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
略谈“典型”与“传神写照”

略谈“典型”与“传神写照”【摘要】本文探讨了“典型”与“传神写照”两种描写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及区别。
在我们对“典型”和“传神写照”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在我们分别探讨了典型的特点和意义,传神写照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我们也提出了如何构建典型与传神写照的描写方法。
在我们总结了典型与传神写照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它们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在文学创作中典型与传神写照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丰富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描写。
【关键词】典型、传神写照、定义、重要性、特点、意义、内涵、区别、构建、描写、总结、展望、发展。
1. 引言1.1 定义“典型”和“传神写照”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来谈谈“典型”的定义。
在文学创作中,“典型”指的是具有普遍代表性和典型特征的人物、事物或情节。
这些典型形象往往具有某种普遍性和共性,能够代表或概括一类事物或情况的特征和本质。
通过对典型的描写,作者可以更好地传达主题和意义,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典型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某个特定类型的人物,如英雄、反面人物等;也可以是某种特定情节或场景,如爱情故事、成长经历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典型都应该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在文学作品中,典型性往往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准,能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典型”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还可以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通过对典型的刻画和描写,作品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典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1.2 重要性重要性是典型与传神写照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价值所在。
典型代表着某种普遍性和象征性,能够将具体事物抽象为整体性的符号,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
传神写照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传神写照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传神写照
成语读音:chuán shén xiě zhào
成语解释: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
传神写照的故事
成语出处: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近义词:传神阿堵
反义词:下逐客令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十分逼真
成语繁体:傳神冩炤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传神写照成语接龙:
照本宣科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
照着本子念条文。
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照功行赏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奖赏。
照人肝胆比喻以赤诚相见。
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照章办事按照规定办理事情。
传神写照的意思是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
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 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 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 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 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 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4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 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 尤其擅长人物画。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 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 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 谓之“春蚕吐丝”。着有《画论》《魏晋胜 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 籍,提出“以形写神”。
《洛神赋图》中山水画法也未脱离前朝的影响,通过树木的穿插来表现空间,呈现 出明显的装饰趣味。树木表现出两种样式:一种似柳树,疏密相间的共有20棵左右 ,分组为伍,或聚散于空间转换,或穿插于人物前后与其它景物形成松紧自然的衔 接.
古代官员的生活
13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顾闳中
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传
__
神中
写国
照
人 物
画
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画
人 家在将人物形象表现得同 物 时,也将人物的个性或画
描写语言艺术的词语

描写语言艺术的词语【传神阿堵】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
极其高超的境界。
形容文学艺术达至极高的成就。
【传神写照】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
【独具匠心】匠心:精妙的心思。
具备精辟的轻巧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光彩夺目】夺目:耀眼。
形容艳丽夺目。
也用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画苑冠冕】苑:汇聚的地方,多指学术、艺术的分散处;冠冕:皇冠帝冕,比喻第一。
在美术界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吉光凤羽】吉光与凤凰的毛羽。
比喻艺术珍品。
【良工苦心】形容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
又泛指用心良苦。
【神至之笔】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心精手巧】心思灵敏,手艺巧妙。
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想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有整体表现。
也泛指天资聪颖,精明能干。
【渲染烘托】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烘托:国画的画法,用衬托手法使事物鲜明。
指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传神阿堵】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写的人物生动、细腻;阿堵:六朝人口语,即为这、这个。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绘人物,能够得其精神。
【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
极其高超的境界。
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传神写照】传神:指迷人文学艺术作品描写的人物生动细腻;真实写照:画像。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绘人物,能够生动细腻地描摹出。
【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
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光彩夺目】耀眼:夺目。
形容艳丽夺目。
也用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画苑冠冕】苑:汇聚的地方,多指学术、艺术的分散处;冠冕:皇冠帝冕,比喻第一。
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课题
(一)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 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 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 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 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 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别离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 喻现实、见证历史”为题目,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进程 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 2~3 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 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 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庭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 墨神仙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 与写意) ,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 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 开始提及,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建国大典》的赏析,回 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可按如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 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腕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术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 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观点。 3. 情感目标: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 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育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酷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 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论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

论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受时代的影响,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形”与“神”这一核心问题贯穿了中国画论的整个发展过程,经由历代画论家的发展,最终演变为当代画家齐白石所提出“似与不似”的理论。
标签:传神写照;顾恺之;形;神“传神写照”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绘画思想。
这一思想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一、“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与背景《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1]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这一重要的绘画思想。
这与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战乱时期,但其间的文学艺术却奇迹般的飞速发展,真正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动乱社会与艰难人生等客观现实造成了知識分子思想上的普遍消极,佛教的迅速蔓延,老、庄哲学的渐次盛行,使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学逐渐被玄学所代替。
据《文心雕龙》记载:“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元论。
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
”[2]玄论之风大盛,清谈玄理之风日浓。
同时,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残酷镇压异己,新兴士人不敢妄谈朝政,只得转而品评人的形貌、容止及风神才情。
再加上六朝时的绘画以人物为主,重视人物的精神才貌成为时代的主流。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遍应运而生。
二、绘画中的“形”与“神”探源“传神写照”中的“神”是指人的风神,即描绘对象的内在个性和气质;“照”指描绘对象的外在形体和形象。
“传神写照”传达的实质是绘画中的“形”与“神”即形体和精神的相互关系。
这是中国传统画论的精髓。
汉代以前,中国绘画以“写形”为主,自魏晋南北朝始,进入了以“传神”为表现核心的阶段并延续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顾恺之重“神”但轻“形”,恰恰相反,他主张“以形写神”。
他在《魏晋盛流画赞》中强调:“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就会“神气与之俱变矣”[3]。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着,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在这个思想开放, 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着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而形又必须有生(生机、生命),必须贯以气(生气、气势、气力、气韵).如果形、生、气、神四者,其中有一个不存在了,其他三个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于有可能不存在.透过这种论析,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命题迟早会产生和确立的.(2)魏晋玄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魏晋玄学发展至东晋,辨明哲理的清淡之行.对人物的才情风貌、言谈的超尘绝俗的美是极其讲求的,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美的追求,给人一种只可欣赏而无法用言语道明的感觉.就像《魏晋胜流画赞》里写道: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是因为道教、玄学经常使用得鱼忘筌来形容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象,反映了形而上的思考.超言忘象而追求意的理论.而生与神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中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荃生也就是传神.在这里,毫无疑问顾恺之通过魏晋玄学的观点,说明绘画不应拘泥于形似形象,根本目的在于写神传神.(3)魏晋风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六朝的绘画以人物为主.在玄风大振中,人们的思想也难免随之变化,于是乎出现了品评人物时将重神而轻型的思想贯穿.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多重视人的精神面貌,只要高逸,形骸是可以忽视的.于是,一种新的美学标准便成立了.王弼的《周易略例* 明象》云:故立象尽意,而像可忘也,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言论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美学标准作了强有力的后盾.说到这里我的大脑不禁浮现出了许多顾恺之作画的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顾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的故事.在画裴叔则时,顾将特征的表现锁定在了面部,遂加上了三毛.通过这原本子虚乌有的三毛,就将裴非凡的见识表露的淋漓尽致.这里顾恺之的创作思想和王弼的言论竟是如此出奇的一致啊!2 对传神写照中神的理解提到传神写照无疑神是重中之重了.这里所讲的神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是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是一种具备审美意义的人的精神,是人性本质的一种呈现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品格.顾恺之对神的理解充分表露在他的作品中,脍炙人口的有: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缺少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晋书* 顾恺之转》)此画论大意应为顾每画一幅人物画,往往好几年不点睛,有人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 的人物在姿态的美丑方面本来并不缺少什么,不过传神写照正在这里(指眼睛).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神的基本含义是眼神,眼睛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具有和鉴一样的特点,正如达芬奇的名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归其一点就在于虽然眼睛也是有形的一个物,但这个物不同其他,它有清、虚的特点,不是呆板而无生命.所以,眼睛可以通达道德,体现神.值得一提的是顾恺之虽然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忽略,更不形的作用.传神写照的基础还是在于写照,只有恰如其分的写照才能达到传神的要求.正如顾氏有云: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可见神气必须通过外形表现出来,外形必须寄寓着神气在它里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后才能表现出它的生动性和真实感.3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传神论在绘画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自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一出,后人对它的认同及发展可谓异彩纷呈.最为有名的三大论述莫过于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和顾的传神写照既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神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朝,清四僧的着名代表石涛提出了不似之似的美学原则,亦在强调传神.这些美学理论经齐白石大师后遂演变成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此我截取了我国绘画美学发展家最为熟知的三大论述来展现传神写照的发展.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讲做到了从古至今,即从南齐到清初再到时期.若要细数传神写照的发展与衍变那就有太多的着录可寻了,像六朝宋宗炳和王微、五代着名山水画家荆浩、宋代的苏轼等在这方面都有颇多的笔墨记载.传神论的发展不仅遍及了中国画的各个领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它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我国传统的世界艺术上独一无二的书法创作中去了.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就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笔墨与情感,形与神的统一.4 结语传神论这个在绘画美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汇集了中国绘画的全部精神,成了艺术家进行创作和理论家品评画作时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因而系统地掌握传神论有助于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艺术思想.参考文献:[1] 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杨成寅. 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3] 俞剑华,等. 顾恺之研究资料[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4]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 齐鲁书社,1987.。
略谈“典型”与“传神写照”

略谈“典型”与“传神写照”“典型”与“传神写照”是文学与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它们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
在文学艺术史上,这两种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方面,为读者和观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审美享受。
下面将对“典型”与“传神写照”这两种手法进行略谈。
首先,我们来探讨“典型”这个概念。
所谓“典型”,即通过对一个类别中具有共性特征的人物或物体进行刻画,以此代表该类别的特征。
典型人物或物体具有某种特定的形象符号,以及对于群体特征的具体化体现。
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通过使用典型角色,可以更加深刻地描绘一种特定人物类型,使作品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例如,汉代的《离骚》中,以屈原作为诗人的形象,展示了受到政治压迫的吟游诗人的悲苦遭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而“传神写照”则强调刻画人物的具体特征,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个性与特点。
这种写照追求真实、细腻的形象,力图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和观众。
例如,在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变态人间》中,对于主人公罗瑞薇的描写就采用了传神写照的手法,通过准确入微的细节,生动刻画出她独特的形象和性格。
典型和传神写照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典型刻画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类别的共性特征,从而更好地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普遍问题。
通过将人物置于一种代表性的情境中,读者和观众可以更好地领悟到某种普遍或特定的社会规律。
例如,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形象就具有典型性,通过对他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上升和败落的描写,反映出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传神写照则更重视细节表现和艺术手法,通过对人物具体形象的刻画,使读者和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通过传神写照,读者可以共情,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心理和内心痛苦的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和对矛盾心理的刻画,使读者得以深入理解并共鸣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
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
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
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
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
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形写神示例作品一:《洛神赋图》1. 基本信息:东晋,顾恺之(346~407),绢本,全卷27.1厘米×572.8厘米。
2. 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画面中,紫色伞下站立的就是曹植,他表情肃穆,双眼凝望着水面,仿佛见到了思念已久、变成洛水女神的甄氏。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水女神,衣带飘逸,婉约动人。
3. 构图:顾恺之在这幅长卷的构图上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各种情景。
画中以人物为中心,安排了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洛神多次反复地以不同姿态出现,给人以飘浮、游离不定之感。
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人一种不断的“运动感”。
4. 用线:顾恺之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线紧动、连绵,如春蚕吐丝,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
5. 设色:简雅、清丽。
6. 绘画特色:该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
画家顾恺之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诗情画意,相映生辉。
整幅画面清晰地体现出东晋时期的绘画特色。
7. 教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该作品长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可采用分组分段赏析法进行局部欣赏,然后全班交流。
示例作品二:《历代帝王图》1. 基本信息:唐代,阎立本(601~673),绢本,全卷51.3厘米×531厘米。
2. 画面内容: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代至隋代13位帝王的形象。
这13位帝王按历史顺序依次是:前汉昭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照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3. 构图: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
4. 设色:受佛教艺术的影响,该画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
5. 绘画特色: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猥琐庸腐之态。
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十分鲜明。
6. 教法建议:比较赏析。
通过对人物画《历代帝王图》中人物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
画家特别注意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他们的内心状态与性格特征,同时在构图上用侍从衬托帝王的高大,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通过人物比例的高大来显示人物社会地位的表现手法。
■再现场景示例作品:《韩熙载夜宴图》1. 基本信息:五代,南唐, 顾闳中(约910~980),绢本,28.7厘米×335.5 厘米。
2. 画面内容:这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
全卷分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五段。
3. 构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
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
4. 绘画特色:该作品构图严谨精妙,用笔挺拔劲秀,用线遒劲流畅,设色浓重丰富,人物造型生动传神,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杰作。
5. 教法建议(1)比较分析:通过观察主与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观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
(2)设疑探究赏析:这幅作品还涉及家具、音乐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效和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品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作品内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表达感受示例作品:《泼墨仙人图》1. 基本信息:南宋,梁楷,纸本,48.7厘米×27.7厘米。
2. 画面内容:画中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
那双小眼睛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3. 用笔:与传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
4. 用墨: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
5. 绘画特色:笔简神具、自然潇洒,人物表情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仙人超凡脱俗又不失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
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6. 教法建议: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元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等。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可从美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和墨色的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隐喻现实示例作品:《九方皋》1. 基本信息:现代,徐悲鸿(1895-1953),351厘米×138厘米。
2. 画面内容:该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
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查看眼前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那匹黑色雌马因为遇见知己而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蹄子跃跃欲试。
九方皋身后的两个无赖,不懂马的好坏却盛气凌人,他们可卑的气势反衬出九方皋的沉着、镇定与豁达。
3. 取材背景:中国画《九方皋》是画家七易其稿之作。
作品取材于民间故事《九方皋相马》。
春秋时期,善于相马的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带马来复命,却说不出马的雌雄、颜色,伯乐却赞叹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的内在精神与品质,秦穆公牵来一试,果然是天下少有。
4. 绘画特色:《九方皋》代表了20 世纪初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
首先是意境真实,气息高古;其次是构图布局主次、虚实相得益彰;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
5. 教法建议:《女娲补天图》《九方皋》两幅作品均取材于传说故事,画家均借画喻情。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通过交流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
■见证历史示例作品:《开国大典》1. 基本信息:油画,董希文(1914~1973)。
2. 绘画内容: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
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3. 色彩:鲜艳明快。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4. 表现技法: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同时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5. 艺术特色: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
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6. 教法建议: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瞬间,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发生的时代与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已经遥远,学生对这段历史也不甚熟悉,这对理解该作品造成了一定难度。
可尝试用创设情境对比的方式进行作品赏析。
将记录当时史实的相关影片做一回放,再将记录当时史实的相关照片与作品对照,最后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领会《开国大典》的创作之精妙。
参考案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二、新授课程(一)欣赏感悟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 看(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2. 析(绘画特色):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二)发展探究走出三国曹植的梦境,现在让我们走进南唐韩熙载的家中,欣赏正在他家举行的“夜宴”。
多媒体课件放映《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1. 看(画面内容):分段欣赏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
2. 看(人物塑造):观察主、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
课件放映图片,观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