒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不良反应。如肥儿丸等。
中成药的常见剂型
丸剂 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它辅料制成 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水丸是指药物细粉(一般80~120目)以水(冷开水、蒸馏水或去 离子水)或处方规定的水性液体(如酒、醋、蜜水、药汁等)为赋 形剂制备的丸剂,如香砂养胃丸、保和丸等。
蜜丸系指药物细粉以炼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分为大蜜丸和小蜜 丸两类,如养阴清肺丸、六味地黄丸等。
中成药的常见剂型
(一)固体剂型
散剂 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 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的 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 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 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 而造成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增强。制剂 如冰硼散、口腔溃疡散等。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一、前言中成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手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详尽的中成药使用指南,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应用中成药。
二、辨证分类中成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辨证分类,以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
在本手册中,将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划分为以下几类:1. 温燥解表类:包括感冒类中成药、解表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等病证的治疗。
2. 温经散寒类:包括温阳类中成药、散寒类中成药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寒湿病证的治疗。
3. 温通经络类:包括温经类中成药、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气血不畅、经络堵塞的病证治疗。
4. 祛风湿类:包括祛风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风湿湿痹、关节炎等病证的治疗。
5. 健脾化湿类:包括健脾类中成药、化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气停滞的病证治疗。
6. 利水消肿类:包括利水类中成药、消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水肿、浮肿等病证的治疗。
7. 开窍通窍类:包括开窍类中成药、通窍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昏倒、头晕等病证治疗。
8. 安神养心类:包括安神类中成药、养心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心神不宁、失眠等病证的治疗。
9. 其他类:包括清热类中成药、润燥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其他病证治疗。
三、使用手册1. 温燥解表类中成药:- 药物 A:主要适用于寒邪外袭,表现为寒冷恶寒、发热、头痛等病症。
- 药物 B: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病症。
2. 温经散寒类中成药:- 药物 C:适用于肾阳不足的病症,如阳痿、早泄等。
- 药物 D:适用于寒湿内侵,表现为腹痛、湿疹等病症。
3. 温通经络类中成药:- 药物 E:适用于气血不畅的病症,如经闭、淤血瘀阻等。
- 药物 F:适用于经络堵塞的病症,如痛经、痛风等。
4. 祛风湿类中成药:- 药物 G:适用于风湿湿痹的病症,如关节炎、肌肉疼痛等。
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分阴阳,选药要辩证

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分阴阳,选药要辩证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惠明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楚雄目前全球大概有2亿的糖尿病患者,据统计全球每10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大概每30秒就有1人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而截肢、失明,发生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三大营养素代谢紊乱的疾病。
初期血糖尿糖增高,后期会产生心、肾、眼底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糖尿病中成药治疗也分阴阳,不少患者不分阴阳,人选他也选,结果没有辩证施药,导致适得其反,越治疗越重。
糖尿病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
本病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将糖尿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血瘀脉络证等多种证候,此分类具有较好的临床操作性。
如临床辨证有误,将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逸药师提醒大家运用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时,应先确定糖尿病所属的类型及证候,再根据其不同特点确定治法,选择相应的药物,实施辨证治疗的方案。
以下,逸仙药师将会根据糖尿病的不同阴阳分型介绍相关的中成药使用。
一、糖尿病中成药分阴阳1、气虚内热证型主要表现为口渴喜饮,易饥多食、多尿,气短乏力,舌红少津或舌淡边有齿痕,脉细或细数。
可选用金芪降糖片。
金芪降糖片由黄连、黄芪、金银花组成,清热益气,适合用于消渴病气虚内热证。
2、气阴两虚证型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细数。
宜选用:津力达颗粒、消渴丸、降糖甲片、降糖舒胶囊、参芪降糖胶囊(颗粒,片)、糖尿乐及消渴灵胶囊。
其中津力达颗粒由人参、黄精、苍术、苦参、麦冬、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茯苓、佩兰、黄连、知母、淫羊藿、丹参、粉葛、荔枝核、地骨皮组成,益气养阴,健脾运津,适用于消渴病气阴两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