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市永民中学
作者姓名:侯光辉
中心内容: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需要辨证地去看待,决不能偏待一方,既要很好地继承传统,又要迅速地开拓创新,我们只能是“衡中西以相融”。

关键词: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纯传统”“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新传统”“中庸”
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世界美术史上一朵奇葩,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作为基础的。

它曾经的辉煌是任何一个民族所无法比及的。

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美学思潮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绘画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继承与发展。

虽然有无数的美术家和爱好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并为此而做出了很多努力。

然而直到今天,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似乎还仍然是摆在所有中国画家面前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是在传统中求发展还是以创新来变革,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了。

当代中国画坛与其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如说是“一片混乱,毫无头绪”,诚然没有一个发展的主流。

“笔墨当随时代”,但真正有几人认真研究过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精神?!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是极其复杂的,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新文化,还有西方现代文化互相交织在一起。

所有的人都在尝试着走一条新路,都想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这种对艺术本身的追求精神是无可非议,更应该加以褒扬和鼓励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没有弄清这个时代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否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呢?”正如一群盲人在自己以往的感觉和经验指引下是否能走出一条新路?确实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前中国画在继承与发展上已经取得的一些比较瞩目的成就,也应该肯定相当一部分画家在此问题上所做出的一些成绩。

但是,我们也应该树立一种忧患意识,尤其是要看到我们一部分画家在此问题上的一些盲目的做法。

一部分画家死守着传统不放,片面地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完全摒弃西方的东西,而执意要在“纯传统”中求发展。

一部分画家却又主张抛弃传统,认为传统的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了,于是,全盘接受西方的东西,而弃我们的传统文明所不顾了。

我想那些持着传统发展论的大家们,是否真的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传统,便已经在那儿高谈阔论了。

我想让他们看一看我们的敦煌莫高窟,看一看我们的先人们所留下来的那些东西,或许真的会明白自己走了极端而缄口不言吧!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是积极活动的。

但是保
存是一种理想活动,当然也是这样一种难以觉察的不显眼的理性活动。

正是因为这一理由,新的东西、被计划的东西才表现为惟一的活动和行为。

但是这是一种假象。

即使生活受到猛烈改变的地方,如在革命的时代,远比任何人所知道的古老的东西,在所谓改革一切的浪潮中仍保存了下来,并且与新的东西一起构成新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在不断的积累、发展,又不断的革新,吸收而使其变为新的传统,五千年的文明,不会全都是土生土长的。

说的明白一点,我们的传统中不就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吗?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已,还有更多的不也同样吸收了西方文化吗?其实,不管哪个民族,都不能孤立的求发展,总要或多或少地吸取别人的东西为己用。

这其实已经是勿庸臵疑的事实了。

纵观由道、儒、禅三教合一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便可窥见一斑。

更何况本来就是植根于这种文化之中的绘画呢?
至于那些“崇洋媚外”的画家们,却又真的走了另一个极端了。

东方有传统,西方同样不会例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传统作为根基而不断发展下去的。

西方美学的文明与先进也同样是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的“经历物”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你想摆脱也摆脱不掉。

而且传统并非一切都不好,其中有许多精华的、精致的、美好的、充满魅力的成分,我们怎么可以将之丢弃呢?
诚然,一切事物都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如果不通晓古代积累的各种资源,要求新变也难。

中国的传统自有他独特的魅力,比如中国美论中有个“品”的概念: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

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

重品的观念是儒、道、佛三家都提倡的。

所以重品传统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

“品”的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深层审美心理。

做人要讲究人品,为画要讲究画品。

“品”就是中国人做一切事情达到某种境界的标志。

如果我们失去了“品”,比如连竹子的品格也欣赏不了,只会欣赏玫瑰的美,那么我们可能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民族性。

所以无论就传统的连续性还是就传统的独特性看,中华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根基,是万万不能割断的。

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如封建的、迷信的、庸俗的、僵死的等等,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所谓不能割断传统,并不是要保留落后的糟粕,对此当然要批判、抛弃。

然而即便是抛弃传统中的糟粕,也必须先了解它、认识它;在不了解、不认识的情况下,就是陷入传统的泥沼里,也寻找不到抽身的方法。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仔细地研究和探索我们的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使其更好的为我们今天的国画改革发展来服务。

我个人认为,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使“古为今用”,也要使“洋为中用”。

因此,中国传统绘画的出路还在于“中西相融”,在很好地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大量吸收西方科学的、先进的美学思想,使其融入我们的传统之中,变为一种新的“传统”。

当然,我们说“中西相融”不是全盘吸收,也不是生硬的拼凑,关键在于东方有东方的传统,西方有西方的文明,我们如何探求两者相同的规律和找到彼此恰当相融的契合点。

“中西相融”不能只作表面的文章,只吸收概念,与其接受那些大而不当的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西方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与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

西方绘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极其理性的文化,东方的绘画是建立的意象的基础之上,是非常感性的东西,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似乎又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论和历史辩证论,这难道不能称之为最先进吗?其实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合理的先进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腐朽和落后的东西,我们都应该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可以作为解决“中西相融”的最好的办法。

“中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庸者,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无过不及,至平至常,至适至当,谓之中庸”。

“中庸”是圣人最高美德,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说:“过犹不及”,愈近中愈善,越趋两端越是恶。

主张“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们在国画改革的今天,正需要“中庸”思想来使我们的行为不至于乖张和偏离常理。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五四”以来所建立起来的现代美学理论、当下美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和西方美学中具有真理性的成分。

从中探求适合中国新时代文化特征和艺术精神的美学发展规律。

再者,西方的长处正是东方的短处,互相弥补,互为体用。

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因此失彼。

不但要认真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而且要兼收并蓄,西方先进的美学思想,使其恰如其分地融入传统。

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与时俱进的中国“新传统”美学理论。

借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归根到底的讲,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那自然决定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必然产生什么样的艺术。

我们现在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这个时代特征,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吸取西方先进的艺术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国画改革。

更何况我们先哲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呢?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辈,在大家们眼里看来似乎这样的评价太过于狂妄和无知。

然而,仗着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挚爱之情,也诚然十分在意中国画的生死存亡了。

即便真的是贻笑于大方之家,也真的顾不了太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