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基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地理科学导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分布和地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探索和导航技术,经过了地图制作、地域区划、环境研究等不同阶段的演进。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陆地和海洋,陆地构成了世界各大洲,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经纬度的划分、地球的时间与日期线、赤道、主要的地理环境带等。
四、地球的地貌与地形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构成了不同的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气候、河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地球的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地球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气候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地球的水文与水资源地球上水的分布极为广泛,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七、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化程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地貌、生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八、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的影响巨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也日益扩大。
九、经济地理学与全球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地域差异,全球化加速了经济地理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交通与交流等问题。
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大一地理科学导论中的几个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理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
一、地理科学的定义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过程与规律的跨学科综合科学。
地理科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球表层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要素。
研究对象的范围广泛,涉及地球各个领域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三、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可以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学科领域。
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等;人文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交叉。
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
地理科学注重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化学、统计学等。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迈入了数字地理信息系统(GIS)时代。
五、地理科学的应用领域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在城市规划中,地理学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用地方案,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在环境保护中,地理学可以评估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程度,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灾害管理中,地理学可以预测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总结: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
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认识和理解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而人文地理则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现象和过程。
地理学导论作为地理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下面将对地理学导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地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起源于古代的地图制作和地理探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涵盖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典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和当代地理学三个时期,其中现代地理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叉的内容。
地理学与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球科学的整体。
地理学主要关注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常常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例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等。
3. 地球系统理论地球系统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
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由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通过各种过程和作用相互联结和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理论对于研究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区域差异理论区域差异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地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宇宙的构成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一、太阳的地理效应第三节地球的整体性质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核(2)地幔(3)地壳(二)大气圈层(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又称暖层)(5)电离层(6)外逸层(散逸层)三、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重力(二)地磁(三)地热四、地球的化学成分(一)地球的自转1. 地球自转的性质2. 地球自转的速度3. 地球自转的周期4.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二)地球的公转1. 地球公转的性质2. 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五、地球的运动六、地理坐标与时间七、地球的演化(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第四节地球表层系统一、地球表层的构造(一)岩石圈(二)水圈(三)大气圈(四)生物圈(五)智慧圈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二章地理空间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一、纬度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球状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向高纬渐次降低,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强烈,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很微弱(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基本上是延纬线延伸的。
温度的年变幅,即同一地的冬夏温度差异也具有纬度地带性,低纬变幅小,随纬度增高变幅增大,两极变幅最大。
温度的纬度地带性与科里奥利力相结合,形成气压带、行星风带和洋流沿纬度更替的分布大势。
受温度带、气压带等纬度地带性影响,造成降水沿纬度的差异分布。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且深刻的学科,涉及到各种自然与人文要素,并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地球环境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地理科学旨在研究地球上的空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地球形成演化、自然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等内容。
其研究对象广泛,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1.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态系统等,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地球自然系统的功能和规律性。
2.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人类聚居和分布、城市发展、交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地球形态观察到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贡献颇丰。
•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主要关注地貌、气候、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其代表作品包括《地理学》、《地形志》等。
古代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积累了大量地理知识。
•近代地理学:进入近现代,地理学得到了系统性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地理学家。
他们在探索地球空间规律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框架,推动了地理科学向前发展。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地考察、空间分析、实验模拟等。
这些方法为地理学家提供了观察地球的不同角度。
1.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地理学家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可以直观观测地表现象,掌握地理现状和变化规律。
2.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地理空间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联。
3.实验模拟:实验模拟是通过实验室等控制条件的手段,模拟地球系统中的一些过程,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
地理科学的意义与展望地理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指导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导论知识点总结高一

地理学导论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学导论是高一学生初次接触地理学的科目,通过学习地理学导论,学生们能够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知识点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下面是对地理学导论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地理现象以及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研究,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 地球和大地的特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球形、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球形特征决定了地球的形状和分布,如地球的赤道和各大洲的分布。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 地理格局和地理区划地理格局是指地球表面上陆地和水域的分布状况。
地理区划是对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进行划分和分类,常用的地理区划方法有自然区划和人文区划。
自然区划主要根据地质、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进行划分,而人文区划则根据人类活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要素进行划分。
4.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如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
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空间格局的影响和演变,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人口迁移等。
5.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它以平面形式表现了地球表面的空间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数据的系统,可以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分析、查询和可视化等操作。
6.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常通过观测气象要素来表征。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科学。
了解气候和气象可帮助我们对某个地区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和了解。
7.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和大气中的水汽。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一、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地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地球科学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结构
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1.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理论
2.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3.地球的运动和地壳演化
三、地表过程和地表形态
1.大气环流和气候形成
2.地表水循环和水文过程
3.冰川、河流和海洋的作用
4.风成地貌、风化作用和侵蚀退化
四、地球资源与环境
1.地球资源类型和分布
2.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4.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五、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方法
2.实验室技术及其应用
3.卫星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
4.数值模拟和地质建模
六、地球科学与社会发展
1.地震和火山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2.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3.地质灾害的形成和防控
4.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七、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
1.全球变化和气候变化研究
2.火星探测和外星生命的寻找
3.深海勘探和生物资源开发
4.地球科学在国家和地方经济中的应用
八、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交叉学科
2.地学与工程学、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
3.地球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应用
九、地球科学的职业发展和现实意义
1.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前景
2.地球科学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地球科学的科普和科学教育重要性
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和重点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复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多做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和试卷,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
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
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
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21.生物循环主要是由两个作用实现的,一是合成作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形成CO2和H2O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2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创造人工环境系统。
23.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①人工地貌过程(人工地貌过程包括直接的地貌过程和间接的地貌过程,直接过程如采矿、挖河,间接过程如破坏植被从而改变地貌)②人类沉积物的形成(生产人工矿物和人工岩石)③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破坏性影响也有建设性的改造)④触发地壳运动(大型建筑活动一定程度地引发地壳运动)2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①破坏性影响:最突出的是加剧土壤的侵蚀。
还表现为对干旱地区植被的破坏及所造成的荒漠化过程,以及由于不合理灌溉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土壤盐渍化。
(现代农业经济劳动力费用过高,无法促使农民把天然肥料运回田间,割断了自然循环的过程,是土壤污染和结构恶化的根本原因)②建设性改造:向土壤增施肥料,改良土地结构,改善土壤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
25.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②大气污染③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26.人类对水圈的影响:①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南水北调)②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影响蒸发过程、水汽输送、降水过程、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分来源)③水体污染27.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①森林面积缩小②草原退化③生物多样性降低④改变生物基因⑤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
第二章地理空间1.地域分异规律受四个主导因素影响:①地理纬度,它决定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海陆分布,它决定水分输送多少和干湿变化情况。
③海拔高度,它对水分和辐射都有影响。
④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它主要影响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
2.三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本质上,它们都与太阳辐射或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
②表现形态上,它们都是沿着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梯度变化,沿某一方向的条带状分布。
③它们都是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现象。
3.你是如何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主导因素)4.纬度地带性,就是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递变的特征,是地理学最经典的基础理论之一。
5.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到高纬依次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低纬强,高纬弱。
6.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7.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气候的纬度地带性所支配,环境中的土壤等要素已随之变化,呈现出沿纬线方向分布,沿纬度方向递变的景观带。
分为陆地生态系统纬度地带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纬度地带性。
8.人类生物学特征的纬度地带性:人种的纬度地带性和人体地理适应类型的纬度地带性(热带适应类型、北极适应类型、温带适应类型、寒带适应类型)9.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①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作物生长受热量条件制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对文化的影响(南米北面、南柔北刚、南拳北腿、南轻北重等)10.海陆梯度地带性,就是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的变化的特征。
1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根本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12.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在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递减。
在温度上,沿海温差小,内陆温差大。
海陆梯度地带性区域性差异很大。
13.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干旱地区的居民产生适应耐干旱、温差大和强紫外线的适应类型,生理上血液浓度高,基础代谢低,耐干旱,肌肉数量少,身体表面积大,通过蒸发。
散发与外界交换更多的热量。
14.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的地理环境都发生有规律的。
每升高100m约降低0.6℃,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也是高山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15.非地带性就是除了三维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通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16.地带性规律,其外在表现上是地球表层环境比较有规律的变化形式,其内在原因上是环境造成太阳辐射或其转化的热能起的主导作用。
而非地带性,其外在表现上不成带状分布,其内在原因是地球内能起的主导作用。
17.非地带性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造成的。
18.地壳物质组成引起的非地带性:岩石矿物分布的非地带性不仅造成资源的不均匀性也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岩石的化学性质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其化学性质直接制约土壤的酸碱性。
岩石的物理形状对地貌、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肥力也有重要影响。
19.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资源条件(表现为它为人类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工业布局和物质财富的增长)②环境条件(表现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③灾害性破坏(主要是火山地震,是造成破坏最大、最难以预防的自然灾害)20.区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空间性,表示事物的空间的位置意义,包括地理坐标位置、行政位置、交通位置、环境位置等,它回答“在什么地点”的问题。
②结构性,表示所布局的事物在空间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表示事物与周边事物的关系,它回答“与什么有关?周边怎么样的问题”③环境性,回答“那里环境如何”的问题。
④文化性,即区位是人类文化行为的结果,表示人类对事物空间的设计,与决定区位的人的知识、素质、经验、行为偏好有密切关系。
2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22.产业区位论,是生产厂家或经营商家为获取最大利润或为降低成本选择经济活动的位置的理论。
其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
23.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随着与市场距离的变化,农业生产也相继变化,农业区位布局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带,蔬菜水果奶;第二圈林业带;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第五圈三圃式农业(黑麦、大麦、休闲三区轮作);第六圈粗放牧业圈,在外围是未耕的荒野。
24.集约的优势:①土地利用率高②高投入高产出。
(所有农业经营者的目标就是利润)25.杜能指出,生产地到市场的距离是引起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者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
(因距离引起的级差地租思想为后来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分异提供里理论依据)26.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企业区位的理论,提出区位因子和原料指数,并认为具有决定性的一般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费,集聚。
27.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叫遍在原料,只有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叫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局地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原料指数>1时工厂在原料地,<1在消费地,=1均可)28.狭义的区域即指人类社会经济的空间形式。
29.区域空间的特征:①区域空间是具体的(不同于区位空间那样只是抽象出生产要素的距离关系)②区域是连续的(不同于区位空间那样是个位置点,而是一个面)③区域具有演化特征(随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区域有自身的发展演化过程)30.区域研究的视角:①空间视角②时间视角③社会视角④环境视角31.区域发展理论重点是发展中国家。
32.经济增长是指有更多的产出,发展不仅指有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生产出来的种类有所不同,分配得到了优化,技术得到了变革,环境得到了改善。
(区别:增长是量变,发展是质变。
联系: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必须进步,必须伴随经济增长社会政治体制也同时发生进步或变革。
)33.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①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低下②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③人口素质低④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⑤就业困难⑥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受支配、依附的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