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古文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广东高教版)第三册复习笔记根据课本以及张巍老师课件,部分参考百度百科隋唐文学史第一章、隋唐诗概貌一、隋诗概貌分期:分文帝、炀帝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走北朝刚健朴质一路;代表诗人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等;后期走南朝清绮一路。
代表诗人隋炀帝、诸葛颍、王胄、虞世南等二、唐代文学的分期:“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1.初唐:(618-712),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重建诗风时期。
四杰主张诗歌走刚健之路,陈子昂确立诗歌“风骨”等传统。
主要诗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四杰和陈子昂等下层士夫文人。
2.盛唐:(713-755),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盛唐之音”主要诗人:张九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山水田园诗人如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李白;杜甫。
3.中唐:(756-824):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古文创作繁荣、新乐府创作蓬勃发展。
主要诗人:杜甫;乐天诗派如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韩孟诗派如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田园诗人如韦应物、柳宗元、刘长卿;李益;刘禹锡。
4.晚唐:(825-907),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昭宣帝天佑四年。
感伤,意旨朦胧意象华美主要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皮日休、罗隐等三、唐诗的繁荣及其原因(一)繁荣: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五万五千多首(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唐诗本身不断发展变革,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1)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变革;(2)诗歌形式技巧方面的发展变革2.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是唐诗兴盛的基本原因;3.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间接原因;4.唐代政治较为民主,文禁松弛,社会思想文化较为开放活跃;(间接原因)5.唐代的音乐、悟到、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昌盛,对唐诗产生了间接的影响;6.唐代诗人的审美意识对唐诗的繁荣起着主导的催化作用;(中介原因)唐代文人的思想精神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初盛唐诗歌“风骨”(2)自觉继承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拯物济世(3)敢怒敢言,敢于批判黑暗丑恶的现象,敢于抒发理想受阻、个性被压抑的不平之鸣*(课件)唐诗繁荣原因: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第二章、初唐诗歌一、唐初的宫廷诗人(一)唐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人风格:主张文质统一,注重为政治服务代表诗人:唐太宗、魏征、王珪、虞世南(二)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风格:思想内容婉媚空绝,艺术形式华丽精美代表诗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元万顷,“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1.上官仪(608-664),字游韶。
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

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概述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
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发展历程兴起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
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
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Guwen Yundong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
除韩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余六人,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中期人。
唐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
这种复古主张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响应,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以骈体文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风,肇始于东汉,风靡于六朝,至唐代又有发展;在此期间,玄学兴起,佛、老盛行,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下降。
由于形式主义文风的兴盛与儒家思想的相对衰落互为表里,因此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也就成了相辅相成的运动。
早在隋朝初期,李谔已提出反对骈体文。
到了唐代,武周时的陈子昂效法西汉古体文作政论,对当时的文风发生了很大影响。
唐玄宗开元及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摈斥文坛浮艳之风,主张以三代两汉古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归,创作上亦力变排偶为散体,成为韩愈之前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继承前人主张,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发扬儒道,排斥佛、老。
他说:我所以致力于古文,不只是好其文辞,而且好其道。
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
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
就文本身而言,他主张“文从字顺”,“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既要博极群书又不蹈袭前人,做到推陈出新。
韩愈不仅在文道合一和文体改革方面提出了比先前更为明确具体的主张,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报告简介「唐宋八大家」是指在唐、北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及苏辙。
八大家的文章风格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极力推崇文体自由、言之有物的「古的散文写得十分出色,所以历代以来都是读书人学习写散文的模范。
文」,并且力图通过文章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道」。
由于他们报告大纲骈文与古文的差别何谓骈文? 何谓古文?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分别?唐宋八大家的介绍介绍唐宋八大家的基本资料、著名文章古文运动的介绍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与为何会有古文运动何谓古文古文就是散文古文就是散文,也叫散体文,奇句单行,不追求语句对偶,句子可长可短,挥洒自如,不受拘束,言之有物,语言精炼。
形式自由接近口语从先秦到汉魏,中国的散文很兴盛,不但出现了《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等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有李斯、贾谊、司马迁、班固、曹操、曹丕、曹植、诸葛亮、嵇康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家,无论记事、记言,或抒情、议论,表现形式都自由不拘,文章语言也接近口语。
为何要有古文运动骈文限制太严骈文盛行于六朝,它虽然具有对称美与声律美,但因对偶、句式、声律等严格限制,使作家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能充分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而产生了文体解放的渴求。
文体解放的先声在骈文占统治地位时,就有梁朝的裴子野、西魏的苏绰隋代的李谔,先后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影响都不大。
古文运动的时代背景到唐代时,骈文已经僵化,既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阻碍了文学自身的发展。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频繁,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唐代佛教和道教泛滥,佛寺道观遍及全国各地,与国家争人力,争财力,加剧了国家的衰弱,也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因此,不少知识分子为了崇儒抑佛,便倡导古文、反对骈文,希望以较自由浅白的古文来宣扬儒家思想,藉此重建社会秩序,于是古文运动便应运而生。
唐宋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语言朴素,行云流水;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 强调骨肉亲情关系。家族凋零,振兴无望。二是突 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 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 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 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1)文学观念上否定六朝“文笔”之分,把散 文引入杂文学路途;
(2)创作实践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文 体界限和陈规旧制;
(3)语言既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 (《南阳樊诏述墓志铭》)。
2.人物传记的艺术特色 (1)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
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 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 (2)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 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
A.“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 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答李翊书》)认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 能充实光大。
第一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主张内容: B.“气盛言宜”,提出为文普遍原则:“气盛则言
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C.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送 孟东野序》)。
(四)山水游记 1.以渲泻悲情表现自然,是悲剧人生审美情趣的
结晶。如《囚人赋》。 2.永州记游之作大多表现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
古代文学流派②「中华文化常识简介」26

古代文学流派②「中华文化常识简介」26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100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在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由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该学派的主要作家作品有韩愈的《韩昌黎集》、《原毁》、《师说》、《杂说》、《答李翊书》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童区寄传》、《柳河东全集》;欧阳修的《朋党论》、《醉翁亭记》。
主要提倡古文、反对骈文。
写作风格: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主要作品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边塞诗派】边塞诗派起源于汉魏六朝,盛行于唐朝。
创始代表人,高适,岑参。
代表作家作品,高适《燕歌行》、岑参《岑嘉州集》、王昌龄《出塞》、李颀《古从军行》。
主要是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具体内容多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花间派】在晚唐时期出现了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
它的代表作品是《花间集》。
「考」常识:文学名家--唐宋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

「考」常识:⽂学名家--唐宋古⽂运动新乐府运动⼀、唐宋古⽂运动时间: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代表⼈物:唐宋⼋⼤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物介绍韩愈:字退之,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被后⼈尊为“唐宋⼋⼤家”之⾸,苏轼评价其“⽂起⼋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代表作有《师说》《左迁⾄蓝关⽰侄孙湘》;名句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柳宗元:字⼦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其散⽂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辣。
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记》《江雪》等。
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居⼠,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合称“千古⽂章四⼤家”。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查⼦·去年元夜时》《蝶恋花·庭院深深深⼏许》。
王安⽯:字介甫,号半⼭,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主政期间推⾏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世纪最伟⼤的改⾰家”。
代表作有《桂枝⾹·⾦陵怀古》等。
三苏:指苏洵和他的⼉⼦苏轼、苏辙。
清代有⼈撰写对联“⼀门⽗⼦三词客;千古⽂章四⼤家。
”上联指三苏⽗⼦,下联指散⽂名家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新乐府运动时间:唐代中期代表⼈物:⽩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物介绍⽩居易:字乐天,号⾹⼭居⼠,“诗魔”;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
代表作《钱塘湖春⾏》《长恨歌》《琵琶⾏》;名句有“在天愿作⽐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元稹:与⽩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
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诗《菊花》《离思五⾸》《遣悲怀三⾸》等,代表名句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花”“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不是云”“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未展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生动传神的记叙文
• 《张中丞传后叙》: 文章只写轶闻琐事,但是人物意态飞动,有的 地方绘声绘色,可歌可泣,是《史记》传记 散文的一个发展。 • 《柳子厚墓志铭》: 重点选取柳宗元一生的不幸遭遇,指责当时社 会的冷酷无情,突出其正直品德和政绩,对 朋友的无私关切与文学才能。对柳宗元坎坷 一生满掬同情之泪 。
唐代散文
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的概念
•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柳宗元 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大力提倡并创作 古文,反对骈文,掀起了一次影响深远 的文体革新活动,在今人撰写的文学史 上,这次活动被称为“古文运动”。古 文运动不仅是唐代散文史,也是中国散 文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
• 文体文风改革的要求; • 政治变革的要求(永贞革新 ); • 儒学复兴的要求。
三、韩柳的古文理论
1、文以明道。
• 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纲领,关系到文学的价 值论和散文的文化定位。 •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宫;未得位,则思修 其辞以明道也。我将以明道也。 ——《答陈生书》 • 愈之为古文,岂独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 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 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欧阳生哀辞后》
4、雄奇疏荡的文风
• 苏洵的评价: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 浑浩流传,鱼鼋蛟龙,万怪惶惑。 • 如《原道》中说:人其人,火其书,庐 其居。
四、柳宗元的古文创作
1、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 《小石潭记》: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 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议论文
• 代表作有《原毁》、《原道》、《论佛 骨表》等。 • 《论佛骨表》: • ‚伤风败俗,贻笑四方‛ • ‚佛如有灵,能作祸崇,凡有殃咎,宜 加臣身。‛
2、情至而深的抒情文:
《祭十二郎文》: •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 耶?„„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 耶?其不知也耶? • 苏轼的评价: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 泪者,其人必不友。
2、不平则鸣
涉及到文学发生论和艺术起源的问题。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呜„„人之于言也亦 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思,其 哭也不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 弗平乎?
——《送孟东野序》
•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 愉之辞难工,而愁苦之言易好也。是故 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荆潭唱和诗序》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还有 韩文公、韩吏部等称呼。
1、闳中肆外的论议文
(1)杂文: 《马说》: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 《捕蛇者说》:‚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 此本借捕蛇以论苛政,故前面设为之辞, 与捕蛇者应答,惊奇诡谲,令人心寒胆 栗。后却明引‘苛政猛于虎’事作证, 催科无法,其害往往如此。凄咽之声, 不堪朗读。
——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2)以真人真事实录。 • 《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
4、议论文
2、寓言:
• 《三戒》、《蝜蝂传》。 • 柳宗元的寓言篇幅短小,立论精辟,善 于体情察物,通过一些常见的动物或日 常生活现象捉住其本质特征加以夸张想 象,创造生动的形象,编织有趣的情节 显得饶有兴味,而又严峻沉郁。
3、传记
(1)以寓言手法融入其中。 • 《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 其性‛
《师说》: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柳宗元的评价: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 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 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 《封建论》、《天说》、《桐叶封弟 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气盛言宜
• 这属于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的关系问题。 •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本深 而叶茂‛,‚心醇而气和。‛
——《答尉迟生书》
• 气,水也;言,浮物也„„气盛则言之 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翱书》
4、陈言务去
• 陈言,陈旧的言辞。 • 反映了古文运动的文学继承观,是针对 骈文家堆砌典故、食古不化这些现象而 发的。
5、文从字顺
• 这是语言观,反映了古文家他们革新文 学语言的努力。要求文字妥帖流畅,合 乎自然语气,适合表达不同内容。 • 因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 能,不亦外乎?
——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 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 所师法?
——柳宗元《复杜温夫书》
三、韩愈的古文创作