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本位建设
中国本位文化论名词解释

中国本位文化论名词解释
中国本位文化论是一种文化理念,强调以中国为中心,尊重和弘扬中华文化,并倡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它主张坚守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差异,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以及建设和谐文化。
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核心是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它强调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同时也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它也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在实践中,中国本位文化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艺术、科技等。
通过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本位文化论是一种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理念,旨在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
通过坚守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差异、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以及建设和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出贡献。
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

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杜小安张岱年(1909-2004)是当代中国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
他先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70余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张岱年始终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良传统,桃李满天下,并潜心治学、笔耕不辍,一生著作达400万字。
他一生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综合创新论”,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融会贯通,建设以“综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新哲学与新文化。
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将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念和范畴进行“综合创新”,建构了一个由宇宙论、方法论、知识论和人生论组成的“新唯物论”哲学体系,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本文将从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形成过程、哲学思想、历史地位等方面对张岱年的学术贡献给予评价。
一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形成过程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最先提出于上世纪30年代。
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理论观点才在中国学术界受到关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仍然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
(一)第一阶段:上个世纪30年代早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典籍。
1933年,张岱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
在此前后的几年中,他在长兄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申府的指引下,阅读了大量新唯物论和英国新实在论等现代哲学著作。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经典著作深深地吸引着他。
他经过认真比较与思索,认为新唯物论是现代最可信的哲学,并确立了辩证唯物论哲学信仰。
他初登清华课堂,在讲授“哲学概论”课时便以高昂的热情宣扬辩证唯物论哲学,并称之为“当代最伟大的哲学”。
与此同时,他还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阐发和弘扬辩证唯物论哲学,尤其注意阐发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在政治上,文化建设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经济上,文化建设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社会上,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国际上,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为实现中国梦和国家复兴目标,必须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实施和保障措施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地位、重要性、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国际地位、实施路径、保障措施。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基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在于塑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激发全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引领,推动文化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当前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市场需求复杂多样化,文化产业竞争激烈。
袁伟时:评《甲申文化宣言》

政府在文化领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给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拨出足够的经费,保护文化遗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如此等等。但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对文化的内容不能横加干涉。
首先,这是文化(包括学术)发展和更新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任何现代国家的文化都是在自由研究、自由表达、自由交流、自由讨论、自由竞争中自然更替的,外在的干涉,必定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半个世纪以来,一切文化、学术“批判”最终都证明是“以无知批有知”,或是卑鄙的告密者别有用心的陷害,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在这方面积累的惨痛教训够多了,没有必要重蹈覆辙。
再次,这是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在现代国家,任何人都理应有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从世界各国各种流派的精英文化到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和各种信仰、风俗习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都应由公民个人作出选择。只有在这样自由选择、各适其适的环境下,才会形成一个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让中国人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政府越俎代庖,在文化选择上作出统一的规定,轻则闹出既无实际效果又显示自己无知的笑话(把年轻人过情人节说成是“文化侵略”,就是最新典型),重则侵犯公民的个人自由乃至延误学术、文化的发展。
人种没有优劣之分,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但世界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难道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毫无关系吗?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起源中国式摔跤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摔跤运动主要是在军事训练中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被用于士兵之间的格斗技能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摔跤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民间文化生活中。
古代中国的摔跤运动主要侧重于技击和战术,强调力量和技巧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摔跤运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规则。
在清朝时期,摔跤开始在皇家宫廷和民间广泛传播,并成为一种受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统拳术和武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力量、技巧、和谐的理念。
在现代,中国式摔跤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体育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关注。
通过对中国式摔跤运动的起源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文化。
1.2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式摔跤运动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特点包括技法简练、力量平衡、身法灵活、力道准确等,强调对抗性和实用性。
中国式摔跤运动注重“防身用技”、“技强用智”,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有效自卫。
中国式摔跤运动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以柔克刚”、“化敌为友”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中国式摔跤运动在文化本位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式摔跤运动是中国体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锻炼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中国式摔跤运动的推广和传承,可以加强国际体育交流与文化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关注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国粹、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 正文2.1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统技艺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统技艺源于民间传统摔跤,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摔跤技法。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4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述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边疆危机正确答案: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危机。
1.疆防:1864年,新疆爆发了反清起事,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人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侵占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
阿古柏与俄国、英国相互勾结,、危害了新疆的利益。
俄国还占领了伊犁等地。
左宗棠分三路进疆,不久就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清政府与沙俄交涉,最终于1881年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但仍然损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设置州县。
2.海防:与此同时,日本侵略台湾。
因琉球船员被高山族人误杀,此事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日本要求琉球国王接受其藩王的封号,并向清政府进行讹诈,派兵侵犯台湾。
日本进犯台湾后,清政府接受列强的调停,被迫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日本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
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当西北与东南同时形势紧张之时,清政府内部有人主张海防,有人主张疆防。
直隶总督李鸿章借口“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大力加强海防。
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规复新疆,否则敌人会得寸进尺。
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同时也没有放松疆防。
3.滇案:1875年,英国驻京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开枪打死景颇族群众多名,随即被打死,这就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迫于英国的压力,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约》,除抚恤、赔款、逞凶、道歉外,还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开放通商口岸,免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
4.英国势力进入西藏:1884年英印政府官员率领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清政府最终派人议和,分别于1890年与1893年签订了《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
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2.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1935):“那一年(1929)《中国基督教年鉴》
五、“全盘西化”为何被称为思潮? 1.涌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陈 序经、陈受颐、卢观伟、张佛泉、张熙若等; 2.出现了一批专门的文章著作,影响了相当一批 人; 文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意义》、《全 盘西化的辩护》、《趋于“全盘西化”的共同信 仰》等; 著作:《中国文化的出路》、《全盘西化言论 集》、《全盘西化言论集》论续集》、《全盘西 化言论三集》。 3.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全盘西化”的涵义: 全盘西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一股 社会思潮。自晚清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 强侵略,很多有西方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 认为是传统中国文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因此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抛弃中国传 统文化。主要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
二、“全盘西化”的最早提出者 1.樊锥。《开诚篇三》(1898):(中国)
第二节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观
一、陈序经简介: 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海南文昌人。 1925-1928年留学美国,获伊利诺斯大学博 士学位; 1928-1929年,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助理 教授; 1929-1931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基尔大 学; 1938年,陈序经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 1946年,陈序经任南开大学教务长;
3.“西洋的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 它是现世的趋势”。
《中国文化的出路》:“西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 趋势。质言之,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 我们不要在这个世界生活则已,要是要了,则除 了去适应这种趋势外,只有束手待毙。” 美国印第安人与黑人的境遇。
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应回归中华文化本位

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应回归中华文化本位
王 齐 洲 杨 继 刚
[ 摘
要 】中 国 古代 小说 有 两类 :一 类 是 二 十 五 史 《 艺文 志 》 著 录 的 小说 ,通 称 史 志 子 部 小 说 ;一 类 是 不
为 史志 著 录 而 流 行 于 民 间的 通 俗 小说 .也 称 白话 小说 。2 0世 纪 中 国古 代 小 说 文 献 整 理 与 研 究 主 要 采 用西 方现
云 : “ 史不 如 八 股 盛 ,八 股 无 如 小 说 何 。 重视 小说 渐成 风 气 , 而 梁启 超 振 臂 疾 呼 ,影 响 大增 。 经 ”
② 王 国 维 《 楼 梦 评 论 》 云 : “ 红楼 梦 》 自足 为 我 国 美 术 上 之 唯 一 大 著作 ,则 其 作 者之 姓 名 与其 著 书 之 年 月 , 固 红 《
本 文 系国 家社 科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十五 史 《 文 志》 著 录 小说 资料 集 解 ” ( 1 Z 0 2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二 艺 1A D 6 )
作 者 简 介 王 齐 洲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杨 继 刚 ,华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古典 文 献 学 博 士研 究
生 ( 北 武 汉 ,4 0 7 ) 湖 309 。
① 在 梁启 超提 出 “ 说 界 革 命 ” 之 前 , 尚有 严 复 和 夏 曾佑 在 《 国 闻 报 ) 附 印说 部 缘 起 》 (8 7 中提 出 小说 “ 小 ( 19 ) 为
.
f i史之 根 ” 其 “ 人 之 深 ,行 世 之 远 , 几 几 出于 经 史之 上 ” - , 入 ;康 有 为 《 闻菽 园居 士欲 为 政 变说 部 诗 以速 之 》 (9 0 诗 1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本位文化论”之重提与新诠
----纪念《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发表70周年王达三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萨孟武等十位知名教授联合署名在《文化建设》杂志第1卷第4期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至今已有整整70年。
这个宣言也称“十教授宣言”,或“三五宣言”,或“一十宣言”,文章很是短小。
但是,正是这个短小的宣言,引发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场关于“中国文化出路到底是中国本位还是全盘西化”(以下简称“中国文化出路”)的大论战,仅高峰论战期就持续一年有半,余声则延续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末,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中西文化比较和鉴选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集中的一次大讨论。
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文化宣言,在其发表70周年之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竟然寂落无声,没有任何形式的纪念与反思。
这不但令人遗憾,也令人值得玩味。
我于之有所不忍,乃撰写此文以示纪念,并大声向疾呼:目前中国尤是迫切需要重提和新诠“中国本位文化论”,并以之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甲部:背景与主张
一、“十教授宣言”之基本背景
在“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之前,中国思想文化界已经围绕由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1920年)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所提出的“西方文明破产”和“回归中国文化”的问题,而爆发了一场同样也是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关于“东西文化观”的大论战。
在这场大论战中,由于力主中国文化路向的一派与力主西方文化路向的一派在人数以及论战能力上的相差悬殊,特别是由于后者善于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诸多不如意归咎于中国文化头上,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力主中国文化路向的一派呈相对的弱势地位。
“东西文化观”的大论战,主要还是就东西文化进行是非优劣的比较,而“中国文化出路”的大论战则是直接承继这种比较之结果,亦即是西方文化派相对胜出并占据了相当的话语霸权之后,明确提出了全盘西化的理论主张,而引发的一场不仅仅是中西文化优劣比较,更是一场直接关涉到中国文化路向选择和中国文化建设战略实施的辩论。
因此,前后两者紧密相关连,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新高潮。
“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的始作俑者并非像后人所了解的那样,是“十教授宣言”,而是由全盘西化论者首先挑起。
1929年,在“东西文化观”大论战中出尽风头的胡适在《中国基督教年鉴》上发表《文化的冲突》一文,提出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抗拒;第二种态度是全盘接受;第三种态度是有选择性的采纳。
”他武断地宣称,中国已经没有人再坚持“抗拒”的态度。
他说:“日本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西方文明,结果使日本的再生取得成功。
”因此,“让我们希望中国也可能象日本那样实现文化复兴。
让我们现在着手去做日本在五六十年前着手做的事情吧。
”尽管胡氏没有明确点出要全盘西化,但实际上是已经打出了全盘西化的旗子。
这一点,胡氏在1935年3月发表于《独立评论》第142号上的《编辑后记》中予以明确承认:“我前几年曾在上海出版的
Christian Y earbook里发表过一篇The Culture Conflict in China——手头无此册,记不得是哪一年的年鉴了。
我很明白的指出文化折衷论的不可能。
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
”非但如此,他还对当时的吴景超、陈序经等人说他是“文化折衷派”而不是“全盘西化派”表示了失望和不满。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以及批评胡适全盘西化论调的潘光旦的文章,都是用英文撰写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故而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大注意。
陈序经说胡适是“文化折衷派”是有其理由的。
陈氏1933年12月29日在中山大学发表了《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
他也认为,中国文化建设的路向有三派:“(一)复古派——主张保存中国固有文化的。
(二)折衷派——提倡调和办法中西合璧的。
(三)西洋派——主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
”他说:“兄弟是特别主张第三派的,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的西化。
”请注意,陈氏在这里提出的是中国文化不但要全盘西化,而且是还要彻底西化。
陈氏和胡氏的区别正是在这里。
因为胡氏始终认为:“文化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
”(《编辑后记》)换句话说,胡氏是把全盘西化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要实现中国本位的文化。
陈氏则不但把全盘西化看作是手段,还把彻底西化看作是必须的、必然的理想结果。
陈序经在中山大学的演讲稿发表于1934年1月15日的《民国日报》上,并由此揭开了“中国文化出路”大辩论的序幕。
但1934年上半年的辩论,规模还不是很大,而且其问题意识和思想深度之交锋也比较浅显。
比如,千家驹写有《略论陈序经博士研究中国文化出路之比较方法》一文批评陈氏的全盘西化论;穆超写有《中国文化“全盘西化论”可以行得通吗?》、《再论“全盘西化”》两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同情,主张中西调和,反对全盘西化。
与此同时,则有冯思荣写有《关于全盘西化论的比较方法》、吕学海写有《再释“全盘西化”》等文章来论证和支持全盘西化。
这些文章都不长,大部分发表于《民国日报》上,影响也不是很大。
1934年下半年陈序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
该书是陈氏在1929年留学德国期间写就的长文《东西文化观》和中山大学演讲稿《中国文化之出路》的基础之上修改充实而完成的。
在《代序》中,陈氏表示自己是顺着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思考方式来分析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只不过是他与梁氏的结论与主张截然相反而已——“东西文化观”论战和“中国文化出路”论战之间的承继转换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陈氏在书中重申其在中山大学演讲时提出的中国文化建设的三个派别。
他从中国近代史上“中体西用”(陈氏认为其是折衷派)失败的事例出发否定了“中体西用”的可行性,认为对中西文化采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静的文化/动的文化”、“人的文化/物的文化”的二元对立的划分法是不当的,因为在他看来两者之间存在着通融一体因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换而言之,陈氏否定了中西文化调和折衷的可能性。
陈氏同时也否定了复古办法的可行性,并认为中国人根深蒂固、久长深远的复古思想和保守倾向延缓迟阻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并直接造成了中国文化和现实的落后。
因此,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
他认为,这不但能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态度上有一个从“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再到“全盘西化”缓慢转变的过程上得到证明,也能从近代以来中国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逐渐全盘西化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特别是,陈氏还认为:“(1)欧洲近代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2)西洋的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它是现世的趋势。
”即是说,因为中国文化“陈旧落后”,而西洋文化“先进强大”,中国文化就必须要抛弃,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不二法门即是全盘西化,否则中国文化不但不能生存下来,而且是逆世界历史潮流而动。
陈氏一书,是一通盘整体而又深入细致的文化思考与理论表述,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中起着类似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文化观”大论战中的导火索的作用,因此能造成特别的轰动,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巨大反响,特别是引起了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和“温情与敬意”(钱穆语)的学者的强烈反弹。
“十教授宣言”即是这种反弹的代表性的立场与表述,并成为“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真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不难看出,“东西文化观”大论战是由中国文化派宣布西方文明破产和回归中国文化而引发,而“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则是由西方文化派首先挑战中国文化而引发。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描述仅仅是“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在思想文化场域的背景,或说是导致论战的直接因素。
在现实层面,山河破碎、国事陵夷、内忧外患、民生困顿、政治腐败等因素则是触动“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的深层次原因。
换句话说,这场论战的参与者都是怀着为中国找一条新的文化之路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危局的用心和情怀而参与其中的。
二、“十教授宣言”之基本主张
“十教授宣言”于1935年1月发表之后。
受到了西化论者的强烈批评,因此王新命等十教授又于同年5月10日在《文化建设》第1卷第8期上发表《我们的总答复》一文,算是对全盘西化论者的批评的反批评,以及对宣言内容的补充说明。
此外,王新命本人还单独曾于同年4月3日出版的《晨报》上撰有《全盘西化论的错误》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