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归纳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中国地理和地理科学导论

中国地理和地理科学导论

(一)《中国地理》重点题目笔记目录第一篇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对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影响。

(2010年真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简述我国山脉的基本类型及主要山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简述我国简述中国线性构造带的主要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自然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地理科学导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分布和地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探索和导航技术,经过了地图制作、地域区划、环境研究等不同阶段的演进。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陆地和海洋,陆地构成了世界各大洲,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经纬度的划分、地球的时间与日期线、赤道、主要的地理环境带等。

四、地球的地貌与地形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构成了不同的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气候、河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地球的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地球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气候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地球的水文与水资源地球上水的分布极为广泛,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七、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化程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地貌、生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八、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的影响巨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也日益扩大。

九、经济地理学与全球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地域差异,全球化加速了经济地理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交通与交流等问题。

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大一地理科学导论中的几个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理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

一、地理科学的定义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过程与规律的跨学科综合科学。

地理科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球表层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要素。

研究对象的范围广泛,涉及地球各个领域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三、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可以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学科领域。

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等;人文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交叉。

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

地理科学注重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化学、统计学等。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迈入了数字地理信息系统(GIS)时代。

五、地理科学的应用领域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在城市规划中,地理学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用地方案,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在环境保护中,地理学可以评估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程度,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灾害管理中,地理学可以预测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总结: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

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认识和理解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地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宇宙的构成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一、太阳的地理效应第三节地球的整体性质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核(2)地幔(3)地壳(二)大气圈层(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又称暖层)(5)电离层(6)外逸层(散逸层)三、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重力(二)地磁(三)地热四、地球的化学成分(一)地球的自转1. 地球自转的性质2. 地球自转的速度3. 地球自转的周期4.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二)地球的公转1. 地球公转的性质2. 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五、地球的运动六、地理坐标与时间七、地球的演化(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第四节地球表层系统一、地球表层的构造(一)岩石圈(二)水圈(三)大气圈(四)生物圈(五)智慧圈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二章地理空间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一、纬度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球状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向高纬渐次降低,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强烈,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很微弱(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基本上是延纬线延伸的。

温度的年变幅,即同一地的冬夏温度差异也具有纬度地带性,低纬变幅小,随纬度增高变幅增大,两极变幅最大。

温度的纬度地带性与科里奥利力相结合,形成气压带、行星风带和洋流沿纬度更替的分布大势。

受温度带、气压带等纬度地带性影响,造成降水沿纬度的差异分布。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整理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cm2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能量。

3.潮汐变形: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周期性变形现象称为潮汐变形。

4.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5. 土壤: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一般为1-2m以内。

6.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划分8.矿物: 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晶质物体,少数非晶质或胶体9. 河流: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10. 地貌营力: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貌是在不同的地球内、外营力下形成的,这些营力也可称为地貌营力。

11.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浆及水的活动、地球磁场和重力场等地质营力的因素,引起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12.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3. 岩石: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14. 逆温: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现象。

15. 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16.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生物群体。

17. 种群:占据着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集群。

18.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一、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地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地球科学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结构
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1.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理论
2.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3.地球的运动和地壳演化
三、地表过程和地表形态
1.大气环流和气候形成
2.地表水循环和水文过程
3.冰川、河流和海洋的作用
4.风成地貌、风化作用和侵蚀退化
四、地球资源与环境
1.地球资源类型和分布
2.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4.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五、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方法
2.实验室技术及其应用
3.卫星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
4.数值模拟和地质建模
六、地球科学与社会发展
1.地震和火山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2.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3.地质灾害的形成和防控
4.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七、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
1.全球变化和气候变化研究
2.火星探测和外星生命的寻找
3.深海勘探和生物资源开发
4.地球科学在国家和地方经济中的应用
八、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交叉学科
2.地学与工程学、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
3.地球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应用
九、地球科学的职业发展和现实意义
1.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前景
2.地球科学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地球科学的科普和科学教育重要性
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和重点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复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多做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和试卷,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记忆)第一章:⒈研究对象:整体地球,包括: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容:各个圈层间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系统间相互作用。

特点:全球性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差异大⒉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⒊彗星:质量很小绕太阳运动. 彗核:近球形由冰、甲烷、氨、尘埃组成.彗发:球形云雾状由气体、尘埃组成。

彗云:包围彗发由氢原子组成。

彗尾:彗核背太阳侧尾巴-气体尘埃组成⒋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离心力椭球体。

周期:1日恒星日太阳日。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464m/s,两极为零地理坐标:纬线:与地轴垂直平行赤道;纬度:由赤道向两极增大0°90°;经线:与纬线垂直连接两极子午线子午面;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增大0°180°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cm2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能量。

天文单位:日地之间光速传递需约8分钟,这个庞大的距离定义为1个天文单位。

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确定极点和地理坐标昼夜更替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科里奥利力同一时刻不同经线有不同地方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 时区月球太阳引力引发潮汐, 自转产生反潮汐力,与潮汐平衡⒍潮汐: 月球和太阳引力导致海面周期升降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月球引力>太阳引力地心受二者平均力地表受力与平均力有差别引力差引起海面升降引潮力: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差值地球轨道参数:方向轨道周期近日点远日点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四季第二章:⒈地球的年龄:46亿年38亿年原始生命单细胞原核生物-球藻⒉生物圈的形成与发展:(1)厌氧异养原核生物阶段厌氧异养原核生物---无核膜分异异养(2)厌氧自养生物出现生物圈初步形成:厌氧自养原核生物---蓝细菌藻类光合作用(3)真核生物出现动物界爆发演化: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多细胞动植物分异元古宙中期燕山山脉宏观藻类元古宙末期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显生宙初期云南昆明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物爆发寒武纪三叶虫时代(4)生物登陆全球生物圈建立: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裸蕨)淡水鱼类石炭二叠纪:蕨类(成煤)两栖类地史上第一次成煤(5)生物征服天空陆生动物重返海洋: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苏铁银杏松柏)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始(6)人类起源: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真马真牛真象);人类出现,第四纪重大事件: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古猿:人类祖先:腊玛古猿,直立行走是猿到人的关键早期智人(古人)直立人(猿人):“北京人” 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晚期智人(新人) 周口店山顶洞人⒊地层单位…地质时代单位:宇……宙界….. 代系….. 纪统….. 世第三章:⒈地表的起伏和内部物质密度不均导致理论重力值与实测不符重力异常,应用:探矿⒉地壳地面向下33km(莫霍面);结构:上层:花岗岩层硅铝层不连续;下层:玄武岩层硅镁层类型:陆壳: 双层;洋壳: 单层地幔莫霍面到2900km(古登堡面),以1000km分上下地幔上地幔:橄榄岩层(榴辉岩层) 铁镁增加;岩石圈;软流圈地核铁镍为主⒊磁场: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
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 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 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
要素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
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 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 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的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I
①公理I :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
②公理U :任何人地关系都是人与地因果反馈的人地关系
③公理川: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U
①公理I :任何地域都是人地关系的地域
②公理U :任何地域都是地域系统中的地域
③公理川:任何地域都是发展过程中的地域
优化开发区: 指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如京津冀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调控目标①空间开发②产业发展③城市发展④对外开放⑤基础设施建设⑥自主创新⑦政策体系
禁止开发区: 指依法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种自然保护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应包括五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第三章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
学科知识体系: 演化型体系和公理型体系
演化型结构体系: 认识演化型和自然型结构体系
公理型结构体系: 实质性公理结构体系和形式化公理结构体系地理科学学: 地理科学学是地理学与科学学交叉而形成的具有软科学性质的新兴交叉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本身。

元地理学: 元地理学从元理论角度研究地理学,是关于地理学理论的理论。

自然地理学: 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空间系统的自然方面,即自然地理环境(或人类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作用的天然环境和经人类作用后发生了变化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分为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门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又称人生地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

它以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与自然地理学关系密切,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区域地理学: 是研究各地理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综合揭示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分支。

部门地理学: 是研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结构、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影响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地理学基本层次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统称。

部门地理学中有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部门。

环境地理学: 是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分支学科,主要涉
及人地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和效应,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馈作用。

经济地理学: 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中心任务: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发展方向: 数量化、经济化、生态化和社会化。

特征: 综合性、地域性、社会性。

第四章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
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①哲学价值②科学价值③应用价值1 既有的应用价值2 潜在的应用价值④
教育价值
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
地理科学研究开始于地理科学问题
地理科学问题的基本属性①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属性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属性
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①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原则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原则地理研究维度的根据①客观存在的发展历史②科学认识的发展历史③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
①科学研究维度:科学研究维度主要回答“是/ 否”问题,即主要回答所研究的地理事物或地理客体的真实情况方面的问题。

②价值研究维度:价值研究维度主要回答“有用/ 无用”和“益/ 害”问题,涉及主体和客体及构成的价值关系,即主要回答所研究的某地地理事物及其状态对某地区和某群体等的作用的好坏等方面的问题。

③伦理研究维度:伦理研究维度主要回答“应该怎样/ 不应该怎样”方面的问题。

地理研究三重维度的关系科学—价值—伦理三维最系统
空间秩序的层次①分布实况②分布格局③分布规律空间秩序的语言①数学语言②地图语言③文学
语言
空间秩序的形式的种类
空间秩序的路径:①演绎的逻辑路径(从“一般和规律”到“具体和特殊”的逻辑路径)
②归纳的逻辑路径(从“具体和特殊”到“一般和规律”的逻辑路径)
③类比的逻辑路径
时间序列:指地理事物的大小数量、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变化的具体的过程和变化趋势。

时间序列的层次:①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的具体过程的时间序列
②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的变化趋势的时间序列
③不同时期解析尺度的变化规律的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的路径:①归纳的逻辑路径②演绎的逻辑路径③类比的逻辑路径
第六章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
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
㈠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内容及其自组织方法
统一原则①一致性A——历史I、历史U与逻辑的统0
②一致性B——历史I与逻辑的统0
③一致性C——历史U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致性A高于一致性B高于一致性C
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况下一致性A高于一致性C高于一致性B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①综合性②整体性③解决多因素、动态、复杂系统的有效性
④定量化⑤最优化⑥信息化⑦人一机系统处理方式⑧熵方程⑨“S”形曲线⑩整体、涨落、突变、协同、因果反馈
地理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I――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
①确定课题研究②积累知识与搜集资料③观察、实验④抽象、概括、判断、推理⑤提
出假说理论
反馈: 是指系统把输出返送到原输入断,并对其的再输出发生影响,引起控制的作用过程。

因果键: 当两个系统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因果作用时,我们就说它们之间形成了因果键。

因果网络: 一系列因果键的连锁便构成因果网络
反馈环(反馈回路): 一个封闭了的因果网络便构成反馈环
第八章地理科学的现代发展
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①环境地理②区域地理③科学技术④哲学思想⑤科学共同体和杰出地理学家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①信息社会的产物②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③理论化和数量化④行为化和生态化⑤科学方法论的综合化地理科学学派的主要代表①区域地理②综合景观学派③环境学派④数量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