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充满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音乐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媒介,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传递文化信息,增加人们的身体、心灵健康。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有许多特点,如音乐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家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音乐的特点:1、审美取向的超脱,追求的是至善至美。
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标准十分高,其取向是追求至善至美,同时也是对道德、美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我们可以从目前所保存下的一些古代乐曲中感受到这种审美标准。
例如,乐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无论从旋律、节奏、和声还是表达的情感上,都极其丰富而奇妙,充满灵性和韵味。
乐曲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意蕴,则极具文化内涵。
2、以五度音阶为体系,丰富和复杂的音韵。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体系以“五度音阶”为核心,也是整个东亚音乐的基本构成形式。
在中国古代的五度音阶中,相客称的“五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仅表现在音乐节奏、旋律、和声、器乐等方面,还能够表达一些社会文化的信息。
3、鼓音、钟鸣的节奏和乐曲的和声为古代音乐特色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中,钟鸣、鼓音是常见的节奏体系,常出现于各种节日、庆典等群众性的活动中。
古代中国人所重视的是众所周知的文化秩序。
因此,古代音乐的 rhythm 和 harmonies,反映了复杂而严格的文化秩序。
古代乐曲的和声经常使用“邻音”、“隔音”等方法,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复杂的情感。
4、音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家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历史影响和音乐成就的音乐家,如韩愈、曹雪芹、杜甫、李白等等,都是古代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成果、音乐理论的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音乐科技方面,中国的乐器设计也十分独特,比如古琴、琵琶、笛子等,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音乐文化的总结与体会

中国音乐文化的总结与体会
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从古代的雅乐、钟鼓、磬石,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音乐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形
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民族风格。
中国音乐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代雅乐、宫廷音乐以及戏曲音乐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文化
艺术,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同时,中国音乐也
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音乐来表现民族的情感与精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
众多,各种音乐形式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蒙古族的马头琴、维
吾尔族的二胡、藏族的长号等各民族的特色音乐,在中国音乐文
化中得以得到充分保护和传承。
同时,中国音乐也容纳了许多外
来音乐元素,在吸收外来音乐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独特性。
我曾经亲身体验过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
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一次古筝表演会上,演奏家娴熟地演奏
着流畅和谐的音乐,我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了那份
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
在另一场哈萨克族的音乐表演中,演奏家
们激情四溢地演奏着传统的民族音乐,我感受到了那份民族自豪感和热情洋溢的向上力量。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作为中国人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征中国民族音乐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从传统的宫廷音乐到现代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具有不可替代和独特的价值。
一、起源和历史背景中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各个地方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民族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
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音乐语言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音乐结构、旋律和节奏方面。
其中,音乐结构的特点是多样化、开放性强和音韵、意象的融合,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音乐形态。
而旋律则表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在调式、音域、音高、音色方面的特征,例如西北地区的马头琴和呼麦咏唱,以及江南地区的苏州评弹等等。
同时,在中国民族音乐的节奏方面,可以看到强调韵律感和抑扬顿挫的特点,其节拍和节奏的变化既有规律性又显得自然而然。
三、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中国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舞蹈、声乐、器乐等几种形式。
其中,舞蹈和声乐表演以华彩的动作和声音为主,使得音乐更为生动、具体和感染力。
而器乐则更加注重音色、音响效果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表现,强调个体化和情感化的特征,一些著名的器乐曲如《广陵散》、《大泽乡》等都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四、音乐与文化融合中国民族音乐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音乐风格和特色也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如《满庭芳》、《广陵散》等,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中国的乐器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创造出不同的音效和情感表达。
总之,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与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与魅力中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这些年里,这种传统音乐一直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为你讲述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一、特点1.富有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文化内涵,没有过多的表面形式。
它以情感和思想为基础,从而通过音乐来传达出自己的文化精神和内涵。
因此,中国传统音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讲究音律中国传统音乐也讲究音律的美感。
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以律动和旋律为中心,人声和乐器的搭配完美地展现了音律的美感。
3.情感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真实地表现了人们的真实情感。
它传达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其它的生活体验,使得音乐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4.古老传统中国传统音乐是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禅宗思想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体系,因此它也是古老传统的代表。
二、魅力1.文化认同感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已经走进了世界舞台。
从对音乐特点的深入了解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底蕴和魅力,从而在听众心中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
2.历史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是历史传承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传承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并且不断发扬传统的精神意义。
这种积淀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内心情感的慰藉中国传统音乐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内心情感的慰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首让人心旷神怡的传统音乐如同一股清风,可以让受众暂时远离繁琐的生活。
4.独特韵味中国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韵味。
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给予了中国民族音乐一种独有的精神风潮和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和魅力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通过传统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同中国文化,理解传统精神,与之建立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希望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及其演变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和表达,也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紧密关联的表现手段,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1. 古音句法的简约性中国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最大差异在于音乐句法的简约性。
中国古代音乐的依旧往往由较短的旋律或乐句组成,这些组成部分很少超过四个节拍。
即使是在乐曲中使用了多个乐章和一个完整的主题,音乐句法结构也仍然比现代音乐的结构简约得多。
2. 五音不全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不全,与西方音乐所采用的七音相比,古代音乐的音符数量要少得多。
这是因为中国音乐理论认为,在音乐中,每个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功能,在限定的五音中,每个音符的功能以及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下的表现效果都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3. 音律体系与音乐特点的结合中国古代音乐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它是建立在一种独特的音律体系之上的。
中国的古代音乐体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音律体系与音乐特点的结合对于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独有的音乐表现方式。
4. 音乐节奏和唱法上的独特性中国古代音乐最大的魅力之一是其独特的节奏和唱法。
古代音乐中的节奏通常是以低弱再强的三拍方法构成的,唱法上也多采用了变调和颤音等技巧,从而让音乐更加饱满丰富。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中国古代音乐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它受到了历史时期、地理位置、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音乐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1. 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考古学研究,中国最早的乐器可以追溯至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1年),音乐已成为了宫廷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文化活动。
在唐朝(618-907年)以前,宫廷文化和书法绘画早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这也间接促进了古代音乐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主要特点

中国音乐史的主要特点中国音乐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历经了多种风格的融合与变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下面就中国音乐史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多样的音乐形式中国音乐以其多样性而著称,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
宫廷音乐多是由宫廷歌舞团表演,曲调华丽、优美,受到皇室贵族的喜爱。
而民间音乐则是在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音乐形式,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民歌、戏曲音乐等。
二、独特的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使用的是独特的音乐体系,即“五音”音阶。
这个体系包括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每个音用数学比例严格计算而成,可以组成无限种曲调。
这种音乐体系的建立,使得中国音乐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具有很强的辨识度。
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中国音乐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还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戏曲等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的《诗经》中就有对音乐的描述,而儒家经典中也对音乐作出了相当系统的论述,这些对音乐的理论探讨,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戏曲音乐的独特魅力中国戏曲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古代音乐与戏曲的结合产物,通过音乐来表现传统戏曲的情感和故事。
中国戏曲音乐有其独特的篇章结构和音乐曲调,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被誉为“东方歌剧”。
五、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中国音乐历来以不断创新和变革为特点。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革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在近代,中国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经历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中国传统音乐也在不断的保护和传承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景观。
六、民族音乐的多元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传统和表现形式,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古筝、哈尼族的芦笙等等。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解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解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音乐形式、乐器演奏和音乐意义等方面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古代,音乐在宗教、祭祀、宫廷娱乐和民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各个地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体系。
二、音乐形式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多种形式,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
其中,宫廷音乐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专属音乐,通过雅乐和宴乐等形式表达君主的权威和尊贵。
宗教音乐则是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的音乐,具有神圣和庄严的特点。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而民间音乐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形式,包括民歌、民间乐器演奏和舞蹈音乐等。
三、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中使用了许多特色乐器,这些乐器不仅具有独特的音色,而且在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其中,琴、瑟、箫、笛、鼓、钟等乐器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中。
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琴音柔美悠扬,常用于独奏和伴奏。
瑟是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具有悠扬的音色和丰富的音域。
箫和笛则是中国传统木管乐器,通过吹奏不同音孔来演奏出不同的音调和旋律。
鼓和钟则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通过敲击不同部位和用力的大小来表达不同的节奏和音响效果。
四、音乐意义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它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和谐、平衡和内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人际之间的和睦相处。
它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形式、乐器演奏和音乐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与风格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先秦时代。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
二、音乐体系与乐器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体系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这五个音符组合成了千变万化的音乐作品。
而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古代音乐也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音调模式,如宫商角徵羽的变体或其他音调模式。
在古代音乐中,乐器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乐器的种类繁多,包括弦乐、管乐、打击乐等。
古琴、古筝、笛子、琵琶、钟鼓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乐器,在音乐演奏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音乐曲目与表演形式中国古代音乐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宫庭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等。
其中,宫庭音乐是贵族阶层及帝王的专属音乐,具有庄重肃穆的特点;宗教音乐则主要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旨在表达虔诚和敬畏之情;而民间音乐则较为随意和活泼,应用于民间庆典以及日常娱乐活动中。
在音乐演出形式上,古代音乐主要采用的是合奏和独奏的形式。
合奏是指多个乐器同时演奏,协调和谐,形成整体的音乐效果;独奏则是某个特定乐器单独演奏,突出乐器的技巧和表现力。
四、音乐表达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音乐强调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
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以及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投入,古代音乐传递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音乐作品往往与文学、绘画和舞蹈相结合,共同表达对自然景致、人生哲理以及历史传承的理解和反思。
古代音乐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常常涉及到传统文化符号、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这些文化元素赋予了音乐更为广阔的意义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中国古代音乐对现代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音乐在旋律、曲调和表演形式上的独特风格,为现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源泉和灵感。
许多现代音乐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古代音乐的痕迹,如部分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
同时,古代音乐也通过现代的演绎和改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讯地址:北京朝外吉祥里105号楼2门201室(100020)收稿日期:1999年11月15日・传播与传承:“中国音乐的历史与今天”学术研讨会专页・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1999年第4期J i aoX i ang —Journal of X i ’an Con servatory o f M usic●修海林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关键词】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学科隶属】 音乐文化学 传播学【内容提要】 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
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
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中,由文化的传播所引发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是就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历时的发展中,于音乐的传播中呈现出的一些主要现象作某种归纳,并试图说明其基本特征。
另外,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观点,主要形成于1987年写作《古乐的沉浮》之时,该书的第三章集中谈了“华夏古乐的传播、交流及其地域文化特征”,因此,一些具体的史料分析与例证,原书中已有的,在本文就不再例举(文中提到的,就标以页码,以便查阅)。
在全文的论述方式上,也就采取分要点叙述的方式,不作全面的铺陈、展开。
下面就谈谈我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中国音乐”的概念,应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概念。
这在我的《古乐的沉浮》中称为“华夏古乐”、“华夏音乐”。
这并非是诗化的语言。
历史上就有“古乐”的概念,《吕氏春秋・古乐篇》首用,是历史音乐的传统指称。
人说“十口为古”,《吕氏春秋》中关于历史音乐的部分,就是口传音乐史的记录,其中就有不少经与文物的互证后证明是可信的史实。
顺带说一句,“沉浮”一词,来自《诗经》中的《小雅・菁菁者莪》。
音乐是人的情感生活的载体,借喻为杨木船,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载沉载浮”。
“华夏正声”的概念,历史上是对汉魏对隋唐汉族传统音乐的称谓。
隋文帝就曾称当时作为汉魏以来汉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种清商乐为“华夏正声”。
其实,经过南北朝的文化融合,“华夏正声”虽然与汉魏传统仍然一脉相承,但也已经吸收有外族外域音乐的成份。
就象我们今天讲的中国音乐传统,我认为,其中既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现代形成的新的传统。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华夏音乐”,其自身的成份与内涵,在历史上是被不断充实、丰富着的。
“中华民族”概念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历史概念,最终形成其“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特点。
就象国外一些人类学家看到用“E thnic Grou p ”(族群)很难概括中国人讲的“中华民族”,于是只好用大写的“中华民族”汉语拼音作专用名词来用。
那么,“多民族”的文化如何能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在音乐上怎么看?为此,我曾提出,在华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形成有一个“共生文化系统”(290页),即“中华民族音乐”的共生系统,其中“因为社会历史的进化、地理环境的制约、风俗、语言、宗教信仰以及音乐传播的多种流向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夏-商-周-秦的历史延续过程,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化概念内涵不断扩大、丰富的过程。
历史上,“华夏文化”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出现的政体,就是夏朝。
于是,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种族)共同体就称“华”、“夏”、或“华夏”、“中国”,其文化亦称“华夏文化”。
如今这一概念的外延已扩展至在全世界华人那里保留、传承的中国文化。
自商灭夏,随着商族这支东夷入主中原,其本身也融入华夏。
周族源自西北,兴于戎狄之间,也融入华夏,其礼乐文化影响尤为久远。
据孔子所讲,夏、商、周礼制相承,除政体相承,也是文化的相承。
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基本形成,至秦形成完全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政体。
季札观乐评“秦声”时讲・7・的“能夏则大”,并非仅指中原音乐的发扬光大,这里的“夏”指的是一种文化传统,已是将夏、周、秦文化传统相连,是先秦华夏文化“大一统”观念的反映。
在音乐文化、教育方面,于周代礼乐教育制度中产生、并被延用数百年,经不断增删、编订,直到春秋仍用于音乐教育的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材,也是后来被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它的产生和应用,表明的正是“华夏音乐”第一次以一个相对整合的概念用于音乐教育的事实。
可惜我们今天的“国家级”音乐教材,还远没有达到其内容的丰富性。
当然,在华夏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自然会有“华”、“夷”观念上的不同。
如西周后期的楚君熊渠,就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至春秋,思想界也有“华夷之辨”,但是,当时的主流仍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
一旦形成了这样一个“共生文化系统”,就象杜甫所吟咏的,“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虽然在这样一个“共生文化系统”中,有地理、人文因素的种种差异,但其各自的特点,若脱离了这样一个“共生文化系统”,也难以了解了。
至于这一“共生文化系统”的边缘地带与其他文化系统的交织状态,也不可能是完全清晰的,只是这并不妨碍对它的整体把握。
二、我们讲“共生文化系统”,并不排除文化的差异(305页),共生本身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元素的群集聚合;而差异是促成文化生成、保持活力、有机衍化的必要条件(312页)。
华夏音乐内部的共生系统,作为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覆盖多种地域文化、包容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的共生文化系统,其存在本身,不是消解,反而是促成了华夏音乐的长期发展并且从未间断和消亡。
从更宽的文化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脱离不开其文化的生存环境,而文化生存环境本身,会因为多种历史原因而发生变异,而某一主体文化,也会在对这种文化生存环境的适应中,以及所作出的本质上的主动选择中,在文化变迁中形成自己新的特质。
就象我在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提要”中说的:所谓文化的特质,也并非一成不变。
其稳定与变异,经常是通过一定的、甚至是更在的历史文化阶段及其时空范围而体现出来的。
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人类文化不是在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共生文化系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甚至一种文化的消亡,也同这种共生文化环境来自外部或内部压力的破坏有关。
如果不是在一种强势文化的高压下导致文化的消亡,那么,在文化建设中对待本土文化和他文化进行文化选择的文化态度和所实施的文化战略,将变得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能证明上述论点,也就同时意味着,只要存在着经由文化的传播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补,这也就可能意味着原有文化共生系统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变异,或者是一种新质文化共生系统的产生。
与现实相关的问题只在于,传播方式、手段、途径的改变,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甚至突破空间距离远近的局限,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共生系统(或新的文化场),产生强烈的文化传播效应。
如近代中国音乐,地域范围基本不变,多民族构成基本不变,但是最大的变异因素是西方音乐突破原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产生新质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某些层面上脱离传统产生异质文化。
这里的新质,并不等于完全脱离传统,而异质则可以完全脱离传统。
三、中国音乐的历史上的传播,就其传播与交流的范围来说,特点是“内外兼具”(269页)。
“内”,指自身内部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传播、交流,“外”,指与它种文化区域(外族外域)之间的传播、交流。
这里从“共生文化系统”内部中历史上的音乐传播、交流来看,其文化特征作一种表面上的概括,可以说是“东西南北,共生共荣”。
从各历史阶段看,这种特征有几个方面:1.互为认同。
历史上南北音乐,有南乐之北用,也有北乐之南用。
早期的,有氏族社会后期颛项氏作乐中“效八方之风”,汇聚、融合四方之乐的例子(292页),也有先秦时期屈原在楚祭祀乐舞《九歌》借北方神祗、以及楚宫廷宴饮中的四方之乐(296页),都表明了这一点。
只是文化的吸收与兼容并不意味着文化自身的品格就要改变,这是应当充分意识到的。
南北音乐在“华夏音乐”大文化圈中的互为认同、南北合体,历史上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大唐雅乐中南北音乐合体、杂用胡音的例子(303页)2.两大流向历史上,在中国音乐的文化传播中,可以说形成有东西、南北两大文化流向。
这存在于整个中国音乐的历史文化传播过程中。
其特征有二:(1)外部特征:先西而后东这主要是指与外族外域音乐的传播与交流。
以经由丝绸之路形成的音乐交流为典型代表。
先西而后东的传播,从地理条件上讲,是先内陆而后海上。
若从局部地理方位上讲,内陆是由西向东,海上是由东向西。
但从世界地理方位上讲,传入的仍是西来文化。
这在古代包括中东、波斯,以及经由丝路传入的印度文化,而相比之下,南部的“丝绸之路”影响不如西部的丝绸之路影响大;近代则特指欧洲文明,虽然其主要传入来自海上,但仍称其为“西学东渐”。
(2)内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这里主要是指华夏文化圈内南北两大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这种传播与交流,通常与战争、通商、政治等大文化环境因素相关。
一种是由北而南的文化传播,最早的源头,可上溯至尧、舜、禹与三苗长达百年的战争,是由北往南压;两晋时“五胡乱华”,是造成北方清商乐南播的直接原因。
后来,在战争中,南方的清商乐也传到北方;宋、金、元时期,北方杂剧音乐对南戏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
另一种是由南而北的文化传播。
与由北而南是为“对流”。
这在汉代就已出现,所谓“楚声”的传播即是(299页)。
明清之后,不时出现由南而北。
音乐史上,明代南戏流行。
原属南方地方声腔的昆山腔,成为流行全国的“官腔”,所胃“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近代音乐生活中由南而北与由西而东的传播相关。
这是因为,同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有关,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经济舞台重要的“场景”,主要在南方。
西乐的传播,从大文化格局来看,主要集中在南方或沿海。
翻翻《中国音乐辞典》,・8・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出生地与主要活动地,绝大多数都在南方。
这方面,可以做系统的调查和史料梳理、分析,可以是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
四、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要谈传播与传承的问题,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大问题。
这方面学术界近期有不少论文发表。
大多数的分析是较为冷静的、客观的,尽管也有观念上的差异,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有益于当代中国音乐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