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综述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
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
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
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始于古代,包括唐朝和宋朝的音乐和歌曲。
古代的声乐艺术通常是结合舞蹈或其他表演形式展示的。
在明清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少新的歌曲和唱片,这些成果保存至今。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中国。
首个音乐学校——华
丽音乐学校在1895年成立,此后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
影响。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中国声乐艺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1949年建国后,中国文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新声乐表演
团体成立,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演唱家协会。
这些机构使得声乐艺术得到了更加专业的和持续发展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关注。
1960年代,大批流行歌曲涌现出来,这些歌曲通常是关注时政和现代
生活的。
到了1980年代,流行歌曲的风格又大为改变,越来越多的流
行歌曲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元素。
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的
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戏曲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北京、京剧
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除了京剧,不少其他地方的戏曲也受到了赞誉。
戏曲音乐虽然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沦为过
时和无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中国声乐艺术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继承并发
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创造出了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国际知名歌唱家到中国表演的次数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认识中国的声乐艺术。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综述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
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
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
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中国传统音乐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
第一阶段:古代音乐发展阶段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采用的是原始乐器制作和演奏。
在商周时期,音乐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方面的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如设立官方音乐部门与建立礼仪乐曲系统等。
唐代作为中国乐坛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音乐表演形态多种多样,诗歌与音乐相融合,阮籍《咏鹅》、刘长卿的《鹿柴》等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
第二阶段:近代音乐发展阶段在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音乐也随之产生了转变。
西方的音乐文化渐入中国,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中国的音乐界也开始逐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接触,西方音乐元素开始渗透到中国的音乐中,音乐形式也逐渐现代化。
第三阶段:当代音乐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完美融合。
相对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当代音乐的宏观概念更为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力大为提高,且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化的音乐设备和先进的录制技术使得当代音乐更具生命力,且对于传统音乐进行精细加工后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听众的需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掘了其所独具的美学品位,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现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艺术水平还是受众群体,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些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的最大成果。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西方的流行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包括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等。
中国当时的音乐市场主要受到传统音乐和戏曲的影响,对于西方流行音乐的接受度较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对音乐的管理。
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成立,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到了1960年代,中国的音乐产业又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音乐界几乎完全停止了活动。
在这个时期,除了政府宣传的音乐,其他风格的音乐几乎无法听到。
直到1970年代末期,中国的音乐产业才逐渐恢复活力。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流行音乐和音乐制作技术。
80年代初,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从此前的政治宣传曲调转向了更加个性化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流行音乐以唱作人为主,诞生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和经典的作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音乐产业才真正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各种音乐风格开始出现,包括摇滚乐、流行乐、嘻哈、电子音乐等。
音乐制作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音乐制作、录音和演出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流行音乐产业进一步扩大和壮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音乐的传播更加便捷,各种音乐平台也涌现出来。
中国流行音乐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一些中国流行歌手和乐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同时也吸收了国外音乐的元素。
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丰富了音乐市场和文化生活,也为年轻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发展机会。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发展。
下面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简史。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和骨器制作乐器。
这些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骨笛、石鼓等,用来伴奏舞蹈和各种仪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属于简单的自然节奏,没有固定的音高。
2.古代社会(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古代社会,中国的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周朝时期,乐舞成为宗族巫师和贵族社会的一部分。
乐舞有固定的音阶系统,以及各种乐器的组合。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用来祭祀、宴会和娱乐。
3.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在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成为统治阶级文化权力的象征。
乐舞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加讲究礼仪和规范。
汉朝时期,《乐府诗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唐朝时期,音乐达到了顶峰,丝竹乐队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
4.帝国时期(公元1840年-1911年)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倡学习西洋音乐,并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中国音乐当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出现了“乐府派”和“轻音乐派”两个流派。
5.新文化运动时期(1911年-1949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音乐家和学者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呼吁创造独立的中国音乐。
冼星海、聂耳等人提倡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6.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200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进一步与全球音乐交流互动。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民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主要流派。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并参与国际音乐舞台的演出。
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华语流行音乐源远流长,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在过去的百年间,华语流行音乐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走向国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在今天,流行音乐已成为横跨各个社交圈层的文化交流载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来自欧美和日本的音乐开始传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新的发展。
这时期的华语流行音乐主要受到影响来自欧美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以及来自日本的流行歌曲。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产业主要是在上海,以“大中华唱片公司”为代表。
虽然此时期产生出了许多经典的歌曲,但是当时的华语流行音乐还存在着西化程度过高以及向内地的传播力度还较小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的音乐开始朝向更加革命性的方向发展。
因为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于流行音乐也有了具有革命性的要求。
这时期华语流行音乐以红歌、工农兵歌曲为主,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和时代背景。
这个时期的代表歌手有邓丽君、三毛、林子祥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得以迎来新阶段。
80年代,香港的流行音乐市场开始崛起,成为当时的亚洲音乐中心。
台湾和大陆的音乐市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兴歌手和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个时期的华语流行音乐以学院派和摇滚为代表,表现出越来越自由开放的态势。
代表歌手有刘德华、张国荣、王菲、陈奕迅、周杰伦等。
新世纪的华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不仅大批年轻人在学校和工作中借助流行音乐进行文化交流,更是成为国际接轨和推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的华语流行音乐市场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包括华语电子、唱作人、摇滚等。
出现了许多备受瞩目的音乐人和乐队,如五月天、田馥甄、李荣浩等。
除此之外,随着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边远地区和海外华人也更容易接触、了解和喜爱华语流行音乐。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歌曲文化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歌曲文化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个时期,歌曲文化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歌曲文化的影响。
首先,辛亥革命为中国创造了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这其中包括了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广。
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是,在现代音乐中,西式的乐器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辛亥革命前,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率极低,仅仅是少数知识分子和商人关注和欣赏。
但是,随着外国船只和商人来到中国,西方音乐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和流行起来。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一批先进的音乐学者和音乐家意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开始将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以此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
这就为中国歌曲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辛亥革命也对中国歌曲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以前,中国的歌曲往往围绕着情感、生活、乡土等主题展开,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更新。
辛亥革命爆发后,许多流派的革命歌曲相继问世,它们主题鲜明、语言直白、内容生动,不仅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怒与抗争意识,也唤起了他们向往自由、民主、平等的心灵共振。
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歌曲在辛亥革命后相继问世,成为了代表中国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
再次,辛亥革命为中国歌曲文化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新的文化流派,如革命、思想、现代、洋化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民、商人、官僚的文化流派。
因此,创新和创造的激情被启发,并且现代音乐舞台开始走向多元化。
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播革命思想的文艺形式,歌曲也借助于新的通讯媒体,如唱片、广播等,被推向广大的群众。
同时,人民对于音乐的新鲜好奇和对于革命传统的依恋,也为歌曲文化提供了更加广博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最后,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歌曲文化的影响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的改变。
在辛亥革命前,中国歌曲的风格大体上都是传统的诗歌风格,歌曲的歌词和音乐结构都比较单一,以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开始
学堂乐歌的诞生及发展,标志着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开始,从此,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
然而这个崭新的里程却没有那么令人欢欣鼓舞,它是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时以西为师求来的,因而学堂乐歌的兴起令人思索。
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历史相当久远,从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到明代钢琴出现宫廷,多年来中国对待西来音乐都是高高在上的
姿态,历史上的中国大多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接受异族的,纳为己用。
然而到了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却积极主动地东渡日本,学习科学、文化、教育,新式学校建立,依据日本创作方式谱写的学堂乐歌诞生。
西学东渐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冯文慈先生的《中外音乐交流史》首先给出了一个大体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不断侵略与掠夺,威慑了清王朝宫廷权贵,同时也震惊了中国的广泛阶层,先进的人士则逐步展开救亡图存的奋斗。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被迫进入了世界近代社会的进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救亡图存。
然而,曾经是民族英雄,主持过禁烟运动的林则徐,在战争后却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流放客死异乡。
直至鸦片战争20年后的19世纪六十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才兴起。
1840年是诸多危险信号后的一次总的爆发,而在这之前,一条思想的暗流早已波涛汹涌,已经有人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正处于危难之中。
19世纪上半页,清政府的高压政策越来越无法控制动荡不安的社会。
土地高度集中,日益加重的地租盘剥,导致农民群众起义不断。
外国商品和走私鸦片大量输入,纹银外流加重了对社会经济的侵蚀。
另一方面,社会上层却歌舞升平,士大夫们依然憧憬着美好的年代。
此时,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剿夷人滋扰边疆,中国与国外侵略者第一次正式的斗争应该是林则徐在广州展开的禁烟运动。
这是一种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展现了那一时期一部分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抵御外族侵略。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特别在动乱的年代社会总会出现时代的思想先行者。
林则徐并非怀着满腔仇恨与外国人势不两立,他是近代最早对西方国家进行了解和调查的人物。
他从北京到广州时随身带了一位在国外工作过会英文的老人随行,另外,他也招募了几名在教会学校学习过的学生,让他们给自己翻译西方的书报。
当他越多的接触西方国家,也越觉得不了解西方。
1836年,他令人把英国出版的《中国人》译为《华事夷言》,1839年,他组织对瑞士法学家滑达尔的国际法著作进行翻译,名为《各国律例》。
此时,他正实践着施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这句话出现在魏源震惊中外的名著《海国图志》中,《海国图志》正是林则徐于1836年组织人编译的《世界地理大全》,译名为《四洲志》完整版。
1841年,因鸦片战争受罚流放的林则徐,在临走之前把未完成的资料交付给魏源,并嘱咐其一定要成书出版。
鸦片战争后,施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流传,可在4年前,林则徐因请学过夷文的人办事,组织翻译夷书,被看作莫大羞辱和离经叛道,几乎是汉奸受到众人的猛烈抨击。
探究其原因,在当时,诸多士大夫都认为,师夷即是打破了夷和夏的界线,也就等于是文化侵略,而林则徐和魏源做的事情会导致我国的文化遭夷侵略而遭遇溃败,最后被彻底的夷化。
另一方面,林则徐、魏源虽然思想开明,可也是立足于天朝圣国的观念,他们师夷也不过是希望从了解西方从而寻找与其斗争的策略。
毕竟《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只是在军事、购置枪炮和练兵等方面,限制在技的狭隘范围内。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魏源参与了反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可见他是非常希望清政府能够稳固和强大。
此后的改良维新派,他们也继承了林、魏等人两重性的特点。
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道路上,早期的也许能够影响到中国近代变革步伐的思想火花,被过早的扼杀在摇篮里。
五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
刚刚兴起的施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被淹没在运动的狂热之中。
到了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腥风血雨和外国侵略者得寸进尺的洗礼后,统治者内部发起了洋务运动。
他们的出发点是保护封建统治。
然而洋务派却用起了四十年代林、魏的主张,从施夷长技以制夷出发,在军事上打造船坚炮利以自强,思
想上的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两者遥相呼应,一方面说明了洋务运动提倡者肯定西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把这种学习限制在器物层面,对西方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和政治制度等都排斥在外。
历史的发展总是超出当事人的预料的。
为了配合洋务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和建立若干新式的学堂,洋务派派出留学生的目的无非是很实用的培养翻译人才和军用人才。
这些被派出国的人员,开始亲身接触到西方社会的富强,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落后。
与清政府派遣出国留学初衷相悖的是,一些人开始思索该如何让中国人也真正的富强起来,他们不满洋务运动的种种做法,开始寻求新的道路。
此时,中国的先驱者们正经历着思想的洗礼,他们积极思考着,开始转向体制、甚至是哲学思想、文化等深层次的关注,中国近代革命最为重大的一次转折在这里呈现,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实用的器走向了思想维新。
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加迫切的认识到转变的需要。
这种转变表现在各个方面,经济上表现为发展工商业,提出商为本,兵为末,(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进一步认识和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也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当年被清政府第二批送出国学习的严复较早的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发达的经济和完善的政治还不能是受人尊敬之国,只有在文化上卓越冠绝于全球,才可称为上乘之国。
早期的改良派并没有立刻就认识到文化改革的重要地位,王韬等人提出的西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也就是说他们当时的文化主张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大量懂得科学技术的人才。
直到甲午战争再一次掀起了救亡运动的高潮,改良派在大潮的推动下思想体系逐渐成熟,表现在文化上的西学,此时不仅有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成果,也包括哲学、政治、社会、教育、艺术诸方面的学说。
康有为提出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的主张。
甲午战争4年后,康有为在上书清廷的《请开学校折》中,提出广开学校为最要。
在这份奏折中,第一次提到了新式乐歌课。
尽管康有为对如何开设乐歌课有详细的介绍(向日本学习),然而一方面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清政府顽固派对礼乐制度的坚守,1904年清政府被迫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并未把唱歌课正式放入其中。
民间的西学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却蔚然成风,1899年,日本正式确定接收中国留学生。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政治文字易学,路途不远等优势成为中国人留学的最佳选择。
在留学日本的学子中,有一小部分可能开始学习法律等学科,当了解到日本音乐课和唱歌对鼓舞人心,振奋斗志的巨大作用时,他们转向学习音乐,比方说曾志忞。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
他发现日本维新以后,日本学校都开设乐歌课。
西乐唱歌,能够振奋国民的斗志和进取之心,使国民团结一致。
他开始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中国民间学校纷纷开设乐歌课,依曲填词的学堂乐歌诞生了。
从中国人鄙夷到以西为师,中国的西学东渐路程走了大半个世纪,其中迂回曲折不身处境地无法想象。
学堂乐歌的诞生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自主选择的。
这种选择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过程,每一代知识分子对如何发展近代中国,提出了虽受时代局限,却闪耀无比光辉的思想。
这些思想推动着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