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反思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反思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等基本历史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于哪个地方吗?请大家谈谈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了解。
2.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黄河、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如: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
通过实物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是什么?3.讲解夏商西周的更迭利用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各个朝代的疆域。
讲解夏商西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公旦辅政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是什么?4.讲解春秋战国的纷争利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疆域。
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三家分晋、战国争霸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哪些收获?四、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整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时间线索。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深入了解历史人物。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图片、历史地图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有了直观的了解。
2.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教学目标:1、识记并了解我国夏、商、西周的建立情况及更替事实;2、简要理解奴隶制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培养评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品质;3、基本明白“得天下者一定得民心”的道理;初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夏、商、西周的建立及更替;(2)西周的分封制;2、教学难点:(1)分析夏桀、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特点、区别、结果。
对武王伐纣历史事件评析;(2)通过学习理解奴隶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三、教法、学法1.教法:引导、讨论、总结2.学法:小组合作;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1)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2)其他故事,如,“烽火戏诸侯”;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导入新课2、学生自学阅读;3、学生总结知识要点,教师利用板书总结:(一)夏王朝的建立及灭亡(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2)意义: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进入奴隶制社会(3)统治地域:今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机构设置:首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修建城堡、宫殿及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引导学生识图)(4)夏的灭亡:夏的统治在桀是很残暴(二)商朝(1)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师生互动:问题:a、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建国呢?b、商朝为什么力量强大c、商朝前期,都城并不固定,为什么商朝前期不断迁都?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什么时候才有所改变?(2)商纣的暴政问题:a、商纣暴政表现有哪些?b、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商纣和夏桀的暴政哪些方面是相同的?c、商纣的暴政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总结:周文王为灭商打下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到周武王时,商朝的统治更为腐朽,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武王伐纣(1)牧野之战师生互动:(2)问题:a、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b、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c、讲练结合:任用有才干的伊尹,姜尚等人做大臣,并且很有作为的两位君主是:()A、汤和周武王B、汤和周文王C、盘庚和周文王D、桀和纣,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
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反思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讲授,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为我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以后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起点,自认为本节课上的很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对教学班的课程进度未能及时的了解,对前节课的知识未做补充,就直接引课,造成了学生的冷场和茫然局面,创设情境教学法失败了,应该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我校的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为基础,主体进行设计,由于本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欠缺,所以设计了四个自学提示,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事与愿违,自己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不在一个调上,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设置的问题学生都在书中能够找到,所以学生没有新鲜感,问题反而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从这节课上,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毛病,这也不是一两次了,怕放去收不回了,这也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老认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所以,就不敢放手。
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认为学生不懂就要讲,大包大揽的包办了学生该做的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4.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因为自己讲的过多(都是学生容易懂的),浪费了时间,若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我的教学就是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使自己教学更有进步。
成功名言警句:2、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罗蒙诺索夫3、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4、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布鲁姆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6、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普希金7、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夏商周的更替》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掌握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
2.教学难点: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与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包括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的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是什么?”“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2年新课标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2年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及其更替;2. 掌握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及其更替;2. 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分析比较;2. 夏商周更替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的讲解。
【教学方法】1. 归纳比较法2. 解说讲解法3. 互动问答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1. 教师出示一段《尧舜禹治天下》的文字,并带领学生回顾《小学》的内容,问:这是哪个时期的故事?那这个时期的组成是什么?这些组成部分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2. 引入新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
请看视频。
【Step2】学习和分析1. 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介绍夏王朝的产生及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与商王朝、周王朝进行比较,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夏王朝的特点。
2. 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介绍商王朝的产生及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与夏王朝、周王朝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商王朝的特点。
3. 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介绍周王朝的产生及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与夏王朝、商王朝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周王朝的特点。
【Step3】分析比较1. 引导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夏商周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夏商周三朝代的的共性之处及不同之处,加深对中国古代的理解。
【Step4】总结教师总结夏商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夏商周更替的历史意义,即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Step5】作业1. 点读机复习夏商周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嘚更替一、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嘚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嘚分封制嘚简况。
2.通过探究夏朝奴隶制国家嘚建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以及西周嘚分封制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嘚过程。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嘚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还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嘚残酷性。
二、自主预习1.约公元前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嘚王朝。
2.约公元前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立在亳。
3.公元前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嘚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商都被占,商朝灭亡。
4.受封者可以在自己嘚封地内再进行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嘚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周代嘚贵族等级分为。
三、合作探究1.自学课本熟悉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国家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时间灭亡时国君夏商西周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嘚胜利?你对此有何认识?四、随堂演练1. 我国古代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A.尧传位给舜B.舜传位给禹舜 C.禹传位给启舜D.商汤灭夏2. 人们经常把帮助坏人做坏事叫作“助纣为虐”其中嘚“纣”是指()A.夏桀B.商纣 C.周厉王D.周幽王3. 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嘚是()A.牧野之战B.盘庚迁都C.西周分封D.国人暴动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
材料二周公教成王说:“你嘚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嘚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三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1)材料一中嘚“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嘚关系如何?(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3)你认为分封制能不能保证周嘚统治?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2070 第一个2.16003.10464.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三、合作探究1.国家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时间灭亡时国君夏禹阳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桀商汤殷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纣西周周武王镐京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周幽王2.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嘚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嘚不满和反抗。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内容;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在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吃了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之后又有哪些朝代?夏商周三朝是怎么样更替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看看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怎样的制度?”(二)、讲授新课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家天下”“……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措施:禹征服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商西周的兴亡》的教学反思

《夏商西周的兴亡》的教学反思开学近一个多月以来七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接受了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水平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通过月考学生也初步尝试了学习复习历史的方法。
在今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和高效性,如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在此我以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为例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的讲授过程中,因为所涉及到的时间跨度特别大,历史事实难以理解和消化。
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采用了表格教学法,让学生制作一个《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在多媒体中表现出三个历史朝代更替的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三大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增强了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在七年(3)班、七年(4)班采取了课前小组复习展示的环节,学生非常喜欢并且乐于组织,最主要的是效果非常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加推广,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
在本单元的单元测试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检验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并自觉加以改正,希望以后继续坚持。
1、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的讲解中,朝代更替关系不是特别好讲,导致在讲授中语言索然无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强备课;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但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3、学生在发言积极性方面,七年级学生在课堂积极性方面有所提升,今后应该加以鼓励。
三、下一阶段采取的措施1、在课堂习题的选择方面仍然要多下功夫,做到精讲精练。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更加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语言精练简洁准确,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善于学习历史的学生,逐步采取“小先生”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讲授,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为我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以后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起点,自认为本节课上的很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对教学班的课程进度未能及时的了解,对前节课的知识未做补充,就直接引课,造成了学生的冷场和茫然局面,创设情境教学法失败了,应该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我校的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为基础,主体进行设计,由于本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欠缺,所以设计了四个自学提示,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事与愿违,自己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不在一个调上,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设置的问题学生都在书中能够找到,所以学生没有新鲜感,问题反而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从这节课上,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毛病,这也不是一两次了,怕放去收不回了,这也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老认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所以,就不敢放手。
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认为学生不懂就要讲,大包大揽的包办了学生该做的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4.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因为自己讲的过多(都是学生容易懂的),浪费了时间,若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我的教学就是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使自己教学更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