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参考答案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参考答案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

A.悄无声息qiǎo;B.抛头露.面(lù);C.偌.大(ruò)椎心泣血chuí2.D。

A.额手称庆;B.候车,走投无路;C.掉以轻心;(注:般配和班配现通用)3.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不能和“正”“刚刚”等词语连用。

A.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B.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D.泾渭分明,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B。

A 搭配不当,删去“和先进的战斗机”,或者改为“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先进的战斗机和发展出完善的国防工业”。

C.成分残缺,“除了”前面应该加“中国民众”,因为前面一句话的主语是“中国民众的神经”,与后面不同,后面的主语不可省略。

D.关联词位置错误,把“一旦”放在“中国”前面。

5.A。

B最后的两个问句是连续问,所以应该吧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问号。

C句号应改放在引号的外面。

D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6.C。

觉民那里表述错误,应该是觉新。

觉新一开始不同意觉慧出走,但后来还是决定暗中帮助弟弟觉慧,帮他筹集了路费。

7.D。

无中生有,原文讲的是“多元文明的繁荣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8.C。

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主语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B项时间范围错误“一直”应该改为“一段时间内”,原文在第二段第三行“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D项“可能”错误,原文是肯定语气,在第五段说“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

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I)卷

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I)卷

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__________。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会让人丧失定力,__________;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__________,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

不要忘记那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成功也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

人活一辈子,要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要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

唯有静下心定下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

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__________,也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无可厚非随遇而安一劳永逸鹤立鸡群B . 无可非议随波逐流一举成名超凡脱俗C . 无可非议随遇而安一举成名鹤立鸡群D . 无可厚非随波逐流一劳永逸超凡脱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关键在于他是否能避开喧嚣的社会,拒绝外来的诱惑B . 关键在于他能拒绝喧嚣的社会,避开外来的诱惑C . 关键在于他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D . 关键在于他能不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诱惑的外在(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即使有了创新,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B . 与其有了创新,不如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C . 即使有了创新,无论知识和技能储备是否扎实稳固D . 与其有了知识的扎实稳固和技能储备,如果没有创新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二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2013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答案

2013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答案

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 D(“又受到官方的律令条文的约束”错)2.D(若无清明节,中国文明就不会有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的假设不成立)3.B(“靠现代媒体来传承”在原文中缺乏依据)文言文翻译李材,字孟诚,非城人,尚书李遂的儿子。

嘉靖四十一年考中进士,被授刑部主事一职。

一直随邹守益讲学。

但自觉学识不足,请假归家。

期间拜访了唐枢、王畿、钱德洪等人,向他们请教难题。

隆庆年间还朝(述职),不久后由兵部郎中升迁为广东佥事。

当时以罗旁为贼首的匪患猖獗,李材在周高山袭击并大败了他们,并设兵营防守。

贼众在新会境内有三个据点,李材调副总兵梁守愚和游击(官职)王瑞分别从恩平和德庆进攻,自己则设兵于肇庆中路,半夜杀敌500余名,摧毁贼人房屋千余间,罄尽土地,招募人员耕作。

不久,5000倭寇攻陷电白(地名),大肆掠夺后逃跑,李材追缴,在石城击败倭贼,又在海口设下埋伏,等倭寇逃遁时又大败他们,救回了被抢夺的妇女3000多人。

赶上有奸人引着倭寇从黄山间道(地名)向东溃逃,李材故意散布有数路大军即将到达的言论来迷惑倭寇,而自己又返回旧路迎击倭贼,全歼了他们。

又追缴雷州的倭寇直到英利这个地方,贼人尽数逃散,贼匪渠许恩在阳江投降。

朝廷表功,升李材为副使。

万历年初,张居正把持朝政,不喜李材。

李材于是托病辞官。

张居正死后,在山东从新做官,因才华出众被调至辽东开原。

不久升为云南洱海参政,晋升为按察使,在金腾设兵驻扎。

金腾靠近缅甸,两地之间有孟养、蛮莫两土司,时而服从李材,时而叛乱。

缅甸一方首领名叫大曩长、散夺,率领几千人占据了土司的地盘。

李材说,不收复两土司,就无法制止缅人。

派人招降土司来投奔李材,期间讨伐抗命不降的夷人阿坡。

过了一段时间,缅甸发兵与蛮莫相争,李材和两土司合力大败缅人,杀掉了大曩长,逐跑散夺。

缅方主帅莽应里在孟养增兵,李材再次攻击缅军,击沉他们的船舶,斩杀缅方将领一名,缅甸于是退兵。

有名为猛密的人,地宅均在缅甸境内(可理解为祖籍缅境),多次被缅侵略掠夺,于是全族都搬迁了过来。

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卷

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卷

贵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史上伟大评论家与伟大艺术高峰之间建树的经典案例,例如金圣叹与《水浒传》、罗杰·弗莱与塞尚等,都值得研究总结,以增强文艺评论家信心,更好推进文艺评论发展。

所以正像鲁迅“伟大也要有人懂”的论断那样,中外文艺史上文艺高峰的确认,往往都离不开卓越文艺评论家的。

当前文艺评论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对文艺高峰建设提出明确而卓有成效的意见。

文艺创作缘何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的问题怎样扭转,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倾向如何避免,()。

针对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尤其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发扬批评精神。

所谓批评精神,就是勇于对文艺乱象提出批评,善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剜烂苹果”,贯穿其中的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发扬批评精神旨在建立“真正的批评”的目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联袂慧眼识珠千篇一律严正B . 联合慧眼识珠千人一面严正C . 联袂慧眼独具千篇一律严格D . 联合慧眼独具千人一面严格(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文艺评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把脉问诊,给出有力的分析和有效引导B . 这些问题都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把脉问诊,给出有力分析和有效引导C . 这些问题都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把脉问诊,给出有效引导和有力分析D . 文艺评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把脉问诊,给出有效引导和有力分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批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命题学校:凯里一中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7页,第II卷第7页至第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时,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①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

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调味也”,原指调味器。

“咊”、“龢”、“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却都以“禾”字为旁。

“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的历史特点。

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

“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

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②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

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

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

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1.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林贤治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

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

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③我思念月亮。

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

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

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

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

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

我一直在生活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

偶尔回乡,却见阡陌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

笔直的机耕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

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

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

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

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

(语文)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把答题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题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甄.选/箴.言聒.噪/恬.淡间.距/间.不容发B.缄.默/信笺.谄.媚/胡诌.碑帖./俯首帖.耳C.掠.影/虐.待舐.犊/胼胝.复辟./鞭辟.入里D.花蕾./擂.鼓校.正/比较.拾.掇/拾.级而上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8月14日清晨,随着几声枪响,恶贯满盈的杀人魔王周克华在重庆街头被击毙。

据悉,数千名全副武装的民警和武警参与了对周克华的的追捕行动,此外,成都军区某部也加入到搜捕的行列。

连日来,如此大张旗鼓地采取行动对付一个劫匪,为近年来少有,凸显出当局除恶务尽的决心。

听到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老百姓奔走相告,弹冠相庆。

A.恶贯满盈 B.凸显 C.除恶务尽 D.弹冠相庆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刚刚落幕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数尽管跟北京奥运会相比有明显差距,中国体育代表团仍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B.近年来,随着中国移民的不断增加,中餐馆在美国遍地开花,现在在美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边远小镇,都能找到地地道道的中餐馆。

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1至 6页,第Ⅱ卷7 至11页。

考试结束后,将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款识.钥匙.胼胝.扺.掌而谈舐.犊情深B.敕.造不啻.炽.热整饬.纪律叱.咤风云C. 羸.弱擂.鼓蓓蕾.身陷缧.绁危如累.卵D.锃.亮逞.能上乘.惩.前毖后游目骋.怀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必竟他只是一介潦倒书生。

∕高三,简言之,就是心无旁骛。

∕陈光标砸车呼吁环保是做作还是做秀。

(摘自通讯)B.一条微博能引发爆棚效应,让主流话语也能春风化雨,是要下一番真工夫的。

∕在饮酒之风盛行的英国,酒后驾车问题是社会顽疾,按照英国法律,初犯者将被吊消驾照1年。

(摘自微博)C.他胡子拉渣,太不拘小节了。

∕你不要心急,稍安毋躁。

∕小王得意洋洋,跷起二郎腿来。

(摘自学生习作)D.惊蛰雨雪,百日旱“解”。

∕春寒少雨雪,老人儿童谨防勾“老病”添“新病”。

∕“高薪养廉”犹如“缘木求鱼”。

(摘自报刊标题)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不足为奇精巧绝伦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不值一提精巧绝伦C.相形见绌讳莫如深不足为奇巧夺天工D.捉襟见肘讳莫如深不值一提巧夺天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阳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得答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每对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谬.论∕未雨绸缪.空.洞∕倥.偬卓.识∕茁.壮荥.阳∕荥.经B.裨.益∕纵横捭.阖分.外∕氛.围供.稿∕供.奉恓.惶∕栖.息C.累.赘∕累.教不改濒.临∕傧.相着.笔∕着.慌匡.扶∕诓.骗D.恪.守∕络.绎不绝稽.核∕犄.角起碇.∕靛.青苍.穹∕沧.海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居室中最常用的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

B.集中公布的一系列主要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回暖持续,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这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波澜不兴的表现中可略见一斑....。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期间,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组是()A.发言人说,两岸救援力量在海地还没有合作或接触,希望两岸在海地救灾方面取长补短、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B.在金钱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荒谬的关系,虽然在某一门槛的一边,富裕几乎可以提升幸福,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方式才是决定幸福与否的。

C.《新华文摘》在促进思想解放、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受到学术界、文艺界和知识界的关注和信赖。

D.综合考试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为目的的考试,命题面向全体学生,总体要求是注重基础知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

,,。

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

①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

②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④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⑤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A.④③②⑤①B.③②⑤①④C.③②⑤④①D.③⑤④①②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中华民族”是怎样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5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

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所谓“华夷之辩”“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

梁启超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

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

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

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

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

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5.下列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的提出避免了“华夏”“汉人”“唐人”称谓的狭隘种族意识。

B.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大家庭。

C.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过程是“保种”“民族”“中华”,再到“中华民族”。

D.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种族融合体,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造就此族群。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

B.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启迪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梁启超首先创造此词语。

C.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启发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由梁启超首先使用。

D.杨度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解说比梁启超的理解更科学,超越了民族血统意识。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20世纪初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首创,它一开始就内涵具体明确。

B.“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心理。

C.“中华民族”一词告别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追求。

D.“中华民族”一词是中国旧民族观走向新民族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语不及之,即危.行危:危险B. 方吾在缧绁..中缧绁:拘禁C. 免子於厄.厄:灾难D. 所忻.慕焉忻:高兴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子令人敬重的一组是()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②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③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④然子之意自以为足⑤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⑥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A. ①②⑥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③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第Ⅱ卷注意事项:1.考生不能将答案答在试卷上,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四、(23分)11.把第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译文:⑵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译文: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简析两个“自”字的妙处?答:(2)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答: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作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秦观《鹊桥仙》)杜甫在《蜀相》中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急欲相见,而琵琶女心情复杂的是:,。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背着灵魂上路郭翠华①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

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

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

外面的世界尽管很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

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