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1]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史记》练习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史记》练习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史记》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会梁孝王来朝,因病免,客游梁。

居数岁,著子虚之赋.。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武帝。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相如曰:“有是。

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

请为天子游猎赋。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其卒章归结为节俭,因以讽谏。

奏之天子,天子大悦,以为郎。

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

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

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

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

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大臣亦以为然。

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已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

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

相如病甚,为一卷书,言封禅事。

相如既死,使者奏其书,天子异之。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不已亏乎?(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B.《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C.《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速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D.《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速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汉族传统复姓之一,本为官名,掌管边防军务,后成为担任该职人的后代的姓。

大纲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一)汇总

大纲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一)汇总

呜乎!是则诚瑞也已!(源自自《清文观止》)【注】 ①吴定:字殿麟,号澹泉,安徽歙县人。曾向桐 城刘大櫆学习。著有《紫石泉山房诗文集》等。②游、 杨、黄、蔡:游酢,宋建阳人,师程颢、程颐,学者称 荐山先生;杨时,宋将乐人,求学于二程,学者称龟山 先生;黄榦,宋闽县人,少受业于朱熹,世称勉斋先生; 蔡沈,宋建阳人,少师事朱熹,学者称九峰先生。③四 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④颉颃:翱翔回顾。 ⑤垩:用白土涂刷。⑥躅:足迹。
多人,大都住在西湖边,靠每日包揽民间诉讼,获得原告 或被告的馈赠,有位好开玩笑的文人把一首古诗改了几个 字讥讽他:“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的歌舞全罢休。 暖风吹来了死人的臭,要把杭州全送给(刘)汴州。” (这首诗)可以说是西湖实况的写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紫石泉山房记 (清)吴定①
侣,半皆散亡。竹既雕残,池亦竭矣。此虽志得气扬之
子,追寻旧躅⑥有不禁涕零者。况·以垂老无成之人,日
览斯泉,能不凄然顾影而自悼哉!
阶下有梅二本,枯朽久矣。嘉庆二年,根旁忽产双
芝。是年,予举孝廉方正于乡,子邦佐亦游乡学,里人
以为此双芝之瑞应。予笑曰:“区区者,乌足称瑞哉!
意小子衰朽之年,天或者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
杂来,光景又别. 。士女闲都,不胜其. 村妆野妇之乔画;
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 摇鼓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 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 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 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洊饥, 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 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北)B. 舟车冠盖之冲(冲:冲过来)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循:遵守、依照)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退:谦退、谦逊)(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②硕求余文以记之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合理推断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合理推断

考纲导读: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 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鉴赏评价(E)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没有学过但考题涉及的字词,这时就需要我们学会合理推断。

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一些思路、方法。

<注:为突出重点,本讲例题中,只附与考师所讲的推断词义方法相关的选项>一、借助所学知识推断词义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内容。

这种方法上一讲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述。

二、借助语法推断词义阅读文言文时,应学会辨别句子成分,根据不同语法单位确定词义。

一般地,主语、宾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修饰主语、宾语的成分叫定语,由形容词充当;修饰谓语的成分叫状语,由副词充当。

(一)语法知识1. 句子的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2. 句子成分主语、宾语:名词、代词谓语:动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状语:副词(二)经典例题例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动.以军法从事动:招致原文: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解析:“动”在选项中解释成“招致”。

“招致”是一个动词,而“动”字在本句中处于“从事(处理)”这个动词之前,和上句“辄征发于人”中的“辄”一样,都作“状语”,是副词,应解释为“动不动”。

另外,如果理解成“招致”的话,本句主语应变为“人(百姓)”,如此,句子就应理解成“百姓招致按军法处理(后果)”,主语不一致,句子也于理不通。

也可以通过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如《赤壁之战》:“曹公……动以朝廷为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专练第7练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专练第7练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一)

第7练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一)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过冬天的旷野,我常常惊讶于自己能如此幸运。

在难得的安静中,我见到一棵棵光秃秃的树。

它们默然无言,凌寒而立,我不由注目沉思。

那有章法的线条历历在目地浮现眼前,有无限任人驰骋的想象空间。

走一路看一路,我在欣赏大自然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一棵棵树,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①的画。

它们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精神享受。

四时之景有②的颜色,不经意间转换画风,使人常见常新。

而在冬景中,树是画面的主体,日月星辰都是衬托,流水、小鸟和风早已成为点缀。

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有一种沧桑之美、仿佛能给人以意志的萧索的草木。

我爱看松树、杨树、银杏树、枫树等,看一切落叶乔木与灌木,寻找它们的深刻寓意。

看啊,那些枝条纵横交错,只是枝条上的树叶早已凋落,只留下③的空隙,阳光就被这些空隙切割成千万缕的光丝,从树间投射下来。

此时,我想透过这无数的空隙一窥树的心魂,追寻它的心路历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2.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很多人以为,玻尿酸只能由外部注入人体,其实,①。

玻尿酸又叫“透明质酸”,是细胞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

一个成年人体内的玻尿酸有15克左右,它主要分布在皮肤、关节、软骨、眼睛、结缔组织等处。

这些玻尿酸会定期替换,比如皮肤里的玻尿酸每天会替换20%左右,可见人体自身的玻尿酸合成量是相当可观的。

一提起玻尿酸的用途,②。

可事实上,玻尿酸的用途远不止于此,它已成功用于美容整形之外的眼科、骨科、烧伤科的医疗实践中。

在国外,它还经常被添加到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

那么吃了这些玻尿酸食品能否达到美容护肤、保护关节的效果呢?欧洲食品安全局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评估,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特色复习任务文言文阅读命题新趋势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特色复习任务文言文阅读命题新趋势

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 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 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是真实的啊。我问您,本来 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 能之才,却在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后,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 任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而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二、百花齐放: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资治通鉴》+《左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 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 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 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①,绛水可以灌 平阳②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 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 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 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 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唯辅果在。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
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您能对我有 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使您辱没威严,多次光临寒舍,那 是我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能荐举贤才罢 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 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任用他们来治国理政。”子 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 有贤能的人才,但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之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 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7)长于臣(比 )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 课件 (共151张)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止”“仅”:“只”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每写对一处给1分,写错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者O必P害Q从R者S 必T利U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2.关于文言文的翻译。
解题精要指导
文言文的翻译有许多原则,什么“信、达、雅”,什么“增、删、 留、补、换”等,归结起来就是一条:按照现代汉语的思维把文言文句 子的意思说清楚说明白,力争字字落实。遵循这一条总原则,哪怕句中 某个词语弄不懂,但只要能理解整个句子大概的意思,就能基本翻译出 这个句子,得分也不会低。 看下面的翻译实例: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 外变故。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 面前。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解析】 顾:给……看,拜访。 【答案】 A
整体阅读训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生 其 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A. • 其 孰能讥之乎 • 遂书以 赠二生, 并示苏君 • B. 敛赀财以 送其行 •

知信乎古, 而 不知合乎世 • C. 君子博学 而日省乎已 •
【解析】 D项两者都意为“在”,介词。A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 B项前者“的”,结构助词;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前者“以,因”,介词;后者“地”,表修饰。
返回目录
第二节
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应该追求道。
整体阅读训练

B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
余 之 知生, 既得之于心矣 • D. 道 之 所存, 师之所存也 •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解析】 B项两者都为表目的的连词。A项前者“一定”,表祈使的副 词;后者“难道”,表反诘语气的副词。C项前者为转折关系连词;后 者为递进关系连词。D项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后者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答案】 B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返回目录
第一节
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完全相同的。
解题精要指导
(2)作《师说》以贻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第一个“以”字前后是两个动作,“以”后的动作是“以”前动作 的目的;第二个“以”字前后也是两个动作,但“以”后动作是“以” 前动作的结果,因此这两个“以”字意义和用法都是不同的。 (3)故以羊易之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初看,这两个“以”字是完全相同的,都构成介宾短语,都处在谓 语动词前,但是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第一个“以”字表动作 的凭借,第二个“以”字表动作的方式,第一个“以”字翻译为 “用”“拿”,第二个以翻译为“按照”,所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 和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所述, 判定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完全相同, 应主要从虚词 所处的语言环境(语法环境)去思考, 读懂了整个句子, 就理解了虚词。 返回目录
C

返回目录
第二节
2.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发 而 读之 A. • 修学道 而 不至者 •
何以 至此 C. • 方勉焉以 模言语 •
整体阅读训练

D

徒见前世 之 文传 • B. 又以励修 之 少进焉 •
不甘 于 所悦, 而溺于所止 • D. 而又志 于 为道 •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 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 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 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 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 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 内无靡曼①之诱, 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 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 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
B.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 了文采。 C.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可 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 里空谈作文。 【解析】 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所以“文章也就自 然有了文采”错误。
C.为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误解,黎生向曾巩求文,曾巩对此觉得 可笑,但他不是笑黎生,而是为自己也不被世人理解而好笑。 D.作者认为自己是世间最迂阔的人,作者在明贬暗褒中包含着对 当时浅薄文风的不满。 【解析】 “安生没有录用,作者对此深为惋惜”属无中生有。 【答案】 B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2)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返回目录
第二节
(一)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整体阅读训练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 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宏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 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曰:“余 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 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 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注] ①惠然见临:指谦恭求教。②工:精进;成就。③子云、仲 淹:即指扬雄、王通。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有开之使前者 开:开导。 B.修材不足用于时 材:才能。 C.若有所责 责:责怪。 D.而至者鲜焉 鲜:少。 【解析】 责:要求,责求。 (
返回目录
第二节
(二)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整体阅读训练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 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 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 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①,若有所责, 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 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答案】(1)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 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2)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 讥笑上呢? 5.文中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 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作者曰:“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 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请据此推知作者写此序的目的。 【答案】 本文主旨在于勉励黎、安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A.苏轼从蜀郡给曾巩写信极力赞扬蜀郡士子黎生和安生,后经曾 巩了解,这两人确实有才华,由此可知苏轼是一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B.黎生和安生的文章气势宏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 理说得很深透,堪称蜀地优秀学子,但黎生只补了个司法参军,安生没 有录用,作者对此深为惋惜。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 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 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 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 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 为何如也? 1.对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辱以顾余 顾:顾念。 B.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 得:契合。 C.孰有甚于予乎 甚:超过。 D.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担心。 ( )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3) 第二节 ………………………………………………(7)
第一节
1.关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判定。
解题精要指导
解答此类题最深的体会是,不能仅从虚词本身着眼,应将虚词放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具体来说,考虚词实际上是考对虚词前后语 境的理解,当两个虚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完全相同时,两个虚词才可视为 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虚词翻译出来的意义完全 相同,就可视为全同,这是不准确的。例如“他在教室里”“他在教室 里读书”两个句子中的“在”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 一个作句子的谓语,是动词词性,一个处在状语的位置,是介词词性。 下面再举例说明: (1)故以羊易之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这两个“以”字后都带了名词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都处 在动词前,都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凭借,都可以翻译为 “用”“拿”,所
返回目录
第一节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解题精要指导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委婉)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 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1)句中的“非常”属古今异义词,(2)句中的“犬”名词作状语, (3)句中的“瑾”“瑜”属于比喻用法,(4)句中的“见背”“夺母 志”属于委婉说法,(5)句存在主谓倒装,这些与现代汉语思维有差别 的地方,翻译时都必须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予以调整,即翻译出来要是规 范的现代汉语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