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临江市第四中学 宁先贺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C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主要采用五种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4、多媒体辅助法5、比较归纳法四、说学法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创新精神;
3、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情境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科学系统的认识。

由于学生在学习氧气的过程中已经初步熟悉探究的一般方法,所以本节课采用全新的探究方式,加入了自制教具,学生会更感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首先通过两个实验探究,分别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溶解性、不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等。

但教材实验比较复杂,这节课使用一套自制教具完成对二氧化碳诸多性质的检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些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教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用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初步形成根据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化学对生活的价值,更加喜爱化学。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2、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能与水反应。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观察实验现象,掌握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掌握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二氧化碳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教学准备:白板、黑板,投影仪,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氢氧化钙、碳酸氢钠、石灰水、蜡烛、磷酸二氢钠、骨灰试剂。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们介绍二氧化碳的一些应用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1.通过白板和PPT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不可燃等。

2.讲解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燃烧、呼吸和碳酸盐的分解等。

3.介绍二氧化碳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气候变化等。

Step3:实验(25分钟)实验一:二氧化碳的产生1.将一小块石灰块和一小块氢氧化钙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蜡烛。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二:二氧化碳的检测1.准备两个试管,分别加入一小块石灰块和一小块氢氧化钙。

2.分别向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钠。

3.观察两个试管中是否产生气泡。

4.用骨灰试剂检测气泡中的气体。

Step4:讨论(15分钟)1.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二氧化碳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气候变化等。

1.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复习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展示学生们的实验报告和讨论成果。

Step6:拓展(10分钟)让学生们自学二氧化碳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应用领域,并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

Step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调查和了解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及其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1、理解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掌握它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并知道“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这个科学理论。

水平:通过对知识的猜想,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及技能。

情感:在小组学习中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内容分析:这是学生学习了氧气之后的又一重要物质的学习,它给学习二氧化碳的知识有一定的思路。

本节课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重难点:1、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及得出准确的结论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中九年级学生,所教教学班学生绝大部分素质较好,学习积极性高、自觉。

对周围环境信息了解得也较多,思维敏捷,层次较均匀。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我设计这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主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想和做”二元方式教学法(所谓二元方式——即是主要采用两个环节,即“想”和“做”两个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引导他们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情景去“猜想”二氧化碳所具有的性质,记录在学习卡上,通过小组讨论,选出几个性质来设计实验方案,再合作完成(“做”)设计的实验。

学生能够在“想”这环节,大胆去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老师或同学讨论及实验去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点的。

此外,本节课结合课件展示,影片播放,动手实验等多手段使学生学习知识更直观,更直接。

五、教学媒体及实验准备多媒体准备:制作课件,查找素材包括影片片断、图片、语音录制。

实验准备:(8小组)仪器:广口瓶、长颈漏斗、导管(带胶塞)、集气瓶2个、试管4支、高低蜡烛、软塑料瓶1个、两只气袋、酒精灯、火柴、木条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紫色石蕊、澄清石灰水、纯净水(一大杯)、碳酸饮料1瓶、小虫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练习]1、二氧化碳常用来灭火,是因为()①本身不能燃烧②不支持燃烧③能溶于水④密度比空气大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2、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试剂是()A、带火星的木条B、澄清石灰水C、燃着的木条D、蒸馏水[思考]: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1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1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归纳、探究。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2)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跟水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和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学生分析】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初三学生比较特殊,一大部分学生学习艺术特长,所以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动脑能力较弱。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把本节课内容带到实验室去学习,教师不讲解新课内容,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学习化学知识。

CO2的性质教案

CO2的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即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和运用,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辩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归纳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教法手段与方法分析:本节课以教师引导探究为基本策略,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方式方法。

课上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

其中,采取了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五、学法指导: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会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趣味问答引入新知【导入】谜语: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仓”;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天然的粉刷匠”;环境师则认为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再请同学们深深呼一口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对于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现在先请同学们看一短片——《死狗洞》。

〖课件〗——《死狗洞》〖提问〗你能揭开这个谜吗?〖提问〗二氧化碳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课件〗按体积计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占0.03%,如果超过1%时,就对人类有害处;达到4%~5%时,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人就会窒息(可以先不说)死亡。

《二氧化碳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第1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运用问题。

(2)培养学生猜测、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等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前对现象、结果的理论预测,实验中的观察、思考,实验后的分析、交流、总结。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

2、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4、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的探究实验教学仪器:二氧化碳发生装置1套、导管、集气瓶(3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小烧杯3只、小型喷雾器2个、镊子4把、软塑料瓶3只、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数朵、酒精灯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石蕊、稀醋酸、水、澄清的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重庆公园风景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做深呼吸,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感受研究二氧化碳的必要性。

师:空气中二氧化碳虽然含量少,但自然界中却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一起来对它的性质进行一翻探究吧!板书: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一:二氧化碳具有那些物理化学性质?1、观察两瓶老师已经收集好的两瓶二氧化碳(请同学注意观察并完成学案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参与教师完成探究活动中的活动1、活动2实验活动1:把二氧化碳倾倒进放有蜡烛的烧杯中(一位学生参加,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要求:观察倾倒方法和蜡烛熄灭,想到了什么?活动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入1/3的水,振荡。

(随机抽3位同学参加)学生要求:观察饮料瓶的变化情况,思考说明什么?2、思考:探究活动完成,展开小组讨论,填写学案相关内容,推荐同学当众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完成学案收获内容一的内容。

投影: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支持燃烧否二氧化碳性质归类(学生表述完成,显示上表结果)3、从二氧化碳状态引领学生看一段关于干冰运用的录像,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一步加深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编写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

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

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二、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并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对实验操作也有了进一步熟练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喜欢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在设计时以探究实验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及用途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七、教学用具:仪器:大烧杯、折形薄铁片、集气瓶、玻璃片、软塑料瓶、酒精灯
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石蕊固体、二氧化碳气体
多媒体演示课件
八、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九、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讲述对于很久没有打开过的菜窖子,为什么冒然进入菜窖中会致人死亡的故事,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现象:塑料瓶变扁了
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1.977g/L为空气的1.5倍
3、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二)化学性质(板书)
1、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学生探究实验:1)稀盐酸与石蕊溶液的反应;2)水与石蕊溶液的反应;3)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固体的反应;4)二氧化碳与石蕊溶液的反应并对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对所做实验进行分析:
(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4)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分析,用多媒体展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提问: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为什么会有一层薄膜?可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1、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氧气反应。

3、与水反应。

并用实验探究得出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论。

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并熟练写出:
CO2+Ca(OH)2=CaCO3↓+H2O ,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干冰及用途,并提问: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否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应用?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关注温室效应。

总结: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关用途。

十、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十一、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同时,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所以,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