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摘 要 : 业 集群 已经 成 为 当今 世 界 经 济发 展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经 济 现 象 , 术 界 对 产 业 集 群 的 研 究众 多 。从 产 业 产 学 集 群 的 内涵 、 断 、 成机 制 、 力机 制 、 判 形 动 生命 周 期 、 集群 风 险 6个 方 面 对 产 业 集 群 的 相 关 研 究 进 行 了综 述 和 评 论, 旨在 对 我 国 目前 产 业 集 群 的 研 究 提 供 一 定 的理 论 参 考 。 关 键 词 : 业 集群 ; 成 机 制 ; 力 机 制 ; 产 形 动 生命 周 期 ; 集群 风 险 中图分类号 :029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2 6 (0 10 —0 30 1 0—7 7 2 1 ) 40 9—4
1 1 国外学 者对 产业 集群 内涵的 理解 .
国内学者 对产 业集 群 的定义 在本 质上 相差 无 几 。曾忠禄认 为 , 业 集 群 指 同 一产 业 的企 业 以 产 及该 产业 的相 关产 业 和支持 型产 业 的企业 在地 理
位 置上 的集 中 。仇 保兴认 为集群 是 由一群 彼此 独 立 但 互 相 之 间 又 有 特 定 关 系 的 中 小 企 业 所 组 成[ 。群 内企业 间基 于合 作 的互动 可 以产生 外部 2 ]
羔 见 江 表 业 抖 毕 2 1( : 3~ 9 o 4 9 6
H el n ja g Ag i u t r l ce c s i g in r lu a i n e o c S
产 业 集 群研 究 述 评
郭 菁 , 麦秀 胡 ( 海海 洋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 海 2 1 0 ) 上 上 0 3 6
产 业 集 群 是 一 个 日益 显 著 的 全 球 性 经 济 现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和提高竞争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方面,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

中国农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在西南地区的盆地农业集群和长江三角洲农产品集散地,都形成了以苹果、汇添富稻米等农产品为主的农业集群。

这些农业集群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在不断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在制造业方面,中国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中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群也在全球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体系,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的制造业集群还在加强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逐渐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

例如,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作为中国最大的高科技园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此外,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在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

尽管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业集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例如,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部分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依赖于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

同时,产业集群还面临环境污染、土地压力等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需要加强合作和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分析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在我国也称作“产业簇群”、“特色产业区”、“块状经济”。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产业集群是地区和产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类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群;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可分为供给因素驱动形成型与需求因素驱动形成型的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中成品商的市场结构,可分为轮轴式多核式葡萄式与混和式产业集群;四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深度,可分为简单型与复杂型产业集群;五是根据产业集群中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可分为松散型与紧密型产业集群。

此外可根据成产品的属性分为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技术产业集群。

从形成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

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

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

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定义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

曾忠禄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

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

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络型”中小群落。

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集群等。

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

中小集群的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

产业集群、集聚经济与FDI相关关系研究述评

产业集群、集聚经济与FDI相关关系研究述评

技 术 、管理经验和资本外 ,还 会使 当地
面临 利润外流 、专业人 员短缺 、对外依 赖性较 强等 “ 分厂经济 ”的风 险 ,这样 加强 了地 区经 济的不稳定性 ,一旦外资 撤出 ,地 区产 业可能空洞化 。发展外 资 带动型的产业 集群被认为是可 以增强地 区吸 引力和外 资稳 定性的途径之一 。因 此 ,对于 中国 来说 ,研究产业集群 、集 聚经济与 F I D 的相关关系具有很强 的现
区都会产生 国际竞 争力 ,而这种持续 的 竞争优势也是判断集群形成与否的标准 。 在论述集群 中产 业竞争力时 ,波特运 用
钻 石 模 型 认 为 产 业 持 续 竞 争 力 (utiait 取决于需求 、 ss n bly) a i 要素 、 相关
于成本 、 市场 等因素 , 与该理论不 同, 近
关联 更被外商所 重视 。因此集 群战略可 被视 为今后招商 引资 的重要手段 。另一 方面 ,F 的涌 入除了带给 当地先进 的 DI
落 ,最后发展为具有一定竞 争优 势的产
业 集群 。中国发展最早的产业集 群一 东 莞 的I 产业 集群就是如此形成的 。 T 可见 , 产业集群 的发 展在全球化背 景下越来 越 多的 出现 了跨 国公司的身影 ,对 于产 业
企业的作用 。
H a o Ch ng M on;Al nR u a gm a A li n; a n
位数 ( 标准产业 分类 )产业水平上 的集 聚经济 ,汪实了其在产业区位决定上的
效 应 。S t;Foia( 9 4) 测 算 了 mi h lr d 19 也
Ve e e1 9 ) 1 r k (9 8 ̄ 对波特的钻石模型提 出 b I ] 修改 。他们认 为波特 的钻石模型是单一 模型 ,由于其没有 考虑跨国公 司活动而

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述评

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 6 . F0 2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3 5 (0 20 —0 50 1 0 —4 6 2 1 )30 9 —5
随着区域分工的深化 , 品价值链 的可分性 日 起先 完全相 同的地 区演化 为 中心与外 围 的产业集 聚 产 2 ] min o 随 由 益增强, 产业转移 、 产业集群 、 产业升级的关系更加 模式 [ 。Kl ek 认 为 , 着产 业 集 群 的 发展 , 密切。在价值链分工的趋势下 , 具有不同资源禀赋 于产 业集 聚 区内非 贸易 品价格上 升 、 土地 价格上 升 、
比较 优势 的区域 从事不 同的产业 价值链 活 动并动 态 环境污染等制约因素, 会产生产业扩散的离心力 , 促
化调整其在价值链 中的位置 , 而在区域分工 中生产 使某些相关产业脱离该集 聚区群 , 转移到新 的地理
总是 集聚在 特定 区域 内展 开 , 就 为 承 接产 业 转 移 区位[ 。H a g 这 3 ] w n 在对韩 国电子产业对欧盟投资的
与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 了有机结合 的契机。本 研究 中指 出 , 国电子 产 业 对 欧盟 投 资 取得 成 功 的 韩
文将 对有关 产业 转移 背景下 的产 业集 群生成 与发 展 关键 因素 是采取 了以本 国龙头企 业 为核心 的集群 式 的研究 文献 进行 综 述 , 探 寻该 领 域 研究 存 在 的不 投资[ 。从我国来看, 以 4 ] 制造业集群主要集 中在长三
9 6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9 期) 总 9
业集 群是 西部地 区适应 产 业 关 联转 移 的发 展模 式 , 展 中国家 的产 业集 群升级 必须 要突 破这种 治理 规则 是欠发 达 区域应 对 产业 转 移 滞缓 困境 , 超 发 达地 的局 限。 Hu he 为 , 入 准 科 层 制 价 值 链 为 赶 mp ry认 嵌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引言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具有相近产业特征和关联产业链的企业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现象。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通过组织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也不断壮大,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本文将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1.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成为国内外的竞争力。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半导体、智能手机等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

在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农业、化工等传统产业的集群逐渐形成,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挑战和问题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在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国外。

其次,产业结构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

此外,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合作还存在待提高的空间。

三、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1.技术创新成为核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成为促使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入,培养人才。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落地。

2.跨地区合作加强为了促进各地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我国将加强跨地区的合作。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分享资源,各地产业集群将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区域间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可以与沿海地区的化工产业集群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的互补。

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域性的经济现象,指的是在其中一地区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相关产业企业聚集形成的经济组织形式。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的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活跃。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界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一、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与演进最早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即相关支持产业、竞争性企业、需求的近在咫尺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支持。

基于该模型,中国学者对中国的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钻石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象。

于是,在继承波特模型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开始着重研究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条件和环境因素。

例如,地理因素、区位优势、政府支持政策等。

这一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

二、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首先,产业集群可以提高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由于西部地区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该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并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产业集群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农村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引进更多的人口和资本,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产业集群可以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较大,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多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摘要:企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出现引起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兴趣。

企业集群在我国沿海省份的发展也日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大量文献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将这些文献分成了四个大类,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以期对国内有关企业集群的研究动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关键词:企业集群;文献;研究述评
企业集群现象在我国沿海地区大量出现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企业集群的关注,国内对于企业集群的研究基本上是用国外已有的集群理论解释中国集群发展的现实,近年来形成的文献集中探讨了以下几方面内问题:①关于集群的定义和基本分类;②关于集群形成机理;
③集群竞争优势研究;④集群的发展和演进。

1 关于集群的定义和分类研究
我国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集群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定义。

曾忠禄(1997)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徐康宁(2001)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王冰、顾远飞(2000)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
形态,它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和科层组织;刘友金、黄鲁成(2001)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等,沈玉芳、张超(2002)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了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浙江学者对集群的界定比较全面,他们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并结合了社会学、地理学等观点界定了企业集群的概念。

其中仇保兴(1999)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集群是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集群中企业间的以合作为特征的互动行为(interaction),可以产生集群内的“外部经济”,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形成交易关系和相互的行为调适。

交易行为帮助企业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 相互的行为调适有助于企业间建立长期交易,以解决成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问题。

集群共同的文化环境和制度背景促进了高度发展的地方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正式契约,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如果简单地按照特色产业类型来划分,现实中的集群包括传统产业企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魏守华,石碧华(2002)更进一步将集群区分为传统产业群、高科技产业群、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群。

但这种简单的分类对理解产业集聚的特征帮助
不大,因此为了深入分析产业集聚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维度对业已存在的集群进行了类型分析。

首先,以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为分析维度,仇保兴(1999)根据集群的内部结构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企业集群:①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 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企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

王珺(2001)按照企业间分工形式的不同,将广东地区专业镇(产业集群)划分为横向一体化网络与纵向一体化网络。

在他的基础上,盖文启(2002)也作了相似的分类,将集群分为水平一体化(网络化)型、垂直分离与水平一体化共存型和垂直分离型。

其次,以集群形成的原因为依据进行类型划分,陈雪梅、赵珂(2001)认为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包括:①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的响;②由于区内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③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不同的形成范式导致了不同类型的集群。

李新春(2000)基于对广东地区企业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认为企业集群包括三种类型,即受历史影响而形成的企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企业集群。

谯薇、宗文哲(2001)认为企业集群的类型包括:①由大企业改造, 分拆而成的中小企业集群;②以中小企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而构建的中小企业集
群;③以大制造企业为核心, 通过分级下包制度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④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⑤ 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

胡昱,刘文俭(2003)将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区分为市场创造模式、外商直接投资模式和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

车维汉(2000)认为存在两种企业集群,一类是指向型集聚——是为充分利用地域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企业集群;一类是经济联系型集聚——是指因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分工所形成的企业集群,这又分为纵向联系集聚和横向联系集聚。

也有一些学者更概括地将集群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生型集群,它们的形成与跨国公司等外部资源的进入有关。

另一种是内生型集群。

即以本地的资源禀赋和本地市场为启动,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进入某一行业,由盈利示范效应带动许多同类企业涌现而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王珺,2002;张炳申等,2002,白景坤、张双喜2003)。

王缉慈(2001)通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企业集群分为五种类型: ①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一智力密集地区的集群;③由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形成了企业集聚;④由乡镇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企业网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企业网络。

2 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国内大量研究实证地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企业集群的生发机制。

由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地区,因此引起了两地学者极大的关注,其中尤以浙江学者的研究较多。

刘吉瑞(1996)指出“小企业、大市场”是浙江共同组成了浙江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小企业群落和专业市场互相依赖,构成了浙江经济的微观基础。

张仁寿、李红(1990)在研究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时,对当地文化制度层面的因素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将温州地区的经商文化传统看成是温州块状经济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们之后,很多学者也尝试从文化伦理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角度来探讨温州地域的文化传统与其发达的私营经济之间的关系(朱康对,1997;廖意如,1997;洪振宁,1998;蔡克骄,1999;李庆朋,1999;陈中权,1999等)。

李永刚、祝青的研究揭示了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对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巨大意义,认为历史上的民间商业传统,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促使了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李永刚、祝青, 2000,李永刚,2002,2003)。

朱康对(1999,2002,2004)结合我国渐进改革的实际,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探讨了浙江小企业群落的形成机制。

史晋川等(2001)则在制度变迁分析的基础上对块状经济发达的温州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徐维祥(2001,2003)将浙江企业集群的地理分布与各地的资源禀赋条件联系起来,并对企业集群的发展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描绘了一幅浙江省企业集群发展的整体图景。

陆立军、白小虎(2000)的研究表明由于历史或者地理因素, 小企业集群选择了某个特色产业。

金祥荣、朱希伟(2002)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产业特定性要素和重叠性要素的竞争,而企业集群的生成
和演化可以用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大规模聚集来解释。

符正平(2002)分析了企业集群形成的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强调了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徐康宁指出(2001)我国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经济开放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至少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①资本在某一区域内实现较快的集中, 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②市场的充分供给, 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③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 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

在分析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他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现象的一个假说,即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 产业集群特征就比较突出;凡是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 产业集群现象就较弱, 即使有也几乎完全是资源性的产业。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的开放性成为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

许庆瑞、毛凯军(2002)分析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核心条件和辅助条件,核心条件包括产品和服务具有较长的价值链、全球化的市场和知识导向的区域,而完善的辅助性机构和良好的社会资本则是集群形成的辅助条件。

孙洛平、徐勇(2004)指出低价竞争是企业集群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主要决定于人们的短期边际定价行为,但定价优势并不能必然导致企业集群产生,还要考虑企业集群的状态锁定特征。

冯邦彦、王鹤(2004)发展了一个集群生成的选址模型,指出企业集群的形成最初源于同类型企业的选址决定。

在相同选址函数作用下,同类型企业选择同一区域进行生
产,形成了产业圈层布局,进而在一些特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产业集群。

杨静文等(2004)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创业机制,从微观层面阐明创业机制在集群发育、成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改善集群创业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