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中提示语的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中提示语的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中提示语的使用发布时间:2021-07-21T01:55:24.004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21年1月总第189期作者:杨雪[导读] 我认为可以巧用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语,帮助我们展开有效的略读教学。

吉林省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136300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部编版语文教材略读课文提示语的设置,切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提示作用,对学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发展的学习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文提示语为研究对象,充分挖掘其价值,提出科学系统的使用建议,以便使教师能巧妙运用提示语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提示语使用方法价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可见,略读课文在学生的实践中承载着非常艰巨的重任。

我们教师该怎么教略读课文呢?我认为可以巧用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语,帮助我们展开有效的略读教学。

一、提示语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针对于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终极目标,而略读课文的课前提示也往往体现了这一特点。

教师只有了解了提示语的编写意图,才能为自己使用教材和达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二、提示语是教师确定教书思路的“参谋”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到作者的思路和编者的思路,并以他们的思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就是编者思考的结晶。

因此,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前,要好好研究一下课前提示,巧用课前提示,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思路。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小虾》的课前提示语是:“默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11-03T02:38:50.548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7期作者:张进[导读] 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的思维、理解、认知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在切实夯实自身认知基础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浓厚的阅读兴趣。

张进定边街道学区陕西榆林 718699摘要: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的思维、理解、认知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在切实夯实自身认知基础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浓厚的阅读兴趣。

而批注式阅读的渗透与运用,则为学生高质量、深层次阅读的落实提供了铺垫,搭建了平台。

且对于学生充分把控阅读内容、文本、片段,开展针对性批注、发散性标注、灵活性备注注入了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批注式阅读的践行,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真正将阅读教学活动还给了学生,为学生思维激活、认知提升、潜能开掘、素养塑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证。

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时,应加强对批注式阅读的渗透与运用,并适当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化、针对性“批注”技巧,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阅读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困惑等开展阅读,在读与思中获得认知蜕变。

来确保高年级阅读教学效能的提升,构建起更为完备、丰富的认知体系。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运用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相比,由于批注式阅读的开展形式比较灵活,引导途径比较丰富,以致其对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认知基础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更具运用价值。

而且,在实施途径上,批注式阅读重在以阅读文本为载体,并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感知、思考、疑惑等,利用直观而简洁的文字、线条、符号、图形等对阅读素材中涉及的语段、词汇、句子等进行批注、标注、备注,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结构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进而达到提升阅读效能,升华学生思想情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提示”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提示”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提示”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王显栋【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1(000)005【摘要】现行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便利教与学,在每篇课文前面都提供了"阅读提示",根据教读或自读的不同特点要求,分别编写了"预习提示"、"自读提示"。

在课堂上进行"提示"教学,以"提示"促进阅读教学,其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自学能力,因此,以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为主,帮助学生会读、会用、用好课文前的"提示".找到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方法,我们把这样的教学活动叫做"提示"教学。

文前"提示"是与教材密切配合,与教学参考书配套的教与学的参考材料。

它对教师来说,给予教师启发学生阅读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启发学生自学理解教材的向导。

"提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形式多样的特点。

总的看来,"提示"一般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布局谋篇、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几方面来做总体的概括和说明。

有少部分课的"提示"简介时代背景,或简述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等。

这些"提示"包容了阅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训练要点。

"提示"抓住课文的关键处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的思路。

各篇"提示"虽然在结构上大体相近,但绝不千篇一律。

"提示"因文而宜,各有侧重,各篇"提示"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训练的要求指津都相应变化,循序渐进,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思路。

因此,备好"提示"教学,教学生会读、会用"提示",是十分重要的。

【总页数】2页(P137-138)【作者】王显栋【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相关文献】1.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J], 郭仁娟2.精心设计导学提示合理安排教材阅读——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与“读” [J], 陈庆宪3.浅论语文教学中阅读提示的功能及运用 [J], 袁勇4.阅读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蒋振苗5.阅读提示在自读课文中的作用浅谈——以《再塑生命的人》教学为例 [J], 徐慧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阅读教学提示语策略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提示语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语文阅读教学提示语策略研究作者:朱柯珂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提示策略以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所谓提示语策略,就是教师以“关键词”为基础,以“思路引导”为手段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提示语策略就是一种思想层面的师生互动策略,是教师引导、优化学生阅读思路的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提示语策略;教学策略对小学生来说,文本阅读如若缺乏引导、指示,经常会碰到思路卡壳的情况,容易打击阅读兴趣和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语文阅读的重难点,并灵活地运用提示语策略,引领学生疏通阅读思路。

如此,学生即使在遇到思路卡壳的时候,也能通过提示语正轨阅读思路。

以此,不仅能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信心,还能保障其阅读过程的平顺稳定。

那么,具体应当如何运用提示语策略呢?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各位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案。

一、提示语策略所谓提示语策略,核心就是关键词,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或是串联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等等。

它们仿佛是一根线,学生只要顺着这根线往下走,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文章,记忆故事情节。

此外,提示语策略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通过与思维导图相融合,提示语策略才能被学生认知和理解,继而帮助学生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快速、高效的解读文本内容。

总之,提示语策略总共包含三个关键词,即“关键词是核心”“思路引导为主线”以及“融合思维导图”。

二、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的运用提示语策略(一)秉持“人本教学”理念是基础1.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对教师来说,提示语策略是为学生而制定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学会使用提示语是最终目的。

基于此目的,教师必须要秉持“人本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启发作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提示在自读课文中的作用

阅读提示在自读课文中的作用

阅读提示在自读课文中的作用作者:何莹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6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教读课文的正文前有课前预习,后有思考探究,而自读课文只有旁批和阅读提示,在教材中不再设置课前预习和思考探究。

因此,阅读提示在自读课文中起着“抓手”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

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中去,能更好地掌握学到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本文以《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为例,谈谈阅读提示在自读课文中的作用。

一、提示阅读方法,辅助文章阅读阅读提示提示了文章的阅读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能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关注标题,提出问题。

《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提示中写道:“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揭示主旨的标题。

”在一篇文章中,标题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或者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在阅读时,关注并思考文章的标题至关重要。

学生在分析文章标题时,围绕标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提示已经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思考,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学生的阅读可能会漫无目的,浮于表面。

如学生读过《再塑生命的人》后,仅仅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的故事,却不能进一步思考并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除了阅读提示中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阅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阅读文章,关注与标题照应的语句。

《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提示中写道:“……注意到一些与标题照应的语句,比如开头‘最重要的一天’‘截然不同的生活’等。

”《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而文中很多句子与标题都有联系,关注并分析这些句子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的思维、理解、认知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在切实夯实自身认知基础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浓厚的阅读兴趣。

而批注式阅读的渗透与运用,则为学生高质量、深层次阅读的落实提供了铺垫,搭建了平台。

且对于学生充分把控阅读内容、文本、片段,开展针对性批注、发散性标注、灵活性备注注入了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批注式阅读的践行,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真正将阅读教学活动还给了学生,为学生思维激活、认知提升、潜能开掘、素养塑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证。

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时,应加强对批注式阅读的渗透与运用,并适当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化、针对性“批注”技巧,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阅读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困惑等开展阅读,在读与思中获得认知蜕变。

来确保高年级阅读教学效能的提升,构建起更为完备、丰富的认知体系。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运用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相比,由于批注式阅读的开展形式比较灵活,引导途径比较丰富,以致其对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认知基础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更具运用价值。

而且,在实施途径上,批注式阅读重在以阅读文本为载体,并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感知、思考、疑惑等,利用直观而简洁的文字、线条、符号、图形等对阅读素材中涉及的语段、词汇、句子等进行批注、标注、备注,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结构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进而达到提升阅读效能,升华学生思想情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借助批注式阅读来开展高年级阅读教学指导时,应以学生的认知实际、发展诉求为引领,来践行批注式阅读的思想与要求,来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最擅长的途径对所阅读的文本开展“批注”,就自己阅读中的疑惑、问题、难点等借助灵活多样的方式直观呈现。

在批注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开展探索,深度体验,来不断丰富自身认知体验,全面增强自身认知能力,开启快乐而和谐的认知发展旅途。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指导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阅读指导的实施中,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1. 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同时,阅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

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阅读指导的原则和方法(1)提前预习:在阅读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了解生词和陌生知识点,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注重语境: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境,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掌握正确的理解方法。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培养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文章,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思维训练: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字,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提供反馈和指导: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阅读方法,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3. 阅读指导的实施(1)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可以选取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2)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辅导或小组讨论,帮助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提示语提高阅读能力

运用提示语提高阅读能力

运用提示语提高阅读能力作者:章丽英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6期浙江富阳市富春第四小学(311400)章丽英一、合理使用提示语的必要性在人教版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文章的中间部分或结尾常常会插入一些提示语。

这些提示语在教学中具有导向性,具有教学价值。

仔细研究,我发现教材编排的提示语包含着如下几种类型:(1)理解词语,品味感受,如“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等;(2)句段欣赏,推敲写法,如“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3)深层领悟,挖掘主题,如“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4)动笔实践,习得语言,如“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设置这些提示语的目的何在?一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指明方向,落实学段目标;二是对教学进行指导,对教师研读教材进行提示;三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以提示语为支点,提高阅读能力1.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文中的提示语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是一个有效手段。

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文中提示:“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一提示,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1)学生朗读此段,问:蟋蟀与别的昆虫对住宅的要求有什么不同?(2)抓住“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弃去毫不可惜”,比较蟋蟀与别的昆虫对待住宅的不同态度,以此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

(3)读文思考: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引导学生朗读下文,深入理解其住宅的特点。

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关注提示语,告诉学生该用什么方法阅读并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同时,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语文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提示是指介于课文标题与正文内容之间方框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由编者所写,语言不多作用可不小。

它往往是帮助读者打开文本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提醒读者学习文本之法
案例1:毛泽东《沁园春?雪》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有了编者的提醒,教师可以预设: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中壮美的雪景和恢宏的历史画卷的基础上,去领会诗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情怀。

案例2: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朗读课文,让我们领略这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家充满激情的语言,领略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物的思想光辉。

二、牵引读者赏析语言特色
案例3:张岱《湖心亭看雪》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清新淡雅的语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赏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案例4:胡适《我的母亲》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解读朴实的语言,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而怎么解读,又是一个难点,教学时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句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去细细品味朴实语言所蕴含的深情。

三、呼唤读者感受情感真谛
案例5:西蒙诺夫《蜡烛》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之久的结婚喜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感情和友谊是那样的悲壮而崇高,它没有国界,超越民族和种族。

教学时,呼唤学生感受那悲壮而崇高的情谊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6:江河《星星变奏曲》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只有经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那么,诗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灵劫难呢?教师带着学生一起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走进诗人寻找光明与追求自由的精神世界,感受文革中的那一代人被压抑却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珍贵情感。

四、诱导读者探究人物形象
案例7: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
美谈,至今流传。

这里,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小时候就初露锋芒。

年纪小小的元方,能明辨是非,敢说敢做。

教学时,诱导学生赏析两位聪明可爱的小神童形象,不失为一种享受。

案例8:孙犁《芦花荡》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那么,撑船老头子的自信自尊、柔情热血与仇恨在文中是怎么表现的呢?编者洗练的概括阐述,对解读文中的人物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启发读者洞察社会百态
案例9: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一层。

”皇帝为什么会做如此愚蠢的事?为什么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作家通过这篇童话映射出当时社
会怎样的一种状态?这是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

案例10:吴敬梓《范进中举》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引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它引发读者思考:故事的“悲”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悲的?故事的“喜”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喜的?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去洞察,对文本的解读将会更加深入。

阅读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这些。

编者总是费尽苦
心,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牵引读者破解文本最有价值的密码。

巧妙地提取阅读提示的信息并运用它,常常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