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原住民

合集下载

从同化到多元化

从同化到多元化

从同化到多元化发展民族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纽带,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与此同时,民族教育政策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势必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这就导致统治者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既可能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也有可能与之相背。

当两者背离到一定程度时,作为政策接受者的少数民族会要求统治者对政策进行改革。

此外,其它因素如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平等意识的唤醒等等,也对既定的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必定会逐渐对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进行调整。

纵观20世纪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民族教育政策,大都在先期以同化教育为主,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日渐消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抗争,这一政策又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多元化教育是一种旨在保持本身文化特征的基础条件下,具有与其他文化均等的机会去学习所在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

多元化政策的实现,正如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所言,是“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

这种从同化到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政策嬗变过程,在我国的台湾地区表现得较为典型。

台湾原住民族是指在汉族移居台湾以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曾被称为“山胞”、“高山族”等。

根据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最新认定的标准来看,台湾原住民族含13个少数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雅美族(达悟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和撒奇莱雅族。

目前台湾原住民有45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主要居住在台北县乌来乡等30个山地乡及屏东县满洲乡等25个平地原住民乡镇内。

由于历史、环境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对于汉人而言,原住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属于台湾弱势群体。

在原住民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台湾当局以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原住民族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并根据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在各个时期推行了一系列不同的政策措施。

日据时期台湾长老会原住民传教活动及其衰落探析

日据时期台湾长老会原住民传教活动及其衰落探析

The Analysis of the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the Natives of Taiwan’s Presbyterian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Their Fading 作者: 崔晓阳
作者机构: 惠州学院,广东惠州516007
出版物刊名: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103-10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台湾地区;日据;长老会;原住民;文化
摘要:晚清时期台湾长老会在原住民中发展迅速,但在日据时期却发生了明显的衰退。

原住民分为平埔族和山地原住民,平埔族地区传教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原住民受到汉人攻击和土地的流失,而山地传教则受到殖民当局"理番"政策的影响而进展艰难。

无论是平埔族还是山地原住民,传教衰落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文化劣势。

原住民族基本法

原住民族基本法

幾個重要概念:原住民族基本法2005/02/5 公布第一條一、原住民族: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其他自認為原住民族並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民族。

(目前,13族,薩奇萊雅)二、原住民:係指原住民族之個人。

三、原住民族地區:係指原住民傳統居住,具有原住民族歷史淵源及文化特色,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地區。

(含30個山地鄉與25個平地鄉(鎮))四、部落:係指原住民於原住民族地區一定區域內,依其傳統規範共同生活結合而成之團體,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核定者。

五、原住民族土地:係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及既有原住民保留地。

第19條原住民得在原住民族地區依法從事下列非營利行為:一、獵捕野生動物。

二、採集野生植物及菌類。

三、採取礦物、土石。

四、利用水資源。

前項各款,以傳統文化、祭儀或自用為限。

第20條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

政府為辦理原住民族土地之調查及處理,應設置原住民族土地調查及處理委員會;其組織及相關事務,另以法律定之。

原住民族或原住民所有、使用之土地、海域,其回復、取得、處分、計畫、管理及利用等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第21條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

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

前二項營利所得,應提撥一定比例納入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作為回饋或補償經費。

第22條政府於原住民族地區劃設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林業區、生態保育區、遊樂區及其他資源治理機關時,應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並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其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土著居民_精品文档

土著居民_精品文档

土著居民导言土著居民是指在特定地区生活并世代居住的原住民族群。

土著居民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维护环境、保护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到来,许多土著居民面临着文化冲突、社会排斥和资源掠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土著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和传统文化。

第一部分:土著居民的背景土著居民是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他们在各自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通常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依赖于土地、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

他们传承了数千年的智慧和知识,从事渔、猎、农耕和手工艺等活动。

尽管土著居民在各自社群中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但他们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土著居民往往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面临着教育、就业和医疗资源的不足。

与此同时,土著居民还常常遭受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导致其文化和传统受到威胁。

第二部分:土著居民的权益保护保护土著居民的权益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土著居民享有与其他公民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首先,法律和政策是保护土著居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土著权益保护的法律,确保土著居民在土地、文化和语言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政府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土著居民的教育、就业和医疗条件,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土著居民权益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的土著人民权利宣言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法律工具,旨在保护土著居民的权益。

此外,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通过项目和活动,为土著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自主权。

第三部分:土著居民的文化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土著居民的文化对于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土著居民的传统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土著居民凭借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熟悉和传统知识的积累,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许多有益的信息和经验。

台湾的高山族名词解释

台湾的高山族名词解释

台湾的高山族名词解释台湾的高山族是岛上原住民族群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高山族成为了台湾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高山族的名词含义,以及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现状。

一、高山族的词义解析高山族一词的出现较早,它是在台湾专有的原住民族称呼体系中对该族群的称谓。

高山指的是他们原本生活的地方,他们生活在中央山脉的高山地区,因此得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山族的正式名称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更常使用的是阿美族。

二、高山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高山族的传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他们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

以阿美族为例,他们的居住地通常位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这些地方充满了茂密的森林、急流湍瀑和美丽的山川。

阿美族人对自然痴迷,他们崇拜大自然中的山神、水神和森林神,将他们视为守护神来崇敬。

在高山族的祭祀仪式中,舞蹈和祭祀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们通过表演独特的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谢。

高山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其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他们以手工编织的布料为主要材料,经过反复的手工加工制成服饰。

阿美族的传统服饰是以纯朴的颜色和花纹为特点,常常使用黑、白和红三种颜色。

这些色彩代表了高山族的信仰、生活和传统价值观。

三、高山族的社会现状和保护对于高山族来说,保护其独特的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然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高山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土地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机会的缺乏,许多高山族人被迫离开他们的传统家园,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为了保护高山族的传统文化,台湾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他们设立了原住民文化中心和博物馆,致力于收集、保存和展示高山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此外,政府也鼓励高山族人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加强对其土地和资源的保护。

然而,保护高山族文化的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便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了解和参与的机会。

同时,土地问题和经济压力等现实问题也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以保护高山族的权益和生活方式。

台湾目前的统计数

台湾目前的统计数

資料來源:.tw/group/Info3.asp,原住民觀光產業資訊網 .tw/INTRO/FMINTRO.HTM,行政院原委員文化園區管理局
資料來源:.tw/food/food-1.asp,原住民觀光產業資訊網 .tw/INTRO/FMINTRO.HTM,行政院原委員文化園區管理局
噶瑪蘭族的文化
•噶瑪蘭人的原始生產方式係游耕(旱田農 作)、焚獵、捕魚、打鹿等自給自足式的 採集經濟。 •自己釀酒、製鹽,栽麻織布為衣,住屋以 茅草竹木為材料。 •婦女是農業上的主要工作者,捕魚打獵則 為男子專業,小孩子到十歲就得學習打鹿 鏢魚。
太魯閣族的文化
•紋面:紋面在男子是成年與勇敢的象徵, 女子是成年與美麗的象徵。 •貝珠衣:綠豆顆粒般之白色貝珠,穿綴於 服飾,成為太魯閣族的衣飾文化。 •舞蹈: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式表演,以女 性為主,男性舞步簡單且多以左右前後 跨步方式為主。 •織布:織布的技術精湛與否,也是部落中評斷 女子能力與社會地位的標準。
雅美族的文化
•食: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 •服飾: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帶是雅美人的標 誌。 •飛魚文化: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 •音樂:雅美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 利。 •舞蹈:除了小米豐收節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 的舞蹈均為女子的專利。
卑南族的文化
•食:以小米、旱稻、乾藷、里芋為主。 •服飾:男性服飾以青年的服飾最美; 女性服飾以適婚少女衣飾最為完整。 •刺繡手藝: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 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巫師:目前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 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
•多樣的原住民文化是台灣寶貴的資產,多 元複雜的語言,更使台灣成為南島文化研 究的重鎮。
•從維護文化多樣性及原住民族權益保護觀 點看,臺灣原住民族數百年來歷經外在政 治環境之劇變與衝擊,其傳統文化正在逐 漸流失。

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考

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考

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考●杨晓斌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的探讨,认为日本侵略者大力推进这一教育的实质,是试图以此为契机,对台湾少数民族实行同化。

关键词日据台湾蕃童教育所青年团作者杨晓斌,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福州350003)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占领,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训示”中指出,“若欲拓殖本岛,非先驯服生蕃”。

民政局长水野遵在施政报告《台湾行政一斑》中认为,“教育蕃民是我政府的责任,开发蕃地是培养富源之要务”。

日据当局将原住民视为“无知、自灭民族、劣等人种、未开化之野蛮民族”,急欲实施同化教育。

这除了企图以此巩固统治外,也有掠夺台湾山地自然资源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1896年4月,日据当局设置抚垦署,负责管理原住民的抚育、授产、取缔及“蕃地”开垦、制造樟脑等“殖产”事项。

抚垦署发布“有关番人番地调查事项”,派员深入蕃社与原住民接触,调查原住民的风俗习惯及所在山林资源的翔实资料。

从1897年开始,实施原住民教育成为抚垦署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林埔抚垦署长斋藤认为,“番人教育应以智育为主,德育次之。

智育应以极其简易者为限度。

而招来番童于抚垦署,不易实行,故宜派遣署员到达番社,从事一般抚育,行有余力,则以教之。

又当教育番人,尤需斟酌宗教也。

”埔里抚垦署长枪山认为“拟设投产场于番社,派员常川驻在,从事投产,一面教授蕃童以五十音及度量衡之用法,想抚育番人,应与授产并行也。

”①这一时期,日据当局将原住民依汉化、归顺的程度分为“熟蕃”与“生蕃”。

“生蕃”分布在山地,人口总数多达10余万人。

已汉化的“熟蕃”放置在地方行政的架构下管理。

生活在山地的“生蕃”则列入“殖产”的农林项目中,由“番人抚育”、“抚垦署”等部门共同管理,“生蕃”所生活的山地区域则被列为“理蕃区域”。

台湾总督府嘱托伊能嘉矩调查山地情况后认为,原住民文明程度较低,但可通过教化使之成为文明的人类。

日据当局采纳该教育方针,针对开化程度不同的原住民区域,采取对南部的国语传习所制订教育原住民学童的措施,而北部则实施简易的原住民教育。

非洲土著人

非洲土著人

非洲土著人简介非洲土著人,也被称为原住民或土著民族,是非洲大陆上最早居住的人类群体之一。

他们在非洲各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非洲土著人的起源、分布、生活方式、文化和现状。

起源和分布非洲土著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可能是从其他地区迁移到非洲的,也可能是在非洲演化而来的。

无论起源如何,他们已经成为非洲大陆上的主要人口群体之一。

非洲土著人分布在整个非洲大陆的各个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中部大湖区、南部高原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

不同地区的土著人群体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非洲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因地区和群体而异。

他们大多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维持生计。

一些土著人群体也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中,非洲土著人掌握了许多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

他们知道如何寻找食物和水源,并利用植物和动物资源进行生活。

土著人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互助合作的关系,共同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

文化传统非洲土著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他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着神话、传说、歌唱、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传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

许多非洲土著人也拥有自己的语言。

据统计,非洲有将近2000种不同的土著语言。

这些语言反映了土著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

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土著语言正逐渐消失。

现状和挑战非洲土著人的现状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土著人被迫离开传统的居住地,迁徙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土著文化的衰退和土著语言的减少。

另外,非洲的土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包括非法狩猎、森林砍伐和采矿活动。

这些活动破坏了土著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破坏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为了保护非洲土著人的权益和文化传统,国际社会和非洲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灣族的精神信仰:
• 排灣族人相信靈魂,祭祀祖靈、崇拜自然,
屬多神論觀念。排灣族對神的觀念認為有 善惡之分,有強弱之別。善神予人幸福、 豐收、多獵。
• 人的病痛則是惡神依人的行為所給予。善
神是有力的強者,只要崇信祈禱便可獲得 善神的幫助。
經濟生活:
• 排灣族其生產經濟之主要特色,乃封建土
地制度所形成之地主貴族佃農階級分劃與 租賦服役制度,以及貴族發展裝飾工藝特 權
◎卑南族經濟生活
• 卑南族的傳統經濟是以山田燒墾的農業為
主,農產品有小米,芋頭,甘藷,樹豆等; 以漁獵為副。
• 就經濟活動而言,生產與消費是主要的現
象,分配則以禮物贈與的方式來進行,少 有交易的現象。家庭是一個共同生產,共 同消費的經濟單位。在勞力不足時,也有 勞力交換的情形發生。
◎卑南族的社會生活
婉高吭,也有少年專有的歌舞。兩性雖同在雙手 交叉的舞隊中跳舞,舞步卻因祭儀中兩性間社會 秩序結構的差異性而有所不同。不過卑南族由於 漢化極深,加上沒有文字的記載,卑南族的文化 傳統承繼堪憂。
◎卑南族社會文化(二)
• 卑南族雖然有共同的語言及風俗習慣,但
每個部落都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單位,部落 與部落之間,可能因為些許糾紛引起仇殺 或襲擊等。
◎卑南族精神信仰
• 卑南族的傳統巫術十分盛行,古昔女性多有習巫之俗,巫
師平常就有固定傳習之過程,巫師也具有一定之社會地位。

卑南族女巫盛行,其施作的範圍很廣,主要是為人治
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頭目與貴族也享有 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 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 百步蛇紋等
服裝特色(二):
• 表示貴族階級的徽號,並展示權勢,排
灣族的女子,不僅勤奮田間和家事的工作, 個個還是精於織布及刺繡的手工藝。排灣 族人男子善木雕,女子則有織繡的才能。
飲食文化:
喜用石板烘烤芋頭。他們喜歡把粟或芋頭 搗碎,加入獸肉扮成餡料,用月桃葉
• 包著製成的食物叫「阿拜」。此外,魯凱
族有超高的狩獵技巧,各種飛禽走獸都是 他們食用肉的來源。
排灣族 分布:
• 排灣族以現今行政區而言,分布地域包含
屏東縣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 獅子、牡丹、滿州以及台東縣金峰、達仁、 大武、太麻里等地。
魯凱族的精神信仰:
• 台灣原住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在超自然的
分類上,一切萬事萬物的形體和創造皆和 天有關係。
經濟:
魯凱族人傳統的經濟生產方式是依於自然條
件,以山田燒墾農耕為主
服裝特色:
• 魯凱族服飾的式樣男子而言,代表善於狩
獵的勇士。另外,陶壺、百步蛇紋、蝴蝶 紋都是族人常用的圖案。
飲食文化:
• 魯凱族以小米、芋頭等澱粉類作物為主食,
• 排灣族以粗耕、狩獵、採集野食維生方式,
檳榔與小米酒為慶典禮物的特色。排灣族 以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藷為主食,以豆 類、南瓜、野菜為副食。
• 烹調法以煮、蒸、烘法為主,排灣族日常
生活以小米飯、小米粥、小米飯糰、米飯、 菜粥、烘芋、煮芋、煮甘藷、烘甘藷、糯 米糕及小米糕為主食;以獸肉,尤其鹿、 山羊與山豬為主要肉食,輔以山溪魚類、 蝦與蟹等。排灣族的調味品比較單純,有 鹽、香薑、辣椒、脂油與蜂蜜等。
資料來源:
• /%B3%CD
%B1%DA%C2%B2%A4%B6.htm
• /%B3%CD
%B1%DA%C2%B2%A4%B6.htm
◎卑南族族群分布
• 卑南族乃台灣原住民十族之一,集中分佈
病與驅邪和祈福,亦要幫族人協尋失物、走失的牛隻,還
要為小孩收驚招魂等。
• 現在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病、驅邪及執行生命禮
俗。
• 台灣原住民的占卜徵兆很盛行,由於某些自然現象和事物
變化被認為有預知吉凶的徵兆,人們因此在出獵、征戰、
耕作以及祭祀過程中,十分留心徵兆變化,甚至先行占卜,
以決定行動的可否與步驟。
• 卑南族的社會組織上,雖有年齡階層組織,卻不
像阿美族那樣嚴密;雖然有頭目,但其地位並不 像排灣族那樣崇高,而且土地皂理權也不屬於他 們的。會所是整個部落公共事務的推動中心。
• 組成會所的分子理論上是本部落的男性青少年。
會所分青年會所與少年會所,是年齡階層養成教 育場所,也是軍事組織中心和部落財產單位。
卑南族的社會生活(二)
• 一個部落中,有若干個祭祀群。祭祀群以
靈屋為中心在一年兩次的收獲祭時舉行祭 祀。
• 理人地位崇高,他也就是部落的祭司,與
豐年祭有關的各種祭祀,是由巫師來主持, 家庭對祖先的和種祭祀也經巫師之手。
◎卑南族神話傳說
• 卑南族可以分為「南王群」和「知本
群」兩大系統,依據卑南族祖先起源的神 話傳說,「南王群」和「知本群」兩個系 統對於自己的鼻祖出自於哪裡,都各有各 的說法。
• 南王群說他們的祖先出自於「竹子」;
知本群則說,他們的始袓源自於「石頭」。
◎卑南族服飾特色
• 卑南族傳統男子穿著皮套衣、皮套袖,節日胴衣
加繡飾。近代卑南人男子的服飾以藍、黑、白色
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則穿佈滿菱形
紋飾、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

卑南族傳統女子纏頭巾,穿窄袖,下身穿開
下襟刺繡長裙束膝褲(綁腿)。服飾以白、黑色
• 排灣族居住在環境較為貧脊的山坡地上,
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輪休方式耕作 作物、原始旱田農業為主
經濟生活(二):
• 生產的目的除自用外,一部份做為繳給貴
族的租稅,排灣族除了農業經濟生產外,
也兼事狩獵、畜養及山溪捕魚,是為肉類 食物的主要來源。
服裝特色:
• 排灣族貴族階級有權利穿著華麗的服飾,
於花東縱谷尾端台東扇狀平原附近,即台 東市及卑南鄉一帶。
◎卑南族社會文化
• 傳統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由於社會的
改變,已漸漸融入父系社會的制度。傳統 社會組織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 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邪、治病、祈福;
• 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另外,卑南
族也有年齡階層組織,惟不像阿美族那樣 嚴密。
上衣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長裙。卑南族女
子的胸兜,為漢式的剪裁。
◎卑南族歌舞文化
• 卑南族由於狩獵時嚴禁女性參與,因此男子
在舉行年祭時所唱之「猴祭」、「大獵祭」、 「年祭」等祭歌是專屬男性的歌。相反的,婦女 工作團的「工作歌」等,則是專屬於卑南族女性 的歌。
• 卑南族有婦女專有吟唱的歌曲舞步,曲調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