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贺贫》课件教案

《叔向贺贫》课件教案
《叔向贺贫》课件教案

《叔向贺贫》课件教案

第一课时

北京市大成学校田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俭以养德,德以持身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了解《国语》。

2、能通顺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二十五、叔向贺贫

《国语》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贫穷两字是分开解释的:

贫指的是没有钱的意思。

穷指的是没有官爵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本文逐层说理、对比论证的特点。

3、认识俭以养德,德以持身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根据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要表达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二十五、叔向贺贫

《国语》应该“忧德之不建”栾氏正反

不应“患货之不足”郤氏对比

《叔向贺贫》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叔向贺贫》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叔向贺贫》讲的是一个教育故事,它的教育意义是(叔向借晋栾氏、郤氏两大家族兴亡史)说明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 【原文】 《叔向贺贫①》 出处:《国语·晋语八》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②,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③,无以从二三子④,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⑤无一卒之田⑥,其宫不备其宗器⑦,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⑧,使越于诸侯⑨。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⑩不疚(11),以免于难(12)。及桓子(13),骄泰奢侈(14),贪欲无艺(15),略则行志(16),假贷居贿(17),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18)以没其身(19)。及怀子(20),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21),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22),以亡于楚(23)。夫郤昭子(24),其富半公室(25),其家半三军(26),恃其富宠(27),以泰于国(28)。其身尸于朝(29),其宗灭于绛(30)。不然,夫八郤(31),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32)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33),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34),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35),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36)也敢专承(37)之,其自桓叔以下(38),嘉吾子之赐。” 【注释】 ①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9),字叔向。 ②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③实:这里指财富。 ④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⑤栾武子:晋国的卿。 ⑥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⑦宗器:祭器。 ⑧宪则:法制。 ⑨越:超过。 ⑩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 (11)行刑不疚(ji)):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 (12)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 (13)桓子:栾武子的儿子。 (14)骄泰:骄慢放纵。 (15)艺:度,准则。 (16)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 (17)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 (18)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 (19)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 (20)怀子:桓子的儿子。 (21)修:研究,学习。 (22)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 (23)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 (24)郤(x@)昭子:晋国的卿。 (25)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 (26)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叔向贺贫》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叔向贺贫》)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怀.之怀:归服。 B.假贷居.贿居:储积。 C.以亡.于楚亡:死亡。 D.有馈.鱼于郑相者馈:赠送。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完整版)篮球三步上篮(教学设计).doc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教案篮球——三步上篮 教学内容篮球:一、复习行进间运球 二、篮球运球三步上篮 1、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步上篮的学习和练习,发 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 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习,85%的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 教学目标作, 60%的学生能做出高质量动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学练中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运球和三步上篮的动 作方法、要领 器材篮球 30 个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和三 教学难点 步上篮的节奏 教学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及要求进程 1.体育委员整 1.教师到位组织形式: 队、报告人观察情况。体育委 激 数。员整队,并2.师生问好。 2.宣布教学向教师汇报 发 3.提出本课教内容。出勤情况。 兴 学目标与要 3.安排见习 趣 求。生。要求:静、齐、快。 4.检查服装, 安排见习生。 1. “蛇形”跑1.教师讲解 1. 体委带“蛇形”跑图形(一):要领。队,在指 热定地点慢跑热 身 身。 2.教师口令热身操队形(二): 导2.热身:健身操引导学生并 2. 认真模 领做。仿教师 入 动作做 热身运要求:认真做练习,注意力3. 3.教师强调动。集中 游戏:胯下滚规则及注意胯下滚球组织图(三):球事项,学生 3. 各小组由

做练习时, 巡回指导。教学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进程小组长负 责,在指定 区域活动。 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及要求 一、运球接力比 赛教师讲解比 赛要点及规 则 ①组织学生 二、三步上篮练分小组练习 习三步上篮 ①小组自由组合 师练习三步上篮 生 互 ②教师做示动,范 ②教师示范三步③教师巡回自上篮各组进行指 导,与学生我交流。适当 参与各组练展习,给学生 做出优美、示准确的示 范,使学生与③小组练习三步在轻松愉快上篮的气氛中自评学总结,针 对一些出现价的问题,教 师小范围上 点拔,纠正 和指导。★看教师示 范并在指挥 下积极参加 活动。 ★分小组在 小组长组织 下自由创新 练习三步上 篮。 ★教师示范 并讲解三步 上篮要领, 学生认真观 察。 ★小组在组 长组织下有 序练习三步 上篮。 运球接力比赛图(四): 要求:听从指挥安排 ,待接力 同学须击掌后方能离开。 小组自由组合练习三步上篮 图(五): 要求:边观察、边模仿、边 思考、边交流、边学习。教 师示范图(六): 要求:认真观察,注意动作 的连贯性 小组练习图(七): 要求:动作连贯,协调,具 有创新性。

《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 《国语》① (1)《国语》:二十一卷,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又称《春秋外传》。 偏向记言,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ī)。晋国公族,晋武公之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羊舌职之子,于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任大夫,忠君为国的贤臣,在职期间,积极维护晋君。然晋平公穷奢极欲,生活糜废,六卿强悍,励精图治。叔向预测晋国将亡。 叔向见韩宣子②韩宣子: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晋国公族,曲沃桓叔之后,姬姓韩氏,名起,谥宣。韩厥之子,于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任卿,晋国巨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于前541年执政后,利用职务之便,窃国养家,为政27年不问国政,榨干公族,架空君权,致使韩氏一族富可敌国。,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③实:这里指财富。,无以从二三子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对曰:“昔栾武子⑤栾武子:晋国的卿。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后,姬姓栾氏,名书,谥武。栾盾之子,于景公、厉公、悼公任卿,晋国权臣,心狠手辣的奸雄。于587年起执政晋国长达14年之久,素有清贫之名。前583年,杀赵同、赵括,前574年,杀郤锜、郤犨、郤至、胥童,前573年,弑晋厉公,立晋悼公。后下落不明。无一卒之田⑥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一卒之田,100顷。是上大夫的俸禄。,其宫不备其宗器⑦宗器:祭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⑧宪则:法制。,使越⑨)越:超过。于诸侯。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⑩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不疚(11)行刑不疚(jiù):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以免于难(12)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 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及桓子(13)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后,姬姓栾氏,名黡,谥桓。栾书之子,于悼公、平公任卿,晋悼公宠臣,为下卿。从悼公多有征伐,然性刚烈,得罪于众人。后其妻栾祁淫乱,通奸于家臣。栾黡盛年暴亡。,骄泰(14)骄泰:骄慢放纵。奢侈,贪欲无艺(15)艺:度,准则。,略则行志(16)略则行志:忽略法制,

16 叔向贺贫_课件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下册

16.叔向贺贫 《国语》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简介:左丘明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公 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 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 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 国人,曾任鲁国史官。左丘明知 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汉代史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 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多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简介:《国语》

读准字音 卿( ) 卒( ) 狄( ) 桓( ) 贿( ) 郤( ) 绛( ) 栾( ) qīng zú dí huán huì xì jiàng luán

课文翻译 叔向去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 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 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

江苏卷文言文祖讳汝霖字词校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补:①<动>隐瞒。《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事尽可商量,万勿~也。”②<动>避忌;忌讳。《战国策?秦策》:“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强大。”③<名>特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的一种礼节。韩愈《讳辨》:“汉~武帝,名‘彻’为‘通’。”④<名>指应避忌的事物。东方朔《七谏》:“恐犯忌而干~。”】汝霖,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习书法。补:①<动>从高处向下看。《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无地。”②<动>到;靠近。《陈情表》:“州司~门,急于星火。”《观沧海》:“东~碣石,以观沧海。”③<动>面对;对着。《过秦论》:“据亿丈之城,~不测之渊以为固。”④<副>将要;快要。《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崩寄臣以大事也。”【临池】学习书法。【临存】地位高的人对下人的问候,看望。。【临命】将死的时候。【临蓐】将要分娩。】学书,字丑拙,试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做具体工作。后泛指官吏。补:【有间】⒈时间很短;一会儿。⒉有缝隙。⒊有仇怨;有矛盾。司:①<动>主管;掌管。《教战守策》:“役民之~盗者,授以击刺之术。”②<名>官署名。《狱中杂记》:“而十四~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又】指负责主管的官吏。《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代百~之职役哉。”】,辄【总是。补:①<副>表示多次重复。“总是”、“往往”的意思。《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造次~尽,期在必醉。”②<副>表示后面的行为是在前一行为之后紧接着发生的,根据文意可译为“马上”、“于是”、“就”。《促织》:“一鸣~跃去,行且速。”】不利。遂输粟【献出粮食。补:(1)输:①<动>运送;运输。《阿房宫赋》:“一旦不能有,~来其间。”②<动>交出;献纳。《观刈麦》:“家田~税尽,拾此充饥肠。” ③<动>失败。《群英会蒋干中计》:“昨日~了一陈,挫动锐气。”【输写】倾吐。【输心】输诚,表示真心。【输作】因罪而降职而罚作苦役。(2)①<名>谷子;小米。《阿房宫赋》:“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粒。”②<名>指粮食;谷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米~非不多也。”】入太学【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年长的;排列第一的。】父读书龙光楼,辍【废除。补:①<动>

《子贡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子贡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置齐而伐越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兵:兵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②待我伐越乃可

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 先秦:佚名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译文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文言文卒的意思

文言文卒的意思 【篇一:文言文卒的意思】 ①步兵;士兵。《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⑥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篇二:文言文卒的意思】 分享到:更多查阅:20222次卒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①步兵;士兵。《》:“率疲弊之~,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缮甲兵,具~乘。”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昔栾武子无一~之田。”《谋攻》:“全~为上,破~次之。” ③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感焉。” ④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 ⑤完成;完结。《》:“谓言无罪过,供养~大恩。”《》:“庶刘侥幸保~余年。” ⑥终于;最终。《》:“~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垓下之战》:“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文言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原文及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原文及 【作品介绍】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柳宗元写给好朋友杨敬之的一封信,文中对朋友家遭逢火灾、财物殄灭的残酷现实表示同情和慰问,同时又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受害者进行开导劝慰,鲜明表达出作者自由旷达的人生观。 【原文】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得杨八①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③,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④,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

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⑤,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⑥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⑦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⑧;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⑨。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注释】 ①[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②[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齐国人称之为“瀡”。③[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④[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1.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天。” ⑿<助>用在“前”、“后”、“”、“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吾攻,旦暮

叔向贺贫教案

《叔向贺贫》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俭以养德,德以持身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国语》。 2、能通顺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2、生字:卿( ) 卒( ) 狄( ) 桓( ) 贿( ) 郤( ) 绛( ) 稽( ) (四)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五)串讲第一段: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六)小结: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带给人们的种种心理问题。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的是,贫穷其实是一所最好的学校,通过克服贫穷,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很多的伟大人物正是从贫困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弱者才会被贫穷吓倒,而强者总是对贫穷充满了感恩。(七)布置作业:P162.一 学生自由读书,查字典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生课前查找课文翻译,课上分小组交流,教师补充、 订正 六、板书设计: 二十五、叔向贺贫 《国语》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贫穷两字是分开解释的: 贫指的是没有钱的意思。 穷指的是没有官爵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本文逐层说理、对比论证的特点。 3、认识俭以养德,德以持身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根据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 1、了解本文要表达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诸侯各国。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正:使---合乎正道。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这样他使晋国行事合乎正道。行刑不疚,以免于难。依法而行,没有弊病,因此避免了祸患。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等传到桓子时,他骄慢放纵,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忽略法制,任意行事,囤积财物,从而取利,应当遭到祸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因幸免于难)终其一生。及怀子,改桓之行,传到怀子时,他不学习他父亲桓子的行为, 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学习他祖父栾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可是因受到桓子的罪恶的连累而遭罪,终于逃亡到楚国。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那个郤昭子,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恃其富宠,以泰于国;恃:依仗。泰:过分。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就在国内非常奢侈;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最后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 ,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他们的势力够大了,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可是一旦被消灭,没有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啊。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我认为你能够行他的道德5 [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了,所以表示祝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如果你不忧虑道德的不曾建树,却担心财富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要表示哀悼还来不及,哪里还会祝贺你呢? (四)串讲第三段: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不仅我本人独自承受(你的教诲) ,自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五)思考、讨论:1、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忧德之不建”,而不应“患货之不足”。2、贫穷本不是好事,叔向向韩宣子贺贫的意图是什么,他是怎样用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叔向向韩宣子贺贫的意图是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贫富,而在于有没有德行。人应该俭以养德,德以持身,不要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叔向结合晋国的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兴衰史,从正反两个方面用事例阐述了应该“忧德之不建”,而不应该“患货之不足”的观点,认为贪欲无尽、骄泰奢侈将导致大祸临头,而勤于修德、安于贫穷则可保身长久平安。3、从做人的角度谈谈自己获得的体会。 (六)小结:本文记录了叔向和韩宣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人应该俭以养德,德以持身,不要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 (七)布置作业:预习 六、板书设计: 二十五、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原文及翻译

叔向贺贫原文及翻译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②,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③,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④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⑤。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⑥以下,嘉武子之赐。” ? 【注释】①叔向:晋国大夫。韩宣子,晋国正卿。郤昭子,也做过晋国正卿。②栾武子:晋国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傣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倾(一旅之田)。③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晋国大夫。后文提到的“怀子”,是桓子的儿子。④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⑤绛:晋国故都。⑥桓叔:韩氏的祖宗。 ? ?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韩宣子说:“我只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而你却祝贺我,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宣扬德行,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依靠这点治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传到他儿子桓子,骄傲奢侈,贪得无厌,违法乱纪,任意妄为,借贷牟利,囤积财物,本该遭到祸难,依赖了他父亲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到了怀子,改变了桓子的行为,发扬武子的美德,本可以凭此免除祸难,但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罪恶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去了。那位郤昭子,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王室的一半,他家的人在三军将帅中占了一半,依仗着他的财富和宠荣,在晋国骄横跋扈。结果他自己被杀,在朝廷陈尸示众,他的宗族也在绛城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郤氏八人,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受到的宠幸够大了,可是一旦被消灭,没有谁来同情他们,就是因为没有德行啊。如今你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你也能具备他的美德,所以向你道贺。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我恐怕哀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韩宣子下拜叩头,说:“我韩起将要灭亡之际,幸亏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 ?

中考文言文《叔向贺贫》原文及译文

原文: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译文: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叔向贺贫》古文赏析

《叔向贺贫》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叔向贺贫》讲的是一个教育故事,它的教育意义是(叔向借晋栾氏、郤氏两大家族兴亡史)说明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 【原文】 《叔向贺贫①》 出处:《国语;晋语八》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②,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③,无以从二三子④,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⑤无一卒之田⑥,其宫不备其宗器⑦,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⑧,使越于诸侯⑨。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⑩不疚(11),以免于难(12)。及桓子(13),骄泰奢侈(14),贪欲无艺(15),略则行志(16),假贷居贿(17),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18)以没其身(19)。及怀子(20),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21),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22),以亡于楚(23)。夫郤昭子(24),其富半公室(25),其家半三军(26),恃其富宠(27),以泰于国(28)。其身尸于朝(29),其宗灭于绛(30)。不然,夫八郤(31),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32)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33),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34),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35),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36)也敢专承(37)之,其自桓叔以下(38),嘉吾子之赐。” 【注释】 ①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9),字叔向。 ②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③实:这里指财富。 ④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⑤栾武子:晋国的卿。 ⑥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⑦宗器:祭器。 ⑧宪则:法制。 ⑨越:超过。 ⑩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 (11)行刑不疚(ji)):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 (12)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 (13)桓子:栾武子的儿子。 (14)骄泰:骄慢放纵。

叔向贺贫练习题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1、本文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时所作,为体史书,《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记载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年的历史,以记为主,兼以记,通过上层统治阶级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 2、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2)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3)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 (4)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5)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6)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4、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5、简答题 贫穷本不是好事,叔向向韩宣子贺贫的意图是什么,他是怎样用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参考答案: 1、本文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为国别体体史书,《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记载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500 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 2、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这样他使晋国行事合乎正道。 (2)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依法而行,没有弊病,因此避免了祸患。 (3)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 忽略法制,任意行事,囤积财物,从而取利,应当遭到祸难。 (4)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最后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 (5)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可是一旦被消灭,没有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啊。 (6)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仅我本人独自承受(你的教诲),自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3、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4、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君子应该“忧德之不建”,而不应“患货之不足”。 5、简答题 贫穷本不是好事,叔向向韩宣子贺贫的意图是什么,他是怎样用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叔向向韩宣子贺贫的意图是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贫富,而在于有没有德行。人应该俭以养德,德以持身,不要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 叔向结合晋国的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兴衰史,从正反两个方面用事例阐述了应该“忧德之不建”,而不应该“患货之不足”的观点,认为贪欲无尽、骄泰奢侈将导致大祸临头,而勤于修德、安于贫穷则可保身长久平安。

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① 叔向见韩宣子②,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③,无以从二三子④,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⑤无一卒之田⑥,其宫不备其宗器⑦,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⑧,使越⑨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⑩不疚(11),以免于难(12)。及桓子(13),骄泰(14)奢侈,贪欲无艺(15),略则行志(16),假贷居贿(17),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18)以没其身(19)。及怀子(20),改桓之行,而修(21)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22),以亡于楚(23)。夫郤昭子(24),其富半公室(25),其家半三军(26),恃其富宠(27),以泰于国(28)。其身尸于朝(29),其宗灭于绛(30)。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31),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32)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33),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34)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35)焉,曰:“起(36)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37)之,其自桓叔(38)以下,嘉吾子之赐。” [编辑本段] 大意 (一)自“叔向见韩宣子”至“叔向贺之” 记叙叔向贺(韩宣子)贫。 (二)自“宣子曰”至“何贺之有” 说明贫能其德为可贺。 (三)自“宣子拜”至“嘉吾子之赐” 记叙韩宣子拜谢。 [编辑本段] 注释 (叔向借晋栾氏、郤氏两大家族兴亡史)说明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篇腹(三)) 文体:记叙文。(国语偏向记言) ①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i),字叔向。②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③实:这里指财富。④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⑤栾武子:晋国的卿。 ⑥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⑦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