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自然界的变化和消失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解和认识到地貌和生物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观和物种消失的原因。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地貌与生物相互作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它被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塑造和改变。

同时,生物也会对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阻止水土流失,动物的行为可以改变土地的形态。

地貌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逐渐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和景观。

2. 地质变化与生物消失:地质变化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变化。

地质变化不仅会对地貌产生影响,还会对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会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的消失。

过去地质时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也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之一。

3. 物种消失的原因:物种消失是指某一个地区或全球上某一类物种数量逐渐减少到极少或完全消失的现象。

物种消失可以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等都可以导致物种的消失。

人为因素如森林砍伐、水体污染、栖息地破坏等都会对物种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使物种难以生存并最终消失。

4.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行为。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和保护。

而物种的消失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从个体行动做起,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

5. 示范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示范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研究某种特定自然景观和物种而设立的保护区域。

世界自然遗产则是全球公认具有极高自然遗产价值的自然景观和物种的保护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

这些保护区的设立旨在保护和研究自然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许多珍稀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消失,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内容。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了解了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等。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污染。

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的差异和大量的数量。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同种生物在遗传基因上的差异,它可以保证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它体现了生物在不同区域与环境下适应力的不同。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自然系统中的生态地理差异和自然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都有很大影响,反过来,生物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合适的气候环境和充足的水分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动物和昆虫也需要适合的生境才能存活,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会对生物产生影响,比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许多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生物数量减少、物种灭绝。

三、保护环境我们学习了保护环境的意义和方法,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节能减排等。

减少污染是我们保护环境的首要任务。

污染产生多种来源,包括土地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等。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垃圾、废水的产生,开车出行时少用车少开车、关灯不浪费电等等。

节约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环保措施,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饮用水、避免浪费纸张等等。

保护野生动植物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买野生动物制品,不随意破坏自然环境等。

节能减排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多乘公共交通工具、步行、骑车等等,少用开车,还可以使用环保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总之,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净化环境,维护自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知识要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知识要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要点吴栋才整理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

2、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3、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4、四种材料硬度的排序是:金属、塑料、木头和纸。

5、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等。

6、铝罐可以回收利用。

7、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8、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9、塑料的特性:绝缘、耐腐蚀、强度高、重量轻、不易导电、易于塑造成形。

10、塑料不易被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可以回收循环使用。

1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12、滴在金属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更圆、更高,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塑料中去。

滴到纸上的水滴则很快就看不到了。

纸的渗透性是很强的水滴能部分渗透到木头中去,木头有较好的吸水性。

13、我知道的纸:报纸、书纸、餐巾纸、卫生纸、蜡光纸等14、蔡伦——造纸术15、自己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金属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塑料和木头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浮的。

纸开始时是浮的,全部浸润后会沉入水底。

17、木头的特性:优点:木头具备质轻、有较高强度、纹理美观、容易加工。

缺点:容易变形,易腐,易燃,质地不均匀,强度不一致等缺点,木材的替代品?人工板材、层板、高密板、宝丽板、胶木等。

18、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砖主要用于各种建筑,是高楼大厦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

陶瓷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碗,花瓶、茶壶、储物罐等19、制作砖的黏土颗粒很粗糙,而制作陶瓷的黏土比较细腻。

砖是用黏土烧制的,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作的,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单元知识要点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单元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单元知识要点一、感受并记录天气变化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通过记录天气日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

4、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时间、气温、降雨量、云量、风向和风速等。

5、常见的天气符号。

二、观察、讨论、测量、记录四种天气特征1、气温的测量工具单位测量地点记录方法气温气温计摄氏度(℃)室外阴凉、通风处绘制柱状图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比早上高,下午2点气温最高,黎明气温最低。

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气温。

2、降雨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必须选择直筒透明容器来制作。

(3)气象学家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量划分为6个等级。

3、风的观测(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就是由北向南吹的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

工具 单位 测量地点 记录方法 降雨量 雨量器 毫米(mm ) 室外空旷处 绘制柱状图东风 东 南 南风西风 西 北 北风4、云的观察(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卷云。

层云是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积云是大团、堆积的云;卷云是纤维、羽毛状的云。

三、整理天气日历及天气预报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3、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的。

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5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1. 物质变化: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有很多,例如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改变物质的性质。

3. 物质的应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如,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可以制成电线和金属丝;糖类具有甜味,可以制成食品;塑料具有轻便、防水等特性,可以制成各种用品。

4. 实验方法: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并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

实验结果应该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例如,应该远离热源和电源,避免使用尖锐的实验器材,并在使用化学品时注意个人防护。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三单元能量一、电和磁1.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性。

2.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3.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二、电磁铁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有南北极。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法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3.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 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线圈和铁芯组成。

( 2)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

( 3)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三、电磁铁的磁力(一)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等有关。

2.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线圈圈数怎样改变这个条件1 线圈 20 圈,2 线圈 40 圈,3 线圈 60 圈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电池的节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四、电磁铁的磁力(二)1.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电池节数怎样改变这个条件1.电池 1 节 2.电池 2 节 3.电池 3 节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线圈圈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2.在进行科学探究中,探究的顺序: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与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五、神奇的小电动机1.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六上学霸速记科学第三单元

六上学霸速记科学第三单元

六上学霸速记科学第三单元
以下是六上学霸速记科学第三单元的要点:
1.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肝脏等器官。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

2.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子、喉、气管、肺等器官。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为身体提供所需的氧气。

3.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带走废物。

4.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5.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等。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和调节身体的各种活动,并感知外部刺激。

6.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胰腺和肾上腺等器官。

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激素,调节身体各种生理活动。

7.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白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抵抗病原体和病毒的入侵,保护身体健康。

以上是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其他形式进行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科学概念: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

高原的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高,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如内蒙古。

山地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陡峭起伏),层恋叠嶂。

如吉林长白山。

丘陵的特点: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如福建。

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如四川。

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

5.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

8.火山喷发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它也有好处,如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2.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排列为:沙砾—沙—粉沙—粘土。

13.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物。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叶、根、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即疏松土壤,寻找腐殖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复习要点
一、[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3、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4、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5、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6、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7、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上升到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到完全融化成水。

8、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9、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10、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11、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12、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中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13、水在自然界中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二、[知识要点]
1、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1)、这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即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
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