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合集下载

无公害紫皮大蒜栽培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无公害紫皮大蒜栽培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无公害紫皮大蒜栽培技术-蔬菜种植技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处青海省西北部,平均海拔高度3000米左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型内陆盆地。

年降雨量40-180毫米,平均气温2.3~5.2℃,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辐射量680kJ/平方厘米,无霜期120~130天,耕地面积70万公顷。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大蒜的生长。

是我省重要的紫皮大蒜生产基地。

我州种植紫皮大蒜蒜瓣紧实、口感好、辣味适中,病害少,并且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积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紫皮大蒜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建成了以格尔木、诺木洪、香日德、乌兰县和德令哈等为主的紫皮大蒜生产基地。

2010年紫皮大蒜种植面积为3500公顷,平均产量为2.25万千克/公顷,每千克按10元计,总产值达7.86亿元,除去农资、人工等成本,纯收入达4.5亿元。

成为我州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现将其无公害紫皮大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合理选地大蒜根系浅,根毛少,吸收力弱,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很高。

一般地势平坦,选择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保肥水、排灌方便和不易发生病虫害且土地集中连片的的壤土或沙壤土。

大蒜忌连作,不宜与同属的蔬菜重茬。

前作以小麦、青稞和油菜茬等为宜。

同时,要注意选择生态条件好,产区内尤工矿企业和医院等污染单位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土壤或水源中有害矿物质含量低和远离公路主干线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能够倒茬轮作的地块。

2精细整地土地选好后要精细整地。

整地分秋季整地和春季整地两步进行。

秋季整地要求深翻土地20;;25厘米,并组织劳力整修重耕、漏耕和边角地段,打埂做畦,畦面积不小于300~350平方米,11月中旬灌足冬水。

春季整地按照“深、细、透、平、实”的原则,播种前机耙2;;3遍,要求达到土壤中无明暗坷垃,不漏(重)耙,耕层深浅一致,上松下实,底平面平,利于浇水均匀,为争取苗全、苗壮、苗齐创造条件。

高原露地蔬菜推广种植方略

高原露地蔬菜推广种植方略

高原露地蔬菜推广种植方略作者:宋翔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24期摘要以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发展露地蔬菜种植为范例,通过调研走访该县邛溪镇、刷经寺镇2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乡镇的蔬菜种植情况,认为发展高原蔬菜种植既能解决本地蔬菜食用需求,也对满足内地反季节蔬菜需求、增加牧区农民收入、调整牧区产业结构、促进牧民定居意义重大,提出了推广种植高原露地蔬菜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露地蔬菜;推广种植;高原牧区;红原县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48-021 红原县露地蔬菜种植简况红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中部,是长江、黄河上游主要干流的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

全县幅员面积8 400 km2,其中天然草地77.20万hm2,可利用草地74.67万hm2,耕地133.34万hm2;海拔3 500 m,年均气温1.4 ℃,年降水量800~1 000 mm,年均日照2 158 h,无霜期超过40 d,年相对湿度70%,无四季之分,水热同期,构成了各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特殊环境。

2011年全县总人口4.45万,其中农牧民3.45万,占总人口的76.7%;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5 498元。

红原县的特色农业以高原无公害露地蔬菜两季种植和中低温食用菌种植为主,露地蔬菜品种主要是大白菜、莲花白、花菜等叶菜,以及莴笋、土豆、萝卜等根茎菜。

相关资料显示[1],2009年全县露地蔬菜种植100 hm2; 2010年全县露地蔬菜种植133.2 hm2,其中露地种植莴笋104 hm2,大白菜3.7 hm2,莲花白1.3 hm2,萝卜1.0 hm2,油菜10.1 hm2,其他蔬菜10.3 hm2;2011年露地蔬菜种植137 hm2,其中莴笋110.5 hm2,大白菜4.5 hm2,莲花白2.1 hm2,萝卜1.1 hm2,油菜12.0 hm2,其他蔬菜6.9 hm2。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适应品种和适合栽培技术推广不够,红原县发展蔬菜种植地域有限,致使全县露地蔬菜的种植面较窄,品种少面分散加之运输远缺乏品牌和包装,附加值低,严重影响牧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高原地区紫皮大蒜无公害栽培技术

高原地区紫皮大蒜无公害栽培技术

高原地区紫皮大蒜无公害栽培技术扈瑞祥(裕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裕民834800)裕民县江格斯乡均朱热克村位于巴尔鲁克山脚下,海拔1700米以上,四季分明,气候凉爽,适宜种植大蒜。

近年来,江格斯乡均朱热克村农民利用有限的耕地,发展高原香蒜产业。

从蒜的选种、栽培到收获等各个环节规范管理,使用农家肥,整个生长过程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

生产出的大蒜,大蒜素含量比普通平原蒜要高5~7倍,个体匀称,品质上佳,口味香辣独特,耐储存,且属无污染纯天然高原绿色食品,当地农民称为“绿色大头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推崇和喜爱。

现将紫皮大蒜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一、精细选种选择新疆紫皮大蒜作种,精选肥大圆整、蒜瓣整齐、无病斑、无损伤的蒜头,分瓣剥开后,晾晒2~3天,然后将蒜种浸于40℃温水中浸泡10~12小时。

捞出后再晾晒4~6小时,晾去蒜瓣表面水分后即可播种。

二、整地施肥选择富含有机质、土质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块,在夏季作物收获后,约7月底及时翻耕晒垡,熟化土壤,播种前用圆盘耙耙地1遍即可播种。

翻耕前施足底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每667米2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2500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硫酸钾15千克,以最大限度满足大蒜生长发育对氮、磷、钾肥的需求。

三、适时播种秋播大蒜喜凉忌热,播种过早温度高,植株生长过旺,越冬时抗寒性差,不利于安全越冬;播种过晚温度低、生长慢,越冬前植株小,达不到安全越冬的标准,不利于安全越冬。

一般适播期为9月底~10月上旬,若冬前温度较高,可视情况适当推迟播期。

播种采用20厘米等行距人工播种,株距15厘米,667米2播种120千克左右,667米2保苗22000株以上。

播种要求开沟深浅一致,栽蒜深浅一致,覆土厚度一致,并且种瓣与土壤密接,不留空隙。

播种沟深7~8厘米,播深3~4厘米,栽直、栽匀、栽稳,蒜瓣腹背面应与行向一致,使出苗后展开的叶片与行向垂直,叶片分布合理,以增大受光面积,利于提高产量。

销售的高原菜项目名称

销售的高原菜项目名称

销售的高原菜项目名称
1、高原特色蔬菜精深加工项目
2、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
3、青海高原家常菜绿色项目
4、高原蔬菜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
5、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项目
高原生菜苗、高原油麦苗、高原杭白苗、高原奶白苗、高原上海青苗、高原黑叶白菜苗、高原菜心、高原菜心苗。

高原菜是指生长在气候干冷的高原地区(海拔1500米至2000米以上)的蔬菜。

相较于普通青菜,高原菜由于种植的地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内的有机物含量很高;而且高原紫外线强,有杀菌和杀虫作用,因此高原菜病虫害少,农药使用也少;加上种植基地的土壤和水质污染少,高原菜更加绿色无公害。

“青菜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钱大妈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优选高原菜种植基地,将真正营养高、口感好、新鲜又无公害的青菜送到消费者手中,让他们不仅吃得好,更加吃得健康。


通过深入高原菜种植基地源头,钱大妈有效减少了蔬菜的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

而且借助于对农产品品质标准的树立,钱大妈从源头有效把控了产品质量,再加上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端的全产业链闭环,真正实现了严格把关蔬菜的品质和安全,让消费者吃上安心、健康、新鲜的蔬菜。

青藏高原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青藏高原地处青藏高原,这里的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气候寒冷,但也是中国最大的牧业区。

作为中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青藏高原有着丰富的油料资源,包括青稞、油菜籽、亚麻籽等油料作物。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青藏高原的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也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和企业的重要经济来源。

青稞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青稞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食用油。

青藏高原的青稞油加工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主要产品包括青稞油、青稞酒、青稞面粉等。

青稞油是当地一种重要的食用油,而青稞酒则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酒类产品,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

青稞面粉也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饮食原料之一,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深受消费者青睐。

油菜籽是另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也被广泛种植于青藏高原。

油菜籽含有丰富的油脂,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油原料。

青藏高原的油菜籽加工利用主要集中在油厂生产方面,生产的菜籽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油菜籽蛋白也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原料,被广泛用于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产中。

近年来,随着油菜籽种植面积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青藏高原的油菜籽产量也在不断增加,加工利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亚麻籽是青藏高原另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含有丰富的亚麻酸、蛋白质和纤维素,是一种珍贵的营养食品。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亚麻籽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加工利用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亚麻籽油是亚麻籽的主要产品之一,含有丰富的亚麻酸,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食用油。

亚麻籽还可以用于生产亚麻纤维,制作纺织品、服装和家居用品等。

青藏高原的亚麻籽加工利用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青藏高原的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青藏高原的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还将继续发展壮大。

无公害食品甘蓝类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无公害食品甘蓝类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无公害食品甘蓝类蔬菜生产技术标准无公害食品是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合成肥料,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种植和管理的食品。

甘蓝类蔬菜是常见的一类蔬菜,如白菜、卷心菜等。

以下是甘蓝类蔬菜无公害生产的技术标准:种植地选择: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远离工业污染源和农业化学品储存区,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物。

施肥:采用有机肥料和无污染的土壤改良剂进行施用,如农家肥、畜禽粪便等。

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特别是含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肥料。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控制的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利用昆虫捕食者、益虫和昆虫性病原体等进行生物防治,使用黄板、粘虫纸等进行物理控制。

除草:采用无公害的除草剂进行田间除草,同时进行机械或手工除草,确保无杂草污染。

灌溉:使用清洁、无污染的水源进行灌溉,避免使用受污染的水源,如水库等。

收获和储存:在蔬菜达到成熟的时候进行采收,采用无污染的容器和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和储存,避免与其他有害物质接触。

生产记录和追溯:建立生产记录和追溯体系,记录种植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以及采收和储存等,确保产品可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以上是甘蓝类蔬菜无公害生产的技术标准,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能够确保甘蓝类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化学农药和化学合成肥料的污染,生产出高质量、无公害的食品。

同时,无公害食品的标准也对农民和消费者具有指导和保障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过程与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注重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提倡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在甘蓝类蔬菜的生产过程中,农民需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以确保无害物质的使用和食品安全。

首先,在种植地选择上,无公害甘蓝类蔬菜的生产一般选择在农业区的边缘或远离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的运输区域。

在选择土壤条件上,为了保证蔬菜的营养需要以及防治病虫害,一般选择富饶的肥沃土壤进行种植,并保证土壤的排水良好,以及pH值适宜。

备考中考地理专题19 农业

备考中考地理专题19 农业

备考2019年中考地理专题19 农业一、单选题1.对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河套平原—天山山麓”四大地形区农业特色的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 高寒农业—河谷农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B. 坝子农业—河谷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C. 河谷农业—坝子农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D. 河谷农业—坝子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2.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特色是()A. 旱地农业B. 水田农业C. 灌溉农业D. 河谷农业3.西北地区主要的特色农业是()A. 水田农业B. 旱地农业C. 绿洲农业D. 高寒农业4.新疆富有特色的农业是()A. 山地农业B. 绿洲农业C. 水田农业D. 旱作农业5.西藏最主要的农业类型()A. 河谷农业B. 绿洲农业C. 灌溉农业D. 外向型农业6.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属于()A. 灌溉农业B. 河谷农业C. 旱地农业D. 水田农业7.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地区的农业属于()A. 平原农业B. 灌溉农业C. 河谷农业D. 立体农业8.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属于()A. 生态农业B. 观光农业C. 精确农业D. 外向型农业9.目前,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是()A.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仍采用集体经营的模式B. 农业的结构不合理,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C.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方式为主D. 农业的发展还没有依靠科学技术10.关于新疆农业生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热充足B.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高粱C. 特色农产品是棉花、甜菜、各种瓜果D. 农业生产类型为绿洲农业11.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了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等农业区,这体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 区域专门化B. 高度工业化C. 高度商品化D. 高度机械化12.“农业是我们的衣食来源、生存之本,无农不稳”这些都形象的说明农业()A. 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B. 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C.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D. 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13.欧洲西部农业发达,荷兰、丹麦等国的农业类型以()A. 种植业为主B. 畜牧业为主C. 林业为主D. 渔业为主14.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但各地农业发展的条件差异很大,农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我国种植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A. 气候复杂多样B. 夏季雨热同期C. 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D.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15.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合理措施是()①大面积种植水稻,发展绿洲农业②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种植葡萄、红枣等,发展特色农业④改变粗放经营方式,合理发展畜牧业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6.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A. 灌溉农业B. 林业C. 畜牧业D. 渔业17.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欧洲西部的农业以()A. 种植业为主B. 混合农业为主C. 畜牧业为主D. 渔业为主二、综合题18.读“美国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海拔山区大白菜越夏栽培技术

高海拔山区大白菜越夏栽培技术
高海拔山区大白菜越夏栽培 技术
2023-11-1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高海拔山区大白菜栽培技术概述 • 高海拔山区大白菜越夏栽培技术要点 • 大白菜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高海拔山区大白菜越夏栽培技术的实践应
用与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高海拔山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种蔬菜 生长,但当地蔬菜生产存在品种单一、栽培技术 落后等问题。
大白菜的产量和品质。
在高海拔山区种植大白菜,需要 注意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播种时间 ,同时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
虫害防治。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条件和样本数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扩大。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大白菜越夏栽培技术与其他农艺措施的结合应用,以及深入研究大白 菜在高海拔山区的生长机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治措施。
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清除杂草,减 少病虫害的滋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用赤眼蜂防治 菜青虫。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使用 量和安全间隔期。
生长过程中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
干旱
在干旱时期,需要浇水保持土壤湿度,促进大白菜的生长。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高海拔山区大白菜栽培的相关 研究进展;其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对大白菜生长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探索 适合高海拔山区的越夏栽培技术。
02
高海拔山区大白菜栽 培技术概述
大白菜的生长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高原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摘要近年来,随着西藏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和推广高原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越来越重要。

主要从园地选择与育苗室消毒、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西藏高原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保护地;无公害蔬菜;园地选择与保护;科学施肥;西藏自治区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有毒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确保人体安全健康的蔬菜。

它主要有4项指标,即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含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不超标;避免环境污染[1-4]。

无公害蔬菜生产是指蔬菜生产过程中防止或避免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生产。

从西藏农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蔬菜生产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优势产业。

西藏海拔高,气温普遍较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生产场所一般都处在海拔3 000~4 000 m的河谷地带,蔬菜栽培主要在温室和大棚中,而露地栽培的蔬菜很少。

高原保护地,专指海拔在2 800 m以上的高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西藏应用的保护地类型比国内的保护地范围要小得多,因此本文仅指这2种结构的设施。

高原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品种和危害程度要远高于露地,农药、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也相应高于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在西藏才刚刚起步,缺乏完善的技术措施,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措施非常重要。

1园地选择与育苗室消毒生产基地应选择在远离废气、废水、废物的工厂和过往车辆较多的公路,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且适宜蔬菜生长,有一定面积的生态环境的地域[5]。

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

如果土地施过高毒、高残留、容易造成土壤污染的某些化肥,土地经过治理后才能作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

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护,杜绝污染的产生,严禁污染物进入基地,确保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

育苗前用40%的甲醛或高锰酸钾配成0.1%的溶液,将育苗盆、钵、盘等所有用具喷淋或浸泡消毒。

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室内熏蒸法进行育苗室(大棚、温室)消毒,加硫磺粉12~15 kg/hm2、敌敌畏 4.5~7.5 kg/hm2、锯末或适量干草52.5 kg/hm2,混合点燃烟雾熏蒸,密闭12~24 h后通风备用。

清除前茬作物残株,保持田园清洁。

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

2科学施肥2.1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以有机肥为主,提供植物营养的品质优良的有机物料,包括秸秆、堆肥、沤肥、厩肥、饼肥、沼气肥、绿肥、草木灰、腐殖酸类肥料等,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首选肥料。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蔬菜生产上以羊粪、牛粪等为主。

由于西藏农民生产管理粗放,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有机肥施用量60~75 t/hm2。

有机肥需要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促进了土壤反硝化过程,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

增施有机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

2.2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重施基肥利于培养壮苗;还可减少追肥(氮肥为主)数量,减轻因追肥过迟使吸收的营养在收获时不能充分同化所造成的污染。

生产中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

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允许施用的氮肥有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有硫酸钾、钾镁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有硼砂、硼酸、硫酸锰、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铜、钼酸铵等。

对于连续结果的蔬菜,追肥次数不得超过4~5次。

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测土配方进行施肥。

施用集测土、配方、生产于一体的无公害复合肥。

一般产量1 500 kg/hm2蔬菜的吸钾量为4.5~7.5 kg/hm2,钾、氮、磷、钙、镁的吸收比例大致为8∶6∶2∶4∶1。

2.3合理使用氮肥大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是硝酸盐在蔬菜体内积累的主要原因。

因此,生产无公害蔬菜,要注意含氮化肥的合理使用,即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

严禁硝态氮肥的施用,特别是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

全程施用的无机氮肥和有机氮肥总量的70%作基肥,收获前20 d不得追施氮肥;一般氮素施用量不超过180 kg/hm2,且不要单施。

缓效氮肥又称长效氮肥。

施用长效氮肥可减少氮素的挥发、淋失及反硝化作用引起的损失。

因此,可有效地提高氮素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氮素化肥的施用量,避免由于过量或不合理施用氮肥所造成的硝酸盐含量超标。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长效氮肥新品种主要有长效尿素、长效碳酸氢铵、涂层尿素等。

2.4施肥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根据蔬菜种类和栽培条件灵活施肥。

不同类型的蔬菜硝酸盐累积程度有很大差异,一般是叶菜类高于瓜菜类,瓜菜类高于果菜类。

即使是一种蔬菜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硝酸盐含量也有差异。

在高温强光下,硝酸盐积累少,在低温弱光下,则大量积累。

因此,要掌握合理施肥时间和用量。

二是人畜粪尿及厩肥要充分发酵腐熟。

经过发酵,可杀死有机肥中的病原微生物、虫、卵及杂草种子等。

未经腐熟的人畜禽粪尿及厩肥严禁直接施入菜田。

三是化肥要早施、深施。

一般铵态氮施于6 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10 cm以下土层。

另外,少用含氮的叶面肥。

虽然叶面肥能增产,但氮素在叶表面直接与空气接触,最容易转化为硝酸盐,由叶片进入蔬菜产品,造成污染。

3加强病虫害防治3.1物理防治根据病虫对某些物理因素的反应规律,利用物理因子防治病虫害。

一是高温灭病虫害。

利用晒种、温汤浸种等高温处理种子,杀灭或减少种子传播的病虫害;利用太阳能提高棚室温度,高温闷棚抑制病害。

二是诱杀害虫。

蚜虫、白粉虱对黄色表现正趋性,可以采用黄色塑料板、黄色纸板、黄色塑料条诱杀。

在上述材料上涂抹10号机油悬挂于保护地设施中,每20 m2挂40 cm×30 cm黄板1块,7~10 d复涂机油1次,使蚜虫、白粉虱粘在板上。

蓟马对白色有正趋性,可用白板涂抹机油粘杀。

许多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趋光性,可使用蓝光灯、白炽灯、双色灯等,还可使用防虫网、撒毒饵等。

三是喷洗衣粉液。

洗衣粉防治害虫,经济方便,对人、对畜无害。

对蚜虫、粉虱、红蜘蛛、菜青虫、尺蠖、刺蛾等用洗衣粉900~1 000倍液喷叶背面、嫩枝,经1~2 d死亡率可达95%以上。

3.2充分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蔬菜上应用无污染、无残留,是一种无公害农药。

目前,适用于蔬菜的生物农药主要有Bt乳剂、阿维虫清、菜丰宁、农抗120、农用链霉素、天力等[6-7]。

如用Bt乳剂1.50~2.25 kg/hm2对水750 kg喷雾,可有效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用72%农用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能有效防治甘蓝、芹菜软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真菌性病害如番茄晚疫病、辣椒炭疽病等,可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1 125 kg喷雾。

3.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一是安全用药。

要交替使用农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严格掌握不同蔬菜种类施用不同农药后的安全间隔期。

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如甲胺磷、水胺硫磷、呋喃丹、1605、久效磷、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等。

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

严格控制药液浓度、用药量和施药次数。

在蔬菜采收前10~15 d应停止用药,以确保达到无公害蔬菜的标准。

二是对症下药。

施药前要勤检查、早发现,诊准某种病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误诊为侵染性病害;勿将生理性病害当作非生理性病害防治。

防治前先认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方广谱杀虫刹,针对性地综合防治,切勿随意混用农药。

勿用杀虫剂治病,用药浓度要适当,用药量要充足,喷药要均匀并严防使用禁用农药。

三是适时用药。

防病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使用,以防为主,把害虫消灭在低龄阶段;应以早用药、早灭虫为主,尤其重视播种、定植前的土壤施药灭虫。

在喷药方法上,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7 d左右。

防病以下午喷药为好,中午不要喷药,重喷叶背面;防虫以早上喷药为宜,夏季中午不喷药,因温度过高,易造成人中毒。

最后一次喷药应留足安全间隔期限,最少10~15 d,冷凉季节安全间隔期长些,炎热天稍短些,使残留控制在安全极限。

要严格掌握用药浓度。

配药前应先看清农药的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要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

在蔬菜生长过程中严格掌握喷药次数,不可以过频。

生育期较长又易发生病虫的季节性品种,喷药次数不超过5~7次;生育期短和可以生食的蔬菜,喷药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下。

四是注意蔬菜常用农药的混用。

蔬菜常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有些呈化学碱性,有些呈化学酸性,混合不当会失去或降低药效。

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农药的使用说明书。

可混用农药在混用时应适当降低浓度,以免产生药害或浪费农药。

4适时采收适时采收,禁用污水清洗蔬菜,叶菜类收获期间不允许施用粪水。

采收后至市场销售前,应严格防止蔬菜的二次污染。

5参考文献[1] 刘清香.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46-47.[2] 王燕华.无公害蔬菜生产之应对污染[J].农民科技培训,2008(7):20.[3] 邵军,刘晓忠,渊建民.无公害蔬菜农药使用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115.[4] 李革非.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09(2):93-94.[5] 公丕柱,盛增梅,张美容.浅谈无公害果品生产[J].农业知识,2009(20):49-50.[6] 刘林敏.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42.[7] 段昌群.无公害蔬菜生产理论与调控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