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以胶东P市为例
中国集市的发展

中国集市的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集市是中国传统的商业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集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集市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影响。
二、发展现状1. 城市集市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纷纷兴建集市场所,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这些城市集市不仅提供了传统的农副产品,还涵盖了各类商品和服务,如衣物、食品、家居用品等。
2. 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农村地区的集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农民将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带到集市上进行销售,吸引了大量的买家。
同时,一些农村集市还发展出了特色商品,如土特产、农家乐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3. 电子商务与集市的结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集市开始与电商平台合作,将线上线下相结合。
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提前预定商品,然后在集市上进行取货,提高了购物的便利性和效率。
三、特点分析1. 商品丰富多样:中国集市以其多样的商品种类而闻名。
无论是传统的农副产品,还是现代的时尚商品,都可以在集市上找到。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商品,满足个性化的购物需求。
2. 价格实惠:相比于大型商场和超市,集市上的商品价格通常更为实惠。
这是因为集市上的商家通常是小规模经营,没有过多的租金和人员成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销售商品。
3. 人情味浓厚:集市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加了互动和信任。
商家通常会提供一些小礼品或者优惠,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头率。
4.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集市既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又不断进行创新。
一些集市通过引入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提升了购物体验和环境质量。
同时,一些集市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影响分析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集市的兴起和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
集市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流和资金。
集市 乡村振兴

集市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流失、农业产业衰退、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而集市则作为传统乡村经济的一种形式,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集市是乡村中最常见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人们交流、交易的重要场所。
集市集聚了各种商品和服务,吸引了周边的农民和消费者前来购买和交易。
在农村地区,集市常常是人们互相串门、交流农业技术和经验的重要平台。
人们在集市上交流经验,分享种植和养殖技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集市还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集市上,不仅有农民自己销售农产品,还有一些从事手工艺制作、农村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农村居民。
这些就业机会可以有效地增加村民的收入,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乡村集市还起到了农副产品流通的桥梁作用。
农民通过集市将自己的农产品进行销售,不仅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还可以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引导农业生产朝着高效、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同时,集市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和外出劳动的流动,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集市还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农村地区,集市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还成为了农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通过改造集市环境、举办乡村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购物,不仅能够增加乡村的知名度,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然而,集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的集市逐渐面临萎缩和衰退的趋势,导致农产品无法销出,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集市缺乏规模化运营,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导致管理薄弱,影响集市的发展和服务质量。
因此,要推动乡村集市的发展,需要从优化乡村经营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集市品牌形象等方面入手。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参与集市的经营管理,提高集市的服务水平。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集市的规划和管理,推动集市的专业化经营,提升集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集市: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

集市: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作者:徐京波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在传统乡村社会里,对农民而言,集市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生活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赶集路上的交往。
这种跟同村的路伴儿或集市路上偶遇的熟人交往,既巩固了原有的熟人关系,又扩大了原有的社交范围。
二是集市上的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
除趁赶集走亲访友外,村民通过固定市场交易还会建立起一种半熟人关系,这种交往甚至会延伸为在生活上的互助。
三是茶铺资讯传播与休闲。
茶铺为赶集的村民歇脚提供了方便,也满足了人们听闻信息、交流和闲玩等需要。
可以说,集市作为跨出村界的基层市场社区的存在,有利于区域社会的整合。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用于乡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文化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使日趋衰微的集市恢复其社会功能,以缓解乡村社会关系所面临的危机。
[关键词]集市;社会关联;人际交往;公共空间;茶馆;基层市场社区[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10乡村集市不仅是商业活动的空间,具有消费、交换、贸易等经济功能,还是人们从事宗教、娱乐及其他与交换不直接相关的各种文化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1](P67);既是农民交换产品、出售剩余产品的场地,也是进行情感交流、与邻居之外其他人面对面交往的场所,是传统乡村社会生活的一个公共空间[2]。
传统乡村社会是地方性的,农民的活动范围受到区域性限制,区域间接触较少,生活空间相对封闭,各自保持了孤立的圈子[3]。
除了与具有家庭血缘关系的亲友和在红白喜丧及重大节日上与他人进行社交外,村民与其他人之间的相识、交往特别是村际之间的相识、交往多依赖于集市、庙会等场所。
但是,随着农村市场化、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传统集市的社会性开始减弱,经济性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村民间的社会互动,也会削弱村际间的社会关联,甚至还会导致村际关系的恶化。
中国集市的发展

中国集市的发展引言概述:中国集市作为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集市经历了许多变化,从传统的农贸市场到现代化的购物中心,集市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集市的发展。
正文内容:1. 集市的历史演变1.1 传统农贸市场的兴起:中国古代的集市主要是以农贸市场为主,人们在这里交换农产品和日用品。
1.2 城市化的推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集市逐渐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形成了城市集市,商品种类也更加丰富。
1.3 现代化的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购物中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集市,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
2. 集市的经济作用2.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集市作为一个经济活动的场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2.2 促进农产品流通:集市为农民提供了一个销售农产品的平台,使得农产品能够迅速流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 促进商业交流:集市是商业交流的重要场所,商家和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和洽谈,促进商业合作。
3. 集市的文化意义3.1 传统文化的传承:集市作为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品等。
3.2 社交交流的平台:集市是人们进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经验。
3.3 城市文化的展示: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城市的文化特色,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4. 集市的问题与挑战4.1 环境卫生问题:传统集市存在环境卫生问题,如垃圾处理不当、卫生设施不完善等。
4.2 竞争压力:随着现代化购物中心的兴起,传统集市面临着来自大型商场的竞争压力。
4.3 信息不对称:传统集市信息传递不畅,消费者难以获取到最新的商品信息。
5. 集市的未来发展5.1 创新商业模式:集市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如引入电子商务、打造特色集市等,提升自身竞争力。
社会学与法学

社会学2011年第1期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的社会救济与善后…………………………………………刘沙沙2011年第3期韩国医药分离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代志明(43)韩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杨岚(49)韩国儒学与崔济愚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改造……………………………………………罗久(54)论社区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举措――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张宝锋(60)农民工社会工作的政策框架探析――基于增权的视角……………………………顾江霞(65)越轨流浪儿童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胡莹(72)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慧(75)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闻英(80)2011年第5期“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纪波(51)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与对策………………………………………………许青云(66)2012年第1期韩国医保适用人群扩大过程中的经济要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侯圣伟(89)境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老年生活照料的经验与启示………………程欣,许琳(95)大学生个体道德选择的社会控制…………………………………………………姜玲玲(100)2012年第3期身份受损者的行动策略――地域歧视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杜建强(94)我国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研究………………………………………………党曼(98)论大学生村官与村落体育发展……………………………………………王亮清(103)2012年第4期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栗洪伟(102)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探析……………………易善武(105)2012年第5期谈货币宪法学研究……………………………………………………………………苗连营(45)论中央银行立宪……………………………………………………………………吴礼宁(47)金融危机、货币危机与宪政危机……………………………………………………吴乐乐(52)铸币税问题的宪法学思考………………………………………………李晓光,庞冠楠(58)2012年第6期精神追求—人的幸福之路的正确出口………………………………………………刘西琳(3)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以洛阳市为例……………………张宝锋,侯利文(17)2013年第1期制宪权的主体及其证成……………………………………仪喜峰(75)论民事诉讼中诱惑性证据的证据能力……………………邓金容(79)2013年第3期脱耦与耦合:草根非营利组织生存逻辑反思…………………王崇(65)小组增权在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中的实践——以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增权小组为例…………………胡莹(70)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探析………………………杨瑞勇(74)2013年第4期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刘燕(41)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李欣(46)人类学视域下的灾后重建研究——以汶川“5·12”地震为例………………………………王萌(51)2013年第5期近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姚琳琳,龙汉武(73)民国时期河南省灾荒救助体系措施及成效………………孙训华(78)我国政府治理中的汇通思路………………………………孔雪琳(83)2013年第6期大学生村干部与传统村干部之心理资本比较——基于湖南省湘潭市的调研…………………肖湘雄,陶沙(55)犯罪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特征调查研究……………………刘海彬(60)2014年第2期双中心治理:化解我国医患紧张关系的新路径——基于路西法效应的视角……………………………代志明(24)论互联网时代中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构与功能释放…………………………………………………王自亮,周婷婷(30)企业转制中工会的定位与职能研究——基于湖北省某厂的调查…………………………………宋雯(37)关于城市农民工——基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数据…………………………康绍霞(43)2014年第3期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溯源………………马东景(30)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与当代启示……………………徐克歌(37)自费出国留学的家庭期待、社会影响与反思……王效柳,刘悦(43)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李海龙(48)2014年第4期欠发达农村男青年的择偶困境及其衍生的社会风险……………………栗志强(60)迁村并居村民的社区适应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调查…………张春兰,贾舞阳,李敏丽,陈森蔚(65)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塑社会信任的策略研究…………………………………杨岚(71)2015年第2期“三明医改”模式可以复制吗?——兼与钟东波先生商榷………………………代志明(38)试论明清晋商公益伦理思想………………………………………………赵海涛,胡海桃(42)集市: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以胶东P市为例……………………………徐京波(47)浸润于民族政治文化中的村民自治研究——基于对贵州苗族地区D村的实证调查……………………………赵超,张静(51)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以浙江省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为例………………王丽琴,王凯元,张光彩(54)2015年第3期行、刑衔接机制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与实现原则…………………………朱金娟(26)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刑事冤假错案的成因……………………………田椰子(33)2015年第5期一种问题导向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以《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为分析样本…………张宝锋,侯利文(49)《申报》与晚清书画助赈的初兴……………………………………………………高俊聪(54)。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农民文化创意市集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农民文化创意市集农村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而农民文化创意市集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市集的定义、农村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创新、农民文化创意市集的意义与特点等方面深入探讨。
一、市集的定义市集,又称集市,是指农村或城市中的定期举办的交易和集会活动。
它是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地域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集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展示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农村文化的平台,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创新农村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市集作为一个集中展示和传承农村文化的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展示才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机会。
通过举办农民文化创意市集,不仅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力,也可以提升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三、农民文化创意市集的意义与特点1. 鼓励农民创新:农民文化创意市集为农民提供了创新的平台,鼓励农民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开展个人或团队的创意活动。
农民的创意既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制作上,也可以体现在文艺表演、传统技艺展示等方面,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 传播农村文化:农民文化创意市集作为农村文化的展示窗口,可以传播农村的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市集的举办,农民可以展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传统舞蹈、民俗节庆等,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农村文化,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文化创意市集不仅有助于传统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也可以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市集的平台,农民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了解市场需求,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4. 增强农民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农民文化创意市集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和文化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农村集市村庄建设方案

农村集市村庄建设方案摘要农村集市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重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是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交流、交易和社交场所。
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村庄建设项目,营造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推进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提供一种可行的农村集市村庄建设方案。
首要任务首先,确保农村集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村庄内部的道路、排水、供电、通讯、物流等设施应该尽力完善和配套,以提高农民商贸活动时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此外,吸引和支持商业和旅游投资,加强农村集市的市场功能和旅游吸引力,促进农村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建设方案民宿建设农村集市主要靠旅游业和民宿业推动。
建设一定数量的高品质民宿,推出有别于城市的独特、淳朴的乡村风情,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农村集市旅游,从而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
民宿不仅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住宿选择。
农业旅游开发传统农民很难直接从农产品出发实现高收益,但可以通过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在乡村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和品牌,获取中高端游客的认可度和资金支持。
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旅游可以为农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为经济增添新的收入来源。
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是农村集市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自然条件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农村集市应当通过组织农户、发展合作社、实施优势特色农业示范区和打造绿色种植基地等举措,提高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对于农村集市来说,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是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村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论综上所述,农村集市村庄建设方案涉及到人文、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对中国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注。
我们应当坚持“由村民参与、给农民造福”的发展理念,认真调研和探索可持续的村庄建设方案,以推动中国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农村集市建筑方案范文大全

农村集市建筑方案范文大全农村集市建筑方案范文一、农村集市的重要性农村集市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农村居民交流、交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农村集市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平台,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农村集市建筑方案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集市的功能需求、场所特点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因素。
二、农村集市建筑方案的功能需求1. 农产品展示:集市是农民向外界展示农产品的窗口,因此,建筑方案需要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间和合理的摆放位置,方便农民展示各类农产品。
2. 手工艺品销售: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品传统,集市是农民售卖手工艺品的重要场所。
建筑方案需要提供适宜的空间和货架,方便农民将手工艺品展示和销售。
3. 农民交流与交易:集市是农民之间交流与交易的平台,因此,建筑方案需要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和交流场所,方便农民在集市期间进行交流与交易。
4. 保护农产品:农产品需要保持新鲜和干燥,建筑方案需要提供适宜的防晒、通风和遮雨设施,保护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村集市建筑方案的设计要点1. 融入自然环境:农村集市建筑需要融入自然环境,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2. 合理布局:建筑方案需要合理布局,确保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合理连接和流通,方便农民和客商的购物和交易。
3. 简约风格:农村集市建筑应采用简约风格,保持朴实和实用性,与农村地区的风貌相符。
4. 考虑安全因素:建筑方案需要考虑到集市的安全因素,包括人流、火灾等风险,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文化传承:建筑方案需要考虑到农村集市的文化传承,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地传统的建筑元素和装饰。
四、农村集市建筑方案范文针对上述要点,以下是一个农村集市建筑方案的范文,可供参考:农村集市建筑方案范文本项目地处农村地区,为了满足农民对于展示、交流和交易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座简约而实用的农村集市建筑。
首先,我们将整个建筑布局分为展示区、交易区、休息区和服务区四个功能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 集市; 社 会 关联 ; 人 际交往 ; 公共空间; 茶馆 ; 基层 市场社 区 【 中图分 类号 ] C 9 1 2 . 8 2 [ 文 献标 志 码 ] A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3 7 2 9 . 2 0 1 5 . 0 2 . 0 1 0 界相 关研 究 多将集 市 界定 为传 统 乡村社 会 的主 要消
Vo 1 . 1 6 N o . 2
Ap t . 201 5
2 0 1 Βιβλιοθήκη 年 4月 [ 文章编 号] 1 0 0 9— 3 7 2 9 ( 2 0 1 5 ) 0 2—0 0 4 3— 0 5
集市 : 传 统 乡村 社 会 的 公共 空 问
以胶 东 P市 为例
徐 京 波
( 郑州 轻工 业 学院 政 法 学 院 ,河 南 郑州 4 5 0 0 0 1 )
费或 贸 易场所 , 关 注集 市 的市 场属 性 , 而忽 视 了集市
乡村集 市 不仅 是 商业 活动 的空 间 , 具有 消 费 、 交
换、 贸易等经济功能 , 还是人们从事宗教 、 娱乐及其 他 与 交换 不直 接相 关 的各 种文 化社 交互 动 的重 要场 所, 具有 重要 的社会 功 能¨ j ( P 6 7 ) ; 既 是 农 民 交 换 产 品、 出售剩余产 品的场地 , 也是进行情感交流 、 与邻 居 之外 其他 人 面对 面交 往 的场 所 , 是 传 统 乡村 社 会 生活 的 一 个 公 共 空 问 J 。传 统 乡 村 社 会 是 地 方 性
[ 摘
一
要] 在 传 统 乡村社 会 里 , 对 农 民 而言 , 集 市是 一 个 重要 的公 共 生活 圈 ,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是赶 集路 上 的 交往 。这种 跟 同村 的路 伴 儿或 集 市路 上偶 遇 的 熟人 交往 , 既巩 固 了原 有 的 熟人 关
系, 又扩 大 了原有 的社 交范 围。二 是 集市 上的社 会 关联 与人 际交往 。除趁 赶 集走 亲访 友 外 , 村 民通
第1 6卷
第 2期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L I G H T I N D U S T R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过 固定 市场 交 易还 会 建 立起 一 种 半熟人 关 系, 这 种 交往 甚 至 会 延伸 为在 生 活 上 的 互助 。三是 茶 铺 资讯传 播 与休 闲。荼铺 为赶 集 的村 民歇脚 提 供 了方便 , 也 满足 了人 们 听 闻信 息、 交 流和 闲玩 等 需 要 。可 以说 , 集 市作 为跨 出村界 的基层 市 场社 区的存 在 , 有 利 于 区域 社 会 的 整合 。 因此 , 在 新 型城 镇 化进 程 中 , 政 府 应将 更 多的 资 源用 于 乡村 公共 设施 、 公 共服 务 、 公共 文化 和公 共 空 间的 建设 , 使日
的社会整合提供参考。
一
除 了与具 有家 庭 血缘关 系 的亲友 和在 红 白喜丧 及重
大节 日上与他人进 行社交外 , 村 民与其 他人之问的 相识 、 交往 特别 是 村 际之 间 的相识 、 交 往多 依赖 于集 市、 庙 会 等 场 所 。但 是 , 随着 农 村 市 场化 、 乡 村工 业 化 和 城镇 化 的推进 , 传 统集 市 的社 会性 开始 减 弱 , 经
何 重 建农 村公 共 场所 , 恢 复农 村公 共 空 间 , 已成 为农
村现代化进程 中亟需解决 的重要课题。 目前 , 学术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1— 0 9
[ 作者简 介] 徐 京波( 1 9 8 3 一) , 男, 山东省 平度 市人 , 郑 州轻 工业学院讲师 , 博士, 主要研 究方向 : 农村治理 。
济性 日益 凸显 , 这 不仅 影 响村 民间 的社 会互 动 , 也会 削弱 村 际间 的社 会关 联 , 甚 至 还 会 导 致 村 际关 系 的 恶化 。 因此 , 在顺 应农 村 市场 化发 展趋 势 的 同时 , 如
、
赶 集 路 上 的交 往
大 多数基层 市场 区域 范 围可 以让最 远 的村 民能
够不 费力气 地 步 行 到 集市 上— — 这段 距 离 为 3 . 4~ 6 . 1 公里 , 市 场 区域 面 积 约 5 0平 方公 里 , 集镇 间隔 8 公里左 右 , 到镇 上 的最 大步行距离 为 4 . 5公 里 ¨ 。
P市集 市 与村庄 的距 离 及集 市 间 的距 离 基本 符 合上 述 情况 。在 传统 乡 村 社 会 , 步 行 是 村 民主要 的 出行 方式 , 特 别是 在 赶 集 时 , 由于距 离 村子 较 远 , 而且 集 市 一般 在上 午 开始 , 午后 结 束 , 因此路 远 的人一 大早
的, 农 民的活 动范 围受 到 区域性 限制 , 区域 间接 触较 少, 生 活 空 间相对 封 闭 , 各 自保 持 了孤 立 的 圈子 J 。
具有 的人 际交 往 、 休 闲娱 乐 等 社 会 功 能 。本 文 拟 采 用调 查法 , 对胶 东 地 区 P市 1 9 4 0年 以前 出生 的 、 具 有传 统 乡村社 会 生 活 经历 的农 村 老 人 进 行 访 谈 , 从 赶集 路上 的交 往 、 集 市上 的社会 关联 与人 际交往 、 茶 馆 里 的信息 传播 三 个 方 面 , 对 传 统 乡 村 社会 的公 共 空 间—— 集 市作 一探 讨 , 以期 为 新 型城 镇 化 进 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