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合集下载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泉头组四段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研究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泉头组四段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研究

一、引言
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的沉积盆地之一,其中中央坳陷区是该盆地中 最大的坳陷区。泉头组四段是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单元,具有丰富的地质信息。近 年来,随着层序地层学和精细沉积相等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 油层勘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三肇凹陷找到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油气藏。为了 在更多地方取得突破,本次演示对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泉头组四段层序地层 及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地质背景与区域特色
松辽盆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大型的晚古生代断坳盆地。中央坳陷区 是盆地中最大的坳陷区,其内部构造复杂,具有多个次级坳陷和隆起。泉头组四 段是该地区的重要地层单元,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灰岩等,厚度较大且变 化规律复杂。该地层单元在区域上具有较好的对比性,是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央 坳陷区沉积演化的重要载体。
四、结论
通过对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旋回地层的研究,可以得出该地区沉积演化的规律 和特征。早白垩世时期,松辽盆地处于坳陷阶段,湖泊和水道发育,形成了以泥 岩为主的烃源岩;晚白垩世时期,松辽盆地进入坳陷晚期,湖泊和水道再次出现, 形成了新的烃源岩层。这一演化过程与区域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些 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松辽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上白垩统旋回地层的沉积演 化过程
通过对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旋回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实验分析和数值模 拟等方法的研究,可以得出该地区沉积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在早白垩世,松辽盆 地处于坳陷阶段,湖泊和水道发育,形成了以泥岩为主的烃源岩。随着时间的推 移,湖泊和水道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砂岩和砾岩为主的储层和盖层。在晚 白垩世,松辽盆地进入坳陷晚期,湖泊和水道再次出现,形成了新的烃源岩层。 这一演化过程与区域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1999年7月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34(3):365—374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马 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1)刘德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部 北京 100724)摘 要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坳陷盆地。

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倾控坳断层。

由此推测在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下,在楔形区产生单向环流。

单向环流在大兴安岭一带上升,在地表形成强烈的火山作用,然后沿岩石圈底部向东运动,并逐渐转变为下降流,火山作用也逐渐减弱。

单向环流由上升流逐渐转入近平流后,对岩石圈底面施加单向剪切牵引作用,岩石圈伸展在脆性上地壳形成主要东倾控坳断层。

单向环流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部将热能和动能带到浅部,满足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需要。

而且用单向环流解释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区火山岩的成分极性可能更趋于实际。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弧后裂谷 岩石圈伸展 软流圈对流模式1 引言关于弧后裂谷盆地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已有了很多论述(Karing,1971;Sleep et al.,1971;H yndm an,1972;W ilson et al.,1972;Coney,1973;M o lnar et al.,1978;D ew ey,1980;Jarrard,1986;U yeda,1991),概括起来有5种模式(T am ak i,1991):①俯冲板片引起热流上涌的模式;②热柱上升模式;③弧后板块后退模式;④软流圈对流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⑤软流圈下降流不稳定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

但总的来说,这是个未解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J3—K)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裂谷-坳陷盆地,其形成、发展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有直接关系(刘德来等,1996)。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浅层断层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浅层断层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養: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 41272160)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编9 2016ZX05024-005-004)资助成果。 收稿日期=2017-11-06;改回日期:2018-06-16;网络发表日期:2018-12-20;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筒介:黄話.男.1984年生。博七研究生•主要从事盆地构造演化研究.Email: huangleiO429@ 163. com.通讯作者:葷常茂.男.1967 年生。教授.从事盆地构造分析研究和教学工作"Email:tonghm@ cup. edu. cn.
关键词:大庆长垣;断裂系统;先存断裂;递进变形;应力机制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境内,总体呈NE向展 布,面积约26X10" km2,属中生代大型陆相沉积盆 地(Hu Wangshui et al. , 2005; Feng Zhiqiang et al. ,2012),划分为6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 (Shu Liangshu et al. ,2003; Hou Qijun et al. ,2006)。盆 地沉积物总厚度超过10000m(表1),主要为白垩 系。基底为前中生界变质岩、岩浆岩和火山岩(Fu Xiaofei et al. ,2007),为天山-兴-蒙褶皱带的变质岩 系。盆地形成于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Yinjinyinet al. ,2002)。
松辽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富集在盆地的中浅层 (泉头组三段-明水组)。前人对盆地中浅层的构造 应力场演化认识总体表现为:发生多期构造活动、应 力场主应力方向不断发生突变。Chen Zhaonian et al. ( 1996)认为伸展-挤压构造作用的交替,其中挤 压变形表现为先存正断层的反转和褶皱两种方式。 嫩江期末形成反转构造雏形•明水期末定形 。Hou Guiting et al. (2004)认为松辽盆地中浅层应力机制 不断发生转变: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水平应 力基本平静•以垂向沉降为主;四方台组-明水组沉 积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NW向挤压; 新近纪由于受日本海的扩张作用,NWW向挤压。 反转构造可划分为3期.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 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第四纪早期)。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刘德来;陈发景;关德范;唐建人;刘翠荣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1996(31)4
【摘要】根据区域构造环境、深部构造机制、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以及盆地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了松辽盆地形成与发展的岩石圈动力学问题。

提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引起热流上升,由此导致裂谷期前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热与机械减薄,裂谷期上地壳伸展发育成裂谷盆地,火山活动减弱。

随着陆缘陆块拼贴,俯冲带长距离后退,处于热异常的岩石圈开始向热平衡转化,盆地由伸展转化为坳陷。

【总页数】12页(P397-408)
【关键词】松辽盆地;岩石圈;动力学;板块俯冲;裂谷;坳陷
【作者】刘德来;陈发景;关德范;唐建人;刘翠荣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局;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P54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形成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 [J], 苏巍
2.利用大地热流估算松辽盆地岩石圈深度 [J], 丁海涛;王家林;许惠平;于益鹏
3.松辽盆地岩石圈减薄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J], 韩江涛;郭振宇;刘文玉;侯贺晟;刘国
兴;韩松;刘立家;王天琪
4.岩石圈流变性与沉积盆地:以辽西—辽北—松辽盆地区为例 [J], 许敏;薛林福
5.东北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时间上限的厘定:来自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年代学约束 [J], 徐岩;陈汉林;章凤奇;董传万;余星;肖骏;庞彦明;舒萍;丁日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性及生储盖组合松辽盆地全解

岩性及生储盖组合松辽盆地全解

一.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松辽盆地基底为前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火成岩等岩系,上部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

地表均为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

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

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1 沙河子组(K1sh)沙河子组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

发育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

该组产狼鳍鱼(Lycoptera),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费尔干纳蚌(Ferganoconcha)等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

也可见一定含量的早白垩世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希指蕨孢(Schizaoisporites)等[20]。

2 营城组(K1yc)营城组下部以沉积岩为主,主要由灰黑、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以及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灰、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红色泥岩和可采煤层;上部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

发育湖相,火山喷发相。

营城组见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其它化石较少,植物化石如高腾刺蕨(Acanthopteris gothani),葛伯特茹福德蕨(Rufforidiagoepperti),稀脉北极蕨(Arctopteris rarinervis)等早白垩世分子。

该组海金砂科孢子含量较高,为典型的白垩纪分子。

介形类化石有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也属于早白垩世分子。

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深层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深层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究 , 讨 了其 演 化 的 动 力机 制 , 为古 隆 起是 在 火石 岭 组 地 层沉 积 时 期 开 始 发育 , 深 层 构 造 演 化 中 , 中 央 隆 起 带 至 少 探 认 在 古 经 历 了 2次 伸 展 和 2次 挤 压 , 娄 库 组 地 层 沉 积 时 期 基 本 定 型 被 埋 藏 保 存 起 来 .根 据 油 气 运 移 与 构 造 形 成 时 期 的 配 套 关 登 系 , 为 古 中央 隆 起 带 是 深 层 天然 气 聚集 的 有利 场 所. 认 关 键 词 : 辽 盆 地 ;古 中央 隆 起 ;构 造 特 征 ; 造 演 化 松 构
维普资讯








第3 0卷
Vo .3 1 0
第 5期
No .5
20 0 6年 1 0月
Oc . t 2 0 06
J OURN OF DAQI G E OLE Al N P TR UM NS TUTE I TI
盆地 北部 深层 的一个 近南北 向展 布 的区域性 隆 起 带.隆 起 带 位 于 韩 大草 房 一 昌德 一肇 州 一 带 , 西 分别 东
与西 部 断陷 带和徐 家 围子 断 陷为邻 , 向东 以徐 西断 裂与 徐家 围子 断 陷分 界 , 向西 以大庆 断 阶带过 渡 到西部
断陷 带.盆地 基 底 由元古 代 及早 古生 代 中深 变质 岩 系 、 古 生 代浅 变质 岩 系和 火 山岩 组 成 , 晚 基底 之上 , 自
维普资讯








第3 O卷
20 0 6年
用 过程 中由于局 部 断 裂 走 向 的变 化 导 致 局 部挤 压

松辽盆地南部东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松辽盆地南部东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维普资讯
科技论坛
张 元 高 辛 朝 坤地 区构造特征及其演1 【 I
(、 1 大庆 油田公 司勘探开发研 究院, 黑龙江 大庆 1 3 1 2 大庆石油学院 地球科 学学院, 672 、 黑龙江 大庆 13 1 638
3 辽 河 油 田公 司曙 光 采 油 厂 , 宁 盘 锦 14 0 ) 、 辽 2 1 9
摘 要: 为查 明东岭地 区的构造细节 , 搞清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动 力学机制 , 通过 对 121k 3 7 . m 的 D地震 资料精 细构造解释和成 图研 究, 2 落 构造 细节和特征。 通过构造样式 、 断裂特征分析 , 清了本 区断裂是在扭 动应 力背景 下形成 的。 认 利用回剥法 , 编制 了构造发育史剖面 图, 结合构造 地层残余厚度 分布 图等 , 以松辽盆地 形成与演化为构造 背景 , 参考 区域演化规 律 , 东岭地 区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 了 究 , 对 研 认为 长岭 凹陷 工区中部的鼻状构造 , 是在营城组末期走滑应力场机制下形成的 。 断陷期 继承性发 育, 在 在坳 陷期 不发 育。 由于受后 期基底 调整的影响 , 东岭 工 体上形成 了向凹 陷倾没的大型鼻状单斜构造。从长岭 凹陷油 气运移与构造形成 时期的 配套 关系考虑 , 东岭 工区是 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
关键词 : 辽盆地; 松 东岭 地 区 ; 造 解 释 ; 造特 征 ; 造 演 化 构 构 构
松辽 盆地是 中 国东北部 的 中新 生代 陆相 段 顶面( 2 3 T — 反射层 ) 整体构造 落差减小 , 中部 近南北 向 , 发育在工 区的北部 , 断层规模不 含油气盆地 , 盆地呈北 北东 向展 布l 松辽 盆地 鼻状构造 , 模变小 , l 】 , 规 幅度降低 , 东部基 岩凸起 大的断裂延伸出研究区 ,断层两盘地层产 南部是指松花江以南地区。区域 上东岭 构造处 处 的鼻状 构造特征突出 ,构成 特征明显的双鼻 化大 , 断距 大 , 延伸长 , 其它断层表现为断距 于松辽盆地 中央坳 陷区南端 ,位于 长岭 凹陷东 构 造 。 延 伸短 ; 一组 为北东 向分布 , 垂直 断距大 , 南缘 、 字井 阶地 南端 , 华 其东部靠 近东南 隆起 区 进入坳 陷期 , 区中部 鼻状构造融 于整体 延 伸长 , 工 以工 区 中部 F 断裂为 主体 , l 北东 西缘 。是受两期构造运动定 型西 断东超 的鼻状 构造 , 整体表现为 向凹陷倾末 的鼻状斜坡 , 构造 F 断裂 自南 向北 贯穿 , l 延伸达 1 k , 6 i 断距 [ n f 构造。 高部位 , 位于 工区的东部 , 构造低部 位 , 于工 大两头 小 , 位 是控制 本区演化的一组 主干断层 长岭 凹陷晚侏 罗世火 石岭组 为火 山岩 与 区的西北角 , 各反射层构造格局变化不 大 , 具有 三组为北西 向展 布 , 由三组 近平行条带状产 沉积 的互层建造 ,上部为火 山岩 ,下部为沉积 很好的继承性和一致性 。 断距大小不一 , 延伸长度差异很 大的断层组 岩。早 白垩世沙河子组 、 营城组水体逐渐变深 。 2局部构造特征 在 坳 陷期 断 层 规 模 相 对 要 小 的多 ,主要 发 沉积环境 由湖沼一滨浅湖一半深湖一深湖依次 大部分 圈闭受 断层控制 , 布在断层 的边 个方 向的断层 , 分 两个方 向的近乎垂直 , 以近 译 过渡 。在沉降较深 的盆地 中心为深湖相泥岩沉 缘部位及基岩凸起带上 ,上下层构造形态一 般 向和近东西 向发育分 布,近东西 向断层呈席 积。在靠近盆边缘 同生断层一侧 ,以滑塌水下 不一致 ,高点偏移。局部构造具有明显 的分 区 式 展 布 。 扇 、 扇短距离运移沉积为主 。 冲积 在研究 区沙河 性 。 33断层空间展布特征 _ 子组地层缺失 。 登娄库组沉积 时湖盆逐渐萎缩 , 按构造发育 的继 承性 和圈闭发 育程度 , 根 从断裂 的空 间展布形式来看 , 两期 断黎 由半深湖一 浅湖相向泛滥平 原相转化 。沙河子 据构造形态 , 把本区圈闭特征分为三个 区带 : 一 较大差异 , 早期断裂大多 以“ 单断式展布” , 组、 营城组为断陷期源岩 的主要发育时期。 泉头 是沿工区 中部大断裂附近分布的 ,在断陷期发 在剖面上以阶梯状节节下降 ,局部有断块反 组为一套红色碎 屑岩沉积 , 由棕 红 、 紫红 、 紫褐 育 、 陷期不发育的多个断背斜和断块 ; 坳 二是沿 翘倾 , 断面倾 角较陡 , 具有生长性 。晚期断碧 色泥岩 、 砂质泥岩与灰绿 、 白、 灰 灰色砂岩 、 泥质 基 岩凸起 周围形 成的圈闭 ,这 类圈闭在断陷期 表现为 “ 断堑式 ” 断层 在剖面 上以组合式 , 粉砂岩组成 。在盆地边缘地区 , 底部的砂岩 、 砾 和坳 陷期 都有 良好 发育。三是受局部断裂或地 式 为 特 征 , 面 陡 度 相 对 变 小 。 断 层 断 距 断 按 岩较发育 。 青山 口组沉积 以湖相沉积为主。 嫩江 层褶皱形成 的圈闭 ,呈零 散分 布在不 同的反射 小 , 延伸 的长短及 对沉积的控 制作用 , 可将 本 组仍 以深湖半深湖沉积为主 , 晚期湖盆缩小。 四 层 上 。 的断层 细分 为 3个级别 : 一级 为控 陷断层 , 主 方台、 明水组沉积时期盆地继续萎缩 , 积中心 沉 3 断裂特征 是 Fl 断裂及其同期形成的一系列断层 , 这些 西移 , 以平原相和滨浅湖相为主。 31 层 纵 向发 育 特 征 .断 层延 伸长度较 大 , 一般 大于 5 m, k 断距 较大 , l总体构造特征 从断 层纵向发育特征来看 , 本区断裂 活动 显控制 了断 陷期地层 的沉积发育 和区域构造 通过精细构造解释 、 建立 三维空间速 度场 明显分为两期 , 早期 断裂是 断陷期 的产物 , 表现 化 , 基本上决定 了本 区的构造格局 ; 二级 断层 以及深度域构造图的编制 ,认清 了各反射 层的 为断层两盘地层发 育有 明显差异 。断层 下降盘 现为控带断层 , 这些断层一般延伸长度 2 4 ~k 构造面貌 , 并结合地震 剖面来看 , 出东岭 构造 侧地层发育较全 , 度较大 ; 得 厚 断层上升 盘一 侧 断距一般在 2 ~ 0 这些 断层对局部构造 0 5m, 并不是 以往认识的一个简单斜坡 ,而是 整体构 地层沉积减薄 , 甚至缺失 。 而晚期 断裂则对地 层 成发育及形态特征起到 了控制作用 ;三级 造格局具有 明显的上 下分层 特征 ,断陷期呈北 的沉积分布无 明显控制作用 。根据其断开层 位 主要是指一些规模较小的断层 , 对沉积 、 构造 东 向展布延伸 , 陷期 为东西 向发育 。 坳 断陷期地 分析 , 早期断 裂主要 活动 层具有东西分带、 南北分块 的分 布格局 , 由东 向 于营 城组 沉积期 , 多在 大 西可 以划分为三个带 , 即基岩 凸起 区、 斜坡 区和 营 城 组 沉 积 末 期 结 束 活 断陷区 。 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 , 整体 形成 了向西 动 , 由于受后期 构造运 但 南倾 没的继承性鼻状隆起 。 从深 至浅 , 各反射层 动 的影 响 , 部分 断层又重 构造形态具有一定 的继承性 , 同时又各具特色 。 新 开始活 动 , 表现 继承性 断陷期地层 主要 继承基底 的构造 格局 , 在 特征。晚期 断裂主要 活动 原凹陷部位 , 受基 底断裂的控制 , 发育 断陷 , 在 于 青 山 口组 和 嫩 江 组 沉 原基岩 凸起的边部形成披覆 ,基岩凸起上形成 积 时期 , 山 口期 断层大 青 缺失 , 主要是东高西低的构造形态。 在营城组末 多 消 失 在 泉二 段地 层 之 期, 由于走滑挤压作用 , 构造高部 位向南移 动 , 中 , 少数 断开泉头组 一段 构造低部位向北移动 ,在工 区中部 出现鼻状隆 顶 面。嫩江组期主要断开 起, 与披覆基岩凸起 上的构造相 呼应 , 形成营城 青 山 口组 上 部 地 层 。 组顶面( 4反射层 ) T 独特的双鼻构造。登娄库组 32断层平 面展布特 . 顶面 (3反射层 ) 造特 征与 _ T 构 r 4反射 层构 造特 征 征相 比有明显的继承性 ,整体来看仍是东 高西 从 断 层平 面展 布 特 低的构造形态 , 构造高部位继续 向南移动 , 部 征来 看 , 陷期断层延 伸 低 断 位向北移动。 东岭鼻 状构造 发育完 整。 泉头组一 方 向可分为j 组 , 组为 一 图 1负花状 构 造 样 式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
松辽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位于东北地区。

在地质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盆地体系,拥有复杂的构造形态、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

其中,反转构造是该盆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构造类型。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北部地区,主要是指原本或几乎平静的层序和构造体系,在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压缩变形和隆升,形成了类似隆起或山地的构造形态,这就是所谓的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在松辽盆地中的形成主要起源于古近纪之后,晚新生代之前的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

在古近纪末期,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的冲击作用,松辽盆地中的中生代扇三角洲沉积物遭受了巨大的变形和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

这些地质构造在后期因为地球内部受力状态变化,再次发生了隆升作用,从而形成了反转构造。

另外,尚有一些反转构造是由第三纪地层的隆起和抬升作用形成的。

由于松辽盆地在新生代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隆起状态,受到地球表面重力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垂直应力,这些应力不断地影响了地壳上的运动,促使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形态。

虽然反转构造在某些程度上给油气勘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这种构造形态也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极佳的地质条件。

在反转构造的隆起带、断裂带和褶皱带等地,由于原有的砂岩和灰岩
等多孔性岩石受到挤压和变形,形成了一些局部的连接孔隙和大量的微小孔隙,为油气藏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地质存储条件和富集条件。

总之,松辽盆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其反转构造的地质条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也为地质学家研究我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地质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