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汕文化变迁史的

合集下载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来源:文史知识作者:杜经国日期:2009/9/24潮汕文化是中华的一个分支,在潮汕地区(以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

潮汕地区位于东经115度06'—117度20'、北纬22度53'—24度14'之间,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

潮汕面对滔滔大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在这里交接。

潮汕与台湾南端,为一衣带水。

潮汕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其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海,形盛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潮汕文化包含着不少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

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

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土族文化和中原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

在形成自身特色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徒、潮汕文化向外传播,同时也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距今8000年以上的南澳象山文化遗址,与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

距今6000—5500年前后的潮安陈桥文化遗址,仍然表现出与闽南同一时期文化遗址(例如平潭县海坛岛壳丘头文化遗址)接近的文化风格。

而陈桥出土的陶器,具有河姆渡文化夹砂、夹蚌陶器的特色。

距今3500年前后的普宁后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鸡型壶,其祖型——垂囊(盉)最先出现于河姆渡第三期文化。

可以说,这4000余年间,本地原住民创造的新石器文化,可以归属于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文化区(文化区划分依苏秉琦说,见《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品茶是潮汕地区很知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好像还没有种茶。

《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此时此刻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

《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行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宝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

说中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

产茶之地,出税固宜。

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

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

没有种茶倒没关系,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

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假如《三阳志》所记属实,唯恐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出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众所周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那么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此时此刻也是如此。

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

自然,此时此刻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从奇种”简名曰“凤凰茶”,就是闻名海内外,在今日国产的特级茶叶中数一数二,但惋惜产量不多,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名贵的。

汕头的变迁

汕头的变迁

汕头的变迁第一篇追古溯原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前111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3、1981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南澳总兵府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国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潮汕宗族文化发展历史论文

潮汕宗族文化发展历史论文

潮汕宗族文化发展历史论文潮汕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宗族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

潮汕宗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潮汕地区的主要宗族包括潮州人、汕头人、揭阳人等,每个宗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本文将从潮汕宗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宗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潮汕宗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潮汕地区。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潮汕地区就已经有宗族社会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更加繁荣,宗族宗法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和遵守。

在这个过程中,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体系。

潮汕宗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族文化在家族制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传统,包括家族组织、家族祭祀、家族墓地等传统仪式。

其次,宗族文化在信仰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有着独特的特色,尊崇祖先、注重家族和睦、重视传统礼仪等是其主要特点。

此外,在宗族文化的规范和约束方面也有着严格的宗族宗法,对家族成员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约束。

潮汕宗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潮汕宗族文化在社会和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信仰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潮汕宗族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和传承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

此外,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对潮汕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族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当地社会的生活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潮汕宗族文化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其历史发展悠久,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潮汕宗族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保留并弘扬潮汕宗族文化将对当地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潮汕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课题。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摘要: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潮汕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特点以及其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个富有活力的文化。

1. 引言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2. 潮汕文化的历史潮汕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潮汕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当地地域特色。

潮汕地区曾是海上贸易重要枢纽,这促进了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对潮汕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潮汕文化的传统特点潮汕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传统特点:•饮食文化:潮汕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潮汕菜以其精致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口味风格受到赞誉,如潮汕火锅和客家菜等。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尤以潮汕音乐和潮剧(歌仔戏)为代表。

这些音乐形式在宗教仪式、节庆和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地区的木偶戏和皮影戏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观众。

4. 潮汕文化的饮食、音乐与民间艺术潮汕文化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饮食文化:潮汕菜在中国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风格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喜爱。

潮汕火锅的特色食材和汤底成为美食文化的亮点之一。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音乐和潮剧在地方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体现了潮汕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为潮汕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5. 潮汕文化的经济贡献潮汕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商业活动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经济贡献:•商业传统:潮汕地区的商业传统悠久,历史上曾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

收稿日期:2004-09-10作者简介:陈友义(1961—),男,广东南澳人,汕头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张妍瑾(1982—),女,广东澄海人,汕头教育学院2001级历史专业学生。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陈友义,张妍瑾(汕头教育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摘 要:潮汕文化在近代潮汕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有力推动下,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为近代潮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和理论指引,推进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给汕头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必须确立文化兴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结构,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把汕头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

关键词:潮汕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嬗变;历史启示中图分类号:G 127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5)04-0074-005随着汕头开埠,潮汕社会逐步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实现了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潮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

文化嬗变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有力地推动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探讨、总结近代潮汕文化嬗变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对推动文化汕头建设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痛苦中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的潮汕,不可避免地也卷入了近代化的浪潮。

在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潮汕的封建主义经济结构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新式工业、交通、电讯和城市化过程。

随着近代潮汕社会这一历史性转变,作为社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文化也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

(一)潮汕社会主流文化的嬗变 作为古代潮汕文化核心的封建主义儒家思想失去了其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科学观念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所取代。

潮汕文学教育发展

潮汕文学教育发展

潮汕文学教育发展秦汉以前,潮汕是古越居民繁衍之地。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在中原文化入主潮地之前,潮郡已有百越文化存在。

三国时期,揭阳人吴砀举孝廉。

可见潮人以文进仕,由来已久。

入唐以后,海阳人赵德中进士,成为潮人一代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而大颠和尚写经逾千卷,且为心经作注,更为唐代潮人撰作之冠首。

但相对中原地区说,那时整个潮汕的文化比较落后,正处在孕育期。

所以,唐朝年间,常衮、韩愈、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陈尧佐、周敦颐、赵鼎、朱熹等公卿重臣,先后莅潮,对潮郡的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韩愈刺潮时要兴学育才,发现赵德“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宗孔氏……”便邀请他出来主持办教育之事。

赵德为韩愈编《文录》,载韩文75首,并作《文录序》留世。

可以说韩愈刺潮,对于岭海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中原汉人南下,中州华夏繁衍盛区的名冠望族便带来了温谦知礼的嘉风雅范,使“潮虽小,也知讲礼义”。

因而,潮人在其总体素质上,已兼具炎黄气韵与华夏风采,潮人与华夏民族息息相关,古潮郡是“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是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

岭海文化氛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咸平二年陈尧佐莅潮当通判,他最早将潮州山水附上韩姓,并最早建韩文公祠。

作诗为证,《送王生及第归潮阳》曰:“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当时,潮郡的山川古迹,大多冠上与韩愈有关的名字,如笔架山改为韩山,恶溪改为韩江,广济桥称为湘子桥,还有昌黎路、昌黎小学、景韩亭、叩齿庵、竹竿山等,一个围绕韩愈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亦即岭海文化的氛围,在陈尧佐之后便渐次形成。

在岭海文化影响下,潮州的经济、文化开始崛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往时的建筑依旧充满魅力,喜欢四点金的 曲转回廊,喜欢下山虎的惬意……
• 但是,现代的人为了方便,大多建了楼房 别墅,不知是否该缅怀…….
习俗的变迁----以‘‘出花园’’
为例
•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 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 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不过各地习 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 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 ”“冲撞”,才能举行仪式。------------摘 自网上资料
飞跃时期,形成“寨”。即本阶段潮汕地区开始形成了地方特色的建

明朝中期以后,天下太平日久,潮汕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
达,人畜兴旺。
• 有钱人建屋,形成潮汕民居“四点金”为基本单元的建筑,这种建筑 保留较多的是今天的潮阳。还有另一种较常见的是“下山虎”,这种 建筑包括一厅、二房、一天井、二过水,是一种小规模的整座建筑, 在今天的农村仍大量保存下来。规模宏大的是“百鸟朝凰”和“四马 拖车。” ----------摘自网上资料
改革开放后---木雕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木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有 所恢复,随着华侨政策的落实,许多旅外侨胞习 收回了自己的房产,纷纷捐款修建寺庙宗祠,作 为民间传统工艺的潮州木雕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恢复和发展。它从萌芽、起源开始,经历了成熟 期,进入了兴盛期,乃至后来出现了衰落、演变 和起伏,都无不与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宗族祭 祀等宗教民俗文化紧密相联。--------摘自网上资 料
• 期间教育日月先前发展-----• 2007年12月,被省政府教育厅确认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
中” • 2009年10月3日成功举办“普宁二中庆祝建校85周年大会”。 • 2010年,经普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普宁第四中学(在建)并入普宁
二中统一管理、统一招生、统一调配师资。 2011年9月,新校区(普 宁四中)正式投入使用。 ---------------摘自网上资料
曲尺楼夜景
普宁二中,我的母校,走过了风风雨雨终于迎来灿烂的未来 ,它的校歌,唱出了我与父亲的心声,祈祷未来回更好。纵
使曾有灰暗,前路依旧光明。
• 我的母校
• 我们的笑靥
工艺的变迁史--- 潮汕木雕(为例)
潮汕木雕历史悠久,艺术精湛,应用广泛,遍 布城乡的祠堂庙宇、大屋书斋以至当代的一些楼
堂馆所、私人客厅,备受各方人士赞赏。
以三都书院为例
• 1830年(清道光十年),由普宁知县陈凤图倡议 ,戎水、桂江、铁山三“都”(都:县辖基层行 政区划单位)乡民及侨胞捐款,设置“学田”, 收取“学租”,在铁山鱼盘岭南麓的“砰硼地” 创办“三都书院”。书院的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格局为三进两包厢,中厅供文昌帝君像,后楼 供韩文公像,讲堂及山长卧室、教员及诸生宿舍 共28间,围墙绕周,前立照壁。1871年(清同治 十年),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普宁洪阳人)重修 三都书院。
以 前 的 四 点 金
近代的建筑小欣赏
• 潮阳铜盂明安里 ----同 学家附近
潮阳铜盂明安里 –同学 家附近-----四点金
惠来葵潭世铿院 -----多种建筑
当下的潮汕建筑
• 现代建筑
• 现代别墅
我的心声
• 今天的潮汕建筑已经不再那么注重传统了 。但是许多的现代建筑楼层依然喜欢在大 门上刻上主人的名字----比如陶然居、雅意 轩…….
• 我出花园时,父母要 求站在门后吃祭品,
不能出门太远,还要 祭拜很多神----有公婆 神等。
出花园古礼以及现在及发展的形式
• 解释: “出花园”这天, 小孩子要穿舅舅送来的新 衣,木屐,一般为红色。 当然,现在很多繁琐礼节 已经被简化,舅舅可以直 接送红包给外甥(女), 让孩子自己置办。并且, 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孩 子把一枝带有吉祥意义的 “石榴”花别在耳朵上。 ------摘自网上资料
广东省博物馆中正在雕刻的铜人
正在凿刻的铜人
• 正在刷金漆的铜人
亲手摄于广东省博物馆
神龛 以上铜人反映的是近代木雕的发展,其中它的优秀作品有 、蟹鱼篓 、。。。。。。。。
• 但是它的发展现状是----------• 市场零散,专门从事木雕工艺的民间艺人不多,木雕成本高,制作难
度大,难以大规模生产,形成庞大市场。外销多过本地销售,传统工
• 1、始自唐代。现仍可见的有保留在潮州开元寺 里的唐代木鱼的雕饰。
• 2、潮州木雕的成熟期在明代。 • 3、清代至民国是潮州木雕的全盛期。 -----------
摘自网上资料
潮州木雕与潮汕文化
• 唐、宋两代, 常兖、韩愈、李宗闵、杨嗣复 、陈尧佐、周敦颐、朱熹等公卿重臣的莅 潮, 促进了潮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韩愈刺 潮时,大力置办乡校,推崇儒学, 培养人才, 发展了封建文化,使潮州文化日渐发达。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己很难确定。唐宋时期, 随着中原古文化的南移和渗化,潮汕的工 艺美术得到了发展。从现存资料看,唐代 的潮州便有木雕艺术了,现存最早的潮州 木雕制品出现--------摘自网上资料
• 出花园在古时意味着类似成年的礼节,潮汕这边,从出花 园开始父母回比较注重孩子的自由,小孩子就会有比较多 的自我空间了。是意味很重的礼节。
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给15岁 者举行成人礼,说明将成人岁数提前。
• 以上的话很好的反应了出花园的意义。我 的父母说:从此你要更好地长大了。
• 学着做人,学着成人 • 懂得成事 • 在漫漫人生路上,潮汕人提早起航
沧桑的回忆
学校的变化
• 普宁市第二中学的前身是普宁三都书院。 • 1924年春,三都书院改办为普宁第二初级中学
,由陈岱山任校长。 • 1926年秋,学校迁至乌石,因众多学生参加第
一次大革命运动,故 • 1930年被县伪政府下令停办。 • 1945年秋复校,校址设在流沙白塔秦村秦氏祖
祠,更名为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
我身边的潮汕文化变迁史
• 一、百年教育的变迁 • 二、工艺的变迁
• 三、建筑的变化 • 四、习俗的变化
百年教育的变迁
• 潮汕地区的教育始于韩愈时期,曾经潮汕 地区被称为南蛮。而韩文公的到来开启了 教化之门,从此潮汕开始了文明的进程。 他引领了民众们向光明的未来走去。由此 潮汕一地的山水尽姓了韩,韩公祠千古流 芳。这里我就不提及太长的教育变迁史, 而仅以我的母校三都书院为模板,大略展 示一下潮汕教育的变迁。
出花园古礼以及现在及发展的形式
• 现在礼节二:宴请亲朋好友,收送礼物
• 这天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席间,家人 、亲人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愿望。“出花园”前几天 或当天,亲戚们都会前来送礼,或是红包或是礼物,礼物 是给“出花园”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办,进行回礼 。
• 我的时候是直接请客吃饭,然后就拜祭收礼啦。是一个很 开心的日子。
出花园古礼以及现在及发展的形式
• 古礼一:身穿新衣 ,脚着木屐,头戴“ 石榴”花
• 现在很多人图方便以给红包了 事,我的时候,大家就是给红 包。
• 在揭阳,有一个说法,出花园 这天,孩子不能跑太远的地方 ,甚至不能过桥。这一天,孩 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 务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 为图个好兆头,孩子说的话, 提出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的 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被拒绝 ---------------摘自网上资料
• 现在礼节一:吃早餐 ,“咬”鸡头
• 注意事项:就餐座位也是 有讲究的,“出花园”者 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 她),由“出花园”者自 吃,鸡头便成了他(她) 的专利。其意义是,长大 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出花园”者举箸之后 ,别人才可以吃东西,每 一种食物都是这样。 当出 花园者属鸡时,应该以鹅 代鸡。 ----------摘自网上 资料
……………. • 倚杖听涛声 凌云舒壮志
以上即是出花园的变迁
其中个人见解也许颇为粗糙,但是 我深感感激,让我们提早起航
• 见解浅陋,让大家见笑了
三都书院旧址
这是大概的历程
• 1949年普宁解放后,流沙成为普宁的新县城。7月上旬, 普宁县委派 卢逢生接管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当时,除了接收学校一批简陋设 备外,也接收了原属于三都书院的学租,作为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 的一部分临时经费。1949年8月, 大北山党委调罗俊三来校任校长。 1949年冬,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改名为“普宁第二中学”(简称普 宁二中),新办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③。这是普宁第二中学的正式 诞生。
艺在本地发展市场狭小。----------摘自网上资料
潮汕民居的发展变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潮汕地区主要建筑木屋。隋唐时期,潮汕地区的建
筑以土木、砖木为主,房屋广阔,出现七间并排的结构。但还没有形
成潮汕特色。宋元时期,由于潮汕地区战乱多,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
坏,今天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当时的建筑了。明清时期,是潮汕建筑的
• 于我 而言,我已经出啦。礼仪确实特别繁 琐,还要吃很多拜祭品。比如猪肉、粿、 最高兴的就是收红包了。
出花园的图片
• 出花园的礼仪
• 红皮屐
图景
• 这就是出花园的图景 ,有机会我可以,但是现在的很多家 长嫌麻烦,已经不给孩子 过了,我觉得这时一种遗 失
解放初期的潮汕工艺—木雕
• 解放初期,地方政府为弘扬传统工艺美 术事业,曾招募潮州木雕工匠进行有组织 的生产,使潮州木雕工艺又焕发出了新的 生机和活力。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受到 “左倾”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 命”时期,到处都在破“四旧 ,潮州木雕 、尤其是作为信仰祭祀场所的庙宇祠堂连 同建筑装饰的金漆木雕和神器用品都被当 作“四旧”加以破坏。 ----------摘自网上资 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