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三
潮汕先民源流考述

潮汕先民源流考述潮汕先民源流考述作者:黄赞发潮汕一带见于史籍记载,最早可溯及秦皇之遣戍揭岭一说,虽至今尚有争议,但从考古发现和对古籍的分析,我们还是不难看到潮汕地区也确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地质学和古海岸变迁的研究结果已表明,潮汕地区除汕头市区和澄海韩江三角洲成陆较晚外,其余的山地、丘陵均在远古即已先后成陆。
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胼手胝足,开辟草莱,创造了潮汕地区的远古文化。
一、从南蛮到百越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几乎都用“蛮”字来概称南方的远古居民《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
“蛮”字古时写作“”,并不从虫,也并无褒贬之义。
后来加入“虫”部,则是寓有南人事奉龙蛇类为图腾之意。
南蛮的势力范围很广,部属繁多。
长江流域直至越南北部都是南蛮各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潮汕地区也不例外。
据南宋郑樵《通志》所载,除防风氏,夏、商的诸侯,没有一个是在江南的。
周朝势力较为南展,但也只达到长江流域。
而且,楚、吴、越等诸侯国也只不过给周天子一个宗主权,其属下人民仍都是南蛮人。
《逸周书?王会解》述及商王朝明令四方献贡物,有云:“正南欧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晋孔晁注释欧邓等六国,明确地说“六者南蛮之别名”。
据考,这南蛮六国,桂国,在今广西境内;九菌在今江西境内;百濮在今湖南境内;欧邓当在两湖一带。
损子、产里二国则史籍语焉不详。
而“正南”尚未言及闽、粤两省。
因此,潮州应属南蛮何国,也就无从稽考。
但有一点却是可以明确的:由于潮汕与闽南两地山水相连,所以民情风俗向来相通。
正如《舆地纪胜》所说:“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
”有趣的是,这种“无漳潮之分”的风俗,竟可一直追溯至史前时期。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的分析,潮汕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有古人类的活动踪迹。
象山人(南澳)就是其代表。
象山文化距今约8000年,与略早些的漳州史前文化在石料选用,石器品类和加工工艺上都十分相似。
潮汕历史文化知识

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第三节气候宜人,江河纵横一、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潮汕的纬度较低,北回归线从南澳岛、庵埠、莲塘、河婆等地通过,把全区一分为二,亚热带地区的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暖,而亚洲大陆东岸的夏季风给潮汕带来丰沛降水。
水热结合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使潮汕平原土地生产力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丰富的水热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潜力提供广阔前景。
长夏无冬,秋去春来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强烈的热带色彩,但不是真正的热带,这一点从我们的周围可以观察到。
漫步在汕头市区海滨路,挺拔的椰子树给滨海城市带来一派热带风光,但却没见到像海南岛那样硕果累累的椰子。
椰树是典型的热带植物,它虽然能在潮汕生长,但受温度限制,不能开花结果,个别结了果也是空壳一个。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
由于纬度较低,潮汕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加上海拔高度低,所以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21—22℃,一月份最冷气温仍达13—14℃,七月份最热为27.4—28.4℃。
虽然与全球同纬度地区比较潮汕冬季的气温偏低。
如古巴哈瓦那(北纬23。
09‟)与汕头纬度相近,一月份气温超过22℃,比汕头高出8℃,这是由于潮汕受到干冷的冬季风影响的结果。
不过,从全国来看潮汕冬季气温仍然是比较高的。
按气候学的标准来衡量,潮汕没有真正的冬季。
气候上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候(五天一候)平均气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
根据这一标准,潮汕夏季长达6个月,其余为春、秋季。
这就是潮汕气候上“长夏无冬,秋去春来‟‟的基本特点。
正当北国数九寒天,漫天飞雪之时,潮汕大地一片翠绿,生机盎然。
潮汕的冬季少有霜日,大部分地方农作物全年生长,群众利用冬季进行冬种,实现一年多造,耕地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特别是冬种蔬菜,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所以潮汕的土地人口承载量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所能养活的人口比全国高出几倍。
潮汕的冬季温暖,夏季却又少有酷暑。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摘要: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潮汕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特点以及其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个富有活力的文化。
1. 引言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2. 潮汕文化的历史潮汕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潮汕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当地地域特色。
潮汕地区曾是海上贸易重要枢纽,这促进了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对潮汕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潮汕文化的传统特点潮汕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传统特点:•饮食文化:潮汕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潮汕菜以其精致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口味风格受到赞誉,如潮汕火锅和客家菜等。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尤以潮汕音乐和潮剧(歌仔戏)为代表。
这些音乐形式在宗教仪式、节庆和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地区的木偶戏和皮影戏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观众。
4. 潮汕文化的饮食、音乐与民间艺术潮汕文化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饮食文化:潮汕菜在中国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风格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喜爱。
潮汕火锅的特色食材和汤底成为美食文化的亮点之一。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音乐和潮剧在地方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体现了潮汕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为潮汕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5. 潮汕文化的经济贡献潮汕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商业活动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经济贡献:•商业传统:潮汕地区的商业传统悠久,历史上曾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潮汕人的历史文化

潮汕人的历史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广东省最东部的一个地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潮汕人是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等地的居民,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风貌。
潮汕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秦代和汉代。
在这个时期,潮汕地区是海洋贸易和航海的重要枢纽之一、潮州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和移民。
潮州还是宋朝时期的越王朝的一个重要城市。
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可以在当地的古迹和古建筑中找到,如潮州府城墙和城门,以及一些古老的庙宇和家庭寺庙。
潮汕人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语言。
他们的方言潮州话被认为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语音和词汇,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潮汕人还有自己的传统戏曲和音乐,如潮剧和海山音乐。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通常在庙会和其他庆祝活动中表演,展示潮汕人的生活和价值观。
潮汕人的饮食文化也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菜以其独特的烹饪风格和口味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潮州烧腊和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菜以新鲜的食材为特点,注重保持原汁原味和口感。
此外,潮汕人还以茶文化为重,潮汕的潮汕茶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丰富的香气而受到喜爱。
潮汕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著名的是潮阳花灯节和潮州开邦节。
潮阳花灯节是潮阳地区传统的农历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和花灯展览等。
潮州开邦节是潮州人民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这个节日以庙会、龙舟赛和舞狮等活动为特色。
在潮汕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潮剧导演陈少文和潮剧表演艺术家陈白珊。
陈少文被誉为潮剧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
陈白珊是一位杰出的潮剧表演艺术家,她的演艺事业贡献了很多。
总的来说,潮汕人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从语言到艺术,从饮食到节日庆典,都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地方风貌和生活方式。
潮汕人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人中的一员,我最熟悉的民俗文化就是潮汕民俗文化了。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
潮汕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古今中外生活在潮汕大地的子民,都深受它的陶冶。
每个潮人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不表现着潮汕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
考古材料证实,潮汕地区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古城。
潮汕文化作为广东三大民俗文化之一。
潮汕地区的方言以潮汕话为主,亦被称为“福佬话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家庭观念都非常重,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说法。
守土安身,男人为一家之主,女人一般在家做家务,不用出去工作。
因此,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现象至今都比较重,每个家庭都希望“添男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有所改变,现在男女在家中的地位也基本平等。
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了,新春佳节大街小巷有舞龙、舞狮、“营老爷”、“营锣鼓”、“送神”等活动。
“营老爷”、“营锣鼓”、“送神”这些活动属于祭祖的仪式,每一年的这些活动都由附近的不同村人轮流举办,并且新年的连续几天都会在固定的场地举办“拜老爷”仪式,在此期间会搭有戏棚,有小品、公仔戏、潮剧等戏剧和舞龙、舞狮供大家观赏。
小孩们还会买烟花炮竹在戏棚附近玩耍。
大年初一一般在家里,不串门。
年初二一家人要回母亲的娘家拜年或去其他亲戚朋友家串门。
新年见面要说吉利话,小孩向长辈拜年后,长辈会给小孩红包,称“压岁钱”,意在祝小孩新年快高长大、学习进步等。
拜年时要带上一对橘子和一些糖果,和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赠橘”,表示大吉大利的意思。
新年家里的橱柜上、桌面上、神位等地方明显的地方都要摆上两对橘子。
元宵节,在潮汕地区有过小年的说法。
元宵晚要像年三十一样吃团圆饭,另外会有花灯会、“烧龙”等节目。
潮州地区有大锣鼓、饶平有布马舞、潮州有舞龙、揭阳有烧龙等。
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四

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四时间: 2010年02月08日来源:揭阳新闻网作者:郭伟川潮汕历史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的问题(二)但是,就在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十一月,据《云霄厅志》记载:“蛮寇雷万兴……纠党复起于潮,猝抵岳山。
元光闻讯,遂率轻骑御之,援兵后至,为贼将蓝奉高刃伤而卒。
”由上述史料可知,畬族首领雷万兴率部众果然从根据地潮州凤凰山出发,向唐朝政府治下的平原地区侵扰抢掠。
他们南下就是粤东潮州的海阳,北进就是闽南的漳州。
就雷部占领岳山及陈元光率轻骑从漳州前往抵御看来,此次土著部众于十一月冬季下山进扰闽南,显然由于山上给养不足,他们势必向平原地区州县百姓抢掠粮食衣物,以备过冬。
从雷万兴“纠党复起于潮”及蓝奉高杀死陈元光的记载看来,说明潮州凤凰山确实是这个以雷、蓝、盘、钟四姓为主体的土著畬族的祖地和大本营。
陈元光之死,对唐朝政权是一个巨大损失,对闽南粤东的民众无疑也是一大损失。
而陈氏家族,自陈政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来闽南粤东平乱,至唐高宗永淳二年即公元683年病死,前后共14年;陈元光自永淳二年8月继父职续行平乱,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战死,前后共28年。
父子两人共耗费42年的时间对付粤东闽南的蛮獠之乱,不仅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尤其是陈元光本人,他不仅是杰出的将领,同时也重视政治策略。
他本来想以怀柔之策,用政治解决的办法和兴学教化的措施,希望能感化此间的土著民族,他确实反对一味以武力镇压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是有据可考的。
但结果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这就难免引起他的亲属和部下将士的极大愤慨,而唐朝政府显然也决定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强硬的镇压手段,来彻底解决盘踞在潮州凤凰山的蛮獠,长期对闽南粤东地区州县民众安宁的威胁。
这个时候,唐朝中央政府究竟派谁来代替陈元光任漳州刺史,并担负起剿灭潮州凤凰山蛮獠的重任的呢?那就是陈元光的儿子陈向。
公元715年,即唐玄宗开元三年,也即陈元光死后的第四年,陈向率领军队夜袭凤凰山蛮獠盘踞的山寨险要关隘,经过激战,直捣老巢,活捉并手刃了有杀父之仇的蓝奉高,并俘其余党。
潮州文化

• 我们----在北方方言中,表示人称的“我们”一词含义 不明确,比如我说:“我们潮州是个美丽的地方”,你不 知道听话的人和潮州的关系,但如果用潮州方言一说,你 一听就知道了听话的人与潮州有没有关系,如果听话的人 也是潮州人,那么“我们”就是读为“nang3”(潮州音:人 3),如果听话的人不是潮州人,“我们”就应读为“wun2” (读潮州音:稳),都是一个单音,就能表示复数,这也 说明潮州方言的美妙。
族后裔
• 3.客家人和少数民族(畲.俚.僚.疍) • 4.海外潮人
• 1.潮州先民(土著):古闽越族(新石器时代) • (1).“陈桥人”距今五千—六千年 • (2).“池湖人”距今约四千八百年
• “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 (《舆地广记》) • “潮州,潮阳郡,亦闽越地也”(《太平御览》) • “闽,东南越,蛇种”(《说文解字》)
• 第三:茶洗
•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 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 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 的茶叶。
茶叶
• 功夫茶所用的茶叶,只限于半发醇的福建 岩茶,溪茶和潮汕的凤凰水仙一类(均属 青茶类)。中国的其它茶类如红茶,绿茶, 砖茶,或花茶,白茶等则不适合。因为若 用功夫茶的冲法,往往苦涩不堪入口,只 有这种半发醇的青茶类为上。习惯上功夫 茶最好是用福建的乌龙茶,即闽北武夷山 的岩茶和闽南的溪茶。
• 2.“福老”人(学老人\河老人):由闽迁潮的中原汉族后 裔
• (1).迁潮的几个重要时期:秦汉 两晋南北朝 唐 宋
元时期
1).由于战争或平乱而被派到南方
• (2).迁潮的原因: 2).逃避战乱和灾荒
3).潮州地区优越自然条件的吸引
4).入潮做官后留下来定居
原来潮汕人的祖先来自这里,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最纯的汉人?

原来潮汕人的祖先来自这里,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最纯的汉人?潮汕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东方犹太人”之美誉。
作为一个潮汕人,你知道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吗?潮汕人多来自中原一带移民,潮汕人的祖先多因历史上的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和北宋靖康之乱(公元1126~1127年)从中原一路南迁。
迁徙的主要路线是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约在宋元年间大量迁入潮汕,最后在省尾国角的潮汕定居下来,繁衍至今。
中原移民与南越土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断融合同化,即成为现今的潮汕人。
据考证,潮汕人中约90%是中原汉族移民,其他少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后裔。
1.潮汕的原主人是古越人构成潮汕人的主体是中原移民,但是,中原汉人大量南迁进入潮汕,是在宋元年间。
此前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潮汕基本是南越土著的天下,古越人才是潮汕的原有主人。
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有土著居民在潮汕地区生活。
近年,在韩江口外的南澳象山,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处考古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在8000年以上。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饶平县浮滨区,发掘出数目较多的被称作“浮滨文化”的文化遗址,这类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400—2900年。
在浮滨文化遗存中,有中原文化因素融入,但浮滨文化仍然是一种面貌独特的土著文化,是南方地区众多青铜文化中的一种。
饶宗颐推断说,浮滨在殷周之际曾经是属于越族的一个王国。
2.“南越国”的兴亡公元前,潮汕还存在着一个“南越国”。
南越国,是约公元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州市),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秦朝将灭亡时,由秦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3年建立南越国。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前111年灭亡南越国,设置了九个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三时间: 2010年02月01日来源:揭阳新闻网作者:郭伟川潮汕历史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的问题(二)
“浮滨文化”时期粤东闽南地区曾出现过一个王国,其中心区域,应该就在现在的饶平县。
其幅员应包括榕河流域、韩河流域和黄冈河流域,以及与饶平、大埔毗邻的闽西南地区,也即福建的九龙江及其西溪流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粤东闽南区域。
这一区域,实际上就是我国八大方言区之一,即粤东闽南方言区。
在这些山水相连互相毗邻的地区,在同一时期出现过具有极为强烈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同类型器物:釉陶大口尊、釉陶把壶以及釉陶豆等。
根据《饶平文物志》的说法,认为“这类器物目前仅于粤东普宁县以东地区至闽西南(有出土),颇有地方特色”。
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具乃至祭祀礼器的同一性,反映了粤东闽南地区三千多年前的原住民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同一性。
由此推断此一地区生活着一个族源、语言、生活习俗相同的单一民族——我认为就是畬族。
(上接上期)畬族的“畬”字比较晚出,宋代之后,才称为畬族。
在此之前,北方华夏族即中原政权的文献典籍,上古之时,此一民族只包括在“南蛮”之中;魏晋南北朝隋唐则被包括在“獠”里面。
但无论汉人的典籍文献对此一民族作何称谓,由其种姓决定其族源仍然是判断此一少数民族的不二法门。
因为蓝、雷、盘、钟诸姓氏,是构成畬族种姓的主要特征。
当然,瑶族的榜瑶十二姓中也有雷、盘二姓,所以在我国民族学上有“畬瑶同源”之说。
最近,我就瑶族的来源及其分布,以及“畬瑶同源”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这一方面有一些了解。
因为涉及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我只是强调,蓝、雷、盘、钟四个姓氏所构成的畬族,除与瑶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外,这种特色是其他少数民族所没有的。
我认为,畬族的这种特色,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
因此,如果机械地寻求“畬”字起源于何时,“畬族”二字在哪个朝代出现,以这种简单机械的方法来探求其族源,是肯定不得其要领的。
这里我想就关于畬民的问题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
清道光十五年(1835)修《重纂福建通志》里面的《风俗考》,就有一章专讲“畬民”的。
内中说:“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
而本土之苗(此处指本地土著民族,非指苗族)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畬客’。
”
汀州因汀江而得名。
汀江就是我们韩江的上游,在福建省西南部。
《风俗考》还引用《明史·地理志》的资料,说“‘畬客’字仅见于福建省漳平县中,有百家畬洞,距龙岩、安溪、南靖、龙溪、漳平五县之交,是闽地之蛮皆称‘畬客’也”。
根据《明史·地理志》的说法,毗邻我们粤东地区饶平、大埔的福建西南部的漳平县有百家畬洞,以及畬人聚居的龙岩、南靖、龙溪各县,也都邻近粤东,
而且恰好位于有大量“浮滨文化”类型器物出土的福建西南部的九龙江流域,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说明粤东与闽南地区与畬族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且根据《明史·地理志》的数据和现实的情况,福建基本上只有一种少数民族,就是畬族。
而他们的祖地就是粤东的凤凰山一带。
以上引用的是一些明代的史料。
我们再由明代上溯1000年,到初唐的唐高宗时期。
根据福建《云霄厅志》的史料,说“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民苦蛮獠之乱。
”“蛮獠”二字,指的就是畬民。
唐高宗于是派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平乱。
唐高宗在诏书中指出:“泉、潮据闽、广之交,岭南为獠蛮之薮。
”
这里就明明白白地指出,粤东闽南的潮州和泉州地区,是蛮獠也即畬民的渊薮。
什么是“渊薮”呢?“渊薮”是群聚之所,是渊源所自的地方。
因此,所谓“獠蛮之薮”,我认为唐高宗诏文中指明了潮州和泉州,是蛮獠也即畬民祖源之地,是畬民的大本营,是他们的根本所在。
正因为粤东闽南为蛮獠生命所系的祖地,也是他们最集中、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所以,陈政率领的唐朝军队遭受到最猛烈的抵抗。
因此,乱不仅未平,陈政自己却死于任上。
他的儿子陈元光奉潮州刺史常怀德之命,继父遗志,率军平乱。
经过多年激战,反复较量,陈元光协助粤东闽南地方政府,给予暴乱的蛮獠极大的打击,保障了潮、泉二州粤东闽南一带平原地区老百姓的安宁。
而畬人则退守至凤凰山区一带,利用山高林密,负隅反抗。
陈政是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到粤东闽南平乱的,他病死后,其子陈元光奉命继承父志平乱,是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说明陈政在此处平乱己达十四年之久,经过如此长的时间而未能剿平,可见当时这个地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唐朝军队并没有占优势,否则便不会出现如此长期相持的局面。
陈元光率领更多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激烈战斗,才将蛮獠从占领的平原地区,即唐代潮州与泉州之间的一大片地方,击退至深山老林。
及后陈元光上表请求将此一地区建置为漳州。
陈元光在《请建州县表》中,有一段话非常重要,说:“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
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
原始要终,流移本出于二州;穷凶极暴,积弊乃逾于十稔。
元恶既诛,余凶复起。
……诛之则不胜诛,徙之则难屡徙。
……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
”
陈元光《表》中的这段话极为重要。
首先,他点出了蛮獠暴乱的中心区域,“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就是明指闽南粤东地区。
然后指出这个土著民族的特色,就是左衽椎髻、刀耕火种,这确实就是古代畬族的特色。
所谓“火田之余”,取其中之“余”、“田”,这不正是“畬”字的来源吗?我认为粤东闽南的土著民族在唐代尚称“蛮獠”,宋后之所以称为畬客,显然与陈元光《请置州县表》中“火田之余”四字有关,说明其民族名称的演变确有其历史痕迹。
而在实质上,这个以雷、蓝、盘、钟四种姓为主体的土著民族,是以左衽椎髻为外表特征,以
刀耕火种为生产形式的。
唐代的统治者也间接承认他们是粤东闽南这片土地的原住民。
陈元光在《表》中就直接说这些左衽椎髻、刀耕火种的“蛮獠”,“原始要终,流移本出于二州”。
此二州就是泉州与潮州。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唐高宗在总章二年(669)《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的诏书中已说得很清楚,说:“泉、潮据闽、广之交,岭南为獠蛮之薮”。
这清清楚楚地显示粤东闽南的潮、泉二州,就是这个左衽椎髻、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的祖地。
而陈元光所强调的“原始要终”四字极为重要,清楚地说明生活于潮、泉二州的此一少数民族,就是这块土地的原始土著。
陈元光在《表》中又提出极为中肯的建议,就是在处理唐朝政府与土著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时,他认为不能一味以战争行动解决问题,不能老用杀人或强迫迁徙的暴力手段,而应该在潮、泉之间这一地区创置州县,以推动地方行政,兴办学校以教化人民,其中包括土著民族也即畬族的人民,以达到彼沁沟通、和谐共处的目的,认为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唐高宗听取了陈元光的意见,在潮州与泉州的中间地带,建置了州一级的新的地方政府——漳州,并任命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
所以,后来陈元光被地方百姓尊为“开漳圣王”,就是由此而来的。
当时的粤东、闽南地区,就有潮州、泉州、漳州三个地方行政单位,辖下近十个县。
其基本形势是,平原地区是在唐朝军队保护、并在州政府统治下的汉族老百姓,而山区仍是由畬族所占领,主要盘踞在他们祖地凤凰山区。
陈元光当时任漳州刺史,他除了处理一州行政,解决民生问题,兴办学校以教化民众外,他显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协调三州军事,防范蛮獠发动大规模暴乱。
他在闽南乃至粤东地区苦心经营,前后达28年之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待续)
(编辑:李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