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探究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 1. 考查内容均出自考纲所规定篇目,且考查篇目基本不重复, 备考时近几年未考查的篇目应作为复习重点,但考查年份较远 的篇目也应重视,有可能会考查到。 2. 近三年的命题形式趋于一致,题型主要为:字词解释题,句 子翻译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备考时要注意熟悉课文,全面掌 握好这三类知识。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 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 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 好世界。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 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 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 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 好世界。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 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和翻译

悬泉(或:飞漱、瀑布) ”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 湍”“回清”“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5·武威)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亮躬耕 陇亩 , 好 为 《梁父吟》。身 长 八尺 , 每自比于管仲、 乐 毅 , 时 人莫之 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 颍 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 谓为信然。 时 先主屯新野。徐庶 见 先主 , 先主器之 , 谓 先主曰: “诸 葛孔明 者 , 卧 龙 也 , 将 军岂 愿 见 之乎? ” 先主曰: “ 君与俱来。 ” 庶曰:
开(优先停顿)。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6.在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中 ,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 节奏。例:①人不知/而不愠;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例:悠悠乎/与灏气俱,而
者,……也 ②……者,…… ③……,……也
④…… , ……者也。此外还有“为”“则”“乃”“皆”等表示 肯定判断。 (2) 被动句。文言文里 , 被动句中的“于”“为”常作介词 , 有
“被”的意思。例:则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3)倒装句。 ①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②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 ③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
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 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016年中考语文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试题(含解析)解析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解读考点[2015年题组]一、(2015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6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
②贵:认为可贵。
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7.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8.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答案】5.(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4分)6.B (3分)7.(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分)(2)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鹐”(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绿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欧阳修论作文》

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欧阳修论作文》导读: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
为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
[选文]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3)[工]精,妙。
(4)[患]毛病、弊端(在于)。
(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3)多作自能见之()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答:[阅读提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
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
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参考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16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16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文言文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近年全国中考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力度加大,试题难度也有一定的增加。
新课标对学生文言文语感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复习时中务必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一、整体把握,分析文章。
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理解词义,翻译语句。
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此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不敢稍逾约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同舍生皆被绮绣(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录毕,走送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此自终D.足肤皲裂而不知或置酒而招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同为读书,五柳先生和宋濂的读书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他们两人中谁的读书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问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2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1、俄而:片刻。
骤: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 去:离开。
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委:舍弃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顾:回头看7、尊君在不? 7、“不”通“否”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8、集:集会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一、重点词语与翻译:1.子曰:“学而(表顺接)时习(按一定的时间来复习)之,不亦说(通悦,高兴、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也)乐乎?人不知(了解、知道)而不愠(发怒),不亦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乎?”2.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给)人谋而不忠(忠诚)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复习)乎?”3. 子曰:“吾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做事),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自然的规律),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矩)。
”4.子曰:“温(温习)②故(旧的知识)而知③新(从中得到新的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策:
一、 “授人以渔”抓背诵 二、 “有的放矢”重落实 三、“软硬兼施”增途径 四、“书写规范”勤练习
课内文言文: 文学常识、翻译题、综合理解
2014年: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 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 8. 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 》;乙文选自《论语》,它是________ 家 经典。(2分) 9. 甲文与乙文第 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 乙文还谈到了 。(6分)
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年级复习案(课内文言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翻译全文,圈划150个实词与6个虚词并作解 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 翻译: 实词、虚词解释: 订正: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小测验
纵向: 分类:
按题型分类,文学常识类 按内容分类,诗词类,课文类(同一词牌的放
在一起复习)
按情感分类:壮志未酬类,思想类,送 别类等。
题目
朝代 作者出处中心来自道理)及人物形象成语1《陋室铭》
唐
刘禹 《全唐文》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 --------锡 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 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 节操。 周敦 《周元公 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颐 集》 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厌 恶。 王安 《临川先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每况愈下 石 生文集》
2《爱莲说》
宋
3《伤仲永》
宋
4《核舟记》 5《周处》
魏学 《虞初新 古代劳动人民技艺高超 --------洢 志》 南北 刘义 《世说新 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 幡然醒悟弃 庆 语》 头 恶从善 战国 孟子 〈孟子〉 六个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 生于忧患, 造就的道理;人处困境能激发 死于安乐 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 理。
写错顺序,或者背错。如我们学校学生经常 出现的“身世浮沉雨打萍”经常写成“身世 沉浮雨打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幸也” 经常写成“之不幸也”。甚至将“也”写成 “矣”。“乃不知有汉”经常有同学写成 “竟不知有汉”; 漏写。如二模考试中的“而或长烟一空”中 的“而或”没有写。2015试卷中最后一句默 写会漏掉“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也”字。
规律特点: 15分上下句默写,一般情况下 都是较为有名的句子,难度不 是很大。主要考察背诵、错别 字和句子的完整性。
古诗词
2014年: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八年级上】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 7. “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015年: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6.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2分)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___ 丙句:___ 7.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 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 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 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2015年: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 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8.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6分)
明
6《生于忧患》
策略三:实战演练, 积累答题经验。 分类练习,分类订正。
古诗文默写:
写别字,一般是同音字,如“萧萧班马鸣”中“萧 萧”“班”等。
写错字。
“惟吾德馨”中“馨”写成“磬”,“日暮乡关何 处是”中的“乡关”写成“相关”等。 写错通假字。如“增其旧制”“曾益其所不能”两 个不同的“曾”字,还有“具言所闻”的“具”等。 写错顺序,或者背错。“未若复吾赋不幸之幸也” 经常写成“之不幸也”甚至将“也”写成“矣”。 “乃不知有汉”经常有同学写成“竟不知有汉”; 漏写。如二模考试中的“而或长烟一空”中的“而 或”没有写。
策略二:网格化复习, 做实做细做透
横向:
时间:平时、第一轮复习 对象:单篇课文 组织方式:以《点击》为材料,围绕每篇 文章的教学基本点与基本考点 方法:塔底——全面——人人 塔身——测验(基础)——大部分 塔尖——测验(选做)——优良生
文学常识 大苏泛赤壁大苏指___(人名) 词语解释 水波不兴兴:___ 句子翻译 尝贻余核舟一译句___
9. 下列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 )(2分) A 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 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启可闭。 C 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D 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文字。
规律: 考点:文学常识、翻译、作者情感、综合理解 题型:填空,选择(表格填空)
规律特点:从2010年到2015年的诗词鉴赏 的体裁来看,是按照唐诗、宋词、元曲的 顺序来安排的,形式有单首诗词鉴赏和同 类诗词的对比鉴赏两种形式,题型主要为 选择题、填空题。 考纲考点:文言文阅读能力之“能理解和 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重诗词的内容、作者 情感、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在复习时还 应有归类的意识,多做比较阅读。
2016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复习策略
策略一、研读历年中 考试卷,了解命题意 图
2015年 (一)默写(15分) I. 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 2.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 ,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4. 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 花》) 5. 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基础检测:【以下必做】 1.常识:①.选自《 》。孟子,名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 想家。 ②.本文作者是继 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 ”。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思想称为“ ” 2.中心:本文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 了“ , ”的观点。 2、段意: ①第一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进而有力地论 证 。 ②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说明 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得出 , ”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句译: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