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案(必修一第2、3、4课)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题
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及其影响”。
本课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讲秦统一形成,重点交代了旧制度的破坏过程;第二目“至
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地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课件展示】问题:秦统一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 封子弟、广建诸侯建议,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想 一想,如果你是秦朝时一位大臣,你会建议始皇采 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为什么? 【课件展示】情境创设: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西周 分封制的结构职权示意图》和《秦朝从中央到地方 的组织结构职权示意图》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 异同
原因 (多角度法)
条件
形成过程(数字归纳法):一皇帝二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秦律四统一(统一度量衡、货
币;统一车轨和驰道;统一文字;修灵渠和长城等巩固统一)。
主要特点(特征法): 四中:(1)以皇权为中心(2)权力高度集中(3)“家天下”的特点 (4)体制比较
完备中
历史影响(关键记忆法)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
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
能力。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
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导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概要】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即:一、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中央集权和专制皇制权的不断强化。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时候的政治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2、归纳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度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思考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并掌握记忆重点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自主学习】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_____________: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家天下的局面设立。
2.商朝: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商王控制下的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
为强化王权,商王垄断了_____ __。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1.背景(1)公元前1046年,____ __建立西周。
(2)摄政的周公大举实行分封。
2.目的:建立诸侯国以____ __。
3.内容(1)____ ____是最高统治者。
(2)__ _ ____是分封的主体,分得_ ______ __、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3)异姓分封包括 ______ _、姻亲、现代贵族等。
(4)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
4.影响(1)通过分封,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的地位,有效控制各诸侯国。
(3)使贵族集团形成“周王——卿大夫—”的等级序列。
(4)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来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度1.目的:以巩固____ 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2.内容:(1)以____ __为核心。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教学案岳麓版必修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秦皇帝制度和秦朝的中央官制及特点。
(重点)2.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及内容。
(重点)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作用。
(重难点)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统一的背景(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2.统一的过程: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在公元前1年完成统一。
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图解历史]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皇帝制度(1)确立“皇帝”名号:嬴政统一六国后,改称“皇帝”。
(2)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3)“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务。
(2)九卿: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事务。
(3)特点: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轻巧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一、二、二、四”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两层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四个统一: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
三、废分封,置郡县1.郡县制(1)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县长)、县丞和县尉。
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确立教案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本课主要讲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一、总体思路教材地位:从纵向看,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成趣,相映生辉。
高考地位:教学目标:设计立意:政治文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政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是政治制度化、政治秩序化的进程。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沿着集权和统一的方向推进的,而秦朝的一统在整个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奠基的作用。
•内容整合:一、天下一统二、政治一统三、千古一统•综合以上分析,比较三版本对本课知识的叙述,加之本课的课表要求:•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近期两则时政热点新闻6月14日在芬兰展览《当传奇与历史相会:先秦兵马俑——中国始皇帝的宝藏》展览,法国人称其为中国文化的骄傲;朴槿惠6月访华,30日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她说:如果不来西安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在西安可以看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界何以对兵马俑给予如此高的热情,秦始皇与秦朝在中国政治文明中到底占据什么地位呢?设计意图:拉近历史的距离感,增强历史的现代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天下一统此部分主要是交代背景,由于内容简单,容易理解,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看图说话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漫画,设置问题“结合已学知识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怎样出现的?”进而引导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第一个子目,归纳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3、政治一统这一部分是本课重点所在,突破方法: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设计思路:班主任(学生替代)——皇帝班委——中央体制(三公九卿)学习小组组长——地方体制(郡县制下郡守、郡丞等)······合作探究展示导向:产生方式、权力、与中央关系········教师点拨,升华认识•问题导学1:班主任与班委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与协商的关系,但是古代皇帝与官员、中央与地方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两者之间虽然结构形式相似但是实质内容有本质区别,进而得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统一的背景(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2.统一的过程: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
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图解历史]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皇帝制度(1)确立“皇帝”名号:嬴政统一六国后,改称“皇帝”。
(2)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3)“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务。
(2)九卿: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事务。
(3)特点: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轻巧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一、二、二、四”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两层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四个统一: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
三、废分封,置郡县1.郡县制(1)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县长)、县丞和县尉。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乡、里可直达百姓。
2.选官制度: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法律:秦法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岳麓版必修1

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
六部
4.(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 20)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
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东汉
D. 明
朝
5.(2007·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问题过关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相 实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作用
都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方面发挥过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 经济基础 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同 前提
周王室势力强大
国家大一统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 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为基础
第 2 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 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通过具体史实讲述,增强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 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 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 控制。
经典试题
1.(2010·安徽文综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确立教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教案)(授课人:政法学院历史学专业 09(5)班姓名:郑华颖)★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通过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特点;3)知道郡县制,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1)以看课本的“宴乐图”开始教授新课,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民间故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更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2)使学生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今天中国的政治改革仍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处理方法:通过讲授生动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突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处理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通过探讨中央集权制度对今天中国政治改革产生的重大启示作用,让学生体会政治制度建设的魅力,使本课得到升华。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页,先浏览下教材。
(板书)李白曾写过一首诗叫《秦王扫六合》,诗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教学案(必修一第2、3、4课)△课标要求: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1、春秋: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2、战国: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的理论1、战国奠基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行制的实践2、秦朝建立:皇帝制:皇权,皇位(1)内容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由任免,相互、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直接任免)(2)特点:权力彻底打破了传统贵族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度的基础(3)影响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与产生了重要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呢?①明中期以前,有利于国家的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其作用是主要的②明中期以后,阻碍了和的发展,其影响是主要的3、西汉巩固:建立、设置、实行△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汉初实行郡(郡县制)国(诸侯国,即分封制)并行制,导致,引发了“”4、隋唐完善:实行制(建立于隋,完善于唐)三省分别是省、省、省,其职责分别是诏令、诏令、诏令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六部制有和特点和作用?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完整的相权被,避免了权臣,有利于加强②三省既互相,又互为,分工,提高了5、北宋加强:收、削、制(1)背景:由于方镇、君臣,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政权更迭频繁(2)措施:①收精兵: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统兵权归三司即三衙(军事衙门),调兵权归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和的权力A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权;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分割宰相的权B 废除掌管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C 派出任州郡长官,设监督州郡长官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外,其余由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①利: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②弊:造成了“冗”、“冗”、“冗”的财政危机6、元朝新发展: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省——相当于唐朝的省,但比唐朝尚书省的权力7、明清强化:(1)明朝:撤,废,设△明朝为什么要设内阁?内阁是怎样设置起来?其职权如何?①原因:明朝废丞相后,政务,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
②过程及职权:明太祖设内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的商讨;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可助皇帝起草批复意见。
(2)前清:设△清朝为什么要设军机处?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①原因:清初,军国大事由处理,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为了处理紧急军务。
②理由:军机处完全听命于,军国大事全由一人裁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①有利于维护国家与领土完整②阻碍了和的发展,阻碍了社会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皇权2、帝位制和皇位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直接任免4、皇帝的决策具有性和性5、和、与的矛盾长期存在,但总的趋势是中央和皇帝的权力,地方和丞相的权力直至丞相被△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基础题]1、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A 秦始皇非常勤政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 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B 皇权至高无上C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的建立D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3、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 地方势力的削弱B 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 决策中枢的转移D 外戚和宦官专权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5、“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A 三公九卿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6、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 尚书-中书-门下B 中书-门下-尚书C 尚书-门下-中书D 门下-中书-尚书7、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 扩大民主权利B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 减少决策失误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8、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
下列举措中为了分割相权的是()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9、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深远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10、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 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 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 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1、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A 丞相权力增大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C 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 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1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A 极力提高皇权B 竭力削弱相权C 削弱将帅权力D 削弱地方权力13、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 军机处的设置B 八股取士的实施C 厂卫机构的设立D 严酷的文字狱14、“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 让“群臣”监督皇帝B 精简政府机构C 加强君主专制D 让子孙后有章可循15、由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到清初设军机处,其本质反映了()A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B 官僚体制的创新C 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D 中央机构的精简16、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17、明初废除了丞相,清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说明了()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越来越加剧了B 相权战胜皇权,丞相的职权得到了恢复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调和D 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1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D 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19、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 决定军国大事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掌管草拟国家政令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20、清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突出特点是()A 废除了丞相制度和行省制度B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高于内阁和六部C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三衙分权D 设置了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2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22、军机处的设立表明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因为()A 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完善C 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显著提高D 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提高题]23、(2006年广东卷)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①②③④B ④②③①C ②④①③D ④①②③24、(2006天津文综)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 颁布“推恩令”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 颁布“附益之法”25、(2006天津文综)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立中书省26、(2006上海单科)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 推行分封制B 设立郡县制C 废除郡县制D 废除行省制27、(2006重庆文综)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 内阁B 军机处C 三司D 枢密院28、(2007广东单科)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29、(2007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 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30、(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二.非选择题:1、丞相(或称宰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但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又难免会发生矛盾,为此历代皇帝往往会采取种种措施限制相权,因此,丞相制度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请回答:(1)秦朝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唐朝时相权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2)有人统计,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时间内,各机关送达皇宫的奏章文书多达1660件,这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朱元璋时期大量奏章送达皇宫,主要与他采取的哪一措施直接相关?朱元璋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为了处理丛杂的政务,朱元璋以后的明朝和清朝皇帝又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4)根据丞相职位的变化,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2、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最主要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行政制度两个系统,简述秦、唐、明、清四个朝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
(2)中央集权制度有过怎样的影响?第2、3、4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课标要求: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1、春秋: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瓦解2、战国: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崩溃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的理论1、战国奠基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的实践2、秦朝建立: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1)内容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相互配合、牵制)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2)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彻底打破了传统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3)影响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呢?①明中期以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②明中期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3、西汉巩固: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汉初实行郡(郡县制)国(诸侯国,即分封制)并行制,导致诸侯割据,引发了“七国之乱”4、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建立于隋,完善于唐)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职责分别是起草诏令、执行诏令、审议诏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