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教的民间礼赞_窦娥冤_思想主题辨析
《窦娥冤》 讲义

《窦娥冤》讲义一、作品背景《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这部作品诞生于元代,当时社会黑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汉卿以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创作了《窦娥冤》,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二、主要人物1、窦娥窦娥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善良、孝顺、刚强的女子。
自幼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与婆婆相依为命。
然而,命运却对她百般折磨,最终被冤枉处死。
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和正义,发出了震撼天地的控诉。
2、蔡婆婆窦娥的婆婆,是一个胆小怕事、有些软弱的妇女。
因借了高利贷无力偿还,险些被赛卢医杀害,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后,引狼入室,给窦娥带来了灾难。
3、张驴儿一个地痞无赖,企图霸占窦娥婆媳,未遂后便心生歹意,陷害窦娥。
三、故事情节窦娥自幼命运多舛,被父亲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她与婆婆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婆去赛卢医那里讨债,险些被其杀害,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
然而,张驴儿父子却心怀不轨,要蔡婆婆婆媳嫁给他们。
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婆,却误杀了自己的父亲。
他以此要挟窦娥,窦娥仍不屈服。
于是,张驴儿将窦娥告上公堂。
昏庸的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为了保护婆婆,含冤认罪。
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她的誓愿一一应验,证明了她的冤屈。
多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考取功名,做了官。
窦娥的冤魂向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最终为女儿昭雪。
四、主题思想1、揭露社会黑暗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官僚的昏庸、地痞的无赖、高利贷的残酷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2、歌颂反抗精神窦娥在面对不公和冤屈时,始终坚守自己的清白和正义,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
她的反抗精神,体现了底层人民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3、表达对善良和正义的渴望尽管窦娥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她始终保持着善良的品质。
2023年最新的窦娥冤的主题思想

2023年最新的窦娥冤的主题思想窦娥冤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
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结构分析楔子:交代窦娥一开始的命运和蔡婆的身份,为后面戏剧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幼年的窦娥,因为抵债被父亲送到蔡婆家做童养媳。
第一折:蔡婆讨债、赛卢医赖债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救蔡婆,张驴儿逼迫窦娥成婚。
第二折:张驴儿逼婚不成企图先害死蔡婆,更有利于霸占窦娥。
张驴儿父亲误吃毒药。
州官不察,妄判窦娥死罪。
第三折:窦娥含冤被杀。
三桩无头愿,竟然感动了天地。
窦娥冤赏析文学界很多学者通过深入研究《窦娥冤》这部戏剧作品,一致认为这部戏剧的主体思想主要是批判封建黑暗势力,歌颂窦娥勇敢的反抗精神的。
对于这一点笔者也深表赞同。
固然关汉卿本人并不认为封建社会整个吏治都是黑暗的,毕竟还是有一些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好官的。
但是这部戏剧中描述的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高利贷盘剥流行的社会现象确实是元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下面本文先从这部戏剧的主题思想谈起。
一、解读《窦娥冤》的主题思想这部戏剧对封建黑暗势力的批判可以说是非常尖锐、无情的。
其中一句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一阵见血地点明了元代官吏的昏聩,统治的腐败,而楚州太守桃杌就是昏官、暴官以及贪官的典型代表。
桃杌秉着告状来的要金银,如果是上司当刷卷,在家装病不出门的做官原则,哪里谈得上为百姓办事,简直是赤裸裸的敲诈勒索,欺负无权无势老百姓的无赖行为,他的办案原则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这分明是封建社会一个酷吏的化身。
二、审视《窦娥冤》的审美理念《窦娥冤》的审美理念主要表现在窦娥本人的三桩誓愿以及戏剧结尾部分窦娥伸冤的幻想内容方面,充分流露出悲喜交织、虚实相生、美善融合的美。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在作家脑海中的反映,作家本人的价值观对作品的思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也总是在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进步成长的,若斗争失败则就诞生了悲剧。
简述《窦娥冤》的思想主题。

简述《窦娥冤》的思想主题。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一部古典长篇小说,讲述了窦娥与太师爷之间的悲剧故事。
它描写了一个不幸的女子窦娥的故事,被害人家陷害,被关押入牢,又被立功而释放,并最终碎尸余灰。
《窦娥冤》体现了正义与不公的主题思想。
窦娥饱受家族陷害,受尽无辜,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正义,坚定不让任何人陷害自己,绝不放弃自己的正义,从而受到众人的敬佩和尊重。
另一方面,尽管窦娥被陷害,但太师爷的不公正也被揭露出来,他不仅对窦娥的正义不敬,而且陷害其他无辜人士,他的不公行为被揭露出来,引起了众人的愤慨。
《窦娥冤》表达的另一个思想主题是公正的审判与自由的思想。
窦娥死后,太师爷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公正行为,设法陷害窦娥的家人。
但经过后来窦娥的家人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诚实见解,最终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窦娥的家人得以自由。
他们真诚的诉说,以及政府机关的公正拯救,表明了公正的审判和自由的思想是可能的,也表明了抵制不公正,追求正义的可能性。
《窦娥冤》深刻地表达了正义与不公的主题思想,公正的审判与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赋予我们勇敢表达正义的勇气,追求正义,反抗不公正,拒绝被欺骗,追求自由的精神,以及坚持公正审判的理念,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正义。
窦娥冤思想探究 窦娥冤主题思想

窦娥冤思想探究窦娥冤主题思想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狱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高度。
《窦娥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窦娥冤》揭露了官吏贪脏枉法,冤狱层出不穷的黑暗现实。
窦娥以年轻的生命作代价,使人们认识一个可怜的,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是对千百年封建吏治的深刻总结,充分揭露了元代司法制度的黑暗和残忍。
其次,通过窦娥的遭遇反映了元代社会强梁横行,道德败坏的黑暗时代。
张驴儿父子的逼婚、霸产、谋杀、诬告正是元代社会流氓残害百姓邪恶势力恣意横行的真实写照。
黑暗腐败的政治必然包庇社会的黑暗势力。
《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窦娥冤》充分地暴露了元代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
第三,揭示窦娥的遭遇是高利贷剥削的产物。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在元代达到了高峰。
《窦娥冤》对于高利贷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做了深刻的反映。
高利贷的罪恶活动,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总之,在《窦娥冤》里,作者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惊人的艺术捕捉力,为我们揭示了元代社会黑暗的各个侧面,告诉人们窦娥的冤狱是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第3次-窦娥冤

对窦娥冤案与陈满案的认识徐奇奇2015级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20151713049t一、参考老师提供的文献对窦娥冤案有以下几点认识:1.元代游牧民族奴隶制与农耕文明封建制的冲突在《封建礼教的民间礼赞—“窦娥冤”思想主题辨析》一文中,作者表述了不同于他人的理解,认为该剧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元代游牧文明落后的奴隶制度与农耕文明先进的封建制度的激烈冲突, 表达了民间大众坚持封建传统的顽强意志[1]。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作者的观点确实是标新立异。
纵观各个朝代,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宋朝时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当时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和司法制度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元朝灭宋,游牧民族的入侵打破了繁荣发展的局面,种族的优势逆转,使汉民族重新退回千年前的奴隶社会, 沦为异族的奴隶,这一点确确实实是窦娥冤案的根本原因,本来可以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就因为蒙古人的搅和使得窦娥卷入了黑暗,政治的原因让她力不从心,蒙冤而死。
2.道德的压迫—“孝”思想在前文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人生凄惨、命运孤苦,但她勤劳善良,对生活没有过多要求。
她忍受了命运的多舛,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
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
在剧中审讯一段,经过刑讯无果,判官说押婆婆刑讯时,她承认了罪状。
一方面她是不屈的,另一方面她也是孝的,可是对自己确实是不公的。
道德对人的压迫,可以使一个人不顾自己的性命也要尽孝,这在传统人看来或许是可赞的,毕竟“百善孝为先”,从人身价值来看却是不可取的。
3.司法的腐败与不完善窦娥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
在审判窦娥案时,官差的所作所为我们看得很清楚,案件审理过程中真假不分,过于偏袒张驴儿(统治者一族),只是对窦娥实行了刑讯,证据判断无从取证,仅是凭严刑逼供和主观判断,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名悲剧,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我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个“东海孝妇” 的故事,说的是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东海郡当狱吏时,郡里一个对婆婆很孝顺的寡妇,被郡守冤判了死刑,于公为之力争而不得。
后来东海郡大旱三年; 新郡守听了于公的话,洗刷了孝妇罪名,上天立即下了大雨。
这个故事在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
关汉卿的《窦娥冤》主要根据现实生活创作而成,其中明显地受到“东海孝妇”故事的启发。
剧中的主人公是年轻的寡妇窦娥。
作者在剧中一开始,便先写了窦娥童年时的一系列不幸遭遇。
窦娥三岁丧母; 长到七岁,父亲窦天章因欠高利贷者蔡婆的钱无力偿还,上京赶考又无路费,只好把她送给蔡婆抵债, 从此当了童养媳。
她十七岁成婚,不久丈夫早死,年轻守寡, 与蔡婆相依为命。
蔡婆一次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骗她到郊外,想害死她,却被张驴儿父子无意冲散。
张驴儿趁机威逼她婆媳两个嫁给他父子二人,窦娥不肯,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威胁窦娥成亲。
谁知张驴儿父亲误食身死,张驴儿诬陷窦娥药死父亲,逼窦娥相从。
窦娥不但不从,反和他同去见官。
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只认钱财的昏官,把窦娥打得皮开肉绽,又要打蔡婆。
窦娥为使婆母免遭酷刑,只得屈招,被判死刑。
在赴刑场途中,窦娥满腔悲愤,立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
窦娥屈死之后,三桩誓愿,件件实现。
窦娥的鬼魂后来把状告到了考中进士以肃政廉访使身份来到楚州地面的父亲窦天章那里,奇冤才得昭雪。
从“东海孝妇”的传说到《窦娥冤》,已经带上了元代社会的强烈的现实生活色彩。
(一)《窦娥冤》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窦娥这个从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刚强的妇女形象。
窦娥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
她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 ,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认为是前生烧了断头香所致。
经典戏曲_窦娥冤_赏析.docx

经典戏曲_窦娥冤_赏析.docx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他笔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都是元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
通过刻画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关汉卿将自己对当时元代贪官污吏的鄙夷、对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不满全都吐露在这些戏曲中。
《窦娥冤》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这部戏曲中,作者通过选取《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将三条主线贯穿其中,对当朝者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一、《窦娥冤》故事梗概《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一楔子,通过描述窦娥与梼杌太守之间的矛盾以及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分别揭露了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高利贷的残酷剥削,重要原因—地痞恶霸的强行霸占和诬陷,决定原因—贪官污吏的无能。
在楚州一户贫穷的人家里,窦天章由于没有进京赶考的钱,将自己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家作为童养媳。
窦天章拿着这些钱进京赶考去了,而窦娥就在蔡婆家住了下来。
但是婚后不久,窦娥的丈夫去世了,只留下蔡婆和窦娥两人相依为命。
有一天,蔡婆出门讨债,在路上不小心遇到了当地无赖张驴儿父子并被他们胁迫。
张驴儿见到窦娥后色心即起,想将窦娥据为己有,但是窦娥抵死反抗不从。
此时,张驴儿以毒死蔡婆为要挟迫使窦娥屈服。
不想,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为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报复窦娥与蔡婆,他将窦娥婆媳二人告到了官府,声称是他们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当时官府并没有收取证据就对她们两人严刑逼供。
窦娥为了保护蔡婆的安全含冤承认自己杀了人,并被判以斩刑。
在临刑之时,窦娥不满官府的黑暗,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她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
果真在行刑的时候,窦娥的血飞溅在白绫上,并且在六月下起了鹅毛大雪,此后三年大地一直大旱不见降雨。
三年后,作为廉访使的窦天章回到楚州时见到了窦娥的冤魂,于是重新审理此案,并最终还窦娥一个清白。
分析《窦娥冤》中的主题思想、美学审美及男权主义

诈勒 索 ,欺负无 权无 势老 百姓 的无赖 行为 ,他 的办案 原则 是 “ 人 是贱 虫 ,不打 不 招 ” ,这 分 明是封 建 社会 一 个 酷吏 的化 身 。 二 、审 视 《 窦 娥 冤 》 的审 美 理 念 《 窦 娥冤 》 的 审美 理念 主要 表 现在 窦 娥本 人 的三 桩誓 愿 以及戏 剧结尾 部 分窦娥伸 冤 的幻 想 内容 方面 ,充分 流露 出悲喜 交织 、虚 实相 生 、美善 融合 的美 。所有 的文学 作 品 都源 于社 会现 实生 活在作 家脑 海 中的反 映,作 家本人 的价 值观 对作 品 的思想 会产 生很大 的影 响 ,人 类也 总是在 和不 公平 的社 会 现象 、 自然界 的 斗争 过程 中不断 进步 成 长 的, 若 斗争 失败 则就诞 生 了悲剧 。而胸 怀正 义感 的作家 总是 坚 信 斗争 结果 必定 是胜利 , 即便 在 斗争 的过程 中 出现 了短 暂 的失败 ,作家 本人仍 旧会让 读者看 到未 来胜利 的希望 。 《 窦 娥冤 》作为 一部 反映社 会现 实 的文学作 品 ,作者 忠于生 活 的真 实,让 窦娥 担负起 非担 任不 可 的悲剧宿 命 ,进 而较 为 逼真地 表现 了社 会现 实生活 场景 。关汉 卿不 愿意 让窦娥 死 的无 声无 息 ,毫 无震撼 力 ,于是 在这部 戏剧 的结 尾部分 添 加 了些许 浪漫主 义色 彩 ,并将浪 漫主 义与现 实主 义巧妙 地 融合 ,增 强 了戏 剧 的魅力 。而 《 窦娥 冤》 中三桩 誓愿 、窦 娥冤 魂告 状 的情 节 ,就是 运用 了浪漫 主义 的泄法 ,通 过窦 娥本 人的控 诉表达 作者对 元代 社会统 治的愤恨 。
文 学界很 多学 者通过 深入 研究 《 窦娥 冤》这 部戏 剧作 品,一致 认为 这部戏 剧 的主体 思想主 要是 批判封 建黑 暗势 力 ,歌颂 窦娥 勇敢 的反抗 精神 的 。对 于这 一点 笔者也 深表 赞同 。固然关 汉卿 本人 并不认 为封 建社会 整个 吏治都 是黑 暗的 ,毕竟还 是有 一些 为人 民利益 着想 的好官 的 。但 是这 部 戏剧 中描述 的官 吏贪赃 枉法 、草 菅人命 、高利 贷盘 剥流 行 的社 会现 象确实 是元代 社会 的真 实写 照 ,下 面本文 先从 这 部戏剧 的主 题思想谈 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礼教的民间礼赞)))5窦娥冤6思想主题辨析杨 健*内容摘要:关汉卿的5窦娥冤6被公认为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神权的代表性作品,但是文本中存在诸多疑点,如桃杌的/有罪推定0、窦娥/三桩誓愿0的内在冲突、窦天章的礼教宣喻等情节,长期得不到完满解释。
本文对该剧的主题思想作出全新解释,认为该剧反映了元代游牧文明落后的奴隶制度与农耕文明先进的封建制度的激烈冲突,表达了民间大众坚持封建传统的顽强意志。
关键词: 经济生活 司法制度 种族奴役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49(2008)0320005211Abst ract :The Tragedy of Dou Er is generally held to be a masterpiece that protests against feudalist system and feudalist theocracy.However,this position has long had difficulty in explaining the oddities of several important details in the story.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reading of the theme of the work,arguing that it represent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backward slavery system of the nomadic culture and the feudal syste m of the agrarian culture and that it expresses the strong will power of the grassroots in adhering to the feudal ethics.Key words :economic life,judicial system,ethnic enslavement *杨健,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
一、1949年以来对5窦娥冤6主题思想的误读5窦娥冤6被誉为中国戏曲悲剧之首,对该剧主题思想的读解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的歧义。
由于1949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变迁,对5窦娥冤6一剧的读解,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949年以后/反对封建主义0仍然是思想战线上一贯的政治命题。
封建礼教作为旧社会的万恶之源,受到了长期猛烈的抨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5窦娥冤6被想当然地视为反封建的最生动的历史教材。
1956年出版的5元人杂剧选6(顾肇仓选注)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0中央戏剧学院学报5戏剧62008年第3期总第129期5多次再版,在1958年版的前言中,编者称/窦娥的不幸生活的根源,正是那时无数人民的共同厄运。
高利贷的罪恶,异民族的欺凌,和官吏的昏庸贪污,交织成了这悲剧的真正历史背景。
0[1](P.12)高利贷、异民族欺凌和恶吏,这三者哪个为主,它们相互间是什么关系?没有说明,显然这是一种含混不清的结论。
值得留心的是,前言中有一节特别指出,/张驴儿父子则又明白地是另一种当时人物的形象,这两个人的行径和元代的所谓-泼皮.,没有什么两样。
-泼皮.是见于官文书的称谓,是使得当时地方官吏无法处理应付的一种特殊人物。
他们大多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以属于统治种族的游民资格,向北人南人们进行勒索和侮辱。
0[1](P.13)这一节点出了该剧的要穴)))种族奴役是造成窦娥冤狱的重要原因。
这段文字与前面所引的结论之间,存在着微妙差异和矛盾。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异数,田汉的话剧5关汉卿6(1958),颠覆了该剧的反封建主题。
田汉称话剧5关汉卿6/把情节集中在关汉卿以怎样的动机和从哪里得到力量来创作5感天动地窦娥冤6一点0,设想关汉卿创作5窦娥冤6的基本动机是反抗以阿合马为代表的元代种族奴隶制度,/在长期的封建秩序被外来的游牧民族的奴隶制度破坏的时候,杀一个汉人不如杀一只牛羊。
关汉卿的5窦娥冤6里深刻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
0[2]田汉的话已经点明5窦娥冤6批判的不是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而是带有奴隶制度特色的野蛮种族统治。
田汉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作为具有权威话语权的文化名人,自然可以得出这样非正统的解释,但是其他人就轻易不敢越过雷池一步。
他们既不能反对,也不便迎合,于是只能模棱两可,含混其辞。
1949年后任5剧本6月刊及5戏剧报6编辑、副主编的张真看了田汉话剧5关汉卿6后,在5从3窦娥冤4看关汉卿剧作的政治感情6(1958年3月)一文中认为,话剧虚构的关汉卿/受统治者迫害0的情节,在本质上是真实可信的,但在谈到造成窦娥冤狱的原因时,却笼统地称之为:/当时的强梁横行0、/官府黑暗0、/旧社会屠刀0、/黑暗时代0、/统治阶级的罪恶0;/关汉卿用这一案件为标本,展示封建社会的罪恶,使观众-尝一脔而知全鼎之味.。
关汉卿对旧社会是攻其一点,以概其余,作了一个全称否定,这种感情,正是被压迫人民的感情。
0[3](P.237)论者的观点显示出一种评论模式,就是对1949年之前一切既往社会(无论是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统称为旧社会、黑暗社会。
出于/反对封建主义0和/宣传阶级斗争0的政治任务的实际需要,对历史事实不再作具体分辨,只进行简单的/全称否定0。
/三年自然灾害0期间,在1962年出版的5中国文学史6(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元代社会经济、政治对文学的影响0一节中,称/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一种特殊形态。
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中出现大量的奴隶劳动。
这是和蒙古族统一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蒙古社会由没有充分发展的奴隶制度急剧过渡到封建制度的过程有关系的0。
[4](P.712)以上评述,实际上将元代社会描述为蒙古5戏剧62008年第3期6奴隶军事组织迫使中国倒退为奴隶制国家,然后又开始向封建社会蜕变的一段历史时期,其结果不可避免地走向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在对元代社会进行了如此定性后,编者在谈到5窦娥冤6一剧时,却说窦娥是/一个完全信赖官府、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的善良的妇女0,是/死在封建社会的屠刀下0,她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吃人的残酷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0。
[4](P.727)这些分析和结论显露出,在时代定性与剧本读解之间存在着明显冲突。
编者们为什么不敢点明窦娥生活的/罪恶制度0就是种族奴隶制度?编者们为什么回避了剧本中大量有关封建礼教的内容?说穿了,就是怕触及关汉卿是一个捍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的历史真相。
显然,肯定封建礼教的历史先进性,在1960年代还是一种政治禁忌。
在文化大革命中,/文艺批判0成为/路线斗争0的工具,像5窦娥冤6这样的经典作品,自然也不能幸免。
在1976年/评法批儒0运动中,关汉卿被披上了法家的外衣,以反儒斗士的形象登上了政治舞台。
北京大学中文系5关汉卿戏剧集6编校小组,称许/关汉卿有机会看到城市下层人民的苦难遭遇,并接受了他们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影响,从而在剧作中反映出他们的某些要求、情绪和愿望,表现出一些反儒思想。
5窦娥冤6里,孤苦无依的青年寡妇窦娥无辜被官府判处死刑,临刑前,她对儒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地.发出了怨恨,,0[5](P.2)5救风尘6中的妓女赵盼儿,5望江亭6中的再嫁妇女谭记儿,5拜月亭6中的王瑞兰,/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直接冲击了当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0[5](P.3)文革结束后,人们对造成文革浩劫的封建传统深恶痛绝,批判封建主义更加成为新时期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这使得1970年代至1990年代对包括5窦娥冤6在内的元杂剧的基本思想主题的误读更加难以得到全面的澄清。
具有权威性的5中国戏曲通史6(张庚、郭汉城主编,1992年4月出版)点明了关汉卿生于金末,由金入元,这其间/北中国延续二十年之久的蒙古贵族与女真贵族之间的战争,使人民历尽了家庭离散的痛苦,甚至被无辜屠杀,或者沦为征服者的奴隶和半奴隶0;[6](P.163)/关汉卿通过窦娥的屈死,揭发了元代的-滥刑虐政.和冤狱。
5窦娥冤6中的张驴儿不是一个孤立的反面形象,这个流氓泼皮与当时的特权阶级、贪官酷吏一样,都是那个带有奴隶制度残余的封建政权的产物,这些人从上到下组成了一个统治的网罗。
5窦娥冤6其实概括了整个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贯串这个统治的横暴、贪婪的生活现实。
0[6](P.165)评论者的观点是含混和矛盾的,一方面指出了元代社会的异族征服与/奴隶和半奴隶0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又在结论中有意回避了种族奴役和奴隶制度的概念,最终以/黑暗统治0笼统归结。
论者将造成窦娥冤狱的历史背景定性为/带有奴隶制度残余的封建政权0,这一结论的中心词是/封建政权0,明显带有嫁祸封建的嫌疑。
与其说这是一个/带有奴隶制度残余的封建政权0,不如说这是一个向封建制度蜕变的实行奴隶封建礼教的民间礼赞7和半奴隶制度的种族特权统治。
论者之所以犹豫不决,似是而非,显然与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封建主义仍然是现实批判的主要目标,而批判种族主义和奴隶制度缺少现实意义,从而被有意/忽略0。
进入新世纪后,大量混淆历史背景,随意批评的文学史论进一步广泛流行,对5窦娥冤6主题思想的误读更加严重,如/全国高教中文学科指导教材05中国文学史6(游国恩主编,2004年出版)称元/杂剧思想内容上是对压迫者深恶痛绝,而对被压迫者深切同情,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人物的坚强性和战斗精神。
0关汉卿/积极关心人民命运,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使他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伟大作家。
0[7](P.220)在专家们的误导下,被引入中学教材的5窦娥冤6,在教学中被全面的误读。
在网上试搜索一下,可以发现对该剧主题思想的一般性读解:批判封建官僚、封建礼教、封建神权。
下面试举两个例子:中学语文网)))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学5窦娥冤6教案(2005年7月16日):/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
,,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
在5滚绣球6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
,,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