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主要革命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三page46-59)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

1853年《天朝田亩制》,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

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1859年《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由于却反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1864年,天平天国运动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广州)5月,保路运动,革命高潮: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为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题的政府。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权利属于国民全体,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和弹劾临时大总统,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步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整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1919年,巴黎和会谈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一.清末新政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2.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3.《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2.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清末新政认识:(不利)1.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2.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3.清政府设立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危亡,结果却加速了其灭亡。

4.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失败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落后。

(有利)1.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2.这是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应急措施,具有进步的意义。

3.新的军队建设、新的兵种的产生和新的军人水平提高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4.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评价:进步性:是对千年祖制的调整。

局限性: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原因:1.立宪派认为立宪是挽救清王朝的良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法宝。

2.立宪比专制好,这是日俄战争后国人的共识,这是时代的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可以抵制革命,维护自身利益—参政,保卫自己的财产。

4...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图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图
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化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交通运输:
1807年轮船(美,富尔顿);1814年火车机车(英、史蒂芬孙,)
表现在: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爱迪生-电灯)——最主要特征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仍然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过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国后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
(一)从国家来讲:第三次科技革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①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④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

在这期间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救国救民献了血汗,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探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不同阶级的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也采取了各种措施。

各种方案所起作用各有不同,结果各异。

下面我就各种运动做些分析。

关键词:救国方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一、中国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背景〔一〕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文化背景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初三历史中国与革命历程

初三历史中国与革命历程

初三历史中国与革命历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经历过多次革命和转型。

这些革命与转型的历程对于塑造现代中国的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初中历史教学为背景,探讨中国在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演变。

一、晚清封建社会的衰败19世纪末期,中国正面临着封建社会的困境。

内忧外患的局势日益严峻,清朝的统治日渐衰败。

国内的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等革命浪潮的涌动,表明了人民对于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期望。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了民主共和。

此次革命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民国初年出现了一系列政治实践和改革措施。

三、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次运动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对于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反抗和怀疑。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对传统进行了自由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和主张。

四、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又一重要节点。

此次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首次合作,为实现国民党的统一全国、消除军阀混战建立了基础。

北伐战争的成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一役。

这场战争发生在二战期间,中国以牺牲巨大的代价抵抗了侵华日军的入侵。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新阶段。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革命进程取得巨大的胜利。

中共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篇章。

七、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和社会的剧变。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分析其根本原因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分析其根本原因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分析其根本原因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而它是失败的。

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帝国主义不容许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第二,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

第三,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帝国主义会帮助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忽略了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本质。

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起就受到多方阻碍,不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第四,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学号:专业:姓名:王东国之富强,在于不断除旧布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还指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

正如近代中国,虽然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同时许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也不断开始了对中国富强道路的探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但是,最终两个阶级的探索救国的方式都失败了,都没能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原因。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在历史背景方面: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殖民化统治,导致中国的民族化不断危机加重。

而此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依然不能看清世界形势,仍然盲目自大和闭关锁国。

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腐朽的封建统治,不断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压迫资产阶级的发展。

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有了初步发展,并且在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发展,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也为了为中国的富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目的方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为了避免亡国灭种和救亡图存,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纷纷探寻不同的途径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同时,他们也共同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相同:不管是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谈谈中国近代以来革命问题

谈谈中国近代以来革命问题

说说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见解),中国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下逐步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一半是半殖民地,那另一半呢?应该就是半独立。

而所谓半封建主义是相对于完全封建主义而言的,同样的,一半是封建主义,另一半就是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这个概念描述的正是当时我国主权和社会经济状态情况。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明确了,一个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即解决半殖民地的问题;另一个就是人民解放,也即解决半封建主义的问题。

那么民主革命的定义就明确了:首先民主革命的任务的实现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其次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再者民主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共和国。

但正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各种弱点,领导民主革命的任务就历史性的落在了中共身上。

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的坚船利炮用暴力敲开了旧中国的国门。

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我国的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现简要梳理一下1840年以来,各种社会力量所进行的运动、起义和斗争:首先,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它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运动已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过早的、严重的封建专制主义、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和宗教迷信,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三大主因。

再一农民阶级并不是当时社会的先进阶级,其主要表现在他没有科学的思想武器为指导。

某愚见,天平天国运动在一定意义上讲,并不能算上是一场革命,它与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的各起农民运动并无太多不同之处,从其政权性质、建制等猜测,假如太平天国成功的推翻了清廷,那么其后来建立的仍旧会是一个封建王朝,尽管洪仁玕《资政新篇》已有点儿资本主义的意思,再退一步讲即便建立起的政权有资本主义政权的意思,可帝国主义列强会甘心让其成长并强大起来吗?假如,清廷末期,没有各帝国主义的掺和,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就无异于刘邦的汉军、朱元璋的红巾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主要革命的比较分析
作者:张苏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5期
摘要: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近现代以来3次举世闻名的革命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农民起义。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一次典型的资产阶级共和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完全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前奏,结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引言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3条主线贯穿全文:近现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和近现代中国改革史。

其中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又着重介绍了中国3次主要革命的内容,这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该书的第2章至第7章共4个章节里。

这4个章节着重叙述了3次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至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前后14年,势力波及中国18个省区,规模之大,势力之猛,为中国历次农民起义之最,也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对外国侵华势力也给予了有力的打击,给本已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更是致命的一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不过,太平天国运动虽然给清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但清王朝却仍能命悬一线,倒是太平天国运动比清王朝先灭亡了。

究其原因,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目光短浅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并未以主力乘胜进军北京,给清王朝提供了缓冲、恢复的时间,让清王朝赢得了反击的机会。

(二)阶级自身的弱点
起义的农民大都是奔着升官发财、追求享乐的目的。

起义成功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从高至低,都过上了极尽奢华的生活,建府邸,逐声色,再加上各王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最终导致天京事变爆发,严重削弱了自身的领导力量和军事力量。

另外,农民阶级本身也不是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代表,不可能提出完整、正確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就连他们曾经提出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也没有真正实施过。

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

(三)蔑视传统的局限
这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国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上。

在运动前期,起义军每到一处,均毁庙焚书,冲击了封建文化传统,但在具体做法上打击面过宽、过严,后期虽有改观,但太平军在百姓中的正面形象却打了折扣,导致后来竟有百姓帮助清军攻打起义军。

(四)对待洋人的矛盾
太平天国对进攻自己的西方侵略者给予了痛击,也拒不承认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但反常的是,他们却又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至少说明起义的领导人对西方侵略者还没有足够的警惕性。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已具备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也显示出农民阶级的强大革命潜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终究难以独立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三、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并没有阻止中国革命的步伐。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其中孕育的革命力量也日益强大,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

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已在多个方面做了准备工作。

(一)思想上的宣传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实行共和、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近两年的辩论。

论战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而告结束。

(二)组织上的准备
1905年8月,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为骨干力量,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以孙中山为总理。

这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革命前的预演
从1895年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组织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从1895年10月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前后共10次。

这些起义虽然全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断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进行了辛亥革命前的10次不同规模的预演,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积累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为开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高潮迭起,先后有湖北、浙江、广东等省宣布起义,宣布脱离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在中国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终结。

综观辛亥革命的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结束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艰辛任务。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序幕的开启之初,在列宁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这个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最进步的先锋组织,从一开始就接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完成的历史重任,率领人民继续新的征程。

不过,事业终究难以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历程同样充满坎坷,但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能善于及时总结斗争经验,勇于纠正自身错误,能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找到正确方向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政党,在经历了最初的由幼稚而带来的失败后,终于在1927年的腥风血雨中开始清醒了,开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在1935年的长征路上开始成熟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方针在党内重新得到了认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发展了,国共合作共同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强大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埋葬了蒋家王朝,成立了一个崭新的、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新中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结束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五、三次革命的比较分析
对比这三次革命,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太平天国的失败,诚如上文所述,一是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先进组织的领导,二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从革命者的一方来说,依笔者的看法,则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一是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尤其是没有发动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脱离了人民群众,要想在中国取得革命的成功
是不可能的。

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一方,没有一支自已可以掌握和绝对领导的武装力量,而曾经有过的武装力量也是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形成可以统一指挥的武装力量。

孙中山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军阀和学生,而军阀在没有利益时就会脱离革命,甚至背叛革命;而学生首先是军事素质不够过硬,其次力量不足,在强大敌人的进攻面前是难以取得胜利的。

三是革命党人名义上有一个统一的政党——同盟会,但实质上是各自为政、组织涣散、派系林立,谁都不信谁,在革命党内部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因此就难以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相应地也就失去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

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也就不足为怪了。

近现代史上的3次革命,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应归因于有了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已的理论武器,以全人类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已的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群眾和民族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为人民所折服,为人民所追随和支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另一方面人民依赖、支持中国共产党,党群共同努力,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第二,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义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引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胜利,还在于拥有一支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为基础组成的人民武装,这支武装由党绝对领导,唯一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如果没有这支武装,中国革命的一切便无从谈起。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武装,再加上自身方针、政策的失误,才带来了很多严重的后果。

这支人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为中国革命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为中国人民创建了一个和平、安宁的新中国。

当然,中国革命的胜利,还与世界上爱好和平人们的支持分不开的,他们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王沪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